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缺失的餐桌親情,是回不去的時代記憶

以前,家裡的餐桌上是滿滿的飯香,菜香,家香,還有一家人的溫馨說笑。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都開始在學校裡吃午飯,上中自習,吃晚飯,上晚自習,家長似乎也習慣了不用準備飯菜、洗碗擦桌的輕鬆生活方式。

但是細細回想:家長與孩子們有多久沒有感受餐桌上的親情了呢?學校是否越來越不堪重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不是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是時候找回缺失的餐桌親情了。

1

餐桌上的親情是飯菜的溫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以中學為例,學校每天的作息是這樣的:早晨上學,大概在7:30左右開始早讀,中午回家吃飯,傍晚放學後回家。

從21世紀開始,中學每天大概7:00之後開始早讀,多數學校的學生從小學開始便在學校吃中飯,傍晚放學回家。有些學校的學生甚至要在學校吃晚飯,上完晚自習後才能回家,到家的時候可能已是晚上10點左右了。

以前,到了中午11:30,學生都各自回家,父母也會匆忙趕到家。

若父母在單位忙,家裡也必定會有老人等待著。若老人不在,父母一定會留下字條,上面寫著:飯菜在鍋裡,自己熱熱再吃。

如果父母在家,等待孩子的便會是一桌熱熱乎乎的午飯,一家人在餐桌上說說笑笑。父母時不時地問孩子學校裡的情況,有的時候也會就某個問題“順便”教育一下孩子。就算默默吃飯,彼此不作言語溝通,也不會感覺疏遠,因為飯菜的溫度在那裡,

家庭的親情在那裡,這種溫度和親情會氤氳著小小的屋子。

飯後,父母會迅速地抹桌子、洗碗筷、洗衣服。趁著陽光還很明媚,拿出被子曬一曬。有的父母也會張羅著讓孩子過來幫忙做家務。這樣一來,家長便在無形中引導孩子在家庭中承擔一部分家務,承擔一部分責任。父母操持家庭的那份辛勞也會映入孩子的眼簾,留在孩子的腦海中、記憶中。更重要的是,在溫暖的陽光下,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也變得暖暖的,有聲有色。那種交流,是關於生活的交流,無關於學習。

所以在那個年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是有血有肉的,尤其是在感恩父母這個主題上,有真實的細節、真實的情感。

午飯後是孩子們的夥伴時間。家家戶戶出來的孩子,或在院子裡玩耍:擲沙包、跳長繩、跳皮筋,玩得不亦樂乎。到了上學時間,夥伴們相約一起去學校,路上說說笑笑、打打鬧鬧,

美好溫馨。

2

家庭餐桌時間為何逝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校要求老師、學生在學校裡吃飯。吃完飯,離下午第一堂課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了便於統一管理,學校便安排中自習,老師們不能休息,要輪流看班。看班很吃力,學生沒事幹就會吵鬧。怎麼辦,那就佈置課堂作業,於是學生開始埋頭做作業,班級裡也就太平了。可是有了作業,老師就要批改。教師埋頭在作業堆裡,負擔也額外地增加了。

以前的作業叫家庭作業。自從學生在學校吃飯後,作業有了兩個名字,一個叫課堂作業,一個叫家庭作業。學生和老師都跳入題海裡,開始了題海訓練。題海訓練的結果向大家證明了自習的“良好效果”,增加學習時間的學習辦法得到認可。雖然勞累,可是敬業的老師仍然願意利用中自習講題目或者輔導個別學生。

這就是劇場效應中第一個站起來看戲的人。當他站起來的時候,就擋住了後面坐著的人的視線,於是後面的人也選擇站起來看戲,不站起來就看不到了。就這樣,最終劇場裡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同理,當一所學校規定學生在學校裡吃飯,飯後上中自習來提高學習成績。很快,這個“好辦法”便會引起其他各校的效仿。為了使效果更好,有的學校甚至開始規定,晚飯也要留在學校裡吃,因為在學校裡完成“家庭作業”,有老師親自盯著、教著,成績怎麼可能不好呢?

