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回望2017,哪些改革研討讓你看到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教研篇

歲月匆匆,時光流轉。轉眼間,2017年已臨近尾聲。回首這一年,那些有關教育、教學和教研的新變化、新觀念值得我們深思和回味。

2017年,是教育不斷變革的一年。

高考、中考等考試制度在變革;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飛速發展,

滲入教育的方方面面;核心素養進入各地、各校創造性實施環節;新的教學方法、新的課程觀念給教育帶來更加豐富的色彩。

一次次課堂實踐,為教師和學生搭建起成長平臺,為我們厘清課堂變革的樣態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次次教學研討,專家學者的高屋建瓴、名師校長的真知灼見、一線教師的激情碰撞,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

關注

有關教育的政策改革、熱點話題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在改革中創新,也在改革中堅守,一起期待更美好的教育。

四川推進中考改革

四川省教育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我省中考改革的5大改革重點:實行初中學業水準考試、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招生錄取辦法、進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強化招生管理。

此次中考改革推進“兩考合一”,實行“全科開考”,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招生錄取辦法,構建有利於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考試招生制度。本報對《實施意見》進行了全面、清晰而深入的解讀,幫助老師、家長和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改革重點,

並更好地適應考試制度的變革。

科學新課標出臺

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從9月開始,小學一年級要開設科學課,重視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同時,指出小學科學教育是以科學課為核心課程的跨學科學習,

強調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科學新課標的出臺,對老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標最重要的變化有哪些?落實新課標有哪些關鍵點和重難點?新的科學課又該怎麼上?本報記者及時跟進,邀請小學科學課標修訂專家組成員以及我省部分教研員,解讀新課標,為老師們指點迷津。同時,我們走訪了省內部分在科學教育中有創新、有實踐的學校,以它們的探索,

為學校和老師們在新課標出臺後如何進行科學教育提供參考。

落實新課標的關鍵點是提高科學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除了關注科學課怎麼教,我們也關注師資培養,從高校科學教育專業的師資培養到小學科學教師的成長故事,聚焦科學教師群體的成長和變化。

人工智慧進課堂

經過多年的演進,人工智慧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今年7月,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三步走”發展戰略,同時明確提出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程式設計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高地。

“人工智慧+教育”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希望。人工智慧是什麼?人工智慧教什麼?它又該如何與教育深度融合?本報推出“聚焦人工智慧”系列報導,邀請省教科院以及人工智慧產業專家,為老師們解惑。同時,本報記者走進中小學課堂,從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踐,探討人工智慧在學校如何落地,基礎教育階段如何為“高精尖”的人工智慧人才紮牢素養根基。

核心素養落地

從去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開始,本報持續關注核心素養引領的課程設計、教學實踐、教育評價等多個教育環節的變革,為老師們理清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今年,我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區域和學校的探索。成都市成華區基於核心素養重構課程、成都七中以“核心素養與名校使命”為題展開研討、成都市鹽道街中學建構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生命課堂校本認識體系、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集團學校打造“核心素養”優質課、成都樹德協進學校建設國際視野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江油中學以學生發展指導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等,這些立足區域和學校的實際的探索,對如何落實核心素養作了深入的思考,架起了核心素養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尋找到核心素養落地的學科力量,使教學改革找到更加清晰、明確的路徑。

生涯教育成熱點

隨著我省新高考改革的臨近,生涯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今,高校招生正在從“招分”向“招人”轉變,開展生涯教育,意味著學校不只關心學生的學業,還要幫助學生瞭解未來的生涯發展階梯,借助生涯教育實現從“考分”到“樹人”的華麗轉身。

生涯教育如何開展,師資如何培養?我們從四川省中學校長協會校長們和來自上海、浙江的生涯教育專家們的探討中尋找答案。此外,“西部1000名生涯規劃師”孵化工程以及成都高新新科學校以“生涯啟蒙教育”為載體構築的家校社“三位一體”職業生涯教育體系也為生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範本。

