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反正我信了!屬於社會辦醫的“大時代”來了

一年的時間很短,但可以發生許多事情。一些傳統行業經受轉型陣痛,一些新興產業正在重新洗牌,而曾經火熱的領域或許面臨“寒冬”。不出意外,2017年的醫療領域依舊是資本的熱土,

這裡有勁風吹拂,也有春暖花開,一片欣欣向榮。有的正破土萌芽,有的已亭亭玉立,有的註定成為參天大樹。

站在2017年的尾巴上,我們回望過去的360多天,社會辦醫領域波瀾壯闊,一片風起雲湧。醫生集團、Medical mall、健康小鎮、公立醫院改制、民營醫院並購……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概念讓人應接不暇,心旌搖曳。

如果說一年前人們對於社會辦醫尚有幾分憂慮,如今則早已經消散。人才在彙聚,

資本在湧入,政策在鼓風。我們在目睹社會辦醫的進化,屬於它的“大時代”來了。

最鼓舞人心:政策

健康界在採訪民營醫院院長、私人診所管理者、跳出體制的大牌醫生時,發現大家始終繞不開的話題是政策。今年,政策層面對於社會辦醫的鼓勵,也讓很多人如浴春風。

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中提到,持續開展健康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援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

支援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

8月,國家衛計委公佈《關於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醫療領域投資活力的通知》,拓展社會投資領域,推動健康服務業新業態發展,進一步提升醫療領域對外開放水準。

在“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

國家層面不遺餘力支持社會資本辦醫,

各個省市也緊緊跟進,如北京《北京市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四川省《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都在年內出臺。

(部分省、直轄市出臺的相關政策)

在具體細則上,各個省份又因地制宜,針對各自實際情況,對於社會辦醫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差異化要求。

比如北京鼓勵社會資本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緊缺專業領域辦醫,鼓勵實施品牌化、集團化經營;安徽明確在審批、財政、醫保補貼、稅費等多方面對社會辦醫進行支持;四川則按照全省每千常住人口不低於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

政策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早已打消大部分人對“社會辦醫”的質疑和疑慮,醫療應該姓“公”還是姓“私”不再是讓人們爭得面紅耳赤的話題。

以公立醫院為主體,以社會辦醫為補充,已經是主基調。大家共識:社會辦醫和公立醫院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贏,互相促進。

最火爆概念:醫生集團

健康界曾瞭解,一個剛大學畢業不久,初涉醫療領域的90後青年,儘管他所熟識的醫生兩隻手都能數的過來,在2017年竟然註冊了多個“某某醫生集團”的商標,且不去質疑他投機取巧、待價而沽的機心,單就此舉可以窺見“醫生集團”火爆程度。

去看一看一些新成立醫生集團的大動作或許更加直觀。

4月18日,醫指通創始人李浩宣佈成立醫指通互聯網醫院,並聯合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成立“胡大一醫生集團”;

8月8日,由前上海華山醫院院長助理、消化科主任孫大裕教授領銜的精英消化醫生集團在上海宣佈成立;

8月15日,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郭樹忠,聯合多位中國整形外科知名專家共同成立的“醫美夢之隊”醫生集團宣佈成立……

所以,如果為“社會辦醫”的2017年點綴幾個關鍵字,“醫生集團”無疑值得濃墨重彩。以上國內大牌醫生牽頭成立醫生集團的消息都成一時熱點,實際上,2017年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醫生集團被組建或者籌建。

業內人士判斷,目前國內醫生集團數量可能達到600家左右,這個被認為挑破體制的“創新基因”已經從北上廣深開始四散滲入各地。一些新的醫生集團正在組建,一些原有的醫生集團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如成都的川派醫生集團一年前還只是兩人團隊,2017年已擴大到107人規模。

“醫生集團”這四個字仿佛具有了某種魔力,把體制內的醫生撩撥得蠢蠢欲動。儘管在國內對醫生集團模式認定並不一致,但“醫生可自由執業”“醫生集團內資源分享”“獲得比公立醫療機構更高的報酬”等觀點喧囂塵上。也正是對這幾點訴求,很多醫生或直接跳出體制或暗通款曲,成為醫生集團創業大潮中的一員。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三甲醫院也耐不住寂寞,加入到組建醫生集團的行列。今年6月,華西醫院公開招聘醫生,組建“華西醫生集團”,讓整個醫療圈都沸騰起來。而在此前,協和醫院已悄然組建了一個由50 多個科室 、300 多名醫生組成的醫生集團。