就連家長們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孩子中午不回家吃飯,自己可以省力了,不用像衝鋒打戰一樣從單位裡飛奔回家洗菜做飯,午飯馬馬虎虎將就一下。有些家長認為:要是孩子可以在學校吃晚飯、上晚自習,那就更好了呢,因為有老師代替自己監督孩子的學習,多省心呀。下晚自習的時候,家長只要去接一下孩子就好了。如果學校提供住宿,很多家長甚至讓孩子寄宿在學校。這樣一來,他們自己就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美好生活了。於是,很多孩子在兩、三年級的時候就早早地寄宿在學校裡了。家長們美其名曰: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但是,家長似乎沒有意識到,在孩子18歲之前,他們的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一粥一飯,常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句話雖是告誡人們珍惜別人的勞動果實,但放在家庭中,又何嘗不是在提醒孩子們要看到每一頓飯、每一件衣服都是父母辛苦勞動的果實。沒有陪伴,沒有家庭餐桌上的交流與溝通,孩子們怎麼去體會父母的含辛茹苦?當我們的孩子對父母沒有感恩之情時,能怪他們嗎?

現在,外賣的流行讓原本可以一家人共進晚餐的美好局面也破滅了。孩子放學回家,父母都不在,外賣成為家長解決孩子晚餐的好幫手,久而久之,一家人一起做飯的的時間也變得更加稀缺。給孩子隨便買點東西作為早餐,這樣的情況也很多。畢竟上學的時間越來越早了,很多孩子早晨六點多就擠在公車上了,家長哪裡有時間早起去準備早餐呢?

3

今天,你們一起吃飯了麼?

我時常想,家庭餐桌時間的意義是什麼?換一個角度來看,家庭餐桌時間被佔領了,後果是什麼?

我的看法是:家庭的交流簡化了,孩子的世界更單調了。

沒有了一日三餐的餐桌交流,生活也變得單調起來,父母與孩子之間互不理解的情況越發凸顯,鴻溝越來越大,最後就變成了這樣的對話:

“作業做好了嗎?”“還沒有。”

“最近考試了嗎?”“沒考。”

“上課認真聽,不懂就問。”“嗯。”

接下來便是漫長的沉默。

每天回到家後,孩子的世界只剩下作業了。窗戶外面的世界漸漸地遠離他們。早晨六點多去學校,傍晚五點多甚至晚上10點多才回家。除了倒頭睡,孩子們好像沒有別的心情去欣賞:春天的草、夏天的樹、秋天的霜、冬天的雪。

除了作業,陪伴孩子的就是手機、電腦和遊戲了。就像孩子們在作文裡寫的那樣,與父母有關的事,除了下雨送傘、生病送醫院,就剩下父親教學自行車了。親情作文裡不再流露出應有的溫情與親情,對於這一點,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語文老師吧。沒有來自家庭親情的滋養,孩子們寫出的文字也是沒有溫度的。

因為沒有一日三餐的陪伴,家長不瞭解孩子;

因為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家長漸漸變得沒有責任心;

因為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學校變得越來越不堪重荷了……

都說習慣成自然,似乎病人送到醫生那裡就該被醫好的,似乎學生送到學校就該歸學校管的。這樣的思維習慣一旦成了自然,真是讓醫生和學校有口難言了。

圍桌而坐,家的概念深入人心,父母的責任不言而喻。有一個叮噹作響的廚房,有一頓熱乎乎的粗茶淡飯,在一個孩子的青少年時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有家有夥伴,生活才是完整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完整的才會是最美好的。

敢問,今天,“你們”一起吃飯了麼?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那就佈置課堂作業,於是學生開始埋頭做作業,班級裡也就太平了。可是有了作業,老師就要批改。教師埋頭在作業堆裡,負擔也額外地增加了。

以前的作業叫家庭作業。自從學生在學校吃飯後,作業有了兩個名字,一個叫課堂作業,一個叫家庭作業。學生和老師都跳入題海裡,開始了題海訓練。題海訓練的結果向大家證明了自習的“良好效果”,增加學習時間的學習辦法得到認可。雖然勞累,可是敬業的老師仍然願意利用中自習講題目或者輔導個別學生。

這就是劇場效應中第一個站起來看戲的人。當他站起來的時候,就擋住了後面坐著的人的視線,於是後面的人也選擇站起來看戲,不站起來就看不到了。就這樣,最終劇場裡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同理,當一所學校規定學生在學校裡吃飯,飯後上中自習來提高學習成績。很快,這個“好辦法”便會引起其他各校的效仿。為了使效果更好,有的學校甚至開始規定,晚飯也要留在學校裡吃,因為在學校裡完成“家庭作業”,有老師親自盯著、教著,成績怎麼可能不好呢?

