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類竟操控著電閃雷鳴?美國科學家直呼不可思議

雷電在地球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它伴隨著閃爍的強光和巨大的聲響,是地球大氣層中最為劇烈的大氣現象之一。這種現象在陸地上比在海洋上更常見,而在更靠近赤道的地區比在中高緯度地區更常見。

而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家喬爾·桑頓(Joel Thornton)最近的研究則指出,人類活動也會影響雷電的發生。

科學家利全球閃電定位網路的資料,分析了2005年至2016年,在印度洋和中國南海地區近赤道地區每年的平均閃電密度。顏色越淺的地方代表著雷電事件發生的次數越頻繁。

可以看得到的是,除了斯里蘭卡、菲律賓群島、中南半島和印尼群島這類的陸地上多發雷電外,在南海、麻六甲海峽和印度洋上有一條明顯的的雷電多發帶,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科學家們在對當地的大氣層進行研究後發現,

印度洋和南海這兩條別具一格的雷電多發帶,與繁忙的航線高度重合。平均來說,雷電在航道上發生的頻率是航道周圍地區的兩倍。人與雷電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科學家桑頓表示,在資料中發現這個特徵是讓人驚訝的。他指出,在這裡,影響雷電和風暴的原因是船舶等排放的廢氣。正是因為航線上來往船隻排放廢氣中的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

在大氣中增強了雷電的發生。通過對比航線上PM2.5增加情況和雷電發生情況,產生了驚人的吻合。

這個的結果表明,船上的廢氣顆粒實際上正在將地球赤道地區雨季產生更多的雷雨,並且讓沒有雷電的風暴變成閃電風暴。這是因為這些粒子可能增加了大氣中的不穩定度,

會增加雷暴的垂直發展,從而產生更多的雷電。

通過這個研究,科學家們長久以來對於人類排放和天氣變化之間的種種爭議有了一個明確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表明,人類未來或將可以通過類似的原理,

來干預和控制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