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入西方產業核心——2017中國的產業升級和世界經濟版圖變化

又是一年過去了,2017已經對我們揮手說再見。

我不知道我的20萬讀者這一年過的怎麼樣,希望各位在2017年都收入上漲了,存款增加了,總之過的比2016年更好。

在2017年即將過去的今天,我們還是聊聊我們國家和世界在2017年的一些變化趨勢。

這個世界在2017年的變化趨勢沒有變,那就是中美依舊領跑全世界,印度經濟體量穩步上升,韓國保持快速增長, 歐洲日本總體頹勢(當然歐洲今年小小逆襲了一把,不過總體還是不如美國)

什麼是中美領跑世界呢?這背後有兩個含義。

一個是從經濟規模上來看,

美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為1.4%,3.1%,3.3%,今年美國很可能繼續達到2.5%的增速,這在發達國家中是最高增速之一。

而中國前三季度保持6.9%的高速度,今年可能全年也是6.9%

這意味著如果按照不變價格不變匯率計算的話,2017年中美將會繼續瓜分全球經濟增量的55%左右,也就是說,全球經濟增量的大部分繼續集中在中國和美國,當然這個55%裡面,中國大約35%, 美國大約20%左右。

其他國家和中美差距太大,全球除了中美,經濟增量最大的就是印度排世界第三,但是按照2016年的美元GDP不變價格不變匯率計算的話,

印度2017年的經濟增量只有全球大概6%左右。和中美不是一個量級,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還有就是我國今年公佈了完全基於SNA2008的國民經濟統計新演算法,幾天後會公佈2017年GDP的初值,如果採取了新演算法,那麼預計經濟總量還會有一個躍升。

另外一個是新經濟完全中美領跑的態勢,

決定人類未來財富增加的人工智慧,雲計算,移動互聯網,

物聯網幾項產業,全部是中美在領跑。我們看下2017年11月22日全球市值10強的企業,全部是中美企業。

其中前七位元全部是ICT領域公司,美國五家,中國兩家。

蘋果,穀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騰訊,阿裡。

隨著人工智慧大潮和物聯網時代的來臨,ICT領域將會持續成為全世界最賺錢的領域。

舉個例子,2017年騰訊和阿裡都將成為百億美元淨利潤公司,這是非常驚人的,遠遠超過中國所有的製造業企業。後面還有網易,

百度等科技企業在緊緊追趕,另外還有個在向雲轉型的華為。

實際上,全球市值排名前七位的中美七家科技公司,除了亞馬遜以外,全部都是百億美元級別淨利潤企業。

在這些ICT科技企業以外,最大的產業就是汽車和能源了,在汽車領域全球也只有三家百億美元淨利潤公司(豐田,

戴姆勒,通用),

由於能源價格下跌,在能源領域能夠達到百億美元級別淨利潤的公司也只有中國國家電網,英國國家電網,俄羅斯天然氣工業等少數幾家公司。

可見即使在最賺錢的傳統產業,在新產業面前也相形見絀。

另外一個指標就是我們常說的獨角獸企業,也就是新湧現的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

美國創投機構CB Insights在2017年9月發佈的報告,全球214家獨角獸企業,中國+美國占了80%。中美以外的國家,獨角獸企業總共才四十家左右,其中印度僅次於中美,有8家,排世界第三,但是和中美遠遠不是一個量級。

由於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量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所以我們的世界在這樣變化:中國和美國在體量上在逐漸把其他國家越拉越遠,差距在越來越大。

不管中國是否願意,世界客觀上在繼續強化G2的格局。

正如一個行業在自由競爭會逐漸走向公司寡頭化一樣,我們的世界在自由競爭下,也會逐漸走向國家寡頭化。這也是中國為什麼力挺全球化,全球化有利於打破國與國的有形和無形邊界,對超級大國有利。

總的來說,美國不僅在原有產業上保持著巨大的優勢,例如油氣開採,製藥,醫療設備,半導體,航空航太等,而且在最賺錢的新產業ICT產業方面也引領著全世界的腳步,中國在這方面還只能處於緊跟的態勢。

中國的華為,阿裡,騰訊,百度,網易,浪潮,紫光,小米,中芯國際比起美國的英特爾,高通,Nvidia, 美光,思科,IBM,惠普,亞馬遜,穀歌,微軟,蘋果,Facebook等還有等級的差距。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要灰心,隨著技術和競爭力不斷提升,中國的規模優勢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爆發出來。

例如騰訊和阿裡在今年淨利潤都將是百億美元的情況下,騰訊上半年淨利潤增長高達43%,阿裡2018年第一財季(今年4月-6月)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淨利潤增速高達67%,第二財季更是高達71%,如果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則增速更快。

在幾年內騰訊和阿裡的淨利潤都將迅速超過美國同行(當然小紮的Facebook增速也很驚人,不確定能否超越)

華為已經是世界第三大電子科技公司,根據華為2017年12月29日公佈的新年賀詞,2017年集團預計年收入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而2016年是5216億元。

可以肯定華為2018年將會邁入千億美元營收,和蘋果三星一起成為全球僅有三家千億美元電子科技公司。

小米,OPPO, VIVO 2017年也在海外市場攻城掠地,海外收入大幅上升。例如OPPO公司2017年12月24日副總裁吳強透露,其海外銷量今年增長了20%以上。

當然除了中美以外,我們還是得看看其他主要國家的變化趨勢。

穩步改革,不斷膨脹的印度

印度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為6.1%,5.7%, 6.3%,下降到了6%左右的水準。

如果說印度2016年最大的改革是廢鈔運動的話,那麼2017年印度的最大事件就是7月1日GST稅改統一了全國稅率,這對印度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

從2000年就開始提出來,到今天17年,印度人終於實現了統一全國稅制的夢。

在2017年7月1日之前,印度一直是不同的邦使用不同的稅率,這對外國投資者非常頭痛,意味著每到一個邦投資都要瞭解其稅收結構。

由於各個邦稅率不一樣,導致貨物在印度國內運輸還不如歐盟國家之間運輸便捷,印度的貨運卡車在路上很大一部分損耗是排隊的時間,因為從一個邦到另外一個邦,經常要排隊清關繳稅。國內貨物運輸像是跨國貨物運輸,另外每到一個邦拓展業務還有雇傭專門的熟悉該邦稅制的財務人員,這是很大的成本,導致很多印度企業只在本地發展,限制了開拓全國市場。

另外地方邦有權徵收增值稅(VAT),而不同邦的增值稅稅率不同。

印度很多人喜歡跑到德里買手機,因為德里的增值稅稅率比較低,約四個點,但是南方,比如泰米爾納德邦卻是十幾個點。就跟中國人喜歡到國外代購一樣。

在GST稅改之後,

中央和邦地方政府會同時對商品或服務徵收消費稅。中央徵收的消費稅被稱為中央消費稅(Central, CGST),各邦徵收的消費稅被稱為邦消費稅(State,SGST)。邦與邦之間貨物或服務的提供會被徵收綜合消費稅(Integrated,IGST)。

舉個例子,你生產的東西在本邦賣,那就繳納CGST(中央消費稅)和SGST(邦消費稅),你如果賣到隔壁邦,那就繳納CGST和IGST

稅制的統一,是印度的劃時代事件,當然具體執行起來,肯定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在GST制度下,適用零稅率的出口商在每個環節都要繳納GST,而只有出口後才能申請退稅,一般需要3個月~12個月才能獲得退稅,導致出口企業需要借貸來維持現金流,成本上升。7月當月印度出口225億美元,創下8個月新低。

再比如印度統一建設的GST納稅系統很不穩定,經常崩潰和登陸不上, 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12306火車票購票網站。

還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新的稅制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貨物與服務稅)簡單的分成五個稅率:免稅,5%,12%,18%,28%。一般來說,生活必需品免稅,比如麵包,雞蛋,牛奶,郵票,水果,蔬菜,報紙等等。

而所謂的“奢侈”的產品和服務會收28%的稅率。

那在印度政府眼中,哪些產品和服務要被徵收28%的稅率呢?口香糖,汽水和不含可哥粉的巧克力,還有洗髮水,剃鬚刀和瓷磚,還有吹風機,洗衣機。

我們從中可以一窺印度的發展水準,經常吃口香糖,喝汽水,用洗髮水洗頭,用得起剃鬚刀,用洗衣機洗衣服的,都還被視為相對較為‘奢侈’的生活。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印度對看電影也徵收28%的稅率,難道看電影也是高級“奢侈”行為?

