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紫禁城的風水佈局

1、 故宮簡史

自朱元璋取得天以後,就開始分封自己的子女。其中將他最能幹的兒子朱棣(第四子)分封到燕京(現北京),以抵禦北方強悍的胸奴民族,以保障明朝的國家安全與穩定。

後來,朱棣在北方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在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西元1398年),以誅黃、齊“靖難”為名,用“恢復祖宗舊制”為旗號,起兵反叛並奪得皇權,史稱“靖難之役”。隨後開始在北平(今北京)建都。

從永樂四年閏七月開始興工,到永樂十八年二月,歷時十三年,才建成了北京的新宮殿——北京紫禁城,即現在的故宮。

2、 尋龍點穴

蒯魯班(蒯祥,蘇州人氏),是故宮建築群營造的總木工頭;另一位則是當時的地理大師廖均卿(楊公傳人)進行風水佈局與規劃。中國這一歷史標誌性建築,就出自他倆合作之手。這裡,我們不去研究故宮建築及結構的精巧、典雅與輝煌,僅僅對其中的一些風水學原理進行分析與討論。

北京故宮的風水,據說發端于昆侖山祖山,

經北幹龍分枝進入燕山山脈,最後氣脈至萬壽山前結穴。從地形地勢上看,北京的風水格局恢宏、巨大。風水理論認為,北京龍穴氣通昆侖山,故穴場也有通天之生氣。

唐代楊筠松《青事囊海角經》曰:“大龍巨幹,萬仞千峰,俏然而來,幽然而止。其頓也,若降眾山而臣之;其伏也,若懷萬寶而藏。掀天揭地,襟江帶海,幽奇遠秀,依稀天漢之間”。

《明一統志》“在府北一百里,山自西山一帶東折而北,

至此,群峰聳撥,若龍翔鳳舞,自天而下,其旁諸山,則玉帶、軍都連亙懷抱,銀山、神嶺羅列拱護,勢雄氣固以奠三陵,名曰天壽山,實國家億萬年永安之地”

根據故宮博物院的研究:該龍穴落落在萬壽山前,現在故宮的交泰殿處。整個格局形成:水從天門乾位入首,流經右手西邊白虎位,然後繞水入堂,再穿地戶青龍巽方出水。滿足傳統風水的標準格局。

整個宮殿的佈局為:以隆景線為分界線,

設置“前朝+後宮”的建築群模式進行組團。其中,

前朝屬陽,用於處理朝政事務;而後宮則屬陰,主要安置後宮嬪妃。

並在宮殿內,將“太和、中和、保和殿”設置在中宮內,這是因為根據傳統風水理論,中央五行屬土,主號令四方。

在此基礎上,又在青龍位設置文華殿,主發科甲,利於國家的文化繁榮;

在西方白虎位設置武英殿,主管武試、軍事,利於國家軍隊的發展與建設。

在南方,設置午門,五行屬火,火有毀滅之意,所以後來有“推出午門斬首”的使用;

北方設天一門、玄武門,利用玄武鎮宅,而玄武之後有萬壽山作為風水靠山,以保障國家的安全。

在具體的建築佈局中,設置九重門,以象徵皇帝的“九五之尊”皇權。而且,在每道宮門上鑲有九九八十一顆門釘,以象徵皇權的威嚴。

在這九重門的設置上,均統一在中軸的子午線上,也象徵九州一統的政治局面。

子午線作故宮建築群的基準線,將宮殿設計為坐北朝南,滿足孔子“面南而聽天下”的思想。

宮殿內的建築佈局,也嚴格按《易經》中的八卦原理進行佈局的。其中如圖所示的宣武門、崇文門,英武殿、文華殿,弘義閣、體仁閣等等。

在後宮的上,建築群的佈置也是按《易經》的坤卦卦象進行佈置的,並分東西六宮,各形成一個坤卦,合成1個複卦坤,其總爻數12數,以象徵一年有12個月之數。

在後宮的設置與處理上,又遵照《易經》的原理,設置了“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

其中,乾清宮,為皇上,《易》曰,乾,為父,陽極,主首領,陽氣清之象。故為“乾清”宮。

坤甯宮,為皇后。《易》中有,坤為母,為眾,陰極。故皇帝妃子眾多,為國母。妃子之間必須要團結,不能生事,以免擾亂朝綱。故需要用“坤寧”。

從圖中看出,北京故宮的子午線,上自天齊祠,一直穿越長陵,前朝古都長安,再到秦嶺的子午穀,其形勢之大,中國罕見。

在明朝時,太和殿曾發生了3次大的火災,分別在永樂十九年、嘉靖三十六年、萬曆二十五年。

清朝入主北京後,奉天殿又先後發生了3次大的火災,並又重建了3次。

為了避免“天降火災”,康熙34年在重建太和殿時,便放置了佛、道合體符鎮,希望能達到消除災禍的目的。

外朝為陽區,乙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左右兩側分列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內延宮為陰區,進中路乾清門,便是後三宮裡。分別為,乾清宮,坤甯宮,交泰宮。

