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800年前的今天,摩尼教開始佈道,他們的四不十誡三封是啥?

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出生在底格裡斯河畔的瑪第奴(位於今伊拉克境內),父親是當地深受諾斯替教派影響並實踐禮儀潔淨的二元論教派的信徒。

摩尼最先向父親及家庭成員傳授教義,

然後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傳播他的“救世真理”。

摩尼光佛,圖片來自網路

摩尼回到波斯後,於243年4月9日在國王沙普爾一世登基的盛典上,正式向全國佈道。

然而,在沙普爾國王死後,瑣羅亞斯德教勢力重新抬頭。到巴赫拉姆一世在位時,對摩尼教及其教徒進行鎮壓。

摩尼被逮捕,並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屍體被剝皮充草,懸掛在城門之上。後來,這座城門被後人稱為摩尼門。摩尼教徒則流落世界各地,從而使該教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摩尼教的經典,主要是摩尼教七經:《生活的福音》、《生命的寶藏》、《使徒書》、《秘密書》、《摩尼論說》、《巨人書》、《詩篇和祈禱書》。

摩尼另有一部獻給沙普爾一世的教義著作《沙蔔拉幹》,也頗為重要,

可視為摩尼教的根本典籍。

此外,摩尼還制定了嚴格的清規戒律。

主要內容有四不:不吃葷、不喝酒、不結婚、不積聚財物。

懺悔十不正當,即懺悔虛偽、妄誓、為惡人作證、迫害善人、撥弄是非、行邪術、殺生、欺詐、不能信託及不使日月喜歡的行為。

遵守十誡:不拜偶像、不謊語、不貪、不殺、不淫、不盜、不行邪道巫術、不二見、不惰、每日四次祈禱。做到三封:口封、手封、胸封。

口封是飲食和言語方面的戒制,

即不吃酒肉,不說謊言;手封是對行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壞事;胸封是對思想及欲望的戒制,胸封也稱陰部封,即要戒制淫☆禁☆欲。在三封中特別重視的是不殺生和禁淫☆禁☆欲。在《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還規定:“私室廚庫,每日齋食,儼然待施。若無施者,乞丐以充。唯使聽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不飲乳酪,死則裸葬。”

摩尼教經,圖片來自網路

在中國,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漢化並演變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將原摩尼教教義要旨簡單地歸納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8個字。為了迎合民間的需要,更加發揮其追求光明、善良、儉樸、友愛的道德觀念,因而頗得人心,使之流傳甚熾。

其後,隨著元朝統治者的腐敗,摩尼教、彌勒教、白蓮教等民間教派迅速發展,

互相融合,最後釀成紅巾軍起義。起義軍公開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讖語箴言為口號,自稱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對紅巾軍的深刻影響。此時的摩尼教(明教)則進一步通俗化、世俗化,並與彌勒、白蓮兩教相融合,甚至合為一體。

朱元璋登基後立即鎮壓明教,除了國號仍稱“大明”之外,一切與明教有牽連的事物都下令更改。明教只得以更隱蔽、更秘密的形式開展活動。

到了清代,許多民間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響。但史料已不見記載。

摩尼教草庵遺址,圖片來自網路

(本次推送,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特此說明,鳴謝!)

到了清代,許多民間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響。但史料已不見記載。

摩尼教草庵遺址,圖片來自網路

(本次推送,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特此說明,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