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活|2017年年終總結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印象當中,2017年是我有生以來過得最快的一年。這兩天在處理日常工作的時候,總能清晰地浮現出一年前剛到單位辦公室報到的種種情景;而前不久的聖誕鎮江之遊過程中,

我跟小魚,也對一年前的聖誕揚州之遊記憶猶新。儘管如此匆忙,但這一年的各項計畫基本上得到了如期開展,也算是收穫滿滿。下面照舊還是從工作、生活、讀書與學習、民謠與文藝、寫作與思考這樣五個方面,展開對於2017年全年的總結,也算是給自己,給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以及讀者朋友們,一個系統性的交待。

一、工作

2017年這一整年,

最大的變化,就是我的工作崗位,從業務處室換到了辦公室。早到2016年12月份,我就已經到辦公室借用,而正式調動,是在2017年2月份完成的。坦白說,對於這次調動,我個人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顧慮,主要是擔心自己系統學習了五年的經濟學知識,可能無法再得到應用。然而這一年下來,在辦公室工作的收穫與成長,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在辦公室,我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每天編發、撰寫省、市、縣三級的工作資訊,和工作經驗交流的小論文。於是在我告別媒體生涯已經五六年之後,我又重新做回了編輯的工作。每天一上班,就是面對三四十條各類資訊,從中擇優編輯、潤色、發佈。這時候,八年媒體工作的訓練,對自己起到了很好的説明,

同樣一篇資訊,在修改成非常具有信息量和亮點的標題和導語之後,其傳播效果,明顯大不相同。在自己和同事、領導的共同努力之下,今年單位資訊的國家採用量獲得了非常明顯的攀升,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我個人也是十分欣慰。

除此之外,辦公室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起草領導講話、單位總結、工作情況彙報等重大材料。儘管這些材料的文風可能有八股之嫌,但一年下來,

動輒寫作這些萬字大文章的訓練,對自己長文的謀篇佈局、結構層次、表述嚴謹性的把握等等,都有明顯提升。更為重要的是,由於辦公室起草的,都是涉及全單位、全系統的大材料,這樣的寫作,要求你對整個系統各個方面的重點工作,都要有比較清晰的瞭解。經歷過這樣幾番的來回磨煉,自己對於系統工作的理解,初步有了一點全域感的感覺,無論我今後從事哪個部門、哪種類型的工作,
這樣的全域觀和高度,對自己來說都是受益匪淺。

在上述兩項工作之外,我還擔任了支部宣傳委員、部門考勤管理員和單位能耗管理員等職務。這一系列新的工作職責的訓練,不只培養了我新的工作技能和更廣闊的工作視野,也讓我積累了大量關於中國體制內單位運作機制的認識與素材,如果將來有機會從事對於中國政治和政府體制的研究,這些素材,應該都能派得上用場。

由於新的工作所限,我無法再參加一年一度的文明城市測評工作,失去了再赴江蘇大地,實地考察城市文明生態的機會;但每天與文字和宏觀工作的相伴,卻讓我在另外一個層面收穫更多,正所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到了年底,小魚把她的工作總結發給我,讓我提意見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可以很輕鬆地給她重新設定更合理的總結框架,各個部分的小標題幾乎脫口而出。從媒體記者、編輯到事業單位的辦公室文秘工作者,感覺有太多太多的經驗與感悟,在時隔多年之後,又一次得到了延續。

二、生活

2017年裡,生活中最大的亮色,自然就是在這一年的5月21日,我跟小魚在南京舉辦的簡單而別致的婚禮。由於之前已經分別在我們倆的老家請過客,這次婚禮,我們沒有邀請雙方父母參加,也沒有邀請各自單位的同事,所有到場的嘉賓,全部都是我們倆在南京生活的這些年裡,積累起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校友和書友。婚禮沒有邀請婚慶公司,也沒有常見的走台和走秀。在我多次合作的搭檔——江蘇文藝台的金牌主持人李翼的主持之下,我敬重的老師、朋友紛紛發表祝福致辭,而那些交往甚密的書友和樂友則獻上詩歌朗誦、原創民謠演唱等多項節目。整場婚禮,辦成了一場具有比較高的文化藝術含量的歡慶聚會,不只我跟小魚,在場的朋友們也對婚禮評價頗高。在婚禮上,相交多年的老友陳光,還為我們拍攝製作了一部以我寫給小魚的原創民謠《光》為配樂的MV,回顧了我跟小魚相識、相戀到相守的全過程,並且採用我多首原創民謠和詩歌作為其中的字幕說明和花絮。這部凝聚著友人心血的MV,和整場婚禮的錄影,都值得我們好好珍藏,以後慢慢回味。隨筆|美麗新世界——紀念與小魚相識、相戀三周年

