華文網

戰國時代混戰兵力往往幾十萬,為何三國時代卻只有十幾萬

文/寂寞的紅酒

春秋戰國和漢末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兩個著名的亂世。這兩個時代國家動盪不安,戰爭連綿不斷,打仗就是家常便飯,往往一言不合就開打。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和軍隊數量都遠遠超過幾百年後的三國時期。

戰國時期,七雄混戰經常會出動十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大混戰也是屢見不鮮。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總共投入了上百萬兵力,秦滅楚兩國也投入了上百萬兵力,這種百萬人的大混戰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見的。

但幾百年後漢末三國時代,不要說百萬級別的戰爭,連十幾萬規模的戰爭都少見,赤壁之戰孫劉曹三方投入的兵力只有十幾萬,諸葛亮北伐時兵力最多的一次不過七萬。那麼為何三國時期的兵力反而沒有幾百年前的戰國時期多?

第一,東漢末年,經過黃巾之亂和軍閥混戰以及瘟疫、災荒等因素,中國人口急劇減少。有資料顯示,魏吳蜀三國人口最少的時候加起來竟然不到八百萬。而戰國時期七雄人口總數約在兩千到三千萬之間,弱小的韓國人口都比蜀國多兩倍,蜀國巔峰時期人口不過九十四萬,而韓國高達三百多萬,所以三國時期兵力少、戰爭規模小是很正常的。

第二,秦漢是義務兵役制,全民皆兵,成年男子都要參軍服役兩年,而且終身等待徵召,關係到生死的戰役凡是15以上60以下的男丁都要徵召,有時候還跑到林胡、東胡、義渠等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招兵,所以七國哪一個國家都能拉出幾十萬軍隊。

第三,三國時期生產力提高了,農民和士兵出現分離,職業兵開始取代民兵,民兵流逐漸被淘汰。職業兵雖然數量少了但戰鬥力卻提升了,十幾萬人打架比原來的幾十萬民兵打架更專業,含金量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