當然,有的行業在本次稅改後稅率是上升的,尤其是價格1000盧比(大約106元人民幣)以上的酒店,稅率都漲了,另外還有旅遊業的稅率也漲了,因此很多服務業起來抗議。

印度在穩步的快速進步,

例如在2009年以前,印度人是沒有統一的身份證件的,只能用護照,駕照和PAN卡(Permanent Account Number)用來認證個人身份。這三種證件持有者加起來也只有五億人,還不算有人同時持有其中兩種證件。

2009年印度政府開始推行Aadhaar身份認證系統,採集公民指紋和眼睛虹膜的資訊,生成12位元號碼,在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時,政府已經給所有參加普查的公民錄入了相關資料。截止2017年5月,印度政府已通過Aadhaar採集了超過11.49億印度公民的指紋和虹膜資訊,其中,99%的18歲以上印度公民都已經獲得認證。

實際上,2017年第三季度,受手機組裝製造業等的拉動,印度製造業的增長率達到了7%,

對印度,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受制於其宗教,文化和民族性,印度超過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實上,從往前兩三千年的歷史來看,印度總體上是完全不能和中國文明相比的。

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其人口體量,印度一定會成為舉足輕重的,或者說不可忽視的力量,歷史上印度的文化也對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典型的就是我們的神話英雄孫悟空,遍佈中國各地的佛教寺廟。深圳每到大年初一,到弘法寺祈福的至少十幾萬人。

另外印度一直把中國當成最大的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對我國抱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甚至可以說是敵意,同時對自己的能力有一種謎一樣的自信,內心認為自己是大國是優秀民族,有被世界強國承認的渴望,因此隨著其實力不斷增強,很有可能不斷找我國麻煩。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寫過,2016年印度經濟總量已經是第6位法國的91.6%,是第5位英國的85.8%, 是第4位德國的65.1%,是第3位日本的45.7%。

在體量已經夠大的基礎上,2017年印度保持6%以上的增速,預計將在以後的10年連續完成對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的超越,躍居世界第三,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

讓中國智慧手機業2017年白乾了的韓國

韓國人今年賺翻了,韓國2017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逾七年來最快,韓國央行10月26日宣佈,,第三季GDP較上年同期增長3.6%。占GDP約40%的出口額在9月連續第九個月錄得兩位數增幅,為2011年以來最長連升紀錄。

智慧手機是我國正在快速升級的產業,實際上,不管是華為,小米還是OPPO,VIVO,今年的平均價格都在越賣越貴。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國各大手機公司殫精竭慮實現的提價帶來的收入和利潤增加,可以說全部讓韓國人拿走了。

由於DRAM和NAND FLASH的瘋狂漲價,僅僅以三星半導體為例子,2017年前三季度的收入為46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僅僅為314億美元,增長49.3%。也就是說,僅僅三星半導體,今年前三季度收入就上漲了155億美元,全年估計總共上漲200億美元。這還不算SK海力士。除去PC機和伺服器以外,可以說手機公司提價帶來的利潤基本也被韓國人拿走。

vivo和OPPO為例,X系列以及R系列產品在去年售價2498元起步,而今年的vivo X20以及R11s雖然在硬體設定上有所提升,但在整體定位沒有太大變化的前提下,售價卻來到了2998元的關卡。

小米2016年發佈的小米5 1999元起,到了2017年的小米6,在硬體設定提升的基礎上最低到了2499元。華為Mate9 去年3399元起,今年也在硬體提升的基礎上最低到了3899元起。

可以看出,國產手機都是以硬體設定提升為掩護,比如更大的快閃記憶體空間等逐漸實現價格高端化同時實現更高利潤,但是呢這些高端化的努力至少在今年被韓國人大大消耗了。預計今年華為,小米,OPPO, VIVO的手機利潤都不會有太大增長,即使總體銷售額在上升。很簡單,四家的手機銷售額今年總計也就是四五億部,記憶體漲價100元,500億人民幣利潤就沒有了。而實際上僅僅三星一家今年就會漲價200億美元,加上SK海力士更多。

同樣受害的還有中國的PC機產業,不過這個產業本身已經平穩化。韓國這樣做本身也是在戰略上不利的,因為這會大大的加強競爭對手進入該行業的意願和動力,而且會不惜代價。不過反過來,也可以說是韓國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和份額壟斷優勢,在競爭對手崛起之前最大化的攫取利潤,以維持高昂的投資和研發投入,不斷擴大自己的優勢,在競爭對手進入時築起更高的壁壘。

日本繼續低速

日本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分別為1.5%,1.5%,2.1%,仍然在低位徘徊,延續了頹勢。

這個速度意味著什麼呢?

今年預計美國增速為2.5%,歐元區為2.3%,日本的發展速度在發達國家中依然處於最慢的行列。

日本的問題是一直沒有改革,在持續的吃老本,沒有新產業和新興公司出現,而原有的優勢產業在被逐漸侵蝕。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人要發展,必須要不斷學習,要有新產業,必須要不斷進取。

守著舊產業是很危險的事情,為什麼危險呢?

第一個是新競爭對手的進入,

我們以日本工業的指標企業豐田汽車為例子,汽車產業是日本工業的半壁江山,

豐田是日本最大的工業公司,也是唯一淨利潤超過100億美元的製造業企業。

2017年12月20日,據豐田汽車公司最新快報顯示,豐田集團(包括豐田,大發,日野)2017年度全球銷量預計為1035.4萬輛,此外,豐田集團2018年度全球銷售目標為1049.5萬輛。這意味著豐田這幾年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對比下2014年豐田集團的全球銷量為1023萬輛。

對比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從2014年的626.49萬輛上升到了2016年的1052.9萬輛,銷量比2014年增長了68%,占中國市場份額上升到了43.2%。2017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預計銷量會達到1100萬輛左右。

雖然從數字上來說,中國所有自主品牌乘用車加起來才和豐田一家的銷量差不多,短期內日本品牌汽車的優勢不可撼動,但是趨勢非常明顯。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顯示面板,造船,鋼鐵,晶片等產業,比如日本的記憶體產業就在三星的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沒,爾必達破產,僅剩的東芝也出售。

第二個是老產業會因為新產業出現而衰退

我們拿兩個典型的日本工業的優勢產業舉例子,

一個是數碼相機,一個是掃描器。

下圖是來自statista.com的圖表,資料來自日本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的資料製作,

統計是是日系廠商(佳能,索尼,奧林巴斯,卡西歐,尼康等)的數碼相機銷量,可以看到2010年賣出了最多的1.215億台數碼相機,到2015年只剩下了大約3540萬台,到2016年就只有2000多萬台了,六年時間下降了80%以上。

一年兩千多萬台的市場有多大呢?

我們可以對比下光是OPPO一家一年可以賣出一億部智慧手機。

以後只有專業的可更換鏡頭的數碼相機還有生存空間,但那是小眾市場。

另外一個掃描器的銷量也在逐漸下滑,

實際上用智慧手機下載的專業軟體已經可以實現非常好的掃描效果,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可以實現自動對不同字體的識別已經轉化為不同的檔,同時可以把非平面的掃描物件自動轉化為平面效果,掃描效果幾乎100%會超過掃描器。

我現在在家裡用智慧手機就可以實現掃描。

當然日本經濟不是沒有亮點,例如日本6大電子零部件廠商2017年7~9月期的接單額同比增長約17%,村田製作所、TDK、京瓷、日本電產、阿爾卑斯電氣、日東電工,合計接單額為1.57萬億日元。創下歷史新高。

這是為什麼呢?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智慧手機的高端化,你有沒有發現市場上智慧手機都在越賣越貴,配置越來越高?這會帶來零部件數量的增多以及高附加值化。

這對在電子零部件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日本企業來說是天大的利好。

但是我們要注意,這種發展本質上還是新產業(功能手機--智慧手機--智慧手機高端化)的帶動,而且日企暫時在高端領域還沒有遭遇來自中國的強競爭。

總的來說,日本憑藉著其強大的電子零部件,設備和材料實力,在新產業發展中還是能獲取利益。

比如說中國智慧手機高端化,日本電子零部件廠家會從中受益;

中國投資半導體工廠搞國產替代,日本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廠家會從中收益;

中國投資顯示面板工廠,日本的設備和廠家會從中受益,典型的例如OLED的核心蒸鍍設備,日本的Canon tokki是壟斷地位。

看起來似乎日本憑藉技術優勢居於不敗的地位,但是這個趨勢卻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旦下游的品牌,系統集成技術,精密工藝技術,管道被別人(尤其是中國)掌控,那麼上游的替代只是個時間問題。

典型的是中國智慧手機產業先是做組裝,然後做品牌和系統集成,然後現在最貴的螢幕(京東方),處理器(海思,小米松果,展訊銳迪科),攝像頭模組(歐菲光,舜宇),PCB板,FPC,天線,射頻模組,金屬後蓋,玻璃蓋板等都在不斷國產化。

再比如中國半導體的不斷國產化,也在不斷帶動上游的國產半導體生產設備廠商的發展,今年幾個國產大廠增速都很驚人。

當國產份額還低的時候,即使增長80%,增量也是很小的,不會構成衝擊,一旦國產化形成規模,那麼對日系供應商就非常危險。

舉個例子,某產業國產只占2%,日系占98%,該產業年增長10%。也就是增量為10.