辦完婚禮之後,我們夫妻之間也形成了一個約定,那就是每年的耶誕節前後,都選擇南京周邊一座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來一場週末兩日遊。今年的目的地是鎮江,在鎮江的兩天,不在乎看多少風景,而是兩個人一起放空心情,從容交流一年以來的成長與收穫,很是放空和開心。行走|鎮江兩日遊隨記

而在鎮江兩日遊之前,我們利用婚假的出遊,分別去了北京、徐州、蘇州這三個城市。到北京和徐州,以分別參觀另一半的母校,體驗另一半認識自己之前的青春歲月為重點;而四天的蘇州之遊,則是在南京之外,用心領略另一座江南名城的歷史文化魅力。兩個星期的婚假裡,來回行走幾千里,先後感受京派文化、漢文化和江南吳文化,也是回憶多多。賞樂·行走|九首歌裡的北京、徐州、孫趙村三地行記遊記|蘇州行走四日記

這一年裡,父親動了兩個不大不小的手術,好在恢復良好;母親照舊在縣城的民營醫院裡打工,生活越發充實與安樂。最讓人高興的是,爺爺奶奶終於住進了嶄新的安置房,居住在破舊的鄉間平房幾十年之後,又一次住進了現代化的樓房社區。為了讓爺爺奶奶晚年生活安樂,父親在安置房的裝修方面下了大的功夫,也幾乎用光了所有的積蓄。現在,每次回家,看到父親跟爺爺奶奶安居一室,房子裡甚至還有我跟小魚的單獨房間,也是真心為老人感到高興。

小魚那邊,我岳父仍然在上海的工地上打工,工作辛苦,但好在還算平安、順利;岳母照舊在老家看帶侄子辰辰。辰辰雖然有的時候脾氣挺大,但整體而言,還是一個聽話、溫柔的小男孩,因為喜歡畫畫,還拿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獎項。希望辰辰能在好好學習之餘,好好發展美術方面的興趣,將來在跟城裡孩子的競爭中,不至於落下太多。

弟弟弟妹這一年也仍然在南京打工,還是不能跟辰辰團聚。弟妹因為吃錯感冒藥,印發了藥物性腎炎,曾經讓我們百般擔心,好在經過及時治療,已經基本上得到康復。在我們再三的勸導之下,他倆也收起了一點貪玩的天性,開始分別學習烹飪和會計。希望他們來年能真正經營好一技之長,早日回睢寧找到好的工作,讓辰辰得到妥善的愛護和成長。

三、讀書與學習

2017年裡的讀書,有一個最大的轉變,就是在保持國外社科、歷史、思想優秀論著的閱讀量的同時,開始注重挖掘國內的華文原創好書。這一點,自然是跟全年參與騰訊·商報華文好書榜的評選密切相關。印象當中,我提名並最終入選,或者撰寫推薦語的代表性華文好書,有李伯重先生的《火槍與帳簿》、賀雪峰老師的《最後一公里村莊》和青年學者夏循祥老師的《權力的生成》等論著,基本上仍然是以具備一定普適性和通俗性的學術論著為主。對華文好書榜評選的參與,也讓我得以跟劉蘇裡、楊早、燕舞、劉憶斯、張明揚等國內一線的書評人、書評媒體人和獨立書店人產生了比較多的碰撞和交流,儘管彼此之間,圍繞好書的認定和好書評選的標準曾經產生過一些分歧和討論,但這些討論對我的幫助,卻是非常之大。論書|《火槍與帳簿》: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看晚明

金陵讀書會這塊,2017年裡,我主要參與策劃和運作的,是今年新推出的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專場,從2月份講述北大早期校史的《權力源自地位》,到12月份探討華南地域建構與認同的《皇帝與祖宗》,全年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專場共舉辦11場沙龍,我全部到場參加,其中我個人主講的有8場之多。這些沙龍討論的書籍,除了大部分來自我們的長期合作夥伴——江蘇人民出版社之外,也有來自世紀文景、人大出版社等北京、上海的重要出版社的海外中國研究新書。關於這個專場,到1月份有時間的話,我還會另有專文總結,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論書|“《權力源自地位》與北大的多元傳統”沙龍講稿論書|《皇帝與祖宗》分享提綱及讀書筆記

