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楊廣仁壽宮之變,劉侍郎的一家之言—下篇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時,也知道楊廣在仁壽宮無辜,但唐為正統,他不可能為隋翻案,同時他又要豎立一個教育後世皇帝的反面典型。

但司馬光是極為圓滑老練之人,他在採用某些史載的同時,

也說清楚了當時的真實情況:‘七月,甲辰,上疾甚,臥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於大寶殿’。

後面司馬光又用小說家的筆調描寫,‘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

”述、岩出閣為敕書。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詔執述、岩,系大理獄;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出就別室;俄而上崩......’

兩件完全自相矛盾的事情放在一起,其實就是告訴了大家真相,讓大家自己去想,但凡有點頭腦的人都明白司馬光的良苦用心,而且司馬光在寫這一段時,還故意露出破綻,說楊堅召柳述、元岩,而元岩實際上在開皇十三年就病死了。

但當時仁壽宮確實發生了事情,包括楊廣調集東宮侍衛,又抓捕了柳述,緊急調換京城防禦,賜死前太子楊勇。

我們可以聯繫另一件事,那就是漢王楊諒,在楊廣剛登基,楊諒造反,企圖奪位,後來被平息,當時群臣要求殺楊諒,

但楊廣卻沒有殺兄弟,而是貶黜為民,終身幽禁,這說明楊廣還是念手足之請,不肯殺死親弟。

楊廣已經當了四年法定太子,他沒有必要一登基就毒殺前太子,授人於把柄,他應該會像對楊諒一樣,將楊勇幽禁至死,或者登基一年後再殺他,這樣可以對外解釋為病死,這是皇帝的正常做法。

但楊廣在還未登基之前便毒殺楊勇,滅他滿門,這完全是宮廷政變的做法,就像玄武門之變,楊廣之所以這樣做,只能說明楊勇嚴重威脅到了他的皇位,說明楊勇已經有所行動。

同時,作為一個當了二十年太子,一個依然擁有巨大影響力和重臣支持的前儲君,他應該很清楚兄弟登基後自己的命運,楊勇也不可能束手待斃,

所以劉侍郎大膽推測,

楊堅駕崩之時應該是發生了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楊勇和他的支持者想在最後時刻翻盤。

政變應該是發生在京城內,仁壽宮也有所體現,所以才會有楊廣緊急調集東宮侍衛進仁壽宮,才會有楊約潛入京城去奪取京城兵權。

而事後楊約竟被封為內史令,這就相當於相國,由此可以推想當時京城的事態該怎樣嚴重,楊約立下了怎樣的大功,才能獲封內史令的高位。

總而言之,楊廣的荒淫無恥和李建成的穢亂內宮如同一撤,實不足信,當然,劉侍郎一家之言,信與不信,大家盡可一笑了之。

這就相當於相國,由此可以推想當時京城的事態該怎樣嚴重,楊約立下了怎樣的大功,才能獲封內史令的高位。

總而言之,楊廣的荒淫無恥和李建成的穢亂內宮如同一撤,實不足信,當然,劉侍郎一家之言,信與不信,大家盡可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