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上記憶】上海與你的故事,幻化夢想與傳奇

初來乍到

1922年,18歲的孔另境,在姐夫茅盾的幫助下,終於說服了保守的父母,離開家鄉桐鄉烏鎮,到上海投考大學。

這一年的上海是什麼樣的呢?此時上海的大部分地區,路燈正在改裝,

由煤油燈改為電燈,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正在往西拓展到華山路一帶,商店也隨之延伸過去。而在熱鬧的北京東路上,上海首家素菜館功德林蔬食處開張。這一年,閘北和虹口等40餘家絲廠萬余女工罷工,陳獨秀在上海被捕。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10月,上海大學創建,而桐鄉青年孔另境,就是來這所大學報到。

風起雲湧的上海,五方雜處,商機無限,

各地移民看准這裡獨特的地理優勢,紛至遝來。各種觀點和文化,在城市交匯、碰撞,其中產生的星星之火,將不僅影響這座城市的未來,甚至將影響全國的格局。這樣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令人耳目一新,對遠道而來的年輕人來說,具有巨大吸引力。

電影《馬路天使》劇照

畫家關紫蘭,這一年19歲。1922年的她還未在畫壇嶄露頭角,當時還只是一個富裕人家愛好藝術的女孩。但上海得風氣之先,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歐美時尚衣服首飾和化妝品幾乎是同步傳入上海。關紫蘭當時就有自己的髮型師和照相師,能聘請日本畫家上門給她畫肖像。但她也不是一般的富家女,上海這座城市,給予了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她分別求學於上海神州女校和上海中華藝術大學,

日後,她成為第一代出國留學的女畫家之一。

也就在1922年,在虹口區,高文彬出生。23年後的1945年7月,他從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將通過中國代表團派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首席檢察官向哲濬的面試。在隨後的1946年至1948年,遠赴日本東京,先後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國際檢察處翻譯官、向哲濬的秘書等職,全程參加審判日本甲級戰犯工作。

時隔一年的1923年,

在一個廣東籍移民家裡,鄭德仁出生。作為一個國際海員家的孩子,原本衣食無憂,但由於家庭變故,他為求生計去夜總會工作,日後將成為上海最著名的百樂門舞廳的貝斯手,並見證改革開放後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隊的誕生。而此時,百樂門和和平飯店兩幢建築,都還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電影《不夜城》劇照

電影《太太萬歲》劇照

兩年之後的1925年,孔另境從上海大學畢業,同年入黨,不久後因為在南京路發傳單被捕。他此後輾轉多地,投身革命,直到抗戰勝利後再正式定居上海,並在這座城市迎接上海解放。

又過了兩年,1927年,5歲的陸春齡在南昌路中下層勞動者聚集的錢家塘裡拜一名路邊的皮匠為師,開始學笛。他的笛聲此後將通過電臺被千家萬戶聽到,被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聽到,成為名副其實的“笛王”。

1929年,在福建螺洲陳家,陳絳出生。因為相距甚遠,誰也不會預料到,這個男孩將要到上海讀書、結婚、立業,會在這裡遇到陳毅,並在潘漢年夫婦和周而複手下工作,他將成為一位見證上海發展的歷史學家。

滋養夢想

電影《不夜城》劇照

上海,令人心生嚮往,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追夢之人,提供更大的舞臺。

1950年,大學剛畢業的21歲的陳絳第一次登上上海大廈。站在18樓的觀景平臺憑窗遠眺,浦江兩岸風光換了人間。這是他來到上海的第三年,加入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的第一天。此後,陳絳在這幢上海標誌性大樓裡工作、戀愛、結婚,也為日後研究經濟史打下了基礎。

1951年,上海評彈團成立。在市區西北部,曹楊新村動工開建。在上方花園,84歲的張元濟受邀,擔任籌建中的上海文史館首任館長,這位出版家、教育家、文獻學家和愛國實業家,正是在上海投資加盟商務印書館,推動了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啟;也正是在上海,他痛心地見證1932年寶山路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以及無數珍本古籍被日軍炸彈焚毀的慘狀;但最終也是在上海,他受邀前往首都北京參加開國大典——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在四川北路1571號,孔另境也安頓下來。在這裡,他目睹上海解放之日,街道兩邊睡著的戰士。他們井然有序的姿勢和絕不擾民的態度,讓這位投入革命的青年文人熱血沸騰,當即回家寫了三篇文章。他後來又陸續添了5個孩子,孩子總數達到7個。他們都在上海受教育、長大,成為建設這座城市的新生力量。

電影《烏鴉與麻雀》劇照

1950年前後,在上海的北京東路,陳逸飛迎來了弟弟陳逸鳴的出生,日後他們將成為畫壇兩兄弟; 在常德路恒德里聶耳住過的弄堂,金光耀出生,他將成為歷史學家;在巨鹿路弄堂,葉瑾出生,她將橫渡黃浦江,成為國家級教練,並為國家培養一大批游泳健將;在浦東楊思,奚美娟出生,她將學習表演,成為著名演員;作家孫顒、傅星、會說故事的“燕子姐姐”陳燕華和指揮家張國勇等,也都在這解放後的和平歲月裡相繼出生,成為上海的新生力量。

