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4萬一戰中國勞工,被西方抹去了100年!

歷史上,中國雖然宣佈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作戰。真正為一戰做出重大貢獻的,是14萬中國勞工。

而他們,卻被西方政府從歷史上抹去了近100年。

上個月,在紀念一戰結束99周年之際,英國第四頻道電視臺播出了一部關於中國勞工的紀錄片——

《中國勞工兵團:英國被遺忘的軍隊》。

紀錄片只有50分鐘,但每一分鐘都讓人震驚又心痛。

一戰時,盟軍節節敗退。邱吉爾認為,如果找不到更多人力,很有可能戰敗。

那時的中國山東威海衛被英國佔領,身強體壯的山東漢子作為廉價勞動力吸引了英軍的注意。因為當時中國還是中立國,所以對中國勞工的招募是秘密進行的。

勞務合同的第一條就寫明瞭是民用招募,勞工不參與戰爭,所處環境安全。

一天一法郎的工錢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報名,沒有人知道他們將要面對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他們走進的是一個怎樣殘酷的謊言。

因為英國人覺得中國人名很複雜難記,所以錄了每一個報名者的指紋,做了有唯一編號的手環。

從此,這些有名有姓有尊嚴的勞工在西方人眼中就成了一個又一個冰冷的代碼。

那時候交通還不發達,從中國到英國,需要四個月。因為招募的勞工是秘密的,所以很多勞工甚至是搭乘貨船去的英國。

惡劣的船艙環境和生活條件,讓700多人染上疾病,死於途中。

到了英國後, 這些勞工就被安排做最苦最累最髒最危險的活:把物資從後方運到前線,

修鐵路,挖戰壕,清除地雷、維護坦克……

每週七天,每天工作10個小時。日日夜夜,無休無止。

最痛苦的,是西方的雇主們並不會把他們當做有尊嚴的人來看待。

那時的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被西方任意踐踏的,不僅有領土,更有尊嚴。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是劣等的種族,是次級的物種,“西是西,東是東,絕不會相遇”。

在發現的照片裡,中國勞工衣著簡陋,而外國軍人穿著制服。僅從衣服上,就能看出西方人營造的等級距離感。

中國勞工明明是被騙來幫盟軍作戰,卻從不被盟軍當盟友看待。當中國放棄中立成為盟國後,中國勞工的境遇反倒更糟了。

14萬中國人,遠渡重洋,遠離家鄉,本以為是去打工賺錢,沒想到卻被逼上了最殘酷的戰場。

冒著生命危險拼死拼活的他們,該是多麼絕望,又多麼思念故鄉。

每一年,他們只能在三天的年假中以傳統的方式過春節。快樂對他們而言,稀有又短暫,照片中的他們苦中作樂,讓人看得心酸。

戰爭勝利,所有戰勝國都在享受勝利的喜悅。只有中國,本想以盟國的身份謀求獨立,卻在凡爾賽會議中被盟國出賣給了日本。

但也正是盟國的背信棄義,逼迫中國走上了和西方國家不同的道路,社會主義開始萌芽並壯大。

戰爭勝利後,盟軍都撤離了歐洲戰場,但中國勞工卻不能回家,因為三年合同還沒有到期。

中國勞工被安排去處理戰爭的爛攤子:處理實彈、處理屍體殘骸、填埋彈坑……每一天都恐怖又危險。

因為生活條件和工作性質的惡劣,一些中國勞工開始反抗,卻被警衛開槍打死。殺中國勞工的事甚至不用向上面彙報。

中國勞工在西方人看來就像是隨意處置的狗,他們墓碑上的“雖死猶生”“鞠躬盡瘁”顯得無比可笑。

這些被騙上戰場的中國勞工不僅沒有尊嚴,更沒有本屬於他們的榮耀。

在歷史上。他們被西方政府從歷史上抹去了100年。

在為紀念一戰創作的戰爭眾神的超長畫作中,中國勞工被抹去,取代他們的,是最後才參戰的美國。

在原作中,只剩一個蹲在美軍腳邊的中國勞工。而在1959年的修復中,這僅存的一個勞工也被從畫中抹去了。

一戰結束後,英國各地建立了6萬多座紀念一戰的紀念碑,但沒有一座是紀念一戰中國勞工的。

歷史可以撒謊,但事實就擺在眼前,中國勞工對一戰中盟軍取得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14萬中國勞工,盟國未必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世界也未必是現在這樣和自由民主的模樣。