而2017年新增的一塊比較系統性的讀書,就是全程參與了社會學吧精讀會的社會學經典共讀活動。精讀會的要求是:每月精讀一本社會學經典論著,並撰寫不少於1000字的讀書報告。而我的實際完成情況是,1-12月,每月都完成了規定書籍的精讀,並且每本書都撰寫了讀書報告,報告的平均字數在2000-2500字左右,同時還擔任了《街角社會》和《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這兩本書的報告分享工作。這樣系統性地閱讀社會學實證研究的經典論著,讓我在前兩年初步建立起社會學的理論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社會學實證研究,當然主要是質性研究的類型和成果,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論書|社區裡的階層區隔——《街角社會》讀書分享提綱論書|如何來做社區個案研究——《街角社會》讀書報告論書|中國社會的去政治化與個體化——讀《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與《去政治化的政治》

在這一年,蓑翁論書公號的每月書單,都是一期不落地推送,每月月初分人文、社科兩類,推送自己上一月讀過的好書,同時每月還會推送月度失望之書,對自己讀過的不甚滿意的書,也開誠佈公地予以分享,供大家參考。

而從10月底開始,在朋友的推薦之下,開始跟喜馬拉雅合作,為他們的“天天聽好書”欄目,撰寫社科經典書籍的音訊講稿。截至年底,完成了《論美國的民主》和《社會契約論》這兩本政治學的重要經典論著的講稿,每篇講稿的字數在6000-10000字之間。正所謂要能進得去,才能出得來,要想寫好這類面向大眾的通俗性講稿,首先要自己完全吃透原著的要義和內涵,因此跟喜馬拉雅的合作,等於是在金陵讀書的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專場和社會學吧精讀會的社會學實證研究經典共讀這兩大系統性經典閱讀之外,又開闢了一條社科、歷史、思想類經典的閱讀之路。來年,跟喜馬拉雅的合作會繼續,撰寫的書目主要以社會學和歷史學為主。這對自己來說,不僅僅是獲得一些稿費的經濟回報,更重要的是,等於開啟了一條自我的經典閱讀訓練之路,希望能繼續做好。論書|《論美國的民主》讀書筆記(譯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版)論書|《社會契約論》讀書筆記(商務印書館2003年2月版)

而在書評寫作方面,今年撰寫的書評篇數,是最近三年裡最少的一年,有幸的是,在刊發媒體上有一定的突破,在《新京報書評週刊》和騰訊文化的檢書公號,都分別刊發書評一篇,其中《新京報書評週刊》是實現了刊文的零突破。來年,如果精力允許的話,業餘在以給喜馬拉雅供稿為重心的基礎上,希望能寫出2-3篇拿得出手的學術書籍書評。論書|《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書海藝林話東坡論書|王朝興亡的歷史邏輯——讀張明揚新書《天命與劍》

這一年裡,在金陵讀書之外,還參與了其他一些讀書會和書店的沙龍活動的策劃、主持工作,先後在萬象書坊主持《負笈百年》《天命與劍》《轉向大眾》這三本新書的沙龍,在悅的讀書和群學書院,分別擔任胡翼青老師講座和徐雁老師講座的點評嘉賓。

而從11月份開始,策劃醞釀了達一年之久的北大南京校友讀書會,在我跟王后海師兄的牽頭下,終於成立,在2017年的最後兩個月,先後策劃了由徐雁老師和郭未老師主講的沙龍,內容分別關於閱讀之道和計量思維的重要性。在業餘事務繁多的情況下,必須要做減法,因此來年,北大南京校友會的其他事務,我將逐步淡出,校友會這塊,將以策劃運營校友讀書會為主。

四、民謠與文藝

如果說讀書方面,2017年還可謂是收穫多多的話,那麼在本職工作日漸繁累的情況下,作為第二愛好的文藝上投入的時間,只能大大縮減。經過一年多的流轉,2016年出版的我的第二張原創民謠專輯《光》,到2017年年底,500張專輯除了1張我個人留底之外,已經全部散落天涯。本來今年的計畫是,把第三張專輯《山河歲月》,至少錄好4-5首歌,然而一直到年底,這張專輯只編錄發佈了一首《上海上海》,獻給昕瑞師妹和顧全師弟十年愛情長跑故事的《在水之湄》,其錄製時間一推再推,最終還是沒能在2017年做出來,這讓我對師弟師妹有些慚愧。好在在2018年1月14日的校友春節聯歡會上,我們將現場演唱這首歌,也算是彌補一點遺憾。基於辦公室的忙碌節奏是一以貫之的,2018年裡,我已經不敢期望能把第三張專輯做好,希望這一年,能踏踏實實做好3-4首歌,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原創民謠|《上海上海》:之於個人記憶的上海與之於大時代變遷的上海