1954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昆大班的小生蔡正仁,將第一次踏足五原路,拜訪老師、京昆表演藝術家俞振飛的寓所。這是上海“上只角”,許多全國各地的小生慕名而來聆聽指教。蔡正仁起初還怯生生地不敢發言,他沒有想過,有一天正是他接過老師的衣缽,成為中國最好的小生。他將執掌上海昆劇團,經歷昆劇的一個巨大低谷,然後又迎來昆劇的復蘇和繁榮。

1956年,錢乃榮考入向明中學。每天放學回家,他要走從瑞金一路到重慶南路這一段的淮海中路,不是去思南路附近的淮海中路新華書店,就是去成都南路附近的上海舊書店看書。書店是城市通往知識的通道,徜徉其間,少年錢乃榮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研究吳語方言的中文系教授,他只是覺得閱讀本身有趣,遨遊書海,渾然忘我。

與此同時,鄭重在這一年離開安徽老家,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轉江輪再換乘,終於在夜幕降臨時趕到上海,到復旦大學新聞系報到。當時的五角場,一片農舍田原,遠遠看去,還有戰時留下的軍營碉堡。他將在這座城市紮下根,成為記者、作家,他將認識和採訪許多上海名人、文化大家,傾聽他們過往的傳奇,並見證他們的建樹。

電影《不夜城》劇照

嶄露頭角

1980年,即便在南京路,夜晚商店關門後,路上也是一片寂靜。鄭德仁沿著南京路走,背著琴去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隊為外賓演出。外灘重新響起音樂,國門重新打開,一切百廢待興。

這一年,陳逸飛旅美,不久陳逸鳴也緊隨哥哥出國。陳絳的大兒子、孔另境的小女兒幾年後也相繼出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金光耀、張國勇、孫顒等一批青年相繼大學畢業,高考制度的恢復改變了他們之後的人生軌跡。那幾年,戴著校徽出門的大學生總被大家高看一等。

電影《孽債》劇照

1983年,“燕子姐姐”陳燕華走入中唱上海公司,在曾經錄製過《義勇軍進行曲》的廠區裡,她錄製了《燕子姐姐講故事》,1986年賣出100多萬盒,1989年捧回金唱片獎。

而在時隔30多年之後,蔡正仁這一批昆大班的學員作為老師,開始教昆三班學生。原在上海文化廣場的校舍翻修,昆三班的孩子們在上海市三女中校舍裡度過了三年學習時光。

電影《半生緣》劇照

港臺音樂、歐美服飾又重新傳回上海,一批老建築改換用途。但聽著張學友和劉德華歌曲長大的青年,也同樣愛昆曲、愛評彈、愛上海的傳統文化。1988年,虹口區紅星書場籌資改建,後來臨時改作商場。曾縈繞其間的吳韻落幕,但得其滋養而成長起來的青年高博文,此時已經是上海評彈團的正式演員。

電影《美麗上海》劇照

1990年,浦東開放,住在陸家嘴花園石橋路的滕肖瀾從小所處的外公外婆家,隨著周邊大批老里弄一起被拆除。1993年,空地上建起金茂大廈。1997年,浦東國際機場奠基,薛舒家所在的川沙江鎮瀕臨的小漁村變成機場,童年那些世代漁家子弟的小夥伴都變成了機場員工。兩位女作家都以此為原型,幻化出很多故事。

上海變了許多,也沒變許多。老里弄數量減少,高樓大廈增多。曾經怯生生來上海追夢的少年,變成上海的資深居民。而這座城市,依舊向人才敞開懷抱。一如1922年,孔另境聽從姐夫茅盾的召喚,雀躍地來到這裡。

內文圖:作者提供 均劇照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又過了兩年,1927年,5歲的陸春齡在南昌路中下層勞動者聚集的錢家塘裡拜一名路邊的皮匠為師,開始學笛。他的笛聲此後將通過電臺被千家萬戶聽到,被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聽到,成為名副其實的“笛王”。

1929年,在福建螺洲陳家,陳絳出生。因為相距甚遠,誰也不會預料到,這個男孩將要到上海讀書、結婚、立業,會在這裡遇到陳毅,並在潘漢年夫婦和周而複手下工作,他將成為一位見證上海發展的歷史學家。

滋養夢想

電影《不夜城》劇照

上海,令人心生嚮往,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追夢之人,提供更大的舞臺。

1950年,大學剛畢業的21歲的陳絳第一次登上上海大廈。站在18樓的觀景平臺憑窗遠眺,浦江兩岸風光換了人間。這是他來到上海的第三年,加入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的第一天。此後,陳絳在這幢上海標誌性大樓裡工作、戀愛、結婚,也為日後研究經濟史打下了基礎。

