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最絕望之時,一國突發聲:“我們願意成為中國國土”

蘇祿國王墓

中國古代對周邊國家的控制通常是通過供奉關係來解決的。

比如古代菲律賓國王每年都會來華進行朝貢。有一次國王在華進貢期間,突發重病死在今天山東德州,於是朱棣親自建墓以祭奠蘇祿國王。

那麼,如何表示兩國斷交呢?清朝晚期,各種腐敗無能,樹倒猢猻散,周邊國家都不再進貢,這也意味一系列的斷交。凡事都有例外,在晚清中國最困難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國家沒有動搖,毅然決然選擇同中國保持關係。

咱們一起來看看......

大久保利通

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一掃琉球與清國之關係,且對琉球進行改造。並在12月15日向日本正院提了建議書,建議強制斷絕琉球與中國的關係。隨後,日本政府便派松田到琉球直接下達命令。7月14日,松田抵達琉球,會見攝政王尚健等人,

將停止向中國進貢及接受中國冊封、使用明治年號、撤銷福州琉球館、在琉球設置鎮台分營等命令傳達給他們,要求他們立刻遵行。但尚健則表示因事關重大,不得不稍費時日,又以藩王正臥病在床,直接表示了不奉命之意。

《琉球見聞錄》

琉球官方在《琉球見聞錄》中是這樣記載的:進貢乃我國古來之重典,賴以為國家之重。且自前明之時起,我得撫甚優渥,而來國王纘統,每每不憚波濤險阻,遣欽差賜王爵;隔年進貢,每得賞賜物件不勝枚舉。逮至清朝,優渥之上更加以優渥,其恩義何極。焉有忘恩背義絕貢之理?況我琉球孤立于遼遠洋中,國土偏少,國力微弱,不足以自保。自歸入清國版圖,得其保護聲援,乃得無外患內憂,
自為建國古來風習之禮樂、刑政,有自由不羈之權利,上下雍睦,安生樂業。若斷絕與清國之聯繫,則失自由之權,必為掣肘拘束,國家不可永保。

8月5日,臥病在床的琉球王尚泰親自致書日本,認為斷絕與清政府之間的關係“不啻斷絕父子之道,忘卻累世之厚恩,失卻信義”,請求日本收回停止冊封進貢的成命。隨後,三司:官浦添親方、池城親方和富川親方等人,也聯名表示“與中國不可絕”。

日本侵佔的琉球國

於是,日本再次派松田給琉球講述“世界形勢”,並要求琉球官員將他帶到國王尚泰的病床前,直接同國王商談,但沒有一人答應。松田怒火中燒,“叱之如三尺之兒童”。

但琉球官員並未向松田屈服,始終強調不能斷絕與清政府的藩屬關係。9月,琉球三司之一池城親方親自到達東京,向日本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保持與中國的關係,不改變琉球的國體。日本政府則強硬地拒絕了琉球方面的請願。

眼看政策在琉球遭抵制,日本決定武力強制執行。1876年5月18日,日本派兵強行接管琉球的司法權和員警權。隨後,又在琉球強制實行“海外旅行券制度”(就是不讓琉球人去中國大陸)。

慈禧太后

如此,琉球定在1876年向中國的朝貢不能進行。因為勢單力薄,琉球國王尚泰衝破層層障礙向清政府求援,並表示願意將國土劃歸中國。李鴻章收到消息後立馬報告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給出的回復為兩個字:不管!

原因有兩點:第一,琉球孤懸海外,難於救護。第二,中國受琉球朝貢“本無大利”,不值得用武力去爭。有個叫丁日昌的官員也拍慈禧太后的馬屁:琉球戰略位置並不重要;對中國沒有經濟價值;主動插手琉球問題可能與日發生戰爭。

琉球國王尚泰

最重要的是中國官方也沒給琉球國王尚泰回復,這個國王就一直等著,寄希望清政府派兵救援。當然最後琉球還是被日本吞併了。

說實話,其實清政府在當時是有實力拿下日本的。為什麼這麼說?1876年日本發生近代史上最大規模內亂。1877年,日本鹿兒島土族發動反抗政府暴動,史稱“西南戰爭”。在戰爭中,日本政府出動6萬軍隊到九州作戰,而西鄉軍隊最多時也達到4萬餘人。經過8個月的戰鬥,叛軍戰死2萬人,政府軍戰死1萬人。本來也沒幾苗子人,這下又死了不少,你說日本還有啥戰鬥實力?

