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餘年前出生的孫毓棠被妻子拋棄,專注自己的學術,終成一代大師

1911年4月9日生於天津的孫毓棠,1948年 8月歸國,仍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1952年 8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 1月起轉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至去世,

1985年9月5日在北京逝世。

孫毓棠頭像,圖片來自網路

孫毓棠自30年代起,長期從事歷史科學的教育和研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中國經濟史,特別是中國近代經濟史方面。

他編輯的《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是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中較早出版的一種,

在國內外產生過很大影響。

《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書影,圖片來自網路

他還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近代經濟史的論文,對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工業無產階級的產生,以及19世紀帝國主義在工業、鐵路、銀行、借款等方面的對華侵略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

其中重要的篇章已結成《抗戈集》一書。

抗戰時期,為了慶祝戲劇節,孫毓棠等人又商請曹禺由重慶到昆明,導演《原野》一劇。從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日起,由鳳子主演的《原野》在昆明正式公演。孫毓棠的妻子鳳子在這次演出中扮演的“金子”獲得空前成功。

學者王次澄說:“當曹禺回返重慶時,鳳子意欲隨往發展其舞臺生命,孫毓棠為了成就她的才華,

竟然欣然同意了……不料此一別離,似乎就註定了兩人未來分手的命運。鳳子到重慶後,有了更多演出的機會,而且進入了電影界,聲名如日中天。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她與曹禺間的緋聞不斷地傳到孫毓棠的耳裡……一九四五年九月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在平和無爭的情況下,正式辦理離婚手續。”

也許與這段家庭生活變故有關,此後的孫毓棠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學術。

在40年代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論叢》一書,以及此後陸續發表的《漢代的財政》、《戰國秦漢時代的紡織業》、《關於北宋賦役制度的幾個問題》、《清代的丁口記錄及其調查制度》等論文,反映了他在中國古代經濟史方面的深厚造詣。

抗戈集,圖片來自網路

1980年以後,他應邀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擘劃《中國歷史》的全面工作,並親任秦漢史編寫組主編。 其實,孫毓棠其人興趣至廣,文、史、哲無不涉獵。由於他生平謹慎,不肯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留給我們的不是很多。但僅就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而言,已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中外關係各個方面,其多方面的成就至今尚為人稱道。

(本文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及網路,特此說明,鳴謝!)

(本文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及網路,特此說明,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