西、北兩大公立醫院巨擘邁出這創新一步,這無疑為正灼熱的醫生集團又澆了一桶油。

川派醫生集團創始人王俊甚至預測,2018年醫生集團數量將達到4000家以上。據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長遠測算醫生集團可能達15%-20%的醫療服務占比,按此推算,國內市場潛力可達萬億規模。且參照美國83%以上的醫生都在醫生集團內執業,醫生集團的前景無疑十分明朗。大量社會資本也將十字瞄準鏡定準了這片膏腴之地,比如,上半年深圳博多嘉聯醫生集團就獲得10億融資,讓業內人士咋舌不已。

不過,也有一些人士對醫生集團的發展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其觀點大致有三:一是現在醫生集團的定位仍不清晰;二是醫生集團整體規模相對較小,超過20人的不滿30家;三是很多醫生集團中的醫生還身處體制內,並不願讓自己真正走向市場。

最吸引眼球:Medical mall(醫療商城)

醫生集團火熱的同時,另一個醫療行業的新生事物上了一次“熱搜”。邊逛街邊享受醫療服務的全新醫療形態在今年出現,這就是Medical Mall。

在今年,杭州501大廈的Medical Mall迅速躥紅,被貼上各種標籤,如“國內首家Medical Mall”“共用醫院”等。

這在國外已經十分常見,其實在國內也算不上新鮮事。早在2005年,陝西省就誕生了以藥品為主的醫療商業綜合體——西安眾信賽好醫藥健康城。此後,甘肅眾友健康城、江蘇南中醫風盛健康城、北京和杭州等地的健康智穀……都是Medical Mall模式的代表。

業內表示,它們設置在商業綜合體內,具備商業購物功能,同時兼具中醫、健康管理、醫美、口腔等便捷的消費類醫療服務,涉及的投資方包括地產商、醫療機構、零售機構等。由此可見,這是一個重資產投資,偏向資源整合,對於運營者的要求較高。

Medical Mall是“地產+醫療”的模式之一。今年,房地產跨界醫療真正迎來暴發。萬科、萬達、華潤、綠地等國內房地產巨頭紛紛投資醫療地產,通過合作共建或者合作自建,涉及領域包括養老、社區醫療、高端醫療、健康小鎮、Medical Mall,投資總額超過3000億元。

以萬達集團為例,4月,萬達集團與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協議將耗資700億元,打造一座世界級的醫療產業中心;7月,萬達集團又在昆明簽約,計畫在昆明市投資500億元,打造世界級醫療及大健康產業園。

(國內部分地產+醫療專案)

梳理下來不難發現,在“醫療+地產”的模式中,健康小鎮最受追捧,它被認為是比Medical Mall更有前景的模式,而且其巨大的投資規模帶動經濟增長也讓人心動。

分析人士認為,“健康中國”正式成為我國發展核心理念,健康產業將在未來20年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

最觸動人心:公立醫院改制

社會資本攪動公立醫院格局早已不是新鮮事。不久前,一份名為“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醫院全體職工關於請求停止華潤集團全面參與醫院運營管理的訴求”的檔和圖片在微信圈流傳。

無獨有偶,今年3月,商洛市第二人民醫院數十名醫護人員在醫院行政辦公樓前罷工,要求醫院領導就績效改革等事項進行說明,起因是商洛市第二人民醫院被西安國際醫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接管後實行績效改革,引發職工不滿。今年7月,長嶺縣人民醫院員工收到醫院通知,康美集團要在長嶺縣投資醫療資源整合專案,專案涉及到長嶺縣中醫院和長嶺縣人民醫院,隨後這兩個醫院的醫生都聚集到長嶺縣人民政府門前抗議。

而這只是全國公立醫院改制過程遇到阻力的小小縮影。

醫生集團蜂擁而起、醫療地產日漸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是游進現有醫療大環境的“鯰魚”,它們與現有體制可以平和共處,並不會觸及一些深層次的利益。而公立醫院改制則觸及機制、體制的改革,要打破醫生的“鐵飯碗”,觸動了更多人的心。

