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機合作社風采:科學種田,才能節本增效,小農戶一樣對接大市場

文:張允強 國甯寧(農機化導報)

盛鐵雍1999年從遼寧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畢業後回鄉創業,他創辦的昌圖縣盛泰農機專業合作社榮獲“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稱號。今年,合作社又有30多戶群眾出資入社,

入股資金由過去不足4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720萬元,雪球越滾越大。

2012年,合作社建立後,盛鐵雍馬不停蹄購進各類農機設備,在合作社農機場地上,輪式、鏈式大型拖拉機、翻轉犁、深松機、旋耕機、播種機等一應俱全,把合作社裝點得分外壯觀。

當年秋季,各類設備全面投入作業,共收割玉米6000畝,深松整地7000畝,實現營業收入100多萬元,純收入40萬元,入社社員分紅36萬元。

合作社的發展為盛鐵雍搭建了大展宏圖的平臺。從2013年初開始,他走南闖北,緊鑼密鼓地與大專院校、科研部門、農藥和化肥企業溝通聯絡,

走產、學、研、推與科技的對接之路,先後同瀋陽農業大學、東亞種子公司、鐵研種業、山東濱農科技有限公司和雲天化國際化工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建立100畝玉米新品種試驗基地,培育試驗100多個新品種,每畝增產100斤以上。

近年來,由於農村主要青壯年進城務工,

農村留守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婦女兒童,給原本一家一戶的土地經營管理帶來困難。針對這種情況,盛鐵雍組織召開全體合作社社員大會,決定流轉和託管這些農戶的土地。2016年,合作社流轉土地1579畝、託管土地8000畝,農機服務面積共計9579畝,服務農戶297戶;今年,合作社流轉土地1910畝,實現土地託管1萬畝。“無論是流轉的土地還是託管的土地,合作社都統一購種、統一購肥、統一整地、統一種植、統一收穫、統一銷售,
真正實現了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盛鐵雍說。

這幾年,合作社通過多年的實踐已掌握了一套先進的玉米種植管理經驗,從選種肥到播種及田間管理,全部實現了科學化種植及機械化管理,實現了“藏糧于地,

藏糧於技”。“種地養地,科學種田,不斷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性,既省工省力,又節本增效。”盛鐵雍說,這種經營和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每畝降低成本80元左右,1.2萬畝地就可節省95萬餘元;每畝增產增收90元左右,1.2萬畝地就可增收107萬餘元,共計可實現節本增效202.48萬元。“用較好的農機裝備、先進的農機技術、可靠的種子、農藥、化肥為民服務,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

今年8月,合作社與浙糧集團簽訂了玉米“場外期權”試點項目,浙糧集團以收糧保底價向合作社收購玉米50000噸,在浙糧集團通過期貨市場對所收購的玉米採用套保手段規避玉米價格下跌風險的同時,獲取玉米價格上漲帶來的超額收益。“與浙糧集團合作,就可以把玉米交給浙糧集團代收、代儲,解決合作社和農民儲糧難、賣糧難、儲存損耗大的問題,為糧農判斷和掌控玉米價格走勢爭取相對寬鬆的時間,讓玉米賣上高價。”說起來,盛鐵雍很自豪。

☝實用新鮮有深度,關注收藏並轉發☝


今年8月,合作社與浙糧集團簽訂了玉米“場外期權”試點項目,浙糧集團以收糧保底價向合作社收購玉米50000噸,在浙糧集團通過期貨市場對所收購的玉米採用套保手段規避玉米價格下跌風險的同時,獲取玉米價格上漲帶來的超額收益。“與浙糧集團合作,就可以把玉米交給浙糧集團代收、代儲,解決合作社和農民儲糧難、賣糧難、儲存損耗大的問題,為糧農判斷和掌控玉米價格走勢爭取相對寬鬆的時間,讓玉米賣上高價。”說起來,盛鐵雍很自豪。

☝實用新鮮有深度,關注收藏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