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額度和利率設定,在信貸中作用被嚴重低估

整理 | 墨菲

這個環節,往往被忽視。

實際上,信貸產品的每一個額度、利率的修改,

就會改變客戶行為,改變產品性質,而全面提升業務。

利率設定有什麼技巧?如何檢測資料,即時調整?

在一本財經舉辦的“三天兩夜CRO閉門訓練營”中,淺橙科技CRO陳裕帶來《信貸額度和利率設定》分享。

以下是他分享部分乾貨整理:

01改變客戶行為

今天主要說的是信用額度和利率的話題,我用來做樣例的是兩種類型的產品,一種是信用卡,另外一個就是借貸產品。

先討論一下他們有哪些可變條款和可變數字:

比如說信用卡,年化利率、額度的設定,最開始增加的誘惑人條款,比如6個月之內不用付利息,消費返點,外幣的兌換,逾期罰金等。

信用卡和大額分期比較類似,利潤都比較薄,所以這時候會通過加價銷售,比如說銷售一些失業險,只要每個月付你消費的1%,萬一哪天你沒有工作了,可以把這個月餘額全部清掉,類似這樣的產品在國外盈利還挺好。

貸款這邊也類似,比如有利率計算方式,是浮動利率還是固定利率;付款週期是等額本息還是等本等息等。

你在設置這些條款的時候,實際上就完全改變了產品的性質,因為你改變了客戶的行為。

比如罰金,有些現金貸每天2%,這就意味著,一個客戶沒有還款,他會給公司每天帶來2%的收益,從利潤角度考慮,那我就會願意這個人一直逾期。所以如果罰金規定得特別高,

實際上就把借貸產品從一個收利息變成了一個收逾期費的產品,它就不是一個典型的貸款產品。

為什麼我們要做一個定價或者風險定價?

一是我的產品和別人不一樣,可以催進客戶感知與轉化;二是市場競爭,比如我推出一個價格比較便宜的貸款產品,雖然利潤相對低,但客戶感知多、申請多,基數會更大;三是為了最大化收益;四是為了相對的降低壞賬。

02 定價需求

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定價需求:

在獲客期,你需要讓客戶完全感知你的產品,這時的風險就是逆向選擇。比如,好客戶會挑年化低的貸款產品,比較差的客戶就無所謂了,那麼差的產品吸引到更差的客戶,好的產品吸引到更好的客戶。

在審核期,我們要盯住額度,利率,和期限,考慮的就是風險和盈利。這裡最重要衡量策略是否成功,就是看通過率多少,接受率多少,

還有逾期率多少。

在現金貸領域,存續期是指客戶還沒有開始做第二筆借款的階段,這個時期,要考慮提額,和是否要修改利率。

在這三個階段,也會有三種不同類型的模型。比如高危期,要麼幫助催收,要麼預測客戶可能會進行催收的概率。

最終你會發現你的資訊越多、資料越多,模型的預測能力也是越強。

定價直接影響企業的收益。金融機構最終管理的就是現金流,它一部分是收入,一部分是支出。

03傳統定價模式

傳統銀行體系的定價,比較常見的是打分卡方式,主要是看人的資質是不是符合需求,更多看中的是收入和生活的水準和穩定性。

額度定價後,還要確定利率。

比如成本模式,如果是借款,我的資金是有成本的,運營這個公司也有成本,壞帳的這種風險補償也要加進去,最終希望有3%~4%的收益,把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最後就變成了貸款的利率。

比如房貸,我會有個基準的利率,然後評估客戶的違約風險是多少,可能有1%的可能性會違約,那我加1%等。

而傳統審批模式會包括准入門檻、提交補充材料、驗證材料、人工審核、面審等流程。

但傳統定價模式也有痛點,比如效率低、成本高,因為有很多人工審核;還會存在逆向選擇的問題。

比如,我會把不同類型的信用卡產品推到市場上面去,有的是針對比較好的用戶,有的是針對比較差的客戶,投放的方式也會不太一樣。最終它會有一個響應率(申請率),我們發現如果響應率提高一倍,壞帳率能夠減1/3。這個挺有意思的,在其他東西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你調了一些參數,讓這個產品更受歡迎,他的回應率提高了一倍,然後他的壞帳能自動地降低1/3。

04產品優化

傳統方式更多是單一定價或靜態定價。

單一定價是根本就不定價,比如現金貸就是一個月10%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不夠飽和活客戶對產品價格不敏感的時候,是可以這麼做的,或者我可以提供其他附加值。但它的缺點是放棄了定價權,如果有浮動定價,可能會影響回應率。

靜態定價是對一個單一維度做定價,這個是比較容易。但它的缺點是,你優化的是某個維度,比如優化利率,但不見得帶來營收優化。而且,由於逆向選擇和產品潛在影響的存在,靜態定價常常陷於被動。

如果要精准地把握客戶的價值,肯定需要一個基於資料定價的流程。比較典型的流程就是這樣子:

比較典型的流程就是這樣子,首先你要知道客戶是什麼樣的客戶,要找到這些客戶,瞭解客戶的需求;然後你去定義這樣一個產品,並最終投放。

因為這不是最終的產品投放,觸達客戶的同時,你需要做一些測試,收集一些資料,做一個模型或者預測,再去優化策略。

在最中間是價值模型,是衡量客戶本身一個價值,同時也是預測這個人將會給公司帶來什麼樣的一個價值。

詳細來說,在確定了客戶、產品、投放後,衡量產品是不是成功的時候,有幾個不同目標可以去優化。

比較傳統的是壞賬率,壞賬率容易觀測,是個經典的單維度優化指標。不過要注意,將風控壞賬率和財務壞賬率區分開

另一個就是內部收益,他是指這個產品給你帶來什麼樣的現金流的內部的利率。

此外,還有返本期體、淨現值等目標。

然後還本期很簡單很直接,很好用。最終就是一個淨現值。需要注意的是,淨現值是個重要的指標,但未來現金流的展望也很重要

我這裡說的淨現值應該是大家用的一個指標,當然它也並不是說它是唯一一個你可看的東西。

05資料驅動定價

最終我想說的就是,資料驅動的定價手段是,通過預測在各種不同的配置下,產品與客戶的交互和表現,找到最可能最大化淨現值的組合。

所以我們要去做這樣一個流程。

首先要去設置實驗收集資料。但是顯然你不敢對所有人開放這個試驗,所以第一步肯定是風險模型。

風險模型大概有幾種不同的演算法,我這裡一般用的是邏輯回歸和GPDT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比較簡單直接,可解性比較強,也比較穩定一些。

接下來就得測試額度了:

統計完後,你需要建模,這個模型就相當於預測了每個現金流,它輸入的是你產品的設置和這個人本身的特徵,輸出的是現金流的數值。

最後把你所有東西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你整個價值模型你的體系。

最後再總結一下,業務提升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看得還不過癮?可識別下文二維碼,參加一本財經學院兩大精品課程)

它一部分是收入,一部分是支出。

03傳統定價模式

傳統銀行體系的定價,比較常見的是打分卡方式,主要是看人的資質是不是符合需求,更多看中的是收入和生活的水準和穩定性。

額度定價後,還要確定利率。

比如成本模式,如果是借款,我的資金是有成本的,運營這個公司也有成本,壞帳的這種風險補償也要加進去,最終希望有3%~4%的收益,把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最後就變成了貸款的利率。

比如房貸,我會有個基準的利率,然後評估客戶的違約風險是多少,可能有1%的可能性會違約,那我加1%等。

而傳統審批模式會包括准入門檻、提交補充材料、驗證材料、人工審核、面審等流程。

但傳統定價模式也有痛點,比如效率低、成本高,因為有很多人工審核;還會存在逆向選擇的問題。

比如,我會把不同類型的信用卡產品推到市場上面去,有的是針對比較好的用戶,有的是針對比較差的客戶,投放的方式也會不太一樣。最終它會有一個響應率(申請率),我們發現如果響應率提高一倍,壞帳率能夠減1/3。這個挺有意思的,在其他東西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你調了一些參數,讓這個產品更受歡迎,他的回應率提高了一倍,然後他的壞帳能自動地降低1/3。

04產品優化

傳統方式更多是單一定價或靜態定價。

單一定價是根本就不定價,比如現金貸就是一個月10%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不夠飽和活客戶對產品價格不敏感的時候,是可以這麼做的,或者我可以提供其他附加值。但它的缺點是放棄了定價權,如果有浮動定價,可能會影響回應率。

靜態定價是對一個單一維度做定價,這個是比較容易。但它的缺點是,你優化的是某個維度,比如優化利率,但不見得帶來營收優化。而且,由於逆向選擇和產品潛在影響的存在,靜態定價常常陷於被動。

如果要精准地把握客戶的價值,肯定需要一個基於資料定價的流程。比較典型的流程就是這樣子:

比較典型的流程就是這樣子,首先你要知道客戶是什麼樣的客戶,要找到這些客戶,瞭解客戶的需求;然後你去定義這樣一個產品,並最終投放。

因為這不是最終的產品投放,觸達客戶的同時,你需要做一些測試,收集一些資料,做一個模型或者預測,再去優化策略。

在最中間是價值模型,是衡量客戶本身一個價值,同時也是預測這個人將會給公司帶來什麼樣的一個價值。

詳細來說,在確定了客戶、產品、投放後,衡量產品是不是成功的時候,有幾個不同目標可以去優化。

比較傳統的是壞賬率,壞賬率容易觀測,是個經典的單維度優化指標。不過要注意,將風控壞賬率和財務壞賬率區分開

另一個就是內部收益,他是指這個產品給你帶來什麼樣的現金流的內部的利率。

此外,還有返本期體、淨現值等目標。

然後還本期很簡單很直接,很好用。最終就是一個淨現值。需要注意的是,淨現值是個重要的指標,但未來現金流的展望也很重要

我這裡說的淨現值應該是大家用的一個指標,當然它也並不是說它是唯一一個你可看的東西。

05資料驅動定價

最終我想說的就是,資料驅動的定價手段是,通過預測在各種不同的配置下,產品與客戶的交互和表現,找到最可能最大化淨現值的組合。

所以我們要去做這樣一個流程。

首先要去設置實驗收集資料。但是顯然你不敢對所有人開放這個試驗,所以第一步肯定是風險模型。

風險模型大概有幾種不同的演算法,我這裡一般用的是邏輯回歸和GPDT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比較簡單直接,可解性比較強,也比較穩定一些。

接下來就得測試額度了:

統計完後,你需要建模,這個模型就相當於預測了每個現金流,它輸入的是你產品的設置和這個人本身的特徵,輸出的是現金流的數值。

最後把你所有東西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你整個價值模型你的體系。

最後再總結一下,業務提升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看得還不過癮?可識別下文二維碼,參加一本財經學院兩大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