國產即使增長100%,那增量也只是2,而日系只增長8%,那增量也是8。

一旦國產替代到了臨界點,上游的日系零部件面臨的將是不斷衰退的境地。

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的人口問題,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22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2日公佈的人口年度預測資料顯示,2017年在日本國內出生的新生兒數量為94.1萬人,比上年減少3.6萬人。這是連續2年來,新生兒數量不足100萬人,也是有統計的1899年以來最少資料。

2017年日本人口自然減少數預計為40.3萬人。

而2016年日本人口自然減少數為33萬人。

更要命的是老齡化帶來的年輕人極速減少,2017年日本僅有60.7萬對新人結婚,較上年減少1.4萬對,這意味著日本出生人數還將繼續下降。

歐洲實現經濟增速逆襲

2017年,歐元區的經濟出現十年來最大程度的擴張,預計其增長率達到2.3%,遠高於年初預測的1.4%。西班牙,荷蘭都出現了超過3%的增長,作為火車頭的德國也在2%以上。

法國則表現不佳,預計增速在1.6%左右,當然,還有永遠的豬隊友陪著他們,義大利今年增速預計還是1.6%左右的低速。

歐元區以外,英國經濟增速預計也只有1.6%左右

歐洲最大的奇跡是愛爾蘭,由於跟上了全球最大的產業ICT產業的步伐,資訊產業快速發展,愛爾蘭央行估計今年經濟增速為4.9%,作為一個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的高度發達國家,這簡直是一個超級奇跡。愛爾蘭經濟繁榮,接近完全就業狀態,愛爾蘭人民是幸福的。

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可以通過發展新產業而不斷進取。

最後還是要說說我們中國了。在產業升級領域我們有哪些成就?

嗯如果一項項列舉的話,真的太長了,實際上看我們的經濟增長率就可以看出整體的情況,2017年中國的產業升級本文只能說一部分。

一個是航空航太產業,這個是被白人佔據的高端產業。尤其是噴氣式支線客機和幹線客機(也就是大飛機)領域,幾乎完全被白人佔據。

今年我國在這兩方面都實現了突破,

2016年6月和9月,中國商飛交付了兩架ARJ21給成都航空進行商業飛行,由於進展順利,

2017年7月9日,ARJ21-700飛機取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PC),標誌著項目投入批生產階段,從2002年開始,經過漫長的15年的努力,我國終於可以量產噴氣式客機。

這背後的艱辛,以及面臨的技術難度和商業難度可想而知。

目前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國商飛已交付成都航空的ARJ21飛機,安全飛行超過1200小時,安全載客33000多人次。

到2017年12月28日,中國商飛交付了第四架ARJ21到成都航空公司。

ARJ21飛機累計已有20家客戶的433架訂單,後續批生產架次飛機正同步加緊生產。

2017年12月,ARJ21在黑龍江哈爾濱、黑河、撫遠、佳木斯、漠河、五大連池和長白山7個支線機場間開展商業飛行試飛60多架次,某些地區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度,經受住了考驗。

其中12月15日,包括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航空、奧凱航空、幸福航空、GE、通用電器、國航等在內的首批客戶代表和中國民用航空局相關司局領導,搭乘國產ARJ21-700飛機108架機在哈爾濱體驗航線適應性飛行,在長白山機場落地。

這意味著ARJ21的客戶正在逐漸從成都航空一家擴展到國內知名航空公司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大飛機了,在歐美白人以外,只有中國人在不斷進取的開展大飛機項目,

C919大型客機是150座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實際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2017年5月5日第一架在上海成功首飛。11月10日,C919首架機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並順利抵達1300公里外的西安閻良機場,完成了首次遠距離轉場飛行。

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完成首次飛行。

為了造出大飛機,2007年立項之後,中國在2008年專門成立了中國商飛,同時還調集了大批高校智力資源參與技術公關,

比如大飛機的機輪刹車系統是由中南大學研製,並由中南大學校控股公司製造完成,

C919的鋁合金機身鐳射焊接工藝和焊接裝備是由哈工大研發

大飛機的座艙環境控制系統,也就 是維持機內氣壓的空氣分配系統模擬,由天津大學完成。

另外‘工業皇冠’的航空發動機,配套C919的由中國航發公司負責研製的長江1000發動機整機驗證機於2017年12月25日在上海完成裝配,這是我國首個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整機驗證機。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高科技,主要中國集中力量投入國家意志,沒有任何一個是拿不下來的。

由於ARJ21-700在2018年開始進入規模量產階段,中國商飛的營業收入將會受到拉動不斷提高,這給商飛不斷提高員工收入,改善員工待遇,擺脫依賴國家不斷投入的狀態提供了機遇。

在航太領域,

主要是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什麼每天都會用到呢?你打開任何一個APP,都會有定位的需求,以便於向你推薦最近的各種設施。目前唯一真正的全球系統是美國的GPS。2017年9月,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又稱為“北斗三號”)正式啟動建設,由區域系統向全球系統進化,

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有什麼區別?實際上就是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

第一代系統:

2000年10月至12月。我國發射了4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後兩顆為備份),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其服務範圍為國內:定位精度為20米;

授時精度為100納秒;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第二代系統:

2007年至2012年。我國陸續發射了16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最終建成了由14顆北斗二號(5顆靜止軌道導航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4顆中圓地球軌道導航衛星)組成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其服務範圍從國內擴大到了亞太地區;定位精度為10米;測速精度從100納秒進步到50納秒;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第三代系統

2017年至2020年為第三階段,我國將先後發射35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5顆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7顆中圓軌道衛星),建成採用無源與有源導航方式相結合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我國發射首批北斗三號(2顆)地球中圓軌道導航衛星實際上,在此之前,我國在2015年至2016年陸續發射了5顆北斗三號試驗衛星進行技術驗證試驗。2020年將全面組網完成。

其服務範圍為全球;定位精度為2.5至5米;授時精度縮短為20納秒;每次短信字數也增加了。它將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為付費使用者提供更高精度等級的服務。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初始服務,它還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服務。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2017年12月27日的新聞發佈會,

目前已經在軌的北斗二代衛星系統定位精度由10米提升至6米。通過建設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現在就已經可以提供即時釐米級高精度服務。

制約北斗系統推廣的晶片價格問題,目前國產北斗晶片在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國產北斗晶片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

到2017年12月底,全國480萬輛營運車輛上線北斗系統,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車聯網平臺,以北京為例,33500輛計程車、21000輛公車安裝北斗,實現北斗定位全覆蓋;1500輛物流貨車及19000名配送員,使用北斗終端和手環接入物流雲平臺,實現即時調度。

全國4萬餘艘漁船安裝北斗,累計救助漁民超過1萬人。

共用單車摩拜和OFO都支援北斗定位精細管理。

中國衛星導航產業,國內從業企業超過1萬4千家,從業人員超過45萬。國內衛星導航產業年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5%,2016年突破2118億元,北斗貢獻率超過70%,預計2017年超過2500億元,北斗貢獻率可達80%。

其實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投入建衛星導航系統,發射幾十顆衛星,加上研發費用也會很昂貴,幾百億人民幣肯定是需要的,但是通過國產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進步,一旦產業成了規模,這個投資很快就能收回來。

從支線客機,大飛機,衛星導航產業就可以看出,航空航太是歐美白人本來可以躺著賺錢的產業,由於中國的不斷進取,正在打破他們的壟斷。

2017年9月,微信的啟動圖片一度換成了我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圖片。

當然2017年我們也有失敗,就是長征五號2017年7月的發射失敗,上面搭載的中國新一代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八號也墜毀了,實踐十八號的通信容量達到了70 Gbit/s,在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20 Gbit/s的基礎上有很大進步,而美國已經達到了300Gbit/s了。這次的墜毀讓我們看到追趕的不易。