就連家長們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孩子中午不回家吃飯,自己可以省力了,不用像衝鋒打戰一樣從單位裡飛奔回家洗菜做飯,午飯馬馬虎虎將就一下。有些家長認為:要是孩子可以在學校吃晚飯、上晚自習,那就更好了呢,因為有老師代替自己監督孩子的學習,多省心呀。下晚自習的時候,家長只要去接一下孩子就好了。如果學校提供住宿,很多家長甚至讓孩子寄宿在學校。這樣一來,他們自己就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美好生活了。於是,很多孩子在兩、三年級的時候就早早地寄宿在學校裡了。家長們美其名曰: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但是,家長似乎沒有意識到,在孩子18歲之前,他們的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一粥一飯,常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句話雖是告誡人們珍惜別人的勞動果實,但放在家庭中,又何嘗不是在提醒孩子們要看到每一頓飯、每一件衣服都是父母辛苦勞動的果實。沒有陪伴,沒有家庭餐桌上的交流與溝通,孩子們怎麼去體會父母的含辛茹苦?當我們的孩子對父母沒有感恩之情時,能怪他們嗎?

現在,外賣的流行讓原本可以一家人共進晚餐的美好局面也破滅了。孩子放學回家,父母都不在,外賣成為家長解決孩子晚餐的好幫手,久而久之,一家人一起做飯的的時間也變得更加稀缺。給孩子隨便買點東西作為早餐,這樣的情況也很多。畢竟上學的時間越來越早了,很多孩子早晨六點多就擠在公車上了,家長哪裡有時間早起去準備早餐呢?

3

今天,你們一起吃飯了麼?

我時常想,家庭餐桌時間的意義是什麼?換一個角度來看,家庭餐桌時間被佔領了,後果是什麼?

我的看法是:家庭的交流簡化了,孩子的世界更單調了。

沒有了一日三餐的餐桌交流,生活也變得單調起來,父母與孩子之間互不理解的情況越發凸顯,鴻溝越來越大,最後就變成了這樣的對話:

“作業做好了嗎?”“還沒有。”

“最近考試了嗎?”“沒考。”

“上課認真聽,不懂就問。”“嗯。”

接下來便是漫長的沉默。

每天回到家後,孩子的世界只剩下作業了。窗戶外面的世界漸漸地遠離他們。早晨六點多去學校,傍晚五點多甚至晚上10點多才回家。除了倒頭睡,孩子們好像沒有別的心情去欣賞:春天的草、夏天的樹、秋天的霜、冬天的雪。

除了作業,陪伴孩子的就是手機、電腦和遊戲了。就像孩子們在作文裡寫的那樣,與父母有關的事,除了下雨送傘、生病送醫院,就剩下父親教學自行車了。親情作文裡不再流露出應有的溫情與親情,對於這一點,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語文老師吧。沒有來自家庭親情的滋養,孩子們寫出的文字也是沒有溫度的。

因為沒有一日三餐的陪伴,家長不瞭解孩子;

因為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家長漸漸變得沒有責任心;

因為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學校變得越來越不堪重荷了……

都說習慣成自然,似乎病人送到醫生那裡就該被醫好的,似乎學生送到學校就該歸學校管的。這樣的思維習慣一旦成了自然,真是讓醫生和學校有口難言了。

圍桌而坐,家的概念深入人心,父母的責任不言而喻。有一個叮噹作響的廚房,有一頓熱乎乎的粗茶淡飯,在一個孩子的青少年時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有家有夥伴,生活才是完整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完整的才會是最美好的。

敢問,今天,“你們”一起吃飯了麼?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