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壽光故事」揭秘一代名士孔融為何會被曹操所殺……

孔融(153~208),字文舉,東漢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孫。東漢文學家,漢獻帝時曾做過北海(今壽光)相,故人稱孔北海。自幼聰穎靈悟,膽識過人,開創“以氣為主”的文風,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後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對曹操多所非議,被曹操所殺。

孔融為孔子後裔,門第極高。其七世祖孔霸為元帝之師,位至侍中。

父親孔宙,做過泰山都尉。傳說孔融四歲即能“讓梨”,“由是宗族奇之”。孔融既有異才,又有高名。十歲那年,孔融隨父到了京城,聞李膺高名,就登門造訪。時李膺為河南尹,“以簡重自居”,一般不隨便接待士人和賓客,非當世名人或累世故交,連通報都不准許。孔融到門,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弟”。守門人通報,李膺准請孔融進見。一見面便問孔融:“公子是你祖與我有舊交嗎?”孔融答說:“是我與先生有世交,
我的先人孔子與先生的先人老子,‘同德比義,相為師友’,我與先生自然是累世故交了。”在座的眾賓客無不為之嘆服。單獨後到的太中大夫陳煒,聽說後不以為然,說:“夫人,小時聰明,大未必奇。”孔融聽了隨口應道:“聽先生之言,您小的時候豈不是太聰明了嗎?”李膺聽了大笑說:“小公子必為偉器。”

孔融十三歲喪父,哀傷過度,由別人扶著才能站起來。因此州裡稱其孝。

喪父之後,孔融居家,一邊守孝,一邊讀書。孔融天性好學博涉流覽,學問大有長進。

十六歲那年,其兄孔褒的好友山陽(今山東鄒城)張儉得罪了宦官中常侍侯覽。侯覽下令抓捕張儉。張儉逃到孔家,恰巧孔褒出門在外,見到孔融,以孔融年少,而不告知實情。孔融見張儉面有窘色,必有急難之事,便說:“我兄長雖外出離家,難道我就不能做主嗎?”因此容留張儉藏匿家中。後來事泄,

侯覽又派人密捕張儉,張儉聞風逃走,於是便把孔融、孔褒兄弟抓了押進監獄。提審當中,孔融挺身說:“容留張儉的是我,罪由我當。”孔褒則說:“張儉來求的是我,與弟弟沒有關係,我請甘當其罪。”審判官吏問其母親。其母則說:“家事由長者決定,我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官吏難以審決,只得上報朝廷。由此孔融更加出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名並稱,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名士。

孔融不畏避權勢,不屈附權貴,尤痛惡貪官污吏,知則彈劾,毫不容情。孔融在司徒楊賜府上做幕僚時,曾參與議論官吏中貪贓枉法行為,準備據以貶黜。孔融所舉多為朝中的宦官外戚等,陳其惡行,“言無阿撓”。楊賜怕得罪宦官權要,派人責問孔融。孔融理直氣壯,不為所動。外戚何進由河南尹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奉謁去上賀表。孔融極不情願。到了何府,當何進派人來迎接賀表,孔融突然又將賀表奪回,至楊府棄官而去。何進大怒,私下暗派刺客追殺孔融。何府的謀士勸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在當今英雄豪傑中,他好比群星中的北斗,百穀中的黍稷,天下人都刮目相看。將軍若殺了此人,必結怨天下,四方賢才之士定會離將軍而去,不如因此而以禮相待,可以向天下顯示將軍的寬廣胸懷。”於是何進聽了謀士的意見,使人拜請,推薦孔融,“舉高第,為侍御史”。但孔融並不領情,又因與中丞趙舍合不來,便藉故託病回了老家曲阜。以後又被推薦為司空掾,拜中軍侯。在職三日,遷升虎賁中郎將。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任黃巾軍最盛的北海(今壽光)相。相在兩漢時為王國最高行政長官,職如郡守。北海郡,西漢置,治營陵,在今昌樂縣東南五十裡,後改為北海國,在今壽光東南三十一裡。南齊治都昌,在今昌邑瓦城。漢獻帝遷許都後,孔融任將作大匠,升任少府,最後官至太中大夫。

孔融任北海相時期,有一次被敵人包圍了,只好坐等外援,但望了很久,卻不見救兵,而敵人的進攻越來越急。孔融心想向平原相國劉備求救,但又沒有人能夠突圍出城搬請救兵。正在危機之時,從遼東回來看家的太史慈自告奮勇,去完成這個任務。孔融一聽,甚是歡喜,十分感激,便同意了太史慈的意見。第二天一早,太史慈帶上箭囊,拿上弓,上馬直奔城外。他身後還帶著兩個騎兵,每個人手裡都拿一個箭靶子。當打開城門之後,太史慈一直向前走,城外攻城的士兵見狀大吃一驚,紛紛上馬,準備戰鬥。可是太史慈的馬到城下塹壕後就不走了,讓騎兵插上帶來的箭靶,然後練習射箭。射完之後,頭也不回地返回城裡去了。第二天如此複出,習射完畢,再返回城裡。第三天,敵人再無戒備,太史慈不再習射,突然鞭打坐騎,向外直沖過去。等到圍城士兵明白過來,為時已晚,太史慈已經突出了包圍圈。太史慈突圍後,從劉備那裡領來三千精兵回救孔融。圍城的軍隊聽說救兵已到,便主動撤走了。