教師專業閱讀

沒有哪位名師的成功背後沒有閱讀的支持,專業閱讀是教師成長的不二法門。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們以“閱讀的力量”為題,推出特別策劃,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聚焦教師專業閱讀現狀,彙集專家、教師的觀點以及學校的經驗,共同審視與追問教師閱讀的困惑、價值和方向。

隨後,我們又與廣元市利州區星空教師讀書社——心自在教師讀書會合作,分享了這群熱愛閱讀的老師們在專業閱讀中的所得所獲,激勵更多教育者加入到專業閱讀中。

探索

在學校和教師的實踐中,有太多具有價值的案例和經驗,我們對這些案例和經驗進行跟蹤報導,及時傳遞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生動的實踐過程。

STEAM是近年來在美國興起並在全球走紅的教育方向,它暗示著一種學科間融合的教育路徑。STEAM教學課程使學生參與以活動、項目和問題解決為基礎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一種動手做的課堂。

STEAM教育如何融入課堂中,培養學生跨學科的能力?成都市青羊區為期4天的STEAM專案型學習實訓,將資訊搜索與邏輯推理、程式設計、自媒體、AI等元素組合到一起,釋放了學生的跨學科能力;美國加州洛杉磯地區的教師現場執教了STEAM示範課,傳遞了最前沿、最直觀的教育理念;成都市同輝(國際)學校引入哈佛大學的“全球學者計畫”,並開設STEAM課程,找到了學校科學創新教育之法。

群文閱讀,是一種創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強調在議題的統領下,選擇一組文本,通過集體建構和尋求共識,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閱讀品位。

今年4月,全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四川省義務教育新課標背景下群文閱讀推廣與深化研究”正式結題,以群文閱讀開啟語文課程改革下的地方化創生。我們以課題為眼,幫助老師們探尋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同時,省內部分學校和教師也對群文閱讀展開了教學實踐: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研發了課內外結合的群文閱讀課型,以課文為群文議題生髮點,走向課外閱讀;成都市錦西外國語實驗小學以群文閱讀為紐帶開展習作教學,銜接生活經歷與習作表達;成都市草堂小學借助群文閱讀策略,探索群書閱讀教學之路。

治班策略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法寶”,也是班主任基於不同學情為學生量身定做的成長途徑。要做好“新時代的班主任”,需要為班主任工作找到新的生長點。

四川省中學班主任風采展評活動,通過“微班課”與“模擬家長會發言”,提高班主任專業素養;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集團的教師們從“治班”“家校”兩大難點出發,尋找高效的治班之道;成都市錦江區葉德元班主任工作室的新生代班主任們發揮個性和創意,以文化養班、玩轉資訊技術、發揮學科特色,構建班級特色,給學生帶來有規劃、有階段性、有目的性的成長。

假期作業能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近年來,枯燥、單一的假期作業越來越被人們所詬病,增加趣味、注重差異、提高綜合素養成為假期作業新趨勢。

體育鍛煉成為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假期作業的標配;創新實踐活動是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假期作業的全部;廣元市利州區范家小學的假期作業是搜集家鄉傳說和考察歷史遺跡;郫縣實驗學校的假期作業規定了閱讀書目和古詩詞抄寫……各學校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成長需要,以多元實踐開啟了假期作業新思維。

統一的課程標準下,不同學校的師資、學情、教學資源、辦學傳統和發展目標等存在差異,細化課程標準,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成為課程實施的趨勢。

學校課改需要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造,而校本課程建設,不能什麼都進課程。在四川省第七屆初中校長年會和四川省第六屆初中名師課博會上,專家、校長和教師代表們以課堂展示、經驗分享等方式説明教師重新思考課堂價值,重新構建課堂教學指導思想,探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課堂變革以及校本課程建設的路徑。

新的課程觀、新的研訓模式帶來教學方式的不斷變革,學校和教師在一次次反思、研討和實踐中創新著教育教學的新模式,讓學生實現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全面提升。