2013年,中央下發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引來各方資本爭相投資醫院,一時間醫院並購、融資租賃、經營託管等改制形式在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的上演。2017年,公立醫院改制的步伐並未停止。

資料顯示,過去幾年,公立醫院數量呈現遞減狀態,而民營醫療機構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一路高歌猛進。今年6月,國家衛計委公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4月底,全國有公立醫院12602家,與2016年4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380家。如果按此推算,在2017年內,我國公立醫院減少了400個左右。

1月9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中明確提出,規範公立醫院改制,推進國有企業所屬醫院分離移交和改制試點,這意味著現有的8000多家國有企業醫院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改制的重點。有業內人士透露,這批醫院的全盤賣出已經在政府層面達成了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大批二級醫院或將成為改制的重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曾提到,我國地方政府負債達30萬億元,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地方政府將無力支持二級及以下醫院發展,而二級醫院本身處於夾心層,生存處境艱難,所以二級醫院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改制是大勢所趨。

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儘管社會辦醫前景大好,但我們依舊看到,很多民營醫院發展舉步維艱,管理混亂、醫療費用虛高等現象時有發生;很多醫生對於跳出體制外依舊嗤之以鼻,堅守自己的“鐵飯碗”;Medical Mall等最新的醫療模式也被質疑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特色小鎮是否成為資本的“俘虜”還有待觀察;公立醫院改制步履維艱……

借用健康界對2016年社會辦醫盤點的結束語:“痛點的存在也恰是敦促改革推進和各方努力的引擎,社會辦醫的前景依舊值得期待!”

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辦醫正在迎來一個好的時代。

(本文系健康界原創,轉載需授權。商務諮詢:010—82736610—8877)

2017年11月25日-2018年3月15日,八大醫院管理主題等你提交!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詳情↓↓↓

單就此舉可以窺見“醫生集團”火爆程度。

去看一看一些新成立醫生集團的大動作或許更加直觀。

4月18日,醫指通創始人李浩宣佈成立醫指通互聯網醫院,並聯合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成立“胡大一醫生集團”;

8月8日,由前上海華山醫院院長助理、消化科主任孫大裕教授領銜的精英消化醫生集團在上海宣佈成立;

8月15日,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郭樹忠,聯合多位中國整形外科知名專家共同成立的“醫美夢之隊”醫生集團宣佈成立……

所以,如果為“社會辦醫”的2017年點綴幾個關鍵字,“醫生集團”無疑值得濃墨重彩。以上國內大牌醫生牽頭成立醫生集團的消息都成一時熱點,實際上,2017年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醫生集團被組建或者籌建。

業內人士判斷,目前國內醫生集團數量可能達到600家左右,這個被認為挑破體制的“創新基因”已經從北上廣深開始四散滲入各地。一些新的醫生集團正在組建,一些原有的醫生集團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如成都的川派醫生集團一年前還只是兩人團隊,2017年已擴大到107人規模。

“醫生集團”這四個字仿佛具有了某種魔力,把體制內的醫生撩撥得蠢蠢欲動。儘管在國內對醫生集團模式認定並不一致,但“醫生可自由執業”“醫生集團內資源分享”“獲得比公立醫療機構更高的報酬”等觀點喧囂塵上。也正是對這幾點訴求,很多醫生或直接跳出體制或暗通款曲,成為醫生集團創業大潮中的一員。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三甲醫院也耐不住寂寞,加入到組建醫生集團的行列。今年6月,華西醫院公開招聘醫生,組建“華西醫生集團”,讓整個醫療圈都沸騰起來。而在此前,協和醫院已悄然組建了一個由50 多個科室 、300 多名醫生組成的醫生集團。

西、北兩大公立醫院巨擘邁出這創新一步,這無疑為正灼熱的醫生集團又澆了一桶油。

川派醫生集團創始人王俊甚至預測,2018年醫生集團數量將達到4000家以上。據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長遠測算醫生集團可能達15%-20%的醫療服務占比,按此推算,國內市場潛力可達萬億規模。且參照美國83%以上的醫生都在醫生集團內執業,醫生集團的前景無疑十分明朗。大量社會資本也將十字瞄準鏡定準了這片膏腴之地,比如,上半年深圳博多嘉聯醫生集團就獲得10億融資,讓業內人士咋舌不已。