前置2的宮殿,又分三路,五行屬陽,故象徵“三陽開泰”,以示天下太平,國富民安。

故宮佈局的理念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過景運門、乾清門、隆宗門的一條東西中軸線將宮殿分為前後陰陽兩區,外朝屬陽區,其中太和殿的建築形式在封建社會後期是最為尊貴的,屬於“陽中之陽(太陽)”,保和殿位於前三殿最後,謂“陽中之陰(少陽)”,中和殿位於太和殿和保和殿中間,可謂“中陽(陽明),三大殿均有”和字,是寓意天地陰陽和諧,萬物有序,國泰民安。

慈甯宮所在區域是故宮的外西路,當年的太后宮區。慈甯宮是明朝嘉靖皇帝為其母蔣太后所建。歷時兩年建成,可惜蔣太后住了沒幾個月就去世了。此後這裡便成了太后宮,明朝後期幾位太后、太妃曾住於此。

到了清代,慈甯宮出現了一幕有趣的景象,成了太后不敢住的太后宮。原來,清代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孝莊皇太后曾在慈甯宮居住至去世。此後的太后、太妃們都覺得自己的身份有點“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宮

故宮設計建造嚴格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法則。所謂前朝,是指宮殿的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後市,是指皇宮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宮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社,指皇宮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穀物神的社稷壇。

故宮的建築都嚴格遵循對稱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而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更以故宮為重心,這些建築都坐北朝南,體現著皇帝的至尊。中軸兩端的建築陰陽對稱。中軸即是中央子午線,是規劃故宮全部宮殿及北京城的基準線。故宮內的朝政三大殿,即奉天殿、即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後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甯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進行佈局,分佈在中軸線兩端。

據說,故宮由當時的地理大師廖均卿規劃。廖均卿在奏章中自謂“世授揚師之術”,他設計的故宮定位、來龍把捉自然依照楊公之術。

從紫禁城的佈局來看,宮城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前朝分三大殿,為皇帝聽政和舉行朝會大典之處,如天地布政之南宮太微垣,後寢二宮是皇帝燕寢之處,如天帝長居之紫微垣。

但就整個紫禁城作為皇宮而言,乃取象於紫微垣。

劉秉忠勾畫出一幅天象地形圖,紫微垣外面的華蓋星是祖山,杠星是座山,天床星是前案,天河從紫微垣穿過,西有西藩七星,東有東藩八星以護衛,形成萬山齊擁,回水抱城,朝迎拱衛天皇大帝座之局。

為了壓制元朝,明紫禁城在元皇宮延春閣上堆土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園)。

該山是全城的制高點,正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修建了護城河,形成了金水環繞的格局。

人為地為紫禁城製造出了背山環水的風水格局。

就星象而言,北京處於東北方,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

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自然也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按照中軸線嚴格地規劃宮殿。

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處於正中,比其他宮殿高,是天子舉行大典、接受朝賀的地方;而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及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甯宮,都處於軸線上。

紫禁城內的其他宮殿則左右東西地對稱排列:外為朝廷之所,文華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後是安寢之宮,端本宮(即太子宮寢)居東,後宮局西

整個北京城的佈局,根據天象三桓與四象佈局,其中在故外設置了天、地、日、月四大祭壇,每年根據四季輪換進行祭祀,祈禱上天,降福祉于中華大地,護佑中華子孫!

又在青龍位設置文華殿,主發科甲,利於國家的文化繁榮;

在西方白虎位設置武英殿,主管武試、軍事,利於國家軍隊的發展與建設。

在南方,設置午門,五行屬火,火有毀滅之意,所以後來有“推出午門斬首”的使用;