全國差異教學實驗學校聯盟第六屆研討會,分享差異教育之道,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成都市棕北中學以“一線串通”教學重構知識鏈條,打造易學、易用、易玩的數學課;全國中學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會,從頂層設計到課堂教學,為英語教學指明方向;四川省2017年農村地區小學語文習作課堂指導活動,尋找作文教學的多種可能,讓學生學會講好故事的方法。

觀點

不要忽視隱性文化的力量。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家雄在第四屆西部幼教論壇上指出,中國的幼稚教育實踐要遵循隱形文化邏輯,在學習西方教育的同時,也要認可東方教育的文化價值。

人是靠人來培養的,是所有機器替代不了的。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成都市教育局“文翁大講堂”上指出,教育活動涵蓋著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師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沒有“明白”老師,教不出“明白”學生。

——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傅國亮在“學生核心素養與生長課堂”第二屆全國高峰論壇上指出,教學關係中,教師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發揮著主導和決定作用。教師品質才是決定教育品質的核心。

實習編輯 | 夏彬

人工智慧進課堂

經過多年的演進,人工智慧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今年7月,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三步走”發展戰略,同時明確提出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程式設計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高地。

“人工智慧+教育”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希望。人工智慧是什麼?人工智慧教什麼?它又該如何與教育深度融合?本報推出“聚焦人工智慧”系列報導,邀請省教科院以及人工智慧產業專家,為老師們解惑。同時,本報記者走進中小學課堂,從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踐,探討人工智慧在學校如何落地,基礎教育階段如何為“高精尖”的人工智慧人才紮牢素養根基。

核心素養落地

從去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開始,本報持續關注核心素養引領的課程設計、教學實踐、教育評價等多個教育環節的變革,為老師們理清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今年,我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區域和學校的探索。成都市成華區基於核心素養重構課程、成都七中以“核心素養與名校使命”為題展開研討、成都市鹽道街中學建構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生命課堂校本認識體系、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集團學校打造“核心素養”優質課、成都樹德協進學校建設國際視野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江油中學以學生發展指導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等,這些立足區域和學校的實際的探索,對如何落實核心素養作了深入的思考,架起了核心素養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尋找到核心素養落地的學科力量,使教學改革找到更加清晰、明確的路徑。

生涯教育成熱點

隨著我省新高考改革的臨近,生涯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今,高校招生正在從“招分”向“招人”轉變,開展生涯教育,意味著學校不只關心學生的學業,還要幫助學生瞭解未來的生涯發展階梯,借助生涯教育實現從“考分”到“樹人”的華麗轉身。

生涯教育如何開展,師資如何培養?我們從四川省中學校長協會校長們和來自上海、浙江的生涯教育專家們的探討中尋找答案。此外,“西部1000名生涯規劃師”孵化工程以及成都高新新科學校以“生涯啟蒙教育”為載體構築的家校社“三位一體”職業生涯教育體系也為生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範本。

教師專業閱讀

沒有哪位名師的成功背後沒有閱讀的支持,專業閱讀是教師成長的不二法門。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們以“閱讀的力量”為題,推出特別策劃,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聚焦教師專業閱讀現狀,彙集專家、教師的觀點以及學校的經驗,共同審視與追問教師閱讀的困惑、價值和方向。

隨後,我們又與廣元市利州區星空教師讀書社——心自在教師讀書會合作,分享了這群熱愛閱讀的老師們在專業閱讀中的所得所獲,激勵更多教育者加入到專業閱讀中。

探索

在學校和教師的實踐中,有太多具有價值的案例和經驗,我們對這些案例和經驗進行跟蹤報導,及時傳遞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生動的實踐過程。

STEAM是近年來在美國興起並在全球走紅的教育方向,它暗示著一種學科間融合的教育路徑。STEAM教學課程使學生參與以活動、項目和問題解決為基礎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一種動手做的課堂。

