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過《人民的名義》95%的人都忽略掉的知識點,很重要

追劇的朋友可能還沒看到相關劇情,但熟讀小說的大家對這個片段肯定有印象:

高育良很欣賞小高。這位漂亮的服務員滿腹詩書,令高書記十分吃驚,她竟能跟他討論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房產公司開業那天,杜伯仲安排了一場好戲,為一個浪漫故事拉開了序幕。

作者著重提到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向來被稱作“官場教科書”。是市省級以上領導的必讀書之一。

《萬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作者認為,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為了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本書採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共分七章,每章的標題分別為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家。

作者在文末總結,“1587年,是為萬曆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于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
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其中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禦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
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作者自序) 此書重點描述了幾個的人物: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模範官僚——海瑞,將領——戚繼光,哲學家——李贄。萬曆皇帝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一個“萬曆中興”,但由於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於無法忍受。
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他終於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於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在書中講到了世態炎涼,做一個好官特別是做好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是多麼的困難。由於萬曆皇帝繼位時非常年幼,張居正又當老師,教育培養小皇帝,又為了國家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但由於居官高位,獨攬大權,有時候也難免有一些錯誤和問題。但這些個人的私欲,缺點引起的問題在張居正死後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種證據使皇帝無法容忍,張居正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開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致使剛剛中興的明朝,又走開下坡路。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複官複蔭。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間已無張居正!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作者一語點出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王朝的癥結所在也是我們大明王朝乃至我們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篇幅有限,簡單介紹到這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仔細品讀。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但由於居官高位,獨攬大權,有時候也難免有一些錯誤和問題。但這些個人的私欲,缺點引起的問題在張居正死後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種證據使皇帝無法容忍,張居正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開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致使剛剛中興的明朝,又走開下坡路。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複官複蔭。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間已無張居正!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作者一語點出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王朝的癥結所在也是我們大明王朝乃至我們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篇幅有限,簡單介紹到這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仔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