北方設天一門、玄武門,利用玄武鎮宅,而玄武之後有萬壽山作為風水靠山,以保障國家的安全。

在具體的建築佈局中,設置九重門,以象徵皇帝的“九五之尊”皇權。而且,在每道宮門上鑲有九九八十一顆門釘,以象徵皇權的威嚴。

在這九重門的設置上,均統一在中軸的子午線上,也象徵九州一統的政治局面。

子午線作故宮建築群的基準線,將宮殿設計為坐北朝南,滿足孔子“面南而聽天下”的思想。

宮殿內的建築佈局,也嚴格按《易經》中的八卦原理進行佈局的。其中如圖所示的宣武門、崇文門,英武殿、文華殿,弘義閣、體仁閣等等。

在後宮的上,建築群的佈置也是按《易經》的坤卦卦象進行佈置的,並分東西六宮,各形成一個坤卦,合成1個複卦坤,其總爻數12數,以象徵一年有12個月之數。

在後宮的設置與處理上,又遵照《易經》的原理,設置了“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

其中,乾清宮,為皇上,《易》曰,乾,為父,陽極,主首領,陽氣清之象。故為“乾清”宮。

坤甯宮,為皇后。《易》中有,坤為母,為眾,陰極。故皇帝妃子眾多,為國母。妃子之間必須要團結,不能生事,以免擾亂朝綱。故需要用“坤寧”。

從圖中看出,北京故宮的子午線,上自天齊祠,一直穿越長陵,前朝古都長安,再到秦嶺的子午穀,其形勢之大,中國罕見。

在明朝時,太和殿曾發生了3次大的火災,分別在永樂十九年、嘉靖三十六年、萬曆二十五年。

清朝入主北京後,奉天殿又先後發生了3次大的火災,並又重建了3次。

為了避免“天降火災”,康熙34年在重建太和殿時,便放置了佛、道合體符鎮,希望能達到消除災禍的目的。

外朝為陽區,乙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左右兩側分列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內延宮為陰區,進中路乾清門,便是後三宮裡。分別為,乾清宮,坤甯宮,交泰宮。

前置2的宮殿,又分三路,五行屬陽,故象徵“三陽開泰”,以示天下太平,國富民安。

故宮佈局的理念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過景運門、乾清門、隆宗門的一條東西中軸線將宮殿分為前後陰陽兩區,外朝屬陽區,其中太和殿的建築形式在封建社會後期是最為尊貴的,屬於“陽中之陽(太陽)”,保和殿位於前三殿最後,謂“陽中之陰(少陽)”,中和殿位於太和殿和保和殿中間,可謂“中陽(陽明),三大殿均有”和字,是寓意天地陰陽和諧,萬物有序,國泰民安。

慈甯宮所在區域是故宮的外西路,當年的太后宮區。慈甯宮是明朝嘉靖皇帝為其母蔣太后所建。歷時兩年建成,可惜蔣太后住了沒幾個月就去世了。此後這裡便成了太后宮,明朝後期幾位太后、太妃曾住於此。

到了清代,慈甯宮出現了一幕有趣的景象,成了太后不敢住的太后宮。原來,清代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孝莊皇太后曾在慈甯宮居住至去世。此後的太后、太妃們都覺得自己的身份有點“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宮

故宮設計建造嚴格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法則。所謂前朝,是指宮殿的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後市,是指皇宮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宮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社,指皇宮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穀物神的社稷壇。

故宮的建築都嚴格遵循對稱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而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更以故宮為重心,這些建築都坐北朝南,體現著皇帝的至尊。中軸兩端的建築陰陽對稱。中軸即是中央子午線,是規劃故宮全部宮殿及北京城的基準線。故宮內的朝政三大殿,即奉天殿、即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後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甯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進行佈局,分佈在中軸線兩端。

據說,故宮由當時的地理大師廖均卿規劃。廖均卿在奏章中自謂“世授揚師之術”,他設計的故宮定位、來龍把捉自然依照楊公之術。

從紫禁城的佈局來看,宮城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前朝分三大殿,為皇帝聽政和舉行朝會大典之處,如天地布政之南宮太微垣,後寢二宮是皇帝燕寢之處,如天帝長居之紫微垣。

但就整個紫禁城作為皇宮而言,乃取象於紫微垣。

劉秉忠勾畫出一幅天象地形圖,紫微垣外面的華蓋星是祖山,杠星是座山,天床星是前案,天河從紫微垣穿過,西有西藩七星,東有東藩八星以護衛,形成萬山齊擁,回水抱城,朝迎拱衛天皇大帝座之局。

為了壓制元朝,明紫禁城在元皇宮延春閣上堆土形成了煤山(今景山公園)。

該山是全城的制高點,正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修建了護城河,形成了金水環繞的格局。

人為地為紫禁城製造出了背山環水的風水格局。

就星象而言,北京處於東北方,是北斗星在大地的投影。

北斗星是天上的中心,北京自然也就是天下的中心,因而紫禁城按照中軸線嚴格地規劃宮殿。

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處於正中,比其他宮殿高,是天子舉行大典、接受朝賀的地方;而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及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甯宮,都處於軸線上。

紫禁城內的其他宮殿則左右東西地對稱排列:外為朝廷之所,文華殿居左,武英殿居右;後是安寢之宮,端本宮(即太子宮寢)居東,後宮局西

整個北京城的佈局,根據天象三桓與四象佈局,其中在故外設置了天、地、日、月四大祭壇,每年根據四季輪換進行祭祀,祈禱上天,降福祉于中華大地,護佑中華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