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濟南有自然博物館了!山東唯一一個省級自然博物館落戶章丘!

好消息

濟南要有自然博物館了

12月29日,章丘與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政府共同簽訂山東自然博物館建設專案合作框架協定,章丘再添一項省級文化地標項目,文旅名城建設再添一個熠熠閃光的品牌。

這是山東省唯一一個省級自然博物館。

位於章丘繡源河畔

據瞭解,山東自然博物館項目是省委、省政府加強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項目選址地處經十東路沿線,緊鄰山東大學主校區、華僑城繡源河旅遊綜合體,

位於章丘政務區、聖井新城和大學園區的核心位置,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配套完善。

項目總占地約1000畝

項目總占地約1000畝,包括核心區(一期)300畝和拓展區(二期)700畝。

先期開工建設的核心區,建築面積約9萬平方米,包括貝林世界動物展區、古生物化石展區和自然山東展區3個展區及相關配套設施。

其中,貝林世界動物展區,以美國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席肯尼斯·貝林先生捐贈的動物標本為主,

擬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古生物化石展區,以山東地質歷史為背景,常設科普展覽,展示山東生物演化歷程和自然環境變遷,擬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自然山東展區,系統展示山東區域內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的自然資源,擬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

藏品業務和臨展區擬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

面向全省開放

項目建成後,將主要面向全省公眾,尤其是青少年,

提供各類展覽和主題活動,將在開展公民思想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優秀人才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並與山東大學主校區、山東財經大學主校區、華僑城、明水古城、赭山片區、胡山片區、濟南植物園、濟南野生動物園等交相呼應、強強聯動,成為繡源河黃金軸上的新地標,帶動章丘文化旅遊產業加速發展。

山東現有自然類藏品10萬余件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

一個地區的發展,最終留給世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還是文化和生態。

山東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全省現有自然類藏品10萬餘件。由於不具備展覽條件,之前,很多代表山東特色的珍貴自然標本無法正常陳列展覽。

為什麼落戶章丘

章丘這座集龍山文化、泉水文化、清照文化、儒商文化、鐵匠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於一身的千年古縣,正實施交通、生態、產業、城鎮“四大提升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譜寫“山泉河湖城”嶄新篇章,打造產業高地、宜居新區、文旅名城的濟南東部新區,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快捷的交通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廣闊的服務空間,為陳列珍貴自然標本、展覽特色自然藏品奠定了堅實基礎,贏得了各級領導專家青睞,吸引了山東自然博物館專案落地。

作為展示山東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山東自然博物館落戶章丘,一方面可對相關的自然資源和遺產、生物物種進行科學收藏、深度研究,另一方面通過展示使公眾瞭解齊魯自然資源遺產,從而激發人們保護生態、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

堅持國際一流標準

專案建設將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動物、植物、古生物、天文、地質和人類學等方面的標本、化石和資料為主要內容,堅持國際一流標準,貫徹“堅固、實用、美觀、綠色”理念,注重體現山東自然特色和齊魯文化氣象,統籌考慮建築風格、使用功能、陳列設計和社會效益,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統籌有序推進項目規劃建設,真正把山東自然博物館建成展示全省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精品工程”、“重要視窗”和“特色名片”。

繡源河畔更多館群將建成

據悉,章丘區政府還要和深圳華僑城合作,在繡源河畔建設圖書館群、美術館群、演藝館群、博物館群,使之成為文化創意、商業匯演、藝術展覽、休閒旅遊的好去處,與山東自然博物館一起拉起繡源河文旅產業發展大框架,推動章丘文旅產業實現新跨越。

生活日報記者 郭學軍

贏得了各級領導專家青睞,吸引了山東自然博物館專案落地。

作為展示山東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山東自然博物館落戶章丘,一方面可對相關的自然資源和遺產、生物物種進行科學收藏、深度研究,另一方面通過展示使公眾瞭解齊魯自然資源遺產,從而激發人們保護生態、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

堅持國際一流標準

專案建設將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動物、植物、古生物、天文、地質和人類學等方面的標本、化石和資料為主要內容,堅持國際一流標準,貫徹“堅固、實用、美觀、綠色”理念,注重體現山東自然特色和齊魯文化氣象,統籌考慮建築風格、使用功能、陳列設計和社會效益,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統籌有序推進項目規劃建設,真正把山東自然博物館建成展示全省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精品工程”、“重要視窗”和“特色名片”。

繡源河畔更多館群將建成

據悉,章丘區政府還要和深圳華僑城合作,在繡源河畔建設圖書館群、美術館群、演藝館群、博物館群,使之成為文化創意、商業匯演、藝術展覽、休閒旅遊的好去處,與山東自然博物館一起拉起繡源河文旅產業發展大框架,推動章丘文旅產業實現新跨越。

生活日報記者 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