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清照與趙明誠:佳偶還是怨偶

幸福的光亮處蟄伏著不幸的暗影。1102年,李格非赫然名列宋徽宗親寫的“元祐黨人碑”,

李清照嘗到了命運親賜的第一杯苦酒。

李清照上書趙挺之,“何況人間父子情”,希望以“杜鵑啼血猿哀鳴”式的親情打動公公,好對父親施以援手。善於自我保全的趙挺之當然不理睬兒媳。她憤然再書,“炙手可熱心可寒”一句如劍,直刺公公在官場上磨礪得幾近鐵血的心——戰鬥性初露崢嶸。

父親罹難,公公袖手旁觀,此時的李清照特別需要丈夫亮一個態度。

無力抗爭父親的趙明誠抗旨暗藏宋東坡等人的書畫詩文作品,這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人生的暴風雨兜頭澆來,他始終陪伴在她身邊。

沒有趙明誠的呵護,李清照沒準兒得憂鬱症,是他陪她走過人生煉獄。

有患難打底,婚姻城堡越加堅實。

國學教授多以為“紅藕香殘玉簟秋”一詞創作于青州李趙二人因侍妾事件失和期。我以為這首詞當創作於西元1105年左右。這年,趙挺之正逢落魄前的大得意。

父貴子榮,趙明誠被任命為鴻臚寺少卿,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司長。

理由一,從愛情的新鮮度及完整性來看,唯有在愛情依然是保鮮期的婚姻初始階段,才會發出鮮妍明媚的愛情宣言,字字言情,句句長相思。這年,李清照嫁入相府不過4年,尚是新婦時代。“元祐黨人碑”事件令她初領略世情涼薄,父母遠離,親情缺席,對丈夫更添依賴心理。留守空巢的她對宦游的丈夫表現出空前的纏綿——濃得化不開,

愛情尚未稀釋,只能出自二十初頭的閨中少婦之手。可以說,這時的她是一生中最文藝範、最具言情小說女主氣質的時期。作為愛情完美主義者,她找到了最好的表達方式:錦帕書。她對他的愛,如錦似緞,如絲如帛,蘊藉華美,沒有一絲褶皺,沒有一點雜質。愛情一經出口,遂絢爛千年。這首詞若以花來比,當是淹然百媚的西施粉,
片片香濃,枝枝癡纏。“一種情思,兩處閒愁”,最難得的是趙明誠自發地在情感上與她互動。而青州末期卻已滄桑後的無盡蒼綠,李趙愛情分明是不等式,是音樂節奏上已過渡到“聲聲慢”,被霜凍後的心,再不能將“相思”二字輕易書之筆端。

理由二,此時的李清照尚著“羅裳”。

“羅”是質地輕薄、透氣性佳的絲織品,她妝容精緻,尚保留有“為悅己者榮”的小女人意識:這時的她是著五彩羅衣、戴撚金雪柳,是有點兒嬌滴滴有點兒狐媚、一味尋歡不識人間憂苦的閒適貴婦。而青州末期的李清照卻對梳妝極不耐煩,“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素面朝天,打開自己的心靈,直面素潔的靈魂,詞作一掃脂粉氣。

現由三,元伊世珍《琅鬟記》載:“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籍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是落紅拂了苔痕的閒愁;“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是雙飛雁啼破寂寥長空的相思。只因新婚,愛才富餘;只因有愛,才“殊不忍別”;只因“不忍”,故將相思之苦提煉成蜜也似的瓊漿。

忽忽又是兩載,蔡京複出,趙挺之登高跌重,他離世後趙家被抄,趙明誠弟兄失官。這是西元1107年,趙明誠夫婦隨母親、兄弟等人回山東青州老家,拉開備受文人歆羨的“青州十年”的序幕。

李清照和趙明誠究竟如何將在失意的廢墟上劈出理想的精神家園?青州因何成為李清照心中最放光的一座城?

造物主對一代詞宗格外悲憫,特批一段歲月來成全其歲月靜好的理想。李清照將書房題為“歸來堂”,“審容膝之易安”,索性自號易安居士,從陶淵明詩句中取得的靈感,是效仿,是自嘲,也是偕隱宣言及個性簽名。

李清照充分發揮了她善於自娛自樂的特長,酒足飯飽,和趙明態坐在歸來堂烹茶,看誰強記能力更勝一籌:指著書堆,說出某事載於何書何頁,甚至哪一行。當然是她贏的概率高。她以贏家的姿態端起茶,卻因大笑不止而潑茶……後世柳如是錢謙益曾效仿宋代李趙,開展讀書競賽,延續一段佳話。

這時的他完全屬於她。小倆口樂於做專職金石學者,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整理撰寫《金石錄》。

青州十年,李趙二人過上純粹的學術生活。伉儷相得,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抵達了學者拍檔的婚姻極致。

西元1114年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清麗其詞,端正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于歸來堂。”語短情長,濃縮了一位學者丈夫對才女妻子的激賞。

明誠即負籍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是落紅拂了苔痕的閒愁;“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是雙飛雁啼破寂寥長空的相思。只因新婚,愛才富餘;只因有愛,才“殊不忍別”;只因“不忍”,故將相思之苦提煉成蜜也似的瓊漿。

忽忽又是兩載,蔡京複出,趙挺之登高跌重,他離世後趙家被抄,趙明誠弟兄失官。這是西元1107年,趙明誠夫婦隨母親、兄弟等人回山東青州老家,拉開備受文人歆羨的“青州十年”的序幕。

李清照和趙明誠究竟如何將在失意的廢墟上劈出理想的精神家園?青州因何成為李清照心中最放光的一座城?

造物主對一代詞宗格外悲憫,特批一段歲月來成全其歲月靜好的理想。李清照將書房題為“歸來堂”,“審容膝之易安”,索性自號易安居士,從陶淵明詩句中取得的靈感,是效仿,是自嘲,也是偕隱宣言及個性簽名。

李清照充分發揮了她善於自娛自樂的特長,酒足飯飽,和趙明態坐在歸來堂烹茶,看誰強記能力更勝一籌:指著書堆,說出某事載於何書何頁,甚至哪一行。當然是她贏的概率高。她以贏家的姿態端起茶,卻因大笑不止而潑茶……後世柳如是錢謙益曾效仿宋代李趙,開展讀書競賽,延續一段佳話。

這時的他完全屬於她。小倆口樂於做專職金石學者,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整理撰寫《金石錄》。

青州十年,李趙二人過上純粹的學術生活。伉儷相得,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抵達了學者拍檔的婚姻極致。

西元1114年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清麗其詞,端正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于歸來堂。”語短情長,濃縮了一位學者丈夫對才女妻子的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