這一年,不只沒有做歌,民謠方面,也幾乎沒有演出,不管是自己的專場還是給朋友做嘉賓,唯一的兩三次,只是其他讀書沙龍上,臨時性唱一兩首歌助助興。看來在時間有限、必須做選擇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出,讀書才是自己的最愛,而其他愛好,都是讀書之餘的補充。

在觀看演出方面,印象比較深的幾場演出,是沼澤樂隊、五條人樂隊,以及寧夏方言民謠音樂人周建軍在歐拉的這三場專場演出。除此之外,在北京訪談時抽空觀看的新編京劇《聶隱娘》也是讓人眼前一亮。2017年裡,如果還能其他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演出,也就是初夏編劇的話劇《青紅不解皂白》了。看戲|古韻之中自維新——臺北新劇團新編京劇《聶隱娘》觀後隨記看戲|《青紅不解皂白》: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電影方面,由於南京的獨立電影、藝術電影影展越發減少,因此自己能夠看到的獨立電影數量,比起往年,也只是一個零頭。最喜歡的影展,是11月初去杭州觀看的平行影像周,其中最喜歡的兩部電影,也就是後來已經在院線上映的《嘉年華》和《不成問題的問題》。除此之外,在南藝、盧米埃等處放映的德國電影節,以及陳平兄在紫麓戲劇空間策劃的詩歌影像節中,也都有讓我非常喜歡、感觸良多的上佳電影。觀影|生活就是一場永不散場的電影——第二屆杭州平行影像周隨記

最後,要說說的就是,在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終於開始參加聞名已久的每週五的萬象觀影活動,這個月觀看了兩部藝術電影,分別是芬蘭導演考裡斯馬基的《希望的另一邊》和韓國導演洪尚秀的《獨自在夜晚的海邊》,都有獨特的觀影體驗。萬象放映的電影,是由國內電影圖書的第一品牌——後浪精心挑選的,而且注重映後的交流互動,2018年的週末之夜,可以多去萬象看幾場好電影。

五、寫作與思考

2017年寫作方面的最大動力,除了繼續給蓑翁論書公號的讀者定期提供好文章之外,就是承接了老家南通的都市報——《江海晚報》的“文化視點”專欄的寫作任務。這個專欄是每週一篇,全年算下來,除去幾次因廣告和臨時性文章沖版之外,最終刊發的專欄文章也有40多篇之多。每篇文章在1500字左右,關於文化的一切,包括讀書、電影、音樂、藝術、旅遊,都可以暢談。《江海晚報》副刊部主任朱一卉老師是我曾經的師公,他給了我極大的信任和自由度,從不限制我的寫作主題,而我的原稿除了篇幅原因之外,也很少有大幅的改動。

正是承接這個專欄,使得我在辦公室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業餘寫作的整體數量,跟往年相比,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略有增長,這也進一步充實了“蓑翁論書”公號的內容。截至12月底,公號的粉絲數從去年的3500多增長到4600多。而我在豆瓣上,也得益於《我的豆瓣十年》《略論讀書五功》等幾篇重點文章被豆瓣首頁推薦,其粉絲數也從1000左右增長到2300多。讀者越多,自己寫作的動力自然也就越大。遺憾的是,由於紙媒的整體不景氣,2018年《江海晚報》副刊縮版,“文化視點”專欄不再保留,我的文章,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刊發平臺,但希望自己的寫作熱情仍然能夠持續保持。

影評、樂評寫作方面,原有的幾家刊發管道,要麼因為編輯更換需要重新熟悉,要麼因為自己時間所限難以構思長文,2017年裡,都基本沒有發文。值得一提的是,12月份在國內知名學術刊物《探索與爭鳴》雜誌的公號上,刊發了一篇接近4000字的關於馮小剛導演電影《芳華》的影評,反響良好。除此之外,能夠說說的,就是2017年第一期《天涯》雜誌上,刊發的我多年來觀察國內新方言民謠的心得文章《新方言民謠:文化邊緣與主體性》,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國內一線媒體上,刊發萬字規模的學術性長文。只可惜由於時間所限,今年原計劃給《天涯》雜誌撰寫的《獨立電影裡的中國當代社會》和給《南風窗》雜誌撰寫的《全民閱讀視域下的政府、社會與讀書會》這兩篇長文,都沒有能夠完成,希望這兩篇文章,在2018年裡,至少要完成一篇。觀影|《芳華》:集體主義時代的人性挽歌賞樂|新方言民謠:文化邊緣與主體性