第二個是我國在向積體電路設計和精密製造的上游延伸

典型的就是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睿力集成+兆易創新)記憶體研發和製造基地的快速建設推進,以及32層NAND FLASH產品研發成功。中芯國際最先進的28納米制程占營收的比例從2016年Q4的3.5%提高到了2017年第三季度的8.8%,

但是中芯國際今年的增速並不快,原因還是遇到了28納米的高端制程瓶頸,希望梁孟松的到來能夠加速中芯的技術攻關。

同時2017年11月,首台國產8英寸金屬刻蝕機以及首台國產200mm CMP(化學機械拋光機)也首次在中芯國際產線部署驗證,實現零的突破。

製造晶片使用的矽片,被日本信越,日本SUMCO,臺灣環球,德國Siltronic,韓國SK Siltronic物價壟斷了98%的份額,其中日本的兩家占了全球60%。

尤其是12英寸的矽片,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上海新昇半導體目前是國內唯一的大尺寸矽片製造商,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小批量試產,其大矽片產品在中芯國際驗證測試進展順利,上海新昇大矽片計畫於2018年6月底達到一期月產15萬片12英寸矽片的目標。

另外還有數家中國公司大舉進入矽片製造領域,預計幾年內日本等國家在該領域的絕對壟斷將被逐漸打破,他們又將逐漸喪失一個市場。

積體電路製造,生產設備製造和材料是精密製造的最上游,中國在穩步的實現突破。

在晶片領域,2017年匯頂科技在指紋識別晶片領域實現了對瑞典FPC的超越,成為全球第一,這是少有的中國國產設計晶片在商業消費電子市場佔領全球第一的案例。

匯頂科技也憑藉著在單一細分市場的稱霸一舉進入中國晶片設計十強。

另外一個驚喜是寒武紀,全球第一家AI晶片設計獨角獸公司,指令集自主化,已經搭載到了2017年10月上市的華為mate10上進行銷售,寒武紀要抓緊佈局早的優勢,和中國廠家抱團合作,組成兵團提前佔領生態,如果成功後來者就很難撼動位置。

另外,2017年9月中國資本把全球三大移動GPU企業之一,蘋果的GPU設計供應商的Imagination買下來了。該公司是和高通,ARM三分天下的移動GPU晶片設計公司,也就是你手機和平板電腦裡面的圖形處理晶片。不過目前中國資本尚未找到合適的中國科技公司對其進行技術吸收和轉移。

從下圖可以看出,我國晶片設計企業銷售過億元企業從2016年的161家增長到到191家左右,來自魏少軍教授。不過中國晶片企業人員規模過千人的只有16家,可見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第三個是能源行業的進步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說過,如果盤點全球的千億美元公司,會發現西方或者說發達國家最大的三根支柱:能源,ICT和汽車。

在能源方面,我國引進美國最先進的AP1000第三代核電技術通過吸收消化進行再自主開發的自主化CAP1400核電技術,於2017年12月14日通過“CAP1400關鍵技術設計技術研究”課題驗收。

該專案於2011年立項,歷時六年時間,攻克總共77項關鍵驗收技術,

其中有2項(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水分配與設計,大型液壓阻尼器性能分析台)達到領先世界水準,有20項(核電站結構隔震閉鎖裝置等)技術是國內從來沒有過的突破性技術。

另外一個是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可燃冰,2017年11月,我國將其列為我國第173個礦種。可燃冰不只是存在於海底,也存在於陸地,

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次發現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為2007年6月,產地南海神狐海域

中國首次發現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為2008年11月,產地青海祁連山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11月16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說,

我國在海域和陸域均實現可燃冰找礦突破和試采成功。

尤其是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實施試采,取得理論、技術、工程、裝備自主創新,實現歷史性突破,向產業化邁出關鍵一步,

2017年5月-7月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試采,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連續試氣點火60天,累計產氣30.9萬立方米,平均日產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第四個是國產汽車的穩步推進

從下圖可以看出,自主品牌汽車的份額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17年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57.90萬輛,同比增長3.54%;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36%,佔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0.69個百分點。

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444.85萬輛、382.82萬輛、270.81萬輛、96.93萬輛和39.99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20.14%、17.33%、12.26%、4.39%和1.81%。與上年同期相比,韓系和法系銷量呈較快下降,其他外國品牌均呈增長。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主品牌的份額上升伴隨的是韓系和法系汽車份額的下降,自主品牌的競爭力在不斷上探。不僅國產銷售量的份額在上升,國產品牌單價也在不斷提升。

當然,自主品牌也存在問題:

一個是逐漸開始分化,優質自主在逐漸脫穎而出增速驚人,而有的自主品牌則發展緩慢。

其次是自主品牌在轎車領域的表現明顯弱於在SUV領域的表現,在轎車領域明顯需要加強。

自主品牌汽車的進步,還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

總的來說,在發達國家最大的三個產業:能源,汽車,ICT(包括半導體,電子),我國都在不斷實現推進。

尤其是將這三個產業聯繫在一起的電動汽車產業,我國發展速度明顯快於其他國家。

美國的葉岩氣革命沉重打擊了全世界的產油國。

而電動汽車的出現,對能源,汽車和ICT三個產業都將產生重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

在三大產業之外,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強大的產業,比如航空航太,醫療製藥,儀器儀錶。

我們科研和實驗室,以及工廠,政府使用的各種儀器儀錶,還大量需要進口;

我們醫院的高端治療設備和耗材,也非常依賴進口產品,世界醫療器械巨頭的營收規模,我們的企業還不可企及,在體量上存在著10倍以上的差距。

我們的噴氣式民航客機,2017年才交付了兩架ARJ21,才僅僅是實現突破。

但是總的來說,國產的份額都在不斷上升。例如國產醫療設備三巨頭之一的魚躍醫療,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增速達到35%。

三巨頭的另外一家,上海聯影科技公司,2017年8月,該公司的96環光導PET-CT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舉行揭牌儀式,中國高端醫療設備首次進入日本市場。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擁有五層樓的放射線中心,是全日本最大的單體醫院。

2017年8月25日,日本最高規格核醫學學術會議——PET研討會在奈良召開。期間,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放射科主任外山宏教授向全場專家介紹了聯影PET-CT的使用心得,談及圖像,讚不絕口,稱“你一看就知道圖像有多細膩”。

PET-CT是癌症早篩必不可少的利器,聯影的PET-CT設備推出後,在中國市場迅速份額上升到第一位。下圖為聯影2017年部署在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的96環光導PET-CT設備,這是中國高端醫療設備歷史性的突破。

同樣的還有我們的儀器儀錶,2017年1-9月,中國儀器儀錶產業收入增長14.47%,利潤增長25.5%,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

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工業和科研顯微鏡,以前是幾乎都需要進口的,浙江舜宇光學由於受益于國產智慧手機的爆發,迅速成長為百億營收公司,並且把自己的光學能力延伸到了工業顯微鏡領域,例如可應用於醫療教育領域可進行色溫調節的LED顯微鏡光源系統,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最大變倍比的連續變倍體顯微鏡等,逐漸開始進口替代。

2017年上半年舜宇光學在此方面銷售額已經達到1.22億人民幣。

在2017年,我們實現了一個超越,在技術方面反應技術應用活躍程度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中國在2017年4月當月的月度申請量超過了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這之後每個月的申請量都高於日本。因此事實上我們已經超過了日本。

當然如果看整年的資料,還是比日本低,那是因為一季度申請的專利數比較少。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國際專利申請,預計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還會繼續大幅上升,來開與日本的差距。

在2017年,我國進口工業品的前十位:積體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儀器儀錶,初級塑膠,顯示面板,電腦零部件,銅製品,醫藥品,飛機和航空器,電子元器件。

除了初級塑膠和銅製品這種依賴原料的中低端工業品以外,其他八種國產全部實現份額提升。

由於統一去產能的拉動,我國今年淨利潤過百億人民幣的鋼鐵集團將會有四家,而中國以外能達到百億人民幣淨利潤的鋼企,2017年預計只有一兩家。中國最大的寶武鋼鐵集團,2017年能實現單月2億美元淨利潤。

這背後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聰明而勤奮工作的結果。

從普通中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現在在經歷的每一天都是大時代,官方說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意思是2035年邁入發達國家行列。

比起原計劃提前了15年,而且基本確定還會進一步提前。

實際上,由於我國特殊的體量,在成為發達國家之前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

這一天在2023年-2025年,即使是2025年,距離今天也只有7年的時間了,當中國的經濟總量正式超過美國,並且還在以遠快於美國的速度增長甩開美國的時候,國民的心態會逐漸發生巨大的變化,具體是說是在向強者和自信的方向變化。

