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河|溫情冬至!一碗熱湯圓盡訴街坊情丨今天,你吃什麼過冬?

“冬至大如年。”

冬至吃什麼?

南方人在冬至通常會吃湯圓,

寓意家庭和睦,團團圓圓。

為了迎接冬至,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居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鄰里之間的關係,近日,

員村街山頂社區組織舉辦了主題為“溫情冬至、愛在山頂”包湯圓活動,約有80名居民參加。

當天,十多名熱心居民帶著自家的廚具來到社區活動室,開始包湯圓。和麵粉、 揉麵團、燒開水、煮湯圓……一個個包含著愛心的糯米粉團就這樣誕生。

大家談笑風生,相互交流煮湯圓的經驗心得,手把手傳授工序。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一鍋鍋湯圓終於出爐。社區工作人員馬上用碗分好,端給了現場居民,

也為社區的保安、清潔工人及行動不便的老人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讓他們感受節日的氣氛和社區的關愛。

加點料

除了吃湯圓,廣東各地還有這些冬至“食俗”。

在佛山南海大瀝、順德勒流等廣府地區,冬至這天必定有每年一度的傳統冬祭活動。傳統的冬祭儀式共包括祭天地、祭祖以及太公分豬肉等。

東莞道滘人認為,冬至是一個大節,是年節之尾,人們講究好頭好尾,故一定要過好這個尾冬(美冬)。 所以會一早酬神並向神祗叩頭美言幾句,以保佑一年到頭闔家四季平安。

出嫁了的女兒,則要一大早帶上冬團、豬肉、肥雞、大桔、餅乾、糖果等食品從婆家趕到娘家,以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此謂“拜冬”。而父母會將女兒帶來的食品分好裝袋派發給親朋好友,

分享喜慶。隨後,則是全家人圍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冬至大宴。除此之外,東莞水鄉還有吃冬團、煲紫薯糖水、做蘿蔔粄吃燜鵝的習俗。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湯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在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飼耗”也極為少見。

中山小欖有冬至吃“水欖”的習俗,小欖的“湯圓”並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實際上是一種用菊花肉作餡料的糯米湯圓,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些許菊花肉。

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鹹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裡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裡煮開,聞到香味後,再放湯圓一起煮。

用料以當地海產為主,材料一般配有魷魚絲、幹瑤柱、蝦米幹、鮮貝、煎香的鯪魚肉鬆、豬雜等等材料來熬出湯底,再加入白蘿蔔一起熬煮,湯汁鮮甜無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圓子口感滑潤綿韌,蘿蔔粒吸收了湯水中的精華更鮮嫩可口。

你今年冬至吃了什麼?

有什麼特別習俗?

快來留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記者 盧舒曼】

【編輯 甄曦】

通訊員 趙輝

綜合:南方+

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在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飼耗”也極為少見。

中山小欖有冬至吃“水欖”的習俗,小欖的“湯圓”並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實際上是一種用菊花肉作餡料的糯米湯圓,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些許菊花肉。

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鹹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裡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裡煮開,聞到香味後,再放湯圓一起煮。

用料以當地海產為主,材料一般配有魷魚絲、幹瑤柱、蝦米幹、鮮貝、煎香的鯪魚肉鬆、豬雜等等材料來熬出湯底,再加入白蘿蔔一起熬煮,湯汁鮮甜無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圓子口感滑潤綿韌,蘿蔔粒吸收了湯水中的精華更鮮嫩可口。

你今年冬至吃了什麼?

有什麼特別習俗?

快來留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記者 盧舒曼】

【編輯 甄曦】

通訊員 趙輝

綜合: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