寫作方面最重要的成績,就是自己的兩本書——關注中國獨立電影的《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和關注中國讀書會的《領讀中國》,幾乎同時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和江蘇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前者先後在南京、上海和杭州舉辦過新書沙龍,杭州的沙龍更是辦了兩次,分別在西溪濕地和良渚遺址,都是杭州的風水寶地。後者在南通舉辦新書首發沙龍,而後在南京,先後由金陵讀書和吳曉波南京書友會策劃過關于這本書的讀書沙龍。而上述幾場在外地的新書沙龍,我全部帶小魚一起參加,在沙龍之餘閒遊一番,也算是對夫人這幾年默默支持的一種回饋。論書|《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一種文化社會學的視角論書|王洪:漸入佳境的讀書與讀書會——《領讀中國》讀後

而從今年5月份開始,自己第三本書的寫作已經啟動。這本書是關於國內人文社科領域頂級學者的一本訪談錄,而且跟我前兩本書對外地訪談者,多採取微信或QQ語音訪談不同,考慮到學者身份的特殊性,這本書裡的外地學者,全部是我自掏腰包,到他們各自所在城市進行訪談。截至年底,已經完成了6位學者的訪談。期盼2018年6月份左右,能夠完成全部書稿。

新的一年裡,最大的期望相比往年,幾乎沒有變化,無非是:夫妻恩愛,親朋康健,工作盡心,詩意生活。願這篇總結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平靜面對歲月的流逝,以積極、奮發、努力和達觀從容生活於這個紛繁多變的世界,真心祝願大家新年快樂!

2017.12.29晚作于竹林齋

(本文配圖為蓑翁自有或自攝。)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注明“蓑翁論書”粉絲)!

這些素材,應該都能派得上用場。

由於新的工作所限,我無法再參加一年一度的文明城市測評工作,失去了再赴江蘇大地,實地考察城市文明生態的機會;但每天與文字和宏觀工作的相伴,卻讓我在另外一個層面收穫更多,正所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到了年底,小魚把她的工作總結發給我,讓我提意見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可以很輕鬆地給她重新設定更合理的總結框架,各個部分的小標題幾乎脫口而出。從媒體記者、編輯到事業單位的辦公室文秘工作者,感覺有太多太多的經驗與感悟,在時隔多年之後,又一次得到了延續。

二、生活

2017年裡,生活中最大的亮色,自然就是在這一年的5月21日,我跟小魚在南京舉辦的簡單而別致的婚禮。由於之前已經分別在我們倆的老家請過客,這次婚禮,我們沒有邀請雙方父母參加,也沒有邀請各自單位的同事,所有到場的嘉賓,全部都是我們倆在南京生活的這些年裡,積累起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校友和書友。婚禮沒有邀請婚慶公司,也沒有常見的走台和走秀。在我多次合作的搭檔——江蘇文藝台的金牌主持人李翼的主持之下,我敬重的老師、朋友紛紛發表祝福致辭,而那些交往甚密的書友和樂友則獻上詩歌朗誦、原創民謠演唱等多項節目。整場婚禮,辦成了一場具有比較高的文化藝術含量的歡慶聚會,不只我跟小魚,在場的朋友們也對婚禮評價頗高。在婚禮上,相交多年的老友陳光,還為我們拍攝製作了一部以我寫給小魚的原創民謠《光》為配樂的MV,回顧了我跟小魚相識、相戀到相守的全過程,並且採用我多首原創民謠和詩歌作為其中的字幕說明和花絮。這部凝聚著友人心血的MV,和整場婚禮的錄影,都值得我們好好珍藏,以後慢慢回味。隨筆|美麗新世界——紀念與小魚相識、相戀三周年

辦完婚禮之後,我們夫妻之間也形成了一個約定,那就是每年的耶誕節前後,都選擇南京周邊一座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來一場週末兩日遊。今年的目的地是鎮江,在鎮江的兩天,不在乎看多少風景,而是兩個人一起放空心情,從容交流一年以來的成長與收穫,很是放空和開心。行走|鎮江兩日遊隨記

而在鎮江兩日遊之前,我們利用婚假的出遊,分別去了北京、徐州、蘇州這三個城市。到北京和徐州,以分別參觀另一半的母校,體驗另一半認識自己之前的青春歲月為重點;而四天的蘇州之遊,則是在南京之外,用心領略另一座江南名城的歷史文化魅力。兩個星期的婚假裡,來回行走幾千里,先後感受京派文化、漢文化和江南吳文化,也是回憶多多。賞樂·行走|九首歌裡的北京、徐州、孫趙村三地行記遊記|蘇州行走四日記

這一年裡,父親動了兩個不大不小的手術,好在恢復良好;母親照舊在縣城的民營醫院裡打工,生活越發充實與安樂。最讓人高興的是,爺爺奶奶終於住進了嶄新的安置房,居住在破舊的鄉間平房幾十年之後,又一次住進了現代化的樓房社區。為了讓爺爺奶奶晚年生活安樂,父親在安置房的裝修方面下了大的功夫,也幾乎用光了所有的積蓄。現在,每次回家,看到父親跟爺爺奶奶安居一室,房子裡甚至還有我跟小魚的單獨房間,也是真心為老人感到高興。

