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功利為目的藝術教育,讓寶寶的未來何去何從

近日,一名家長詢問我,怎樣才能讓5歲的寶寶每天在家堅持練習古箏?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點難以回答。近年來,我國藝術教育市場發展迅速,絲毫不遜于當年席捲全國的奧數班、英語班,

甚至有這種誇張的說法:街上跑過10個孩子其中有9個是鋼琴過了十級的,剩下的一個是學過舞蹈的。那麼今天我們的家長們是抱著怎樣的目的和心態在讓寶寶學習藝術哪?從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家長讓寶寶學習古箏、鋼琴、舞蹈等,並不是由於寶寶自身對藝術的熱愛,而是家長為了寶寶今後的升學、工作等。可是這樣帶有功利目的藝術教育,讓我們的寶寶在未來何去何從?

每天長達幾個小時的訓練,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孩子的童年本來是天真快樂的,可是現在的孩子每天都愁眉苦臉,因為每天他們都要面臨著寫不完的作業,彈不完的琴,跳不完的舞……孩子用沒有快樂的童年換來了什麼?換來的是自己都不願看一眼的鋼琴等級書、換來的是一看到跳舞就想跑的想法。

我認為這對於寶寶來說是不公平的,家長們雖然具有監管寶寶權利,但是家長沒有決定寶寶享受生活的權利。近日,7歲的女兒長了滿嘴的火氣泡,原因是孩子近期作業寫得不好,而且在練習鋼琴的時候,她媽媽總批評她,結果孩子上火了。周日她媽媽想讓孩子繼續補習功課被我攔了下來,
我告訴女兒決定帶她到三裡河去捉魚,來到河邊後女兒眼睛睜的大大的,可是我們連條魚的影子也沒看到,最後我在一個草叢間發現了幾條小魚,一網上去我居然撈著了三條小魚,女兒又歡呼又蹦跳,高興的像過年一樣,當我們把魚放進帶來的瓶子裡時,女兒說了一句話“爸爸,我好久沒有這麼開心了!”。女兒的這句話讓我有點心酸,想想自己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作業、彈鋼琴、跳舞、畫畫等,
那時候自己在小河裡摸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這變成了一種奢侈,也是從那一刻,我決定幫女兒推掉週末的鋼琴補習班。

藝術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要把寶寶培養成同一類人。藝術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寶寶的愛好,

陶冶孩子們的情操,讓孩子們有一雙發現生活美的眼睛,藝術的目的是提高兒童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體會生活的美好。尤其現在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很多都專注於那種只知道唯一正確的解決辦法,比如計算數學答案和拼音及書寫。通過藝術教育,讓孩子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從不同角度發現生活的美,讓寶寶的發散性思維得到發展。在以製造焦慮為主的教育市場上,藝術教育同樣愈加急功近利,藝術教育開始像數學一樣追求標準的手法、標準的技巧、標準的畫法等,這樣的藝術教育培養出的寶寶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麼我們在未來到哪裡去尋找梵古和貝多芬。

以功利為目的藝術教育,讓寶寶的未來何去何從。每一個週末都是是孩子們上課外藝術班的黃金時間。在培訓教室的走廊裡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們把孩子往教室裡一送,自己便坐在外面無聊地玩著手機,等孩子上完課,自己收起手機,領孩子回家。孩子就像一個木偶任憑我們擺弄,我有時候甚至能感到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麻木,他們還未來得及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他們就已經對這個世界麻木了。很多孩子四五歲就戴上了厚厚的眼鏡,上幾層樓就像老人一樣噓噓待喘,我們為了讓孩子們去擠比高考還難的獨木橋,我們付出了孩子的健康、快樂、興趣等,但是最終我們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些以功利為目對寶寶進行藝術教育的家長朋友們,希望我們早點靜下心來想想,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寶寶在未來將何去何從?童日耳語關注寶寶的成長,同樣童日耳語期待您的關注。

在以製造焦慮為主的教育市場上,藝術教育同樣愈加急功近利,藝術教育開始像數學一樣追求標準的手法、標準的技巧、標準的畫法等,這樣的藝術教育培養出的寶寶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麼我們在未來到哪裡去尋找梵古和貝多芬。

以功利為目的藝術教育,讓寶寶的未來何去何從。每一個週末都是是孩子們上課外藝術班的黃金時間。在培訓教室的走廊裡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們把孩子往教室裡一送,自己便坐在外面無聊地玩著手機,等孩子上完課,自己收起手機,領孩子回家。孩子就像一個木偶任憑我們擺弄,我有時候甚至能感到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麻木,他們還未來得及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他們就已經對這個世界麻木了。很多孩子四五歲就戴上了厚厚的眼鏡,上幾層樓就像老人一樣噓噓待喘,我們為了讓孩子們去擠比高考還難的獨木橋,我們付出了孩子的健康、快樂、興趣等,但是最終我們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些以功利為目對寶寶進行藝術教育的家長朋友們,希望我們早點靜下心來想想,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寶寶在未來將何去何從?童日耳語關注寶寶的成長,同樣童日耳語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