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捷越獨家|財富領航員如何在投資全過程中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某大型銀行做過一份調研,70%多的投資者都希望通過專業機構來打理資產。

這種現象源自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和金融投資本身的複雜性。而對於投資者們而言,在尋找專業機構的過程中,最前線和他們接觸的就是廣大的理財顧問們。

理財顧問的作用至關重要,怎麼比喻都不過分。很多時候被稱之為“客戶財富的領航員”、“除客戶親人外最親的人”、“客戶的一生摯友”等等。確實,客戶的身家、財務階段、財富訴求、家庭資產規劃、生意現狀和傳承思路等,

連客戶家人、朋友、生意夥伴都不一定知道的資訊,一個稱職的理財顧問應卻會全部知曉。

但是,隨著近年來財富管理行業的迅速壯大,從業人士也確實有著“服務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出現諸如“投資做完,理財經理失聯”、“領航員不作為,客戶資產撞冰山”的情況。怎樣為客戶提供“成體系”的優質服務,也成為業內的訴求。

何為好的服務?樂高有句話,“超越客戶期待的服務,

即是好的服務。”該提供怎樣的服務最重要?亞馬遜總裁有另一句話,“任何時候做生意,都要把握住生意的核心。”而在投資行業中,客戶的訴求通常有如下幾個:

根據風險和需求匹配產品;

別虧錢多賺錢;

能及時瞭解到市場和產品的現狀;

理財經理容易聯繫到,而且專業盡職能解答客戶的各種問題。

把握了這幾點,就把握了客戶的核心訴求。

而如果按照階段分解,

投資分為三段,投前、投中、投後。

理財顧問首先要做到的基本道德標準是,“公平交易,不為了個人利益亂推薦產品”、“把客戶的錢當成自己的錢,對每一分錢,三思而後行”、“同樣,在給客戶做投資時,就像自己做股票一樣,不會當成一錘子買賣。”有了這種基本的覺悟,才有資格做理財顧問。

三個階段分開說,首先是投前。

■ 投前全方位“盡調”

這就像股權投資人去投資一家公司一樣,會把這家公司上上下下翻個底兒調。

理財顧問也是一樣。

很多相對資淺的理財顧問羞于啟齒,總覺得問客戶的資產、收入,好像觸犯到人權法案一樣。對面的客戶,也常常很“配合”,通常用,“就先安排這些”、“收入不方便說”、“職業比較敏感”、“資產我老婆管我也不知道”、“配置還沒想,先做一個產品”等各種理由搪塞。但試問,管中窺豹,盲人摸象,如何得悉全貌?客戶如果有1000萬資產,拿過來50萬,理財顧問配置在五個資產上,

其實不合理。而客戶如果只有50萬,理財顧問直接配置在一個資產上,也極為不妥。

因此,瞭解客戶的情況不是“害”他,是對他負責。理財顧問和客戶的關係有如即將結婚的戀人。敢問有人會在娶老婆的時候,只因女孩兒只伸出一支手,說“別的別問,問我也不說,就看我手,多白”,然後,就娶了女孩兒嗎?這是對雙方都不負責、不公平,決策也很有可能偏頗。

名曰“盡調”,上述的資金情況只是其一,還應360度全方位瞭解客戶情況。比如,客戶的財務階段,如同樣30歲左右,王思聰和北漂的訴求必然不同;同樣40歲,五百強高管和創業公司企業主的訴求也不一樣;同樣50歲,大眾中產階級和即將交班的私營企業主也不同;同樣60歲,孤身一人和膝下兒孫滿堂的訴求也有差別。

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此,在真的“認識”你的客戶之前,不要輕易給出財務方案。比照去看病的經歷就知道了,如果你去了醫院,大夫瞄了一眼,不經望聞問切,不做任何化驗,直接說,“明白了,來我給你推薦我們這兒的熱賣藥,其他藥店沒有,本院獨家有售,最近還搞活動,買藥送營養品。”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估計你會因這狗頭醫師吐出血來。