小魚那邊,我岳父仍然在上海的工地上打工,工作辛苦,但好在還算平安、順利;岳母照舊在老家看帶侄子辰辰。辰辰雖然有的時候脾氣挺大,但整體而言,還是一個聽話、溫柔的小男孩,因為喜歡畫畫,還拿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獎項。希望辰辰能在好好學習之餘,好好發展美術方面的興趣,將來在跟城裡孩子的競爭中,不至於落下太多。

弟弟弟妹這一年也仍然在南京打工,還是不能跟辰辰團聚。弟妹因為吃錯感冒藥,印發了藥物性腎炎,曾經讓我們百般擔心,好在經過及時治療,已經基本上得到康復。在我們再三的勸導之下,他倆也收起了一點貪玩的天性,開始分別學習烹飪和會計。希望他們來年能真正經營好一技之長,早日回睢寧找到好的工作,讓辰辰得到妥善的愛護和成長。

三、讀書與學習

2017年裡的讀書,有一個最大的轉變,就是在保持國外社科、歷史、思想優秀論著的閱讀量的同時,開始注重挖掘國內的華文原創好書。這一點,自然是跟全年參與騰訊·商報華文好書榜的評選密切相關。印象當中,我提名並最終入選,或者撰寫推薦語的代表性華文好書,有李伯重先生的《火槍與帳簿》、賀雪峰老師的《最後一公里村莊》和青年學者夏循祥老師的《權力的生成》等論著,基本上仍然是以具備一定普適性和通俗性的學術論著為主。對華文好書榜評選的參與,也讓我得以跟劉蘇裡、楊早、燕舞、劉憶斯、張明揚等國內一線的書評人、書評媒體人和獨立書店人產生了比較多的碰撞和交流,儘管彼此之間,圍繞好書的認定和好書評選的標準曾經產生過一些分歧和討論,但這些討論對我的幫助,卻是非常之大。論書|《火槍與帳簿》: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看晚明

金陵讀書會這塊,2017年裡,我主要參與策劃和運作的,是今年新推出的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專場,從2月份講述北大早期校史的《權力源自地位》,到12月份探討華南地域建構與認同的《皇帝與祖宗》,全年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專場共舉辦11場沙龍,我全部到場參加,其中我個人主講的有8場之多。這些沙龍討論的書籍,除了大部分來自我們的長期合作夥伴——江蘇人民出版社之外,也有來自世紀文景、人大出版社等北京、上海的重要出版社的海外中國研究新書。關於這個專場,到1月份有時間的話,我還會另有專文總結,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論書|“《權力源自地位》與北大的多元傳統”沙龍講稿論書|《皇帝與祖宗》分享提綱及讀書筆記

而2017年新增的一塊比較系統性的讀書,就是全程參與了社會學吧精讀會的社會學經典共讀活動。精讀會的要求是:每月精讀一本社會學經典論著,並撰寫不少於1000字的讀書報告。而我的實際完成情況是,1-12月,每月都完成了規定書籍的精讀,並且每本書都撰寫了讀書報告,報告的平均字數在2000-2500字左右,同時還擔任了《街角社會》和《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這兩本書的報告分享工作。這樣系統性地閱讀社會學實證研究的經典論著,讓我在前兩年初步建立起社會學的理論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社會學實證研究,當然主要是質性研究的類型和成果,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論書|社區裡的階層區隔——《街角社會》讀書分享提綱論書|如何來做社區個案研究——《街角社會》讀書報告論書|中國社會的去政治化與個體化——讀《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與《去政治化的政治》

在這一年,蓑翁論書公號的每月書單,都是一期不落地推送,每月月初分人文、社科兩類,推送自己上一月讀過的好書,同時每月還會推送月度失望之書,對自己讀過的不甚滿意的書,也開誠佈公地予以分享,供大家參考。