孔融在政治上有些保守,志在靖難,匡扶漢室。對於軍閥權貴,不論是董卓,還是曹操、二袁(袁紹、袁術)、劉表等,皆以僭逆賊子視之。

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曹操,孔融時有輕侮和違迕。曹操攻破鄴城(今河北臨漳),消滅袁紹,殺袁氏父子,而奪其妻子,並將袁熙的妻子甄氏納與曹丕。孔融對此極為厭惡。“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武王以妲己賜周公,歷史上本無此事。事實是武王滅殷紂後,斬妲己頭,懸於小白旗,“以為紂亡由此女也。”只是看到曹氏奪亡人之妻,才編造出了這個故事,以諷刺曹操。

當時戰亂饑荒,曹操為節約糧食,上表建議禁酒。而孔融不以為然,頻書爭之。又上奏不宜封建諸侯,矛頭也針對曹操。這就引起了曹操的疑忌。只是因為孔融名重天下,只好裝作容忍,而內心的忌恨卻日益加深,怕孔融有礙他建立大業。時原為孔融所薦的山陽郗慮(字鴻豫)在朝用事。二人本為鄰郡好友,後來因獻帝問孔融:“鴻豫何所優長?”孔融說:“可與適道,未可與權。”郗慮聽了很不服氣,以至不和。後來郗慮“乘風望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孔融既積嫌於曹操,而郗慮又奏複數其罪,曹操又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羅織捏造罪狀。路粹是“刀筆吏”,時人觀其所作,“無不嘉其才而忌其筆”。就是說路粹的筆厲害得嚇人。他一連捏造了孔融的四五大罪狀,結論是:“大逆不道,宜極重誅。”結果孔融被曹操砍了,還連累妻兒皆被誅戮。時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一代名士,就這樣結束了生命。

壽光日報記者 袁萍 整理

孔融突然又將賀表奪回,至楊府棄官而去。何進大怒,私下暗派刺客追殺孔融。何府的謀士勸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在當今英雄豪傑中,他好比群星中的北斗,百穀中的黍稷,天下人都刮目相看。將軍若殺了此人,必結怨天下,四方賢才之士定會離將軍而去,不如因此而以禮相待,可以向天下顯示將軍的寬廣胸懷。”於是何進聽了謀士的意見,使人拜請,推薦孔融,“舉高第,為侍御史”。但孔融並不領情,又因與中丞趙舍合不來,便藉故託病回了老家曲阜。以後又被推薦為司空掾,拜中軍侯。在職三日,遷升虎賁中郎將。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任黃巾軍最盛的北海(今壽光)相。相在兩漢時為王國最高行政長官,職如郡守。北海郡,西漢置,治營陵,在今昌樂縣東南五十裡,後改為北海國,在今壽光東南三十一裡。南齊治都昌,在今昌邑瓦城。漢獻帝遷許都後,孔融任將作大匠,升任少府,最後官至太中大夫。

孔融任北海相時期,有一次被敵人包圍了,只好坐等外援,但望了很久,卻不見救兵,而敵人的進攻越來越急。孔融心想向平原相國劉備求救,但又沒有人能夠突圍出城搬請救兵。正在危機之時,從遼東回來看家的太史慈自告奮勇,去完成這個任務。孔融一聽,甚是歡喜,十分感激,便同意了太史慈的意見。第二天一早,太史慈帶上箭囊,拿上弓,上馬直奔城外。他身後還帶著兩個騎兵,每個人手裡都拿一個箭靶子。當打開城門之後,太史慈一直向前走,城外攻城的士兵見狀大吃一驚,紛紛上馬,準備戰鬥。可是太史慈的馬到城下塹壕後就不走了,讓騎兵插上帶來的箭靶,然後練習射箭。射完之後,頭也不回地返回城裡去了。第二天如此複出,習射完畢,再返回城裡。第三天,敵人再無戒備,太史慈不再習射,突然鞭打坐騎,向外直沖過去。等到圍城士兵明白過來,為時已晚,太史慈已經突出了包圍圈。太史慈突圍後,從劉備那裡領來三千精兵回救孔融。圍城的軍隊聽說救兵已到,便主動撤走了。

孔融在政治上有些保守,志在靖難,匡扶漢室。對於軍閥權貴,不論是董卓,還是曹操、二袁(袁紹、袁術)、劉表等,皆以僭逆賊子視之。

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曹操,孔融時有輕侮和違迕。曹操攻破鄴城(今河北臨漳),消滅袁紹,殺袁氏父子,而奪其妻子,並將袁熙的妻子甄氏納與曹丕。孔融對此極為厭惡。“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武王以妲己賜周公,歷史上本無此事。事實是武王滅殷紂後,斬妲己頭,懸於小白旗,“以為紂亡由此女也。”只是看到曹氏奪亡人之妻,才編造出了這個故事,以諷刺曹操。

當時戰亂饑荒,曹操為節約糧食,上表建議禁酒。而孔融不以為然,頻書爭之。又上奏不宜封建諸侯,矛頭也針對曹操。這就引起了曹操的疑忌。只是因為孔融名重天下,只好裝作容忍,而內心的忌恨卻日益加深,怕孔融有礙他建立大業。時原為孔融所薦的山陽郗慮(字鴻豫)在朝用事。二人本為鄰郡好友,後來因獻帝問孔融:“鴻豫何所優長?”孔融說:“可與適道,未可與權。”郗慮聽了很不服氣,以至不和。後來郗慮“乘風望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孔融既積嫌於曹操,而郗慮又奏複數其罪,曹操又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羅織捏造罪狀。路粹是“刀筆吏”,時人觀其所作,“無不嘉其才而忌其筆”。就是說路粹的筆厲害得嚇人。他一連捏造了孔融的四五大罪狀,結論是:“大逆不道,宜極重誅。”結果孔融被曹操砍了,還連累妻兒皆被誅戮。時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一代名士,就這樣結束了生命。

壽光日報記者 袁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