因此,know your customer是一切的基礎。

在完成上面這步的前提下,我們進入投中過程。

■ 投中 “因地制宜”按需分配

每個客戶的財務目標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同。按照監管規定,符合估值不透明、不可隨時變現、存在本金大幅虧損風險等條件即定義為高風險投資。通常,機構不建議給60歲以上客戶匹配高風險產品,因為高風險產品通常較複雜、淨值波動大,對於老年人的承受能力有較大考驗。

另外,不同人所處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不同。例如,家長計畫孩子幾年後留學的,可以做每年穩定分紅或者預計大量現金陸續回籠的產品,如債券基金或者穩健的預期IRR較高的股權基金。如果客戶每年有定額的保費支出,也可匹配類似上述產品。如客戶具有一定資金實力,至少總資產300-500萬,那麼亦可匹配一些高風險私募產品。或者客戶的資金儲備不一定很高,但客戶尚且年輕,願意承擔風險,且收入穩定,每年收入至少50萬以上,也可適當匹配高風險產品。

瞭解客戶情況的同時,理財顧問也應深諳市場、行業和自有的產品。這需要不斷的、經年累月的積累。經驗可以慢慢提升,但套路是不變的。還有很多基本的投資邏輯,比如“別人貪婪我恐懼”、“take profit slowly, cut loss quickly”、“資產配置是一個投資組合成敗超過91%的決定要素”、“傻瓜配置組合75%的概率會跑贏股指”。還有最基本的投資常識,再比如阿爾法、貝塔、夏普比率、波動率、內部報酬率、杠杆比例、優先劣後等等。如果上述這些不知道,將導致理財顧問根本看不懂產品、或者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或者最終的糟糕結果是,不知道給客戶真的匹配了什麼。

有些理財顧問存在僥倖心態,覺得賣了什麼將來再說,要知道做理財顧問這一行,客戶是你一輩子最重要的資源。就算有一天你“不需要”這資源了,那麼“出來混遲早要混”。如果賣了不合適的產品,更甚者誤導銷售了,那麼客戶和監管也遲早會請你去喝茶的。

另外一種情況,理財顧問很合規,但是不作為。比如,看到市場低,沒有“低買高賣”的市場常識,或者做股票,基本的形態、RSI、MACD都一概不懂。做完一個客戶的投資就基本不管他。這樣即便客戶沒虧,但是,你的不懂也是對客戶的不負責。該大膽的時候要有勇氣,而反過來的時候,花開堪折直須折。

因此整個投資過程中,應在瞭解客戶的前提下,既合規又專業,匹配到恰當的產品,才是一位元好的理財顧問。

■ 投後資訊披露是關鍵

對於這段冷靜期,理財顧問需要做到的,首先是一定要告知客戶,同時積極的解答客戶冷靜期中的各種問題。並且,最重要的是,即便客戶最後選擇撤銷投資,理財顧問應配合客戶辦理手續。謹記“買賣不成情意在”、“客戶是陪你一輩子的”,千萬不可客戶認購時笑臉相迎,撤銷時冷若冰霜甚至不理不睬拖時間。這是對客戶最不負責,也是基本道德的缺失。只顧眼前利益,更加是情商智商雙低的表現。

投後的第二階段是漫長的,即過了冷靜期,產品已經生效。此時,首先做的也是瞭解客戶的需求。比如,有的客戶超級忙(如五百強高管),對投資機構很信任自己不願深入研究(通常如演員藝術家)。這種情況下,可以和客戶約定資訊披露的時間和情況,時間頻率可每季度一次、每月一次等。可交流的情況一般是:盈利10%以上、發生虧損、虧損10%以上、金融市場發生重大事件(雷曼破產)等。這樣既不煩客戶,也不會令客戶錯失資訊。尤其披露的頻率,依客戶而定,比如,曾有客戶要求每週一早上必須通電話,以溝通下市場和彙報產品情況。

在投後溝通的過程中,產品表現通常有三種情況,一種欣欣向榮,這種自不必說,理財顧問巴不得每週彙報,客戶多多追加投資或者介紹客戶;第二種是表現平平,或者市場暫時沒有波動,這種時候很多理財顧問就直接無視他們的客戶了,其實不然。對於大部分客戶來說,如果不是金融專業的,不一定有這種市場敏感性,或者說,可能不會持續關注市場。這也就意味著,客戶並不知道市場是否在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理財顧問賣完產品就不理他了。這種感覺會非常不好,因此銷售完產品,即便資產沒漲沒跌,市場沒動,也該和客戶持續溝通。