1951年,上海評彈團成立。在市區西北部,曹楊新村動工開建。在上方花園,84歲的張元濟受邀,擔任籌建中的上海文史館首任館長,這位出版家、教育家、文獻學家和愛國實業家,正是在上海投資加盟商務印書館,推動了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啟;也正是在上海,他痛心地見證1932年寶山路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以及無數珍本古籍被日軍炸彈焚毀的慘狀;但最終也是在上海,他受邀前往首都北京參加開國大典——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在四川北路1571號,孔另境也安頓下來。在這裡,他目睹上海解放之日,街道兩邊睡著的戰士。他們井然有序的姿勢和絕不擾民的態度,讓這位投入革命的青年文人熱血沸騰,當即回家寫了三篇文章。他後來又陸續添了5個孩子,孩子總數達到7個。他們都在上海受教育、長大,成為建設這座城市的新生力量。

電影《烏鴉與麻雀》劇照

1950年前後,在上海的北京東路,陳逸飛迎來了弟弟陳逸鳴的出生,日後他們將成為畫壇兩兄弟; 在常德路恒德里聶耳住過的弄堂,金光耀出生,他將成為歷史學家;在巨鹿路弄堂,葉瑾出生,她將橫渡黃浦江,成為國家級教練,並為國家培養一大批游泳健將;在浦東楊思,奚美娟出生,她將學習表演,成為著名演員;作家孫顒、傅星、會說故事的“燕子姐姐”陳燕華和指揮家張國勇等,也都在這解放後的和平歲月裡相繼出生,成為上海的新生力量。

1954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昆大班的小生蔡正仁,將第一次踏足五原路,拜訪老師、京昆表演藝術家俞振飛的寓所。這是上海“上只角”,許多全國各地的小生慕名而來聆聽指教。蔡正仁起初還怯生生地不敢發言,他沒有想過,有一天正是他接過老師的衣缽,成為中國最好的小生。他將執掌上海昆劇團,經歷昆劇的一個巨大低谷,然後又迎來昆劇的復蘇和繁榮。

1956年,錢乃榮考入向明中學。每天放學回家,他要走從瑞金一路到重慶南路這一段的淮海中路,不是去思南路附近的淮海中路新華書店,就是去成都南路附近的上海舊書店看書。書店是城市通往知識的通道,徜徉其間,少年錢乃榮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研究吳語方言的中文系教授,他只是覺得閱讀本身有趣,遨遊書海,渾然忘我。

與此同時,鄭重在這一年離開安徽老家,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轉江輪再換乘,終於在夜幕降臨時趕到上海,到復旦大學新聞系報到。當時的五角場,一片農舍田原,遠遠看去,還有戰時留下的軍營碉堡。他將在這座城市紮下根,成為記者、作家,他將認識和採訪許多上海名人、文化大家,傾聽他們過往的傳奇,並見證他們的建樹。

電影《不夜城》劇照

嶄露頭角

1980年,即便在南京路,夜晚商店關門後,路上也是一片寂靜。鄭德仁沿著南京路走,背著琴去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隊為外賓演出。外灘重新響起音樂,國門重新打開,一切百廢待興。

這一年,陳逸飛旅美,不久陳逸鳴也緊隨哥哥出國。陳絳的大兒子、孔另境的小女兒幾年後也相繼出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金光耀、張國勇、孫顒等一批青年相繼大學畢業,高考制度的恢復改變了他們之後的人生軌跡。那幾年,戴著校徽出門的大學生總被大家高看一等。

電影《孽債》劇照

1983年,“燕子姐姐”陳燕華走入中唱上海公司,在曾經錄製過《義勇軍進行曲》的廠區裡,她錄製了《燕子姐姐講故事》,1986年賣出100多萬盒,1989年捧回金唱片獎。

而在時隔30多年之後,蔡正仁這一批昆大班的學員作為老師,開始教昆三班學生。原在上海文化廣場的校舍翻修,昆三班的孩子們在上海市三女中校舍裡度過了三年學習時光。

電影《半生緣》劇照

港臺音樂、歐美服飾又重新傳回上海,一批老建築改換用途。但聽著張學友和劉德華歌曲長大的青年,也同樣愛昆曲、愛評彈、愛上海的傳統文化。1988年,虹口區紅星書場籌資改建,後來臨時改作商場。曾縈繞其間的吳韻落幕,但得其滋養而成長起來的青年高博文,此時已經是上海評彈團的正式演員。

電影《美麗上海》劇照

1990年,浦東開放,住在陸家嘴花園石橋路的滕肖瀾從小所處的外公外婆家,隨著周邊大批老里弄一起被拆除。1993年,空地上建起金茂大廈。1997年,浦東國際機場奠基,薛舒家所在的川沙江鎮瀕臨的小漁村變成機場,童年那些世代漁家子弟的小夥伴都變成了機場員工。兩位女作家都以此為原型,幻化出很多故事。

上海變了許多,也沒變許多。老里弄數量減少,高樓大廈增多。曾經怯生生來上海追夢的少年,變成上海的資深居民。而這座城市,依舊向人才敞開懷抱。一如1922年,孔另境聽從姐夫茅盾的召喚,雀躍地來到這裡。

內文圖:作者提供 均劇照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