好在,中國越發強大。西方不得不轉變對中國的態度和看法。越來越多有良知的西方人開始為中國勞工的榮耀被抹去而憤憤不平。

他們計畫在英國建立一座華表一樣的紀念碑,紀念中國勞工在一戰中的巨大貢獻。

在紀錄片中,很多勞工的照片最是動人,他們有人在吹笛子,有人手拿自己做的風箏,有人在拔河……照片的黑白和模糊無法掩蓋他們對快樂的追求。

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尋求著活下去的希望,他們在異國他鄉的飄零中用自己的方式思念故鄉。

他們年紀不大,他們大多是文盲,但他們有著最質樸的堅韌,和最柔軟的內心。

好在,有良知的西方人用一點點確鑿的證據改寫了這段被西方政府抹殺的歷史。

好在,14萬中國勞工的貢獻和榮耀終於被世界承認。

好在,我們瞭解了這段同胞的歷史,再也不會忘記。

被西方任意踐踏的,不僅有領土,更有尊嚴。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是劣等的種族,是次級的物種,“西是西,東是東,絕不會相遇”。

在發現的照片裡,中國勞工衣著簡陋,而外國軍人穿著制服。僅從衣服上,就能看出西方人營造的等級距離感。

中國勞工明明是被騙來幫盟軍作戰,卻從不被盟軍當盟友看待。當中國放棄中立成為盟國後,中國勞工的境遇反倒更糟了。

14萬中國人,遠渡重洋,遠離家鄉,本以為是去打工賺錢,沒想到卻被逼上了最殘酷的戰場。

冒著生命危險拼死拼活的他們,該是多麼絕望,又多麼思念故鄉。

每一年,他們只能在三天的年假中以傳統的方式過春節。快樂對他們而言,稀有又短暫,照片中的他們苦中作樂,讓人看得心酸。

戰爭勝利,所有戰勝國都在享受勝利的喜悅。只有中國,本想以盟國的身份謀求獨立,卻在凡爾賽會議中被盟國出賣給了日本。

但也正是盟國的背信棄義,逼迫中國走上了和西方國家不同的道路,社會主義開始萌芽並壯大。

戰爭勝利後,盟軍都撤離了歐洲戰場,但中國勞工卻不能回家,因為三年合同還沒有到期。

中國勞工被安排去處理戰爭的爛攤子:處理實彈、處理屍體殘骸、填埋彈坑……每一天都恐怖又危險。

因為生活條件和工作性質的惡劣,一些中國勞工開始反抗,卻被警衛開槍打死。殺中國勞工的事甚至不用向上面彙報。

中國勞工在西方人看來就像是隨意處置的狗,他們墓碑上的“雖死猶生”“鞠躬盡瘁”顯得無比可笑。

這些被騙上戰場的中國勞工不僅沒有尊嚴,更沒有本屬於他們的榮耀。

在歷史上。他們被西方政府從歷史上抹去了100年。

在為紀念一戰創作的戰爭眾神的超長畫作中,中國勞工被抹去,取代他們的,是最後才參戰的美國。

在原作中,只剩一個蹲在美軍腳邊的中國勞工。而在1959年的修復中,這僅存的一個勞工也被從畫中抹去了。

一戰結束後,英國各地建立了6萬多座紀念一戰的紀念碑,但沒有一座是紀念一戰中國勞工的。

歷史可以撒謊,但事實就擺在眼前,中國勞工對一戰中盟軍取得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14萬中國勞工,盟國未必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世界也未必是現在這樣和自由民主的模樣。

好在,中國越發強大。西方不得不轉變對中國的態度和看法。越來越多有良知的西方人開始為中國勞工的榮耀被抹去而憤憤不平。

他們計畫在英國建立一座華表一樣的紀念碑,紀念中國勞工在一戰中的巨大貢獻。

在紀錄片中,很多勞工的照片最是動人,他們有人在吹笛子,有人手拿自己做的風箏,有人在拔河……照片的黑白和模糊無法掩蓋他們對快樂的追求。

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尋求著活下去的希望,他們在異國他鄉的飄零中用自己的方式思念故鄉。

他們年紀不大,他們大多是文盲,但他們有著最質樸的堅韌,和最柔軟的內心。

好在,有良知的西方人用一點點確鑿的證據改寫了這段被西方政府抹殺的歷史。

好在,14萬中國勞工的貢獻和榮耀終於被世界承認。

好在,我們瞭解了這段同胞的歷史,再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