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在完成人類從來沒有完成過的事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以後還會以全球遙遙領先的最快速度增長,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最近七年我們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對於這麼大的體量上實現這麼高的增速,這是任何其他國家不可企及的奇跡。

也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超過十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量上還能保持接近7%的增速,中國在2016年11.2萬億美元經濟總量的基礎上2017年還增長了6.9%左右,

美國在11.2萬億美元的時間是在2003年,那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2.8%而除了中美,2017年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GDP超過5萬億美元。

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說,他們總體是處於守勢,如果說一個個產業是一座座山的話,

發達國家就是在守山頂,他們本來可以躺在山頂舒舒服服的看風景,朝山下一看,絕大部分人或者是因為恐懼于登山的難度,或者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組織,或者是因為不敵懶惰的誘惑而在山腳逡巡不前,所以發達國家國民可以放心的喝咖啡,度假和曬太陽,而每天只需工作五六個小時。

但是他們卻發現,在ICT,能源,汽車,醫療器械,製藥,儀器儀錶,工程機械, 航空航太,電子元器件…..每一座山的山下,都有一支飄揚著五星紅旗的隊伍在日夜不停的不斷奮力向上攀爬,哪怕是通往頂峰沒有道路只有懸崖峭壁。

這些隊伍裡的每一個人,都有數千年歷史和文明帶來的天生驕傲,他們不能容忍被別人俯視,不甘心居於人下的位置。他們對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有著強烈的野心,對山頂的無限風光充滿著極度的渴望。“充滿鮮花的世界到底在哪裡,如果它真的存在那麼我一定會去”。

這些隊伍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

全球214家獨角獸企業,中國+美國占了80%。中美以外的國家,獨角獸企業總共才四十家左右,其中印度僅次於中美,有8家,排世界第三,但是和中美遠遠不是一個量級。

由於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量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所以我們的世界在這樣變化:中國和美國在體量上在逐漸把其他國家越拉越遠,差距在越來越大。

不管中國是否願意,世界客觀上在繼續強化G2的格局。

正如一個行業在自由競爭會逐漸走向公司寡頭化一樣,我們的世界在自由競爭下,也會逐漸走向國家寡頭化。這也是中國為什麼力挺全球化,全球化有利於打破國與國的有形和無形邊界,對超級大國有利。

總的來說,美國不僅在原有產業上保持著巨大的優勢,例如油氣開採,製藥,醫療設備,半導體,航空航太等,而且在最賺錢的新產業ICT產業方面也引領著全世界的腳步,中國在這方面還只能處於緊跟的態勢。

中國的華為,阿裡,騰訊,百度,網易,浪潮,紫光,小米,中芯國際比起美國的英特爾,高通,Nvidia, 美光,思科,IBM,惠普,亞馬遜,穀歌,微軟,蘋果,Facebook等還有等級的差距。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要灰心,隨著技術和競爭力不斷提升,中國的規模優勢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爆發出來。

例如騰訊和阿裡在今年淨利潤都將是百億美元的情況下,騰訊上半年淨利潤增長高達43%,阿裡2018年第一財季(今年4月-6月)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淨利潤增速高達67%,第二財季更是高達71%,如果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則增速更快。

在幾年內騰訊和阿裡的淨利潤都將迅速超過美國同行(當然小紮的Facebook增速也很驚人,不確定能否超越)

華為已經是世界第三大電子科技公司,根據華為2017年12月29日公佈的新年賀詞,2017年集團預計年收入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而2016年是5216億元。

可以肯定華為2018年將會邁入千億美元營收,和蘋果三星一起成為全球僅有三家千億美元電子科技公司。

小米,OPPO, VIVO 2017年也在海外市場攻城掠地,海外收入大幅上升。例如OPPO公司2017年12月24日副總裁吳強透露,其海外銷量今年增長了20%以上。

當然除了中美以外,我們還是得看看其他主要國家的變化趨勢。

穩步改革,不斷膨脹的印度

印度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為6.1%,5.7%, 6.3%,下降到了6%左右的水準。

如果說印度2016年最大的改革是廢鈔運動的話,那麼2017年印度的最大事件就是7月1日GST稅改統一了全國稅率,這對印度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

從2000年就開始提出來,到今天17年,印度人終於實現了統一全國稅制的夢。

在2017年7月1日之前,印度一直是不同的邦使用不同的稅率,這對外國投資者非常頭痛,意味著每到一個邦投資都要瞭解其稅收結構。

由於各個邦稅率不一樣,導致貨物在印度國內運輸還不如歐盟國家之間運輸便捷,印度的貨運卡車在路上很大一部分損耗是排隊的時間,因為從一個邦到另外一個邦,經常要排隊清關繳稅。國內貨物運輸像是跨國貨物運輸,另外每到一個邦拓展業務還有雇傭專門的熟悉該邦稅制的財務人員,這是很大的成本,導致很多印度企業只在本地發展,限制了開拓全國市場。

另外地方邦有權徵收增值稅(VAT),而不同邦的增值稅稅率不同。

印度很多人喜歡跑到德里買手機,因為德里的增值稅稅率比較低,約四個點,但是南方,比如泰米爾納德邦卻是十幾個點。就跟中國人喜歡到國外代購一樣。

在GST稅改之後,

中央和邦地方政府會同時對商品或服務徵收消費稅。中央徵收的消費稅被稱為中央消費稅(Central, CGST),各邦徵收的消費稅被稱為邦消費稅(State,SGST)。邦與邦之間貨物或服務的提供會被徵收綜合消費稅(Integrated,IGST)。

舉個例子,你生產的東西在本邦賣,那就繳納CGST(中央消費稅)和SGST(邦消費稅),你如果賣到隔壁邦,那就繳納CGST和IGST

稅制的統一,是印度的劃時代事件,當然具體執行起來,肯定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在GST制度下,適用零稅率的出口商在每個環節都要繳納GST,而只有出口後才能申請退稅,一般需要3個月~12個月才能獲得退稅,導致出口企業需要借貸來維持現金流,成本上升。7月當月印度出口225億美元,創下8個月新低。

再比如印度統一建設的GST納稅系統很不穩定,經常崩潰和登陸不上, 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12306火車票購票網站。

還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新的稅制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貨物與服務稅)簡單的分成五個稅率:免稅,5%,12%,18%,28%。一般來說,生活必需品免稅,比如麵包,雞蛋,牛奶,郵票,水果,蔬菜,報紙等等。

而所謂的“奢侈”的產品和服務會收28%的稅率。

那在印度政府眼中,哪些產品和服務要被徵收28%的稅率呢?口香糖,汽水和不含可哥粉的巧克力,還有洗髮水,剃鬚刀和瓷磚,還有吹風機,洗衣機。

我們從中可以一窺印度的發展水準,經常吃口香糖,喝汽水,用洗髮水洗頭,用得起剃鬚刀,用洗衣機洗衣服的,都還被視為相對較為‘奢侈’的生活。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印度對看電影也徵收28%的稅率,難道看電影也是高級“奢侈”行為?

當然,有的行業在本次稅改後稅率是上升的,尤其是價格1000盧比(大約106元人民幣)以上的酒店,稅率都漲了,另外還有旅遊業的稅率也漲了,因此很多服務業起來抗議。

印度在穩步的快速進步,

例如在2009年以前,印度人是沒有統一的身份證件的,只能用護照,駕照和PAN卡(Permanent Account Number)用來認證個人身份。這三種證件持有者加起來也只有五億人,還不算有人同時持有其中兩種證件。

2009年印度政府開始推行Aadhaar身份認證系統,採集公民指紋和眼睛虹膜的資訊,生成12位元號碼,在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時,政府已經給所有參加普查的公民錄入了相關資料。截止2017年5月,印度政府已通過Aadhaar採集了超過11.49億印度公民的指紋和虹膜資訊,其中,99%的18歲以上印度公民都已經獲得認證。

實際上,2017年第三季度,受手機組裝製造業等的拉動,印度製造業的增長率達到了7%,

對印度,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受制於其宗教,文化和民族性,印度超過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實上,從往前兩三千年的歷史來看,印度總體上是完全不能和中國文明相比的。

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其人口體量,印度一定會成為舉足輕重的,或者說不可忽視的力量,歷史上印度的文化也對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典型的就是我們的神話英雄孫悟空,遍佈中國各地的佛教寺廟。深圳每到大年初一,到弘法寺祈福的至少十幾萬人。

另外印度一直把中國當成最大的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對我國抱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甚至可以說是敵意,同時對自己的能力有一種謎一樣的自信,內心認為自己是大國是優秀民族,有被世界強國承認的渴望,因此隨著其實力不斷增強,很有可能不斷找我國麻煩。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寫過,2016年印度經濟總量已經是第6位法國的91.6%,是第5位英國的85.8%, 是第4位德國的65.1%,是第3位日本的45.7%。