而當時的清政府實力如何呢?其實也不孬,首先,洋務運動,買了不少艦船利炮,軍事實力一度趕超日本;其次,政府不至於那麼缺錢;最後,軍隊整齊可擔大任。趁此戰亂,如果清政府派軍隊過去,估計日本早被滅了。以後的侵華戰爭更是不可能。錯過了這個機會真是讓人惋惜。

琉球島之地理位置

再來分析一下慈禧太后拒絕出兵援助琉球的觀點:首先,琉球群島位於寶島和九州之間,戰略位置何止重要?

其次,琉球與福建的距離,在蒸汽時代完全屬於可控範圍。反過來說,正是琉球群島距離中國沿海太近,如被日本佔據將控制中國東部沿海出海通道,並對福建沿海產生巨大威脅。

最後,如果放任日本切斷琉球與中國傳統朝貢關係,將使東亞地區平衡被打破,並縱容日本侵略野心,對東亞地區也是不負責任的。

9月,琉球三司之一池城親方親自到達東京,向日本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保持與中國的關係,不改變琉球的國體。日本政府則強硬地拒絕了琉球方面的請願。

眼看政策在琉球遭抵制,日本決定武力強制執行。1876年5月18日,日本派兵強行接管琉球的司法權和員警權。隨後,又在琉球強制實行“海外旅行券制度”(就是不讓琉球人去中國大陸)。

慈禧太后

如此,琉球定在1876年向中國的朝貢不能進行。因為勢單力薄,琉球國王尚泰衝破層層障礙向清政府求援,並表示願意將國土劃歸中國。李鴻章收到消息後立馬報告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給出的回復為兩個字:不管!

原因有兩點:第一,琉球孤懸海外,難於救護。第二,中國受琉球朝貢“本無大利”,不值得用武力去爭。有個叫丁日昌的官員也拍慈禧太后的馬屁:琉球戰略位置並不重要;對中國沒有經濟價值;主動插手琉球問題可能與日發生戰爭。

琉球國王尚泰

最重要的是中國官方也沒給琉球國王尚泰回復,這個國王就一直等著,寄希望清政府派兵救援。當然最後琉球還是被日本吞併了。

說實話,其實清政府在當時是有實力拿下日本的。為什麼這麼說?1876年日本發生近代史上最大規模內亂。1877年,日本鹿兒島土族發動反抗政府暴動,史稱“西南戰爭”。在戰爭中,日本政府出動6萬軍隊到九州作戰,而西鄉軍隊最多時也達到4萬餘人。經過8個月的戰鬥,叛軍戰死2萬人,政府軍戰死1萬人。本來也沒幾苗子人,這下又死了不少,你說日本還有啥戰鬥實力?

而當時的清政府實力如何呢?其實也不孬,首先,洋務運動,買了不少艦船利炮,軍事實力一度趕超日本;其次,政府不至於那麼缺錢;最後,軍隊整齊可擔大任。趁此戰亂,如果清政府派軍隊過去,估計日本早被滅了。以後的侵華戰爭更是不可能。錯過了這個機會真是讓人惋惜。

琉球島之地理位置

再來分析一下慈禧太后拒絕出兵援助琉球的觀點:首先,琉球群島位於寶島和九州之間,戰略位置何止重要?

其次,琉球與福建的距離,在蒸汽時代完全屬於可控範圍。反過來說,正是琉球群島距離中國沿海太近,如被日本佔據將控制中國東部沿海出海通道,並對福建沿海產生巨大威脅。

最後,如果放任日本切斷琉球與中國傳統朝貢關係,將使東亞地區平衡被打破,並縱容日本侵略野心,對東亞地區也是不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