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珠|小心,別讓你的孩子“被留守”?專家教你應該這樣做

你以為“留守兒童”只存在於鄉村嗎?

很多城市兒童也有“被留守”的煩惱!

他們的爸爸媽媽可能忙於打拼,本該是共敘天倫的晚上卻遲遲未回家,甚至有些長期出差或駐外,與孩子見面的機會並不比分隔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家庭多。

日前,由市婦聯、市兒童活動中心舉辦的心童行系列活動走進花都區新華街,與這裡的“留守兒童”面對面,化解親子間相思之苦。

本期解答專家

劉芷佑,親子教育及特殊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廣東英衛培訓中心培訓部主任,

廣州市兒童活動中心“心童行”心理體驗館首席專家顧問及系列活動總策劃人。

留守兒童與外界連結明顯更弱

花都新華街轄內有31個社區、8條村,有大量外來人口,同時又有不少原居民到廣州老四區工作,造成有較多留守兒童現象。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與支持,較難形成穩定厚實的歸屬感,從而影響其如何認識“我是誰”、“我與誰相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

對其安全感、自信心、社會融入與集體意識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就在“天使在行動——鄉村留守兒童快樂成長活動”當天,有一些孩子表現得相當拘謹,無法很好地融入遊戲;有一些則在遊戲中過分強調自己的不足或強烈地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以吸引目光,劉芷佑稱,這都是他們未能作出正確的自我認識並連結到外界的表現。

“天使在行動——鄉村留守兒童快樂成長活動”現場

活動中,劉芷佑讓孩子們用積木搭建一個“最開心”的場景,很多孩子都只用了一個人形玩偶。有孩子則表示,自己最開心的事是發一個噩夢:夢中的他被表弟追著打,還被打得頭破血流,雖然是噩夢但他不想醒來。

劉芷佑分析道:“這些心理暗示實際上都反映了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是孤單的,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與他們形成開心的回憶,甚至連‘打架’的物件都沒有,所以即便是‘夢中和表弟打架’也可能成為留守兒童心中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父母主動創造“故事”給予精神陪伴

為了追求與外界的連結,有些留守兒童會“劍走偏鋒”,嘗試通過表現出弱勢或過分地迎合他人,從而獲取關注。如果父母察覺到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傾向,

要注意給予更多精神陪伴與支持。

“如果是晚上家長遲遲未歸的家庭,孩子缺失的安全感會較少,因為他們有盼頭,知道家長今晚還是會回來的,只是比較晚。而長期分離的親子關係,則需要家長與孩子之間以其他方式連結起來。”劉芷佑強調,精神上的連結比物質上的更重要。

首先,家長與孩子見面時可以加強親密的肢體接觸,並在擁抱、握手等動作時強調精神互動,例如一邊握手一邊跟孩子說:“如果以後有不開心的事情,就想起媽媽握著你的手的感覺,這是媽媽給你力量,要勇敢!”

第二,寄情於物,通過一件有象徵意義的物件提醒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第三,通過電話等方式加強連結,通話時要有技巧,不要追問成績、排名,而是關注孩子生活的各方面,同時父母也主動把自己的生活告知孩子,使親子之間產生鮮活的“故事”,才能保持血濃於水的關係。

【記者 溫倩茵,通訊員 于莉】

【編輯 南山】

首先,家長與孩子見面時可以加強親密的肢體接觸,並在擁抱、握手等動作時強調精神互動,例如一邊握手一邊跟孩子說:“如果以後有不開心的事情,就想起媽媽握著你的手的感覺,這是媽媽給你力量,要勇敢!”

第二,寄情於物,通過一件有象徵意義的物件提醒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第三,通過電話等方式加強連結,通話時要有技巧,不要追問成績、排名,而是關注孩子生活的各方面,同時父母也主動把自己的生活告知孩子,使親子之間產生鮮活的“故事”,才能保持血濃於水的關係。

【記者 溫倩茵,通訊員 于莉】

【編輯 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