在體量已經夠大的基礎上,2017年印度保持6%以上的增速,預計將在以後的10年連續完成對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的超越,躍居世界第三,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

讓中國智慧手機業2017年白乾了的韓國

韓國人今年賺翻了,韓國2017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逾七年來最快,韓國央行10月26日宣佈,,第三季GDP較上年同期增長3.6%。占GDP約40%的出口額在9月連續第九個月錄得兩位數增幅,為2011年以來最長連升紀錄。

智慧手機是我國正在快速升級的產業,實際上,不管是華為,小米還是OPPO,VIVO,今年的平均價格都在越賣越貴。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國各大手機公司殫精竭慮實現的提價帶來的收入和利潤增加,可以說全部讓韓國人拿走了。

由於DRAM和NAND FLASH的瘋狂漲價,僅僅以三星半導體為例子,2017年前三季度的收入為46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僅僅為314億美元,增長49.3%。也就是說,僅僅三星半導體,今年前三季度收入就上漲了155億美元,全年估計總共上漲200億美元。這還不算SK海力士。除去PC機和伺服器以外,可以說手機公司提價帶來的利潤基本也被韓國人拿走。

vivo和OPPO為例,X系列以及R系列產品在去年售價2498元起步,而今年的vivo X20以及R11s雖然在硬體設定上有所提升,但在整體定位沒有太大變化的前提下,售價卻來到了2998元的關卡。

小米2016年發佈的小米5 1999元起,到了2017年的小米6,在硬體設定提升的基礎上最低到了2499元。華為Mate9 去年3399元起,今年也在硬體提升的基礎上最低到了3899元起。

可以看出,國產手機都是以硬體設定提升為掩護,比如更大的快閃記憶體空間等逐漸實現價格高端化同時實現更高利潤,但是呢這些高端化的努力至少在今年被韓國人大大消耗了。預計今年華為,小米,OPPO, VIVO的手機利潤都不會有太大增長,即使總體銷售額在上升。很簡單,四家的手機銷售額今年總計也就是四五億部,記憶體漲價100元,500億人民幣利潤就沒有了。而實際上僅僅三星一家今年就會漲價200億美元,加上SK海力士更多。

同樣受害的還有中國的PC機產業,不過這個產業本身已經平穩化。韓國這樣做本身也是在戰略上不利的,因為這會大大的加強競爭對手進入該行業的意願和動力,而且會不惜代價。不過反過來,也可以說是韓國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和份額壟斷優勢,在競爭對手崛起之前最大化的攫取利潤,以維持高昂的投資和研發投入,不斷擴大自己的優勢,在競爭對手進入時築起更高的壁壘。

日本繼續低速

日本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分別為1.5%,1.5%,2.1%,仍然在低位徘徊,延續了頹勢。

這個速度意味著什麼呢?

今年預計美國增速為2.5%,歐元區為2.3%,日本的發展速度在發達國家中依然處於最慢的行列。

日本的問題是一直沒有改革,在持續的吃老本,沒有新產業和新興公司出現,而原有的優勢產業在被逐漸侵蝕。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人要發展,必須要不斷學習,要有新產業,必須要不斷進取。

守著舊產業是很危險的事情,為什麼危險呢?

第一個是新競爭對手的進入,

我們以日本工業的指標企業豐田汽車為例子,汽車產業是日本工業的半壁江山,

豐田是日本最大的工業公司,也是唯一淨利潤超過100億美元的製造業企業。

2017年12月20日,據豐田汽車公司最新快報顯示,豐田集團(包括豐田,大發,日野)2017年度全球銷量預計為1035.4萬輛,此外,豐田集團2018年度全球銷售目標為1049.5萬輛。這意味著豐田這幾年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對比下2014年豐田集團的全球銷量為1023萬輛。

對比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從2014年的626.49萬輛上升到了2016年的1052.9萬輛,銷量比2014年增長了68%,占中國市場份額上升到了43.2%。2017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預計銷量會達到1100萬輛左右。

雖然從數字上來說,中國所有自主品牌乘用車加起來才和豐田一家的銷量差不多,短期內日本品牌汽車的優勢不可撼動,但是趨勢非常明顯。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顯示面板,造船,鋼鐵,晶片等產業,比如日本的記憶體產業就在三星的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沒,爾必達破產,僅剩的東芝也出售。

第二個是老產業會因為新產業出現而衰退

我們拿兩個典型的日本工業的優勢產業舉例子,

一個是數碼相機,一個是掃描器。

下圖是來自statista.com的圖表,資料來自日本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的資料製作,

統計是是日系廠商(佳能,索尼,奧林巴斯,卡西歐,尼康等)的數碼相機銷量,可以看到2010年賣出了最多的1.215億台數碼相機,到2015年只剩下了大約3540萬台,到2016年就只有2000多萬台了,六年時間下降了80%以上。

一年兩千多萬台的市場有多大呢?

我們可以對比下光是OPPO一家一年可以賣出一億部智慧手機。

以後只有專業的可更換鏡頭的數碼相機還有生存空間,但那是小眾市場。

另外一個掃描器的銷量也在逐漸下滑,

實際上用智慧手機下載的專業軟體已經可以實現非常好的掃描效果,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可以實現自動對不同字體的識別已經轉化為不同的檔,同時可以把非平面的掃描物件自動轉化為平面效果,掃描效果幾乎100%會超過掃描器。

我現在在家裡用智慧手機就可以實現掃描。

當然日本經濟不是沒有亮點,例如日本6大電子零部件廠商2017年7~9月期的接單額同比增長約17%,村田製作所、TDK、京瓷、日本電產、阿爾卑斯電氣、日東電工,合計接單額為1.57萬億日元。創下歷史新高。

這是為什麼呢?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智慧手機的高端化,你有沒有發現市場上智慧手機都在越賣越貴,配置越來越高?這會帶來零部件數量的增多以及高附加值化。

這對在電子零部件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日本企業來說是天大的利好。

但是我們要注意,這種發展本質上還是新產業(功能手機--智慧手機--智慧手機高端化)的帶動,而且日企暫時在高端領域還沒有遭遇來自中國的強競爭。

總的來說,日本憑藉著其強大的電子零部件,設備和材料實力,在新產業發展中還是能獲取利益。

比如說中國智慧手機高端化,日本電子零部件廠家會從中受益;

中國投資半導體工廠搞國產替代,日本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廠家會從中收益;

中國投資顯示面板工廠,日本的設備和廠家會從中受益,典型的例如OLED的核心蒸鍍設備,日本的Canon tokki是壟斷地位。

看起來似乎日本憑藉技術優勢居於不敗的地位,但是這個趨勢卻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旦下游的品牌,系統集成技術,精密工藝技術,管道被別人(尤其是中國)掌控,那麼上游的替代只是個時間問題。

典型的是中國智慧手機產業先是做組裝,然後做品牌和系統集成,然後現在最貴的螢幕(京東方),處理器(海思,小米松果,展訊銳迪科),攝像頭模組(歐菲光,舜宇),PCB板,FPC,天線,射頻模組,金屬後蓋,玻璃蓋板等都在不斷國產化。

再比如中國半導體的不斷國產化,也在不斷帶動上游的國產半導體生產設備廠商的發展,今年幾個國產大廠增速都很驚人。

當國產份額還低的時候,即使增長80%,增量也是很小的,不會構成衝擊,一旦國產化形成規模,那麼對日系供應商就非常危險。

舉個例子,某產業國產只占2%,日系占98%,該產業年增長10%。也就是增量為10.

國產即使增長100%,那增量也只是2,而日系只增長8%,那增量也是8。

一旦國產替代到了臨界點,上游的日系零部件面臨的將是不斷衰退的境地。

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的人口問題,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22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2日公佈的人口年度預測資料顯示,2017年在日本國內出生的新生兒數量為94.1萬人,比上年減少3.6萬人。這是連續2年來,新生兒數量不足100萬人,也是有統計的1899年以來最少資料。

2017年日本人口自然減少數預計為40.3萬人。

而2016年日本人口自然減少數為33萬人。

更要命的是老齡化帶來的年輕人極速減少,2017年日本僅有60.7萬對新人結婚,較上年減少1.4萬對,這意味著日本出生人數還將繼續下降。

歐洲實現經濟增速逆襲

2017年,歐元區的經濟出現十年來最大程度的擴張,預計其增長率達到2.3%,遠高於年初預測的1.4%。西班牙,荷蘭都出現了超過3%的增長,作為火車頭的德國也在2%以上。

法國則表現不佳,預計增速在1.6%左右,當然,還有永遠的豬隊友陪著他們,義大利今年增速預計還是1.6%左右的低速。

歐元區以外,英國經濟增速預計也只有1.6%左右

歐洲最大的奇跡是愛爾蘭,由於跟上了全球最大的產業ICT產業的步伐,資訊產業快速發展,愛爾蘭央行估計今年經濟增速為4.9%,作為一個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的高度發達國家,這簡直是一個超級奇跡。愛爾蘭經濟繁榮,接近完全就業狀態,愛爾蘭人民是幸福的。

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可以通過發展新產業而不斷進取。

最後還是要說說我們中國了。在產業升級領域我們有哪些成就?