STEAM教育如何融入課堂中,培養學生跨學科的能力?成都市青羊區為期4天的STEAM專案型學習實訓,將資訊搜索與邏輯推理、程式設計、自媒體、AI等元素組合到一起,釋放了學生的跨學科能力;美國加州洛杉磯地區的教師現場執教了STEAM示範課,傳遞了最前沿、最直觀的教育理念;成都市同輝(國際)學校引入哈佛大學的“全球學者計畫”,並開設STEAM課程,找到了學校科學創新教育之法。

群文閱讀,是一種創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強調在議題的統領下,選擇一組文本,通過集體建構和尋求共識,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閱讀品位。

今年4月,全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四川省義務教育新課標背景下群文閱讀推廣與深化研究”正式結題,以群文閱讀開啟語文課程改革下的地方化創生。我們以課題為眼,幫助老師們探尋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同時,省內部分學校和教師也對群文閱讀展開了教學實踐: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研發了課內外結合的群文閱讀課型,以課文為群文議題生髮點,走向課外閱讀;成都市錦西外國語實驗小學以群文閱讀為紐帶開展習作教學,銜接生活經歷與習作表達;成都市草堂小學借助群文閱讀策略,探索群書閱讀教學之路。

治班策略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法寶”,也是班主任基於不同學情為學生量身定做的成長途徑。要做好“新時代的班主任”,需要為班主任工作找到新的生長點。

四川省中學班主任風采展評活動,通過“微班課”與“模擬家長會發言”,提高班主任專業素養;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集團的教師們從“治班”“家校”兩大難點出發,尋找高效的治班之道;成都市錦江區葉德元班主任工作室的新生代班主任們發揮個性和創意,以文化養班、玩轉資訊技術、發揮學科特色,構建班級特色,給學生帶來有規劃、有階段性、有目的性的成長。

假期作業能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近年來,枯燥、單一的假期作業越來越被人們所詬病,增加趣味、注重差異、提高綜合素養成為假期作業新趨勢。

體育鍛煉成為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假期作業的標配;創新實踐活動是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假期作業的全部;廣元市利州區范家小學的假期作業是搜集家鄉傳說和考察歷史遺跡;郫縣實驗學校的假期作業規定了閱讀書目和古詩詞抄寫……各學校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成長需要,以多元實踐開啟了假期作業新思維。

統一的課程標準下,不同學校的師資、學情、教學資源、辦學傳統和發展目標等存在差異,細化課程標準,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成為課程實施的趨勢。

學校課改需要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造,而校本課程建設,不能什麼都進課程。在四川省第七屆初中校長年會和四川省第六屆初中名師課博會上,專家、校長和教師代表們以課堂展示、經驗分享等方式説明教師重新思考課堂價值,重新構建課堂教學指導思想,探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課堂變革以及校本課程建設的路徑。

新的課程觀、新的研訓模式帶來教學方式的不斷變革,學校和教師在一次次反思、研討和實踐中創新著教育教學的新模式,讓學生實現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全面提升。

全國差異教學實驗學校聯盟第六屆研討會,分享差異教育之道,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成都市棕北中學以“一線串通”教學重構知識鏈條,打造易學、易用、易玩的數學課;全國中學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會,從頂層設計到課堂教學,為英語教學指明方向;四川省2017年農村地區小學語文習作課堂指導活動,尋找作文教學的多種可能,讓學生學會講好故事的方法。

觀點

不要忽視隱性文化的力量。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家雄在第四屆西部幼教論壇上指出,中國的幼稚教育實踐要遵循隱形文化邏輯,在學習西方教育的同時,也要認可東方教育的文化價值。

人是靠人來培養的,是所有機器替代不了的。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成都市教育局“文翁大講堂”上指出,教育活動涵蓋著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師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沒有“明白”老師,教不出“明白”學生。

——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傅國亮在“學生核心素養與生長課堂”第二屆全國高峰論壇上指出,教學關係中,教師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發揮著主導和決定作用。教師品質才是決定教育品質的核心。

實習編輯 | 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