而從10月底開始,在朋友的推薦之下,開始跟喜馬拉雅合作,為他們的“天天聽好書”欄目,撰寫社科經典書籍的音訊講稿。截至年底,完成了《論美國的民主》和《社會契約論》這兩本政治學的重要經典論著的講稿,每篇講稿的字數在6000-10000字之間。正所謂要能進得去,才能出得來,要想寫好這類面向大眾的通俗性講稿,首先要自己完全吃透原著的要義和內涵,因此跟喜馬拉雅的合作,等於是在金陵讀書的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專場和社會學吧精讀會的社會學實證研究經典共讀這兩大系統性經典閱讀之外,又開闢了一條社科、歷史、思想類經典的閱讀之路。來年,跟喜馬拉雅的合作會繼續,撰寫的書目主要以社會學和歷史學為主。這對自己來說,不僅僅是獲得一些稿費的經濟回報,更重要的是,等於開啟了一條自我的經典閱讀訓練之路,希望能繼續做好。論書|《論美國的民主》讀書筆記(譯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版)論書|《社會契約論》讀書筆記(商務印書館2003年2月版)

而在書評寫作方面,今年撰寫的書評篇數,是最近三年裡最少的一年,有幸的是,在刊發媒體上有一定的突破,在《新京報書評週刊》和騰訊文化的檢書公號,都分別刊發書評一篇,其中《新京報書評週刊》是實現了刊文的零突破。來年,如果精力允許的話,業餘在以給喜馬拉雅供稿為重心的基礎上,希望能寫出2-3篇拿得出手的學術書籍書評。論書|《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書海藝林話東坡論書|王朝興亡的歷史邏輯——讀張明揚新書《天命與劍》

這一年裡,在金陵讀書之外,還參與了其他一些讀書會和書店的沙龍活動的策劃、主持工作,先後在萬象書坊主持《負笈百年》《天命與劍》《轉向大眾》這三本新書的沙龍,在悅的讀書和群學書院,分別擔任胡翼青老師講座和徐雁老師講座的點評嘉賓。

而從11月份開始,策劃醞釀了達一年之久的北大南京校友讀書會,在我跟王后海師兄的牽頭下,終於成立,在2017年的最後兩個月,先後策劃了由徐雁老師和郭未老師主講的沙龍,內容分別關於閱讀之道和計量思維的重要性。在業餘事務繁多的情況下,必須要做減法,因此來年,北大南京校友會的其他事務,我將逐步淡出,校友會這塊,將以策劃運營校友讀書會為主。

四、民謠與文藝

如果說讀書方面,2017年還可謂是收穫多多的話,那麼在本職工作日漸繁累的情況下,作為第二愛好的文藝上投入的時間,只能大大縮減。經過一年多的流轉,2016年出版的我的第二張原創民謠專輯《光》,到2017年年底,500張專輯除了1張我個人留底之外,已經全部散落天涯。本來今年的計畫是,把第三張專輯《山河歲月》,至少錄好4-5首歌,然而一直到年底,這張專輯只編錄發佈了一首《上海上海》,獻給昕瑞師妹和顧全師弟十年愛情長跑故事的《在水之湄》,其錄製時間一推再推,最終還是沒能在2017年做出來,這讓我對師弟師妹有些慚愧。好在在2018年1月14日的校友春節聯歡會上,我們將現場演唱這首歌,也算是彌補一點遺憾。基於辦公室的忙碌節奏是一以貫之的,2018年裡,我已經不敢期望能把第三張專輯做好,希望這一年,能踏踏實實做好3-4首歌,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原創民謠|《上海上海》:之於個人記憶的上海與之於大時代變遷的上海

這一年,不只沒有做歌,民謠方面,也幾乎沒有演出,不管是自己的專場還是給朋友做嘉賓,唯一的兩三次,只是其他讀書沙龍上,臨時性唱一兩首歌助助興。看來在時間有限、必須做選擇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出,讀書才是自己的最愛,而其他愛好,都是讀書之餘的補充。

在觀看演出方面,印象比較深的幾場演出,是沼澤樂隊、五條人樂隊,以及寧夏方言民謠音樂人周建軍在歐拉的這三場專場演出。除此之外,在北京訪談時抽空觀看的新編京劇《聶隱娘》也是讓人眼前一亮。2017年裡,如果還能其他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演出,也就是初夏編劇的話劇《青紅不解皂白》了。看戲|古韻之中自維新——臺北新劇團新編京劇《聶隱娘》觀後隨記看戲|《青紅不解皂白》: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電影方面,由於南京的獨立電影、藝術電影影展越發減少,因此自己能夠看到的獨立電影數量,比起往年,也只是一個零頭。最喜歡的影展,是11月初去杭州觀看的平行影像周,其中最喜歡的兩部電影,也就是後來已經在院線上映的《嘉年華》和《不成問題的問題》。除此之外,在南藝、盧米埃等處放映的德國電影節,以及陳平兄在紫麓戲劇空間策劃的詩歌影像節中,也都有讓我非常喜歡、感觸良多的上佳電影。觀影|生活就是一場永不散場的電影——第二屆杭州平行影像周隨記