第三種情況最糾結,也是理財顧問新手常常處理得最不得當的地方,就是產品表現不濟的情況。

很多理財顧問選擇“冷處理”,但是,這是最糟的方式。舉個例子,一位資深理財顧問和監管溝通,監管負責人明確表示“很多投訴上到監管層面的,都是因為投後管理不好,客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虧損的時候客戶沒機會止損”。而筆者的而這位資深理財顧問之前吃過虧,金融危機到來了,還在國外遊玩,所以客戶問及產品表現,他支支吾吾,客戶就沒當回事,結果一周時間產品下跌了雙位元數。

其實,換個角度講,大家覺得市場下跌的時候不好和客戶溝通,但很多時候市場下跌正帶來機會,而且彼時同業的很多新人也是不知怎樣和客戶溝通。有個創業大咖說過一句話,“越是難做的事越要趁早做”。再久遠些,紅頂商人胡雪岩說過,“越難做的生意越有機會”,在市場下跌的時候也異曲同工,如果理財顧問能擺正心態,和客戶及時、客觀溝通,結果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不管是投前投中投後,都應記得一句話,很多客戶說過,“他不是虧不起,是不知道虧了。”

投前的客戶盡調、投中的因地制宜、投後的資訊披露。做好這三點,客戶會成為你的粉絲,也會成為你一生的朋友。

上述的資金情況只是其一,還應360度全方位瞭解客戶情況。比如,客戶的財務階段,如同樣30歲左右,王思聰和北漂的訴求必然不同;同樣40歲,五百強高管和創業公司企業主的訴求也不一樣;同樣50歲,大眾中產階級和即將交班的私營企業主也不同;同樣60歲,孤身一人和膝下兒孫滿堂的訴求也有差別。

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此,在真的“認識”你的客戶之前,不要輕易給出財務方案。比照去看病的經歷就知道了,如果你去了醫院,大夫瞄了一眼,不經望聞問切,不做任何化驗,直接說,“明白了,來我給你推薦我們這兒的熱賣藥,其他藥店沒有,本院獨家有售,最近還搞活動,買藥送營養品。”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估計你會因這狗頭醫師吐出血來。

因此,know your customer是一切的基礎。

在完成上面這步的前提下,我們進入投中過程。

■ 投中 “因地制宜”按需分配

每個客戶的財務目標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同。按照監管規定,符合估值不透明、不可隨時變現、存在本金大幅虧損風險等條件即定義為高風險投資。通常,機構不建議給60歲以上客戶匹配高風險產品,因為高風險產品通常較複雜、淨值波動大,對於老年人的承受能力有較大考驗。

另外,不同人所處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不同。例如,家長計畫孩子幾年後留學的,可以做每年穩定分紅或者預計大量現金陸續回籠的產品,如債券基金或者穩健的預期IRR較高的股權基金。如果客戶每年有定額的保費支出,也可匹配類似上述產品。如客戶具有一定資金實力,至少總資產300-500萬,那麼亦可匹配一些高風險私募產品。或者客戶的資金儲備不一定很高,但客戶尚且年輕,願意承擔風險,且收入穩定,每年收入至少50萬以上,也可適當匹配高風險產品。

瞭解客戶情況的同時,理財顧問也應深諳市場、行業和自有的產品。這需要不斷的、經年累月的積累。經驗可以慢慢提升,但套路是不變的。還有很多基本的投資邏輯,比如“別人貪婪我恐懼”、“take profit slowly, cut loss quickly”、“資產配置是一個投資組合成敗超過91%的決定要素”、“傻瓜配置組合75%的概率會跑贏股指”。還有最基本的投資常識,再比如阿爾法、貝塔、夏普比率、波動率、內部報酬率、杠杆比例、優先劣後等等。如果上述這些不知道,將導致理財顧問根本看不懂產品、或者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或者最終的糟糕結果是,不知道給客戶真的匹配了什麼。