嗯如果一項項列舉的話,真的太長了,實際上看我們的經濟增長率就可以看出整體的情況,2017年中國的產業升級本文只能說一部分。

一個是航空航太產業,這個是被白人佔據的高端產業。尤其是噴氣式支線客機和幹線客機(也就是大飛機)領域,幾乎完全被白人佔據。

今年我國在這兩方面都實現了突破,

2016年6月和9月,中國商飛交付了兩架ARJ21給成都航空進行商業飛行,由於進展順利,

2017年7月9日,ARJ21-700飛機取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PC),標誌著項目投入批生產階段,從2002年開始,經過漫長的15年的努力,我國終於可以量產噴氣式客機。

這背後的艱辛,以及面臨的技術難度和商業難度可想而知。

目前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國商飛已交付成都航空的ARJ21飛機,安全飛行超過1200小時,安全載客33000多人次。

到2017年12月28日,中國商飛交付了第四架ARJ21到成都航空公司。

ARJ21飛機累計已有20家客戶的433架訂單,後續批生產架次飛機正同步加緊生產。

2017年12月,ARJ21在黑龍江哈爾濱、黑河、撫遠、佳木斯、漠河、五大連池和長白山7個支線機場間開展商業飛行試飛60多架次,某些地區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度,經受住了考驗。

其中12月15日,包括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航空、奧凱航空、幸福航空、GE、通用電器、國航等在內的首批客戶代表和中國民用航空局相關司局領導,搭乘國產ARJ21-700飛機108架機在哈爾濱體驗航線適應性飛行,在長白山機場落地。

這意味著ARJ21的客戶正在逐漸從成都航空一家擴展到國內知名航空公司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大飛機了,在歐美白人以外,只有中國人在不斷進取的開展大飛機項目,

C919大型客機是150座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實際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2017年5月5日第一架在上海成功首飛。11月10日,C919首架機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並順利抵達1300公里外的西安閻良機場,完成了首次遠距離轉場飛行。

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完成首次飛行。

為了造出大飛機,2007年立項之後,中國在2008年專門成立了中國商飛,同時還調集了大批高校智力資源參與技術公關,

比如大飛機的機輪刹車系統是由中南大學研製,並由中南大學校控股公司製造完成,

C919的鋁合金機身鐳射焊接工藝和焊接裝備是由哈工大研發

大飛機的座艙環境控制系統,也就 是維持機內氣壓的空氣分配系統模擬,由天津大學完成。

另外‘工業皇冠’的航空發動機,配套C919的由中國航發公司負責研製的長江1000發動機整機驗證機於2017年12月25日在上海完成裝配,這是我國首個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整機驗證機。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高科技,主要中國集中力量投入國家意志,沒有任何一個是拿不下來的。

由於ARJ21-700在2018年開始進入規模量產階段,中國商飛的營業收入將會受到拉動不斷提高,這給商飛不斷提高員工收入,改善員工待遇,擺脫依賴國家不斷投入的狀態提供了機遇。

在航太領域,

主要是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什麼每天都會用到呢?你打開任何一個APP,都會有定位的需求,以便於向你推薦最近的各種設施。目前唯一真正的全球系統是美國的GPS。2017年9月,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又稱為“北斗三號”)正式啟動建設,由區域系統向全球系統進化,

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有什麼區別?實際上就是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

第一代系統:

2000年10月至12月。我國發射了4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後兩顆為備份),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其服務範圍為國內:定位精度為20米;

授時精度為100納秒;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第二代系統:

2007年至2012年。我國陸續發射了16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最終建成了由14顆北斗二號(5顆靜止軌道導航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4顆中圓地球軌道導航衛星)組成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其服務範圍從國內擴大到了亞太地區;定位精度為10米;測速精度從100納秒進步到50納秒;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第三代系統

2017年至2020年為第三階段,我國將先後發射35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5顆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7顆中圓軌道衛星),建成採用無源與有源導航方式相結合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我國發射首批北斗三號(2顆)地球中圓軌道導航衛星實際上,在此之前,我國在2015年至2016年陸續發射了5顆北斗三號試驗衛星進行技術驗證試驗。2020年將全面組網完成。

其服務範圍為全球;定位精度為2.5至5米;授時精度縮短為20納秒;每次短信字數也增加了。它將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為付費使用者提供更高精度等級的服務。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初始服務,它還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服務。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2017年12月27日的新聞發佈會,

目前已經在軌的北斗二代衛星系統定位精度由10米提升至6米。通過建設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現在就已經可以提供即時釐米級高精度服務。

制約北斗系統推廣的晶片價格問題,目前國產北斗晶片在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國產北斗晶片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

到2017年12月底,全國480萬輛營運車輛上線北斗系統,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車聯網平臺,以北京為例,33500輛計程車、21000輛公車安裝北斗,實現北斗定位全覆蓋;1500輛物流貨車及19000名配送員,使用北斗終端和手環接入物流雲平臺,實現即時調度。

全國4萬餘艘漁船安裝北斗,累計救助漁民超過1萬人。

共用單車摩拜和OFO都支援北斗定位精細管理。

中國衛星導航產業,國內從業企業超過1萬4千家,從業人員超過45萬。國內衛星導航產業年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5%,2016年突破2118億元,北斗貢獻率超過70%,預計2017年超過2500億元,北斗貢獻率可達80%。

其實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投入建衛星導航系統,發射幾十顆衛星,加上研發費用也會很昂貴,幾百億人民幣肯定是需要的,但是通過國產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進步,一旦產業成了規模,這個投資很快就能收回來。

從支線客機,大飛機,衛星導航產業就可以看出,航空航太是歐美白人本來可以躺著賺錢的產業,由於中國的不斷進取,正在打破他們的壟斷。

2017年9月,微信的啟動圖片一度換成了我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圖片。

當然2017年我們也有失敗,就是長征五號2017年7月的發射失敗,上面搭載的中國新一代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八號也墜毀了,實踐十八號的通信容量達到了70 Gbit/s,在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20 Gbit/s的基礎上有很大進步,而美國已經達到了300Gbit/s了。這次的墜毀讓我們看到追趕的不易。

第二個是我國在向積體電路設計和精密製造的上游延伸

典型的就是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睿力集成+兆易創新)記憶體研發和製造基地的快速建設推進,以及32層NAND FLASH產品研發成功。中芯國際最先進的28納米制程占營收的比例從2016年Q4的3.5%提高到了2017年第三季度的8.8%,

但是中芯國際今年的增速並不快,原因還是遇到了28納米的高端制程瓶頸,希望梁孟松的到來能夠加速中芯的技術攻關。

同時2017年11月,首台國產8英寸金屬刻蝕機以及首台國產200mm CMP(化學機械拋光機)也首次在中芯國際產線部署驗證,實現零的突破。

製造晶片使用的矽片,被日本信越,日本SUMCO,臺灣環球,德國Siltronic,韓國SK Siltronic物價壟斷了98%的份額,其中日本的兩家占了全球60%。

尤其是12英寸的矽片,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上海新昇半導體目前是國內唯一的大尺寸矽片製造商,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小批量試產,其大矽片產品在中芯國際驗證測試進展順利,上海新昇大矽片計畫於2018年6月底達到一期月產15萬片12英寸矽片的目標。

另外還有數家中國公司大舉進入矽片製造領域,預計幾年內日本等國家在該領域的絕對壟斷將被逐漸打破,他們又將逐漸喪失一個市場。

積體電路製造,生產設備製造和材料是精密製造的最上游,中國在穩步的實現突破。

在晶片領域,2017年匯頂科技在指紋識別晶片領域實現了對瑞典FPC的超越,成為全球第一,這是少有的中國國產設計晶片在商業消費電子市場佔領全球第一的案例。

匯頂科技也憑藉著在單一細分市場的稱霸一舉進入中國晶片設計十強。

另外一個驚喜是寒武紀,全球第一家AI晶片設計獨角獸公司,指令集自主化,已經搭載到了2017年10月上市的華為mate10上進行銷售,寒武紀要抓緊佈局早的優勢,和中國廠家抱團合作,組成兵團提前佔領生態,如果成功後來者就很難撼動位置。