最後,要說說的就是,在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終於開始參加聞名已久的每週五的萬象觀影活動,這個月觀看了兩部藝術電影,分別是芬蘭導演考裡斯馬基的《希望的另一邊》和韓國導演洪尚秀的《獨自在夜晚的海邊》,都有獨特的觀影體驗。萬象放映的電影,是由國內電影圖書的第一品牌——後浪精心挑選的,而且注重映後的交流互動,2018年的週末之夜,可以多去萬象看幾場好電影。

五、寫作與思考

2017年寫作方面的最大動力,除了繼續給蓑翁論書公號的讀者定期提供好文章之外,就是承接了老家南通的都市報——《江海晚報》的“文化視點”專欄的寫作任務。這個專欄是每週一篇,全年算下來,除去幾次因廣告和臨時性文章沖版之外,最終刊發的專欄文章也有40多篇之多。每篇文章在1500字左右,關於文化的一切,包括讀書、電影、音樂、藝術、旅遊,都可以暢談。《江海晚報》副刊部主任朱一卉老師是我曾經的師公,他給了我極大的信任和自由度,從不限制我的寫作主題,而我的原稿除了篇幅原因之外,也很少有大幅的改動。

正是承接這個專欄,使得我在辦公室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業餘寫作的整體數量,跟往年相比,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略有增長,這也進一步充實了“蓑翁論書”公號的內容。截至12月底,公號的粉絲數從去年的3500多增長到4600多。而我在豆瓣上,也得益於《我的豆瓣十年》《略論讀書五功》等幾篇重點文章被豆瓣首頁推薦,其粉絲數也從1000左右增長到2300多。讀者越多,自己寫作的動力自然也就越大。遺憾的是,由於紙媒的整體不景氣,2018年《江海晚報》副刊縮版,“文化視點”專欄不再保留,我的文章,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刊發平臺,但希望自己的寫作熱情仍然能夠持續保持。

影評、樂評寫作方面,原有的幾家刊發管道,要麼因為編輯更換需要重新熟悉,要麼因為自己時間所限難以構思長文,2017年裡,都基本沒有發文。值得一提的是,12月份在國內知名學術刊物《探索與爭鳴》雜誌的公號上,刊發了一篇接近4000字的關於馮小剛導演電影《芳華》的影評,反響良好。除此之外,能夠說說的,就是2017年第一期《天涯》雜誌上,刊發的我多年來觀察國內新方言民謠的心得文章《新方言民謠:文化邊緣與主體性》,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國內一線媒體上,刊發萬字規模的學術性長文。只可惜由於時間所限,今年原計劃給《天涯》雜誌撰寫的《獨立電影裡的中國當代社會》和給《南風窗》雜誌撰寫的《全民閱讀視域下的政府、社會與讀書會》這兩篇長文,都沒有能夠完成,希望這兩篇文章,在2018年裡,至少要完成一篇。觀影|《芳華》:集體主義時代的人性挽歌賞樂|新方言民謠:文化邊緣與主體性

寫作方面最重要的成績,就是自己的兩本書——關注中國獨立電影的《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和關注中國讀書會的《領讀中國》,幾乎同時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和江蘇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前者先後在南京、上海和杭州舉辦過新書沙龍,杭州的沙龍更是辦了兩次,分別在西溪濕地和良渚遺址,都是杭州的風水寶地。後者在南通舉辦新書首發沙龍,而後在南京,先後由金陵讀書和吳曉波南京書友會策劃過關于這本書的讀書沙龍。而上述幾場在外地的新書沙龍,我全部帶小魚一起參加,在沙龍之餘閒遊一番,也算是對夫人這幾年默默支持的一種回饋。論書|《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一種文化社會學的視角論書|王洪:漸入佳境的讀書與讀書會——《領讀中國》讀後

而從今年5月份開始,自己第三本書的寫作已經啟動。這本書是關於國內人文社科領域頂級學者的一本訪談錄,而且跟我前兩本書對外地訪談者,多採取微信或QQ語音訪談不同,考慮到學者身份的特殊性,這本書裡的外地學者,全部是我自掏腰包,到他們各自所在城市進行訪談。截至年底,已經完成了6位學者的訪談。期盼2018年6月份左右,能夠完成全部書稿。

新的一年裡,最大的期望相比往年,幾乎沒有變化,無非是:夫妻恩愛,親朋康健,工作盡心,詩意生活。願這篇總結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平靜面對歲月的流逝,以積極、奮發、努力和達觀從容生活於這個紛繁多變的世界,真心祝願大家新年快樂!

2017.12.29晚作于竹林齋

(本文配圖為蓑翁自有或自攝。)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注明“蓑翁論書”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