有些理財顧問存在僥倖心態,覺得賣了什麼將來再說,要知道做理財顧問這一行,客戶是你一輩子最重要的資源。就算有一天你“不需要”這資源了,那麼“出來混遲早要混”。如果賣了不合適的產品,更甚者誤導銷售了,那麼客戶和監管也遲早會請你去喝茶的。

另外一種情況,理財顧問很合規,但是不作為。比如,看到市場低,沒有“低買高賣”的市場常識,或者做股票,基本的形態、RSI、MACD都一概不懂。做完一個客戶的投資就基本不管他。這樣即便客戶沒虧,但是,你的不懂也是對客戶的不負責。該大膽的時候要有勇氣,而反過來的時候,花開堪折直須折。

因此整個投資過程中,應在瞭解客戶的前提下,既合規又專業,匹配到恰當的產品,才是一位元好的理財顧問。

■ 投後資訊披露是關鍵

對於這段冷靜期,理財顧問需要做到的,首先是一定要告知客戶,同時積極的解答客戶冷靜期中的各種問題。並且,最重要的是,即便客戶最後選擇撤銷投資,理財顧問應配合客戶辦理手續。謹記“買賣不成情意在”、“客戶是陪你一輩子的”,千萬不可客戶認購時笑臉相迎,撤銷時冷若冰霜甚至不理不睬拖時間。這是對客戶最不負責,也是基本道德的缺失。只顧眼前利益,更加是情商智商雙低的表現。

投後的第二階段是漫長的,即過了冷靜期,產品已經生效。此時,首先做的也是瞭解客戶的需求。比如,有的客戶超級忙(如五百強高管),對投資機構很信任自己不願深入研究(通常如演員藝術家)。這種情況下,可以和客戶約定資訊披露的時間和情況,時間頻率可每季度一次、每月一次等。可交流的情況一般是:盈利10%以上、發生虧損、虧損10%以上、金融市場發生重大事件(雷曼破產)等。這樣既不煩客戶,也不會令客戶錯失資訊。尤其披露的頻率,依客戶而定,比如,曾有客戶要求每週一早上必須通電話,以溝通下市場和彙報產品情況。

在投後溝通的過程中,產品表現通常有三種情況,一種欣欣向榮,這種自不必說,理財顧問巴不得每週彙報,客戶多多追加投資或者介紹客戶;第二種是表現平平,或者市場暫時沒有波動,這種時候很多理財顧問就直接無視他們的客戶了,其實不然。對於大部分客戶來說,如果不是金融專業的,不一定有這種市場敏感性,或者說,可能不會持續關注市場。這也就意味著,客戶並不知道市場是否在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理財顧問賣完產品就不理他了。這種感覺會非常不好,因此銷售完產品,即便資產沒漲沒跌,市場沒動,也該和客戶持續溝通。

第三種情況最糾結,也是理財顧問新手常常處理得最不得當的地方,就是產品表現不濟的情況。

很多理財顧問選擇“冷處理”,但是,這是最糟的方式。舉個例子,一位資深理財顧問和監管溝通,監管負責人明確表示“很多投訴上到監管層面的,都是因為投後管理不好,客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虧損的時候客戶沒機會止損”。而筆者的而這位資深理財顧問之前吃過虧,金融危機到來了,還在國外遊玩,所以客戶問及產品表現,他支支吾吾,客戶就沒當回事,結果一周時間產品下跌了雙位元數。

其實,換個角度講,大家覺得市場下跌的時候不好和客戶溝通,但很多時候市場下跌正帶來機會,而且彼時同業的很多新人也是不知怎樣和客戶溝通。有個創業大咖說過一句話,“越是難做的事越要趁早做”。再久遠些,紅頂商人胡雪岩說過,“越難做的生意越有機會”,在市場下跌的時候也異曲同工,如果理財顧問能擺正心態,和客戶及時、客觀溝通,結果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不管是投前投中投後,都應記得一句話,很多客戶說過,“他不是虧不起,是不知道虧了。”

投前的客戶盡調、投中的因地制宜、投後的資訊披露。做好這三點,客戶會成為你的粉絲,也會成為你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