另外,2017年9月中國資本把全球三大移動GPU企業之一,蘋果的GPU設計供應商的Imagination買下來了。該公司是和高通,ARM三分天下的移動GPU晶片設計公司,也就是你手機和平板電腦裡面的圖形處理晶片。不過目前中國資本尚未找到合適的中國科技公司對其進行技術吸收和轉移。

從下圖可以看出,我國晶片設計企業銷售過億元企業從2016年的161家增長到到191家左右,來自魏少軍教授。不過中國晶片企業人員規模過千人的只有16家,可見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第三個是能源行業的進步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說過,如果盤點全球的千億美元公司,會發現西方或者說發達國家最大的三根支柱:能源,ICT和汽車。

在能源方面,我國引進美國最先進的AP1000第三代核電技術通過吸收消化進行再自主開發的自主化CAP1400核電技術,於2017年12月14日通過“CAP1400關鍵技術設計技術研究”課題驗收。

該專案於2011年立項,歷時六年時間,攻克總共77項關鍵驗收技術,

其中有2項(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水分配與設計,大型液壓阻尼器性能分析台)達到領先世界水準,有20項(核電站結構隔震閉鎖裝置等)技術是國內從來沒有過的突破性技術。

另外一個是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可燃冰,2017年11月,我國將其列為我國第173個礦種。可燃冰不只是存在於海底,也存在於陸地,

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次發現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為2007年6月,產地南海神狐海域

中國首次發現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為2008年11月,產地青海祁連山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11月16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說,

我國在海域和陸域均實現可燃冰找礦突破和試采成功。

尤其是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實施試采,取得理論、技術、工程、裝備自主創新,實現歷史性突破,向產業化邁出關鍵一步,

2017年5月-7月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試采,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連續試氣點火60天,累計產氣30.9萬立方米,平均日產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第四個是國產汽車的穩步推進

從下圖可以看出,自主品牌汽車的份額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17年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57.90萬輛,同比增長3.54%;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36%,佔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0.69個百分點。

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444.85萬輛、382.82萬輛、270.81萬輛、96.93萬輛和39.99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20.14%、17.33%、12.26%、4.39%和1.81%。與上年同期相比,韓系和法系銷量呈較快下降,其他外國品牌均呈增長。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主品牌的份額上升伴隨的是韓系和法系汽車份額的下降,自主品牌的競爭力在不斷上探。不僅國產銷售量的份額在上升,國產品牌單價也在不斷提升。

當然,自主品牌也存在問題:

一個是逐漸開始分化,優質自主在逐漸脫穎而出增速驚人,而有的自主品牌則發展緩慢。

其次是自主品牌在轎車領域的表現明顯弱於在SUV領域的表現,在轎車領域明顯需要加強。

自主品牌汽車的進步,還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

總的來說,在發達國家最大的三個產業:能源,汽車,ICT(包括半導體,電子),我國都在不斷實現推進。

尤其是將這三個產業聯繫在一起的電動汽車產業,我國發展速度明顯快於其他國家。

美國的葉岩氣革命沉重打擊了全世界的產油國。

而電動汽車的出現,對能源,汽車和ICT三個產業都將產生重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

在三大產業之外,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強大的產業,比如航空航太,醫療製藥,儀器儀錶。

我們科研和實驗室,以及工廠,政府使用的各種儀器儀錶,還大量需要進口;

我們醫院的高端治療設備和耗材,也非常依賴進口產品,世界醫療器械巨頭的營收規模,我們的企業還不可企及,在體量上存在著10倍以上的差距。

我們的噴氣式民航客機,2017年才交付了兩架ARJ21,才僅僅是實現突破。

但是總的來說,國產的份額都在不斷上升。例如國產醫療設備三巨頭之一的魚躍醫療,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增速達到35%。

三巨頭的另外一家,上海聯影科技公司,2017年8月,該公司的96環光導PET-CT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舉行揭牌儀式,中國高端醫療設備首次進入日本市場。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擁有五層樓的放射線中心,是全日本最大的單體醫院。

2017年8月25日,日本最高規格核醫學學術會議——PET研討會在奈良召開。期間,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放射科主任外山宏教授向全場專家介紹了聯影PET-CT的使用心得,談及圖像,讚不絕口,稱“你一看就知道圖像有多細膩”。

PET-CT是癌症早篩必不可少的利器,聯影的PET-CT設備推出後,在中國市場迅速份額上升到第一位。下圖為聯影2017年部署在藤田保健衛生大學醫院的96環光導PET-CT設備,這是中國高端醫療設備歷史性的突破。

同樣的還有我們的儀器儀錶,2017年1-9月,中國儀器儀錶產業收入增長14.47%,利潤增長25.5%,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

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工業和科研顯微鏡,以前是幾乎都需要進口的,浙江舜宇光學由於受益于國產智慧手機的爆發,迅速成長為百億營收公司,並且把自己的光學能力延伸到了工業顯微鏡領域,例如可應用於醫療教育領域可進行色溫調節的LED顯微鏡光源系統,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最大變倍比的連續變倍體顯微鏡等,逐漸開始進口替代。

2017年上半年舜宇光學在此方面銷售額已經達到1.22億人民幣。

在2017年,我們實現了一個超越,在技術方面反應技術應用活躍程度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中國在2017年4月當月的月度申請量超過了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這之後每個月的申請量都高於日本。因此事實上我們已經超過了日本。

當然如果看整年的資料,還是比日本低,那是因為一季度申請的專利數比較少。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國際專利申請,預計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還會繼續大幅上升,來開與日本的差距。

在2017年,我國進口工業品的前十位:積體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儀器儀錶,初級塑膠,顯示面板,電腦零部件,銅製品,醫藥品,飛機和航空器,電子元器件。

除了初級塑膠和銅製品這種依賴原料的中低端工業品以外,其他八種國產全部實現份額提升。

由於統一去產能的拉動,我國今年淨利潤過百億人民幣的鋼鐵集團將會有四家,而中國以外能達到百億人民幣淨利潤的鋼企,2017年預計只有一兩家。中國最大的寶武鋼鐵集團,2017年能實現單月2億美元淨利潤。

這背後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聰明而勤奮工作的結果。

從普通中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現在在經歷的每一天都是大時代,官方說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意思是2035年邁入發達國家行列。

比起原計劃提前了15年,而且基本確定還會進一步提前。

實際上,由於我國特殊的體量,在成為發達國家之前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

這一天在2023年-2025年,即使是2025年,距離今天也只有7年的時間了,當中國的經濟總量正式超過美國,並且還在以遠快於美國的速度增長甩開美國的時候,國民的心態會逐漸發生巨大的變化,具體是說是在向強者和自信的方向變化。

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在完成人類從來沒有完成過的事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以後還會以全球遙遙領先的最快速度增長,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最近七年我們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對於這麼大的體量上實現這麼高的增速,這是任何其他國家不可企及的奇跡。

也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超過十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量上還能保持接近7%的增速,中國在2016年11.2萬億美元經濟總量的基礎上2017年還增長了6.9%左右,

美國在11.2萬億美元的時間是在2003年,那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2.8%而除了中美,2017年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GDP超過5萬億美元。

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說,他們總體是處於守勢,如果說一個個產業是一座座山的話,

發達國家就是在守山頂,他們本來可以躺在山頂舒舒服服的看風景,朝山下一看,絕大部分人或者是因為恐懼于登山的難度,或者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組織,或者是因為不敵懶惰的誘惑而在山腳逡巡不前,所以發達國家國民可以放心的喝咖啡,度假和曬太陽,而每天只需工作五六個小時。

但是他們卻發現,在ICT,能源,汽車,醫療器械,製藥,儀器儀錶,工程機械, 航空航太,電子元器件…..每一座山的山下,都有一支飄揚著五星紅旗的隊伍在日夜不停的不斷奮力向上攀爬,哪怕是通往頂峰沒有道路只有懸崖峭壁。

這些隊伍裡的每一個人,都有數千年歷史和文明帶來的天生驕傲,他們不能容忍被別人俯視,不甘心居於人下的位置。他們對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有著強烈的野心,對山頂的無限風光充滿著極度的渴望。“充滿鮮花的世界到底在哪裡,如果它真的存在那麼我一定會去”。

這些隊伍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