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女性一生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概率為40% ,“骨脆脆”如何變堅強?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骨與關節損傷明顯增多,尤其是骨質疏鬆性骨折。骨質疏鬆症是每個人衰老時都會面臨的悄無聲息的流行病,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引人重視的健康問題,

其發病率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四位。據有關資料顯示,50歲以上女性每3人中約有1人、50歲以上男性每5人中約有1人會經歷一次或多次骨質疏鬆性骨折,且65歲以上老年人每增加5歲,骨折的危險性就增加1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不是單純補鈣,而是提高骨量、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的綜合治療。

女性骨脆早於男性,50歲後約三成患骨折

骨質疏鬆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品質下降,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屬於全身性的代謝疾病,通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又分為幼年型、成年型、經絕期、老年型三個階段,而繼發性則是由於疾病以及使用藥物而引發,

如患有糖尿病糖尿病、腫瘤以及腎病的患者服用激素或者進行化療引發。此外,骨質疏鬆和遺傳也有一定關係。

“骨強度反映了骨骼的兩個方面,即骨礦密度和骨品質,人體骨骼中的礦物含量在30多歲達到最高,也就是峰值骨量,女性在絕經前後骨品質有明顯的下降。”陳允震介紹,由於受到內分泌,特別是激素的影響,通常女性在50歲左右出現急性下降,而男性由於運動量相對較多,

所以骨峰值大約在40歲,數值下降也較為緩慢。

“峰值骨量越高,就相當於人體中的‘骨礦銀行’儲備越多,到老年發生骨質疏鬆症的時間越推遲,程度也越輕,骨質疏鬆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只不過是時間和程度不同。”陳允震介紹,經絕期骨質疏鬆症一般發生在婦女絕經後5~10年內,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一般在70歲左右。

據有關資料顯示,女性一生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概率為40%,

高於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總和,男性為13%,高於前列腺癌。50歲以上女性每3人中約有1人、50歲以上男性每5人中約有1人會經歷一次或多次骨質疏鬆性骨折,且65歲以上老年人每增加5歲,骨折的危險性就增加1倍。

腕部最容易骨折,髖部骨折最致命

疼痛、駝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特徵性表現,但有許多骨質疏鬆症患者在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的感覺,

骨質疏鬆性骨折屬脆性骨折,多為輕微外傷或沒有明顯外傷史,甚至在扭轉身體、負重、彎腰、持物、開窗等室內日常活動中就會發生,一旦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表明患者已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值得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症平時不僅是腰酸腿痛,造成的脆性骨折很是危險,特別是70歲以上的女性和80歲以上的男性。

陳允震說,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包括脊柱(腰背部)、髖部(腹股溝部位)、腕部、肩部,特別是冬季下雪天,中老年人滑倒後極易導致骨折。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在所有骨質疏鬆性骨折中,脊柱骨折的發生率最高,約占2/5,在體重作用下可導致脊椎變形、壓縮骨折;腕部骨折約占1/6,且骨折後再次骨折的風險明顯增大;髖部骨折約占1/5,具有較高病死率及致殘率。

“髖部骨折最致命,70歲以上的髖部骨折被稱為‘死亡骨折’,每年的死亡率超過20%,除了20%病患能恢復到受傷前外,60%的人會導致長期臥床,需要人照顧。” 陳允震介紹,全球每3秒鐘就會有1人發生髖部骨折,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於各種合併症的死亡率高達30%,永久殘廢率達50%。造成髖部骨折死亡率高發的原因是肺部感染,由於髖部骨折需要術後臥床,呼吸系統也受到嚴重影響,容易引起肺炎、墜積性肺炎、褥瘡等併發症。

吃麻汁醬、蝦皮比曬太陽、喝牛奶更能補鈣

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喝牛奶、曬太陽的補鈣是否奏效?陳允震說,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不是單純補鈣,而是需要進行提高骨量、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的綜合治療。

“冬季通過曬太陽的補鈣是不科學,相比於牛奶和太陽光,多吃麻汁醬和蝦皮更管用。”陳允震解釋,曬太陽是為了通過紫外線照射皮膚產生幫助鈣吸收的維生素D,而不是直接產生鈣,冬天穿著比較厚重,暴露在外的肌膚不多,所以效果可能還不如夏天好。飲食方面,相比于牛奶,麻汁醬和蝦皮的鈣含量是最多的。此外,光補鈣也不行,還要通過多種方式補充維生素D,因為它是促進鈣吸收的關鍵成分。

科學提高骨品質應該採取什麼措施?陳允震介紹,影響骨品質程度的主要有兩方面,一種是無機成分,如鈣、磷等,決定骨頭的硬度,另一種是有機成分,決定骨頭的韌性,也就是骨膠原,骨頭韌性越大,脆性就越小,也就更穩固。老百姓所謂的補鈣通常只是補“硬度”,一味的補硬度,骨頭還是會脆,而骨膠原則像是蓋房子時的鋼筋,其作用是增強韌性,骨頭湯和高蛋白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骨膠原。“促進鈣吸收的是維生素D,骨膠原的吸收就要看消化系統了。”陳允震說。

除此之外,陳允震強調,對於骨質疏鬆來說,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平時除了進行科學健康的飲食和運動外,定期的骨密度測試是十分有必要的。“人到中年,尤其婦女絕經後,男性55歲左右,骨丟失量加速進行,此時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測定,通過血液檢查也可以檢測出骨膠原的水準。”陳允震介紹,在女性絕經前、男性50歲左右可以通過服用鈣片和調整飲食有意識地提高骨品質。

特別是冬季下雪天,中老年人滑倒後極易導致骨折。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在所有骨質疏鬆性骨折中,脊柱骨折的發生率最高,約占2/5,在體重作用下可導致脊椎變形、壓縮骨折;腕部骨折約占1/6,且骨折後再次骨折的風險明顯增大;髖部骨折約占1/5,具有較高病死率及致殘率。

“髖部骨折最致命,70歲以上的髖部骨折被稱為‘死亡骨折’,每年的死亡率超過20%,除了20%病患能恢復到受傷前外,60%的人會導致長期臥床,需要人照顧。” 陳允震介紹,全球每3秒鐘就會有1人發生髖部骨折,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於各種合併症的死亡率高達30%,永久殘廢率達50%。造成髖部骨折死亡率高發的原因是肺部感染,由於髖部骨折需要術後臥床,呼吸系統也受到嚴重影響,容易引起肺炎、墜積性肺炎、褥瘡等併發症。

吃麻汁醬、蝦皮比曬太陽、喝牛奶更能補鈣

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喝牛奶、曬太陽的補鈣是否奏效?陳允震說,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不是單純補鈣,而是需要進行提高骨量、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的綜合治療。

“冬季通過曬太陽的補鈣是不科學,相比於牛奶和太陽光,多吃麻汁醬和蝦皮更管用。”陳允震解釋,曬太陽是為了通過紫外線照射皮膚產生幫助鈣吸收的維生素D,而不是直接產生鈣,冬天穿著比較厚重,暴露在外的肌膚不多,所以效果可能還不如夏天好。飲食方面,相比于牛奶,麻汁醬和蝦皮的鈣含量是最多的。此外,光補鈣也不行,還要通過多種方式補充維生素D,因為它是促進鈣吸收的關鍵成分。

科學提高骨品質應該採取什麼措施?陳允震介紹,影響骨品質程度的主要有兩方面,一種是無機成分,如鈣、磷等,決定骨頭的硬度,另一種是有機成分,決定骨頭的韌性,也就是骨膠原,骨頭韌性越大,脆性就越小,也就更穩固。老百姓所謂的補鈣通常只是補“硬度”,一味的補硬度,骨頭還是會脆,而骨膠原則像是蓋房子時的鋼筋,其作用是增強韌性,骨頭湯和高蛋白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骨膠原。“促進鈣吸收的是維生素D,骨膠原的吸收就要看消化系統了。”陳允震說。

除此之外,陳允震強調,對於骨質疏鬆來說,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平時除了進行科學健康的飲食和運動外,定期的骨密度測試是十分有必要的。“人到中年,尤其婦女絕經後,男性55歲左右,骨丟失量加速進行,此時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測定,通過血液檢查也可以檢測出骨膠原的水準。”陳允震介紹,在女性絕經前、男性50歲左右可以通過服用鈣片和調整飲食有意識地提高骨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