不過,也有一些人士對醫生集團的發展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其觀點大致有三:一是現在醫生集團的定位仍不清晰;二是醫生集團整體規模相對較小,超過20人的不滿30家;三是很多醫生集團中的醫生還身處體制內,並不願讓自己真正走向市場。

最吸引眼球:Medical mall(醫療商城)

醫生集團火熱的同時,另一個醫療行業的新生事物上了一次“熱搜”。邊逛街邊享受醫療服務的全新醫療形態在今年出現,這就是Medical Mall。

在今年,杭州501大廈的Medical Mall迅速躥紅,被貼上各種標籤,如“國內首家Medical Mall”“共用醫院”等。

這在國外已經十分常見,其實在國內也算不上新鮮事。早在2005年,陝西省就誕生了以藥品為主的醫療商業綜合體——西安眾信賽好醫藥健康城。此後,甘肅眾友健康城、江蘇南中醫風盛健康城、北京和杭州等地的健康智穀……都是Medical Mall模式的代表。

業內表示,它們設置在商業綜合體內,具備商業購物功能,同時兼具中醫、健康管理、醫美、口腔等便捷的消費類醫療服務,涉及的投資方包括地產商、醫療機構、零售機構等。由此可見,這是一個重資產投資,偏向資源整合,對於運營者的要求較高。

Medical Mall是“地產+醫療”的模式之一。今年,房地產跨界醫療真正迎來暴發。萬科、萬達、華潤、綠地等國內房地產巨頭紛紛投資醫療地產,通過合作共建或者合作自建,涉及領域包括養老、社區醫療、高端醫療、健康小鎮、Medical Mall,投資總額超過3000億元。

以萬達集團為例,4月,萬達集團與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協議將耗資700億元,打造一座世界級的醫療產業中心;7月,萬達集團又在昆明簽約,計畫在昆明市投資500億元,打造世界級醫療及大健康產業園。

(國內部分地產+醫療專案)

梳理下來不難發現,在“醫療+地產”的模式中,健康小鎮最受追捧,它被認為是比Medical Mall更有前景的模式,而且其巨大的投資規模帶動經濟增長也讓人心動。

分析人士認為,“健康中國”正式成為我國發展核心理念,健康產業將在未來20年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

最觸動人心:公立醫院改制

社會資本攪動公立醫院格局早已不是新鮮事。不久前,一份名為“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醫院全體職工關於請求停止華潤集團全面參與醫院運營管理的訴求”的檔和圖片在微信圈流傳。

無獨有偶,今年3月,商洛市第二人民醫院數十名醫護人員在醫院行政辦公樓前罷工,要求醫院領導就績效改革等事項進行說明,起因是商洛市第二人民醫院被西安國際醫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接管後實行績效改革,引發職工不滿。今年7月,長嶺縣人民醫院員工收到醫院通知,康美集團要在長嶺縣投資醫療資源整合專案,專案涉及到長嶺縣中醫院和長嶺縣人民醫院,隨後這兩個醫院的醫生都聚集到長嶺縣人民政府門前抗議。

而這只是全國公立醫院改制過程遇到阻力的小小縮影。

醫生集團蜂擁而起、醫療地產日漸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是游進現有醫療大環境的“鯰魚”,它們與現有體制可以平和共處,並不會觸及一些深層次的利益。而公立醫院改制則觸及機制、體制的改革,要打破醫生的“鐵飯碗”,觸動了更多人的心。

2013年,中央下發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引來各方資本爭相投資醫院,一時間醫院並購、融資租賃、經營託管等改制形式在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的上演。2017年,公立醫院改制的步伐並未停止。

資料顯示,過去幾年,公立醫院數量呈現遞減狀態,而民營醫療機構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一路高歌猛進。今年6月,國家衛計委公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4月底,全國有公立醫院12602家,與2016年4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380家。如果按此推算,在2017年內,我國公立醫院減少了400個左右。

1月9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中明確提出,規範公立醫院改制,推進國有企業所屬醫院分離移交和改制試點,這意味著現有的8000多家國有企業醫院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改制的重點。有業內人士透露,這批醫院的全盤賣出已經在政府層面達成了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大批二級醫院或將成為改制的重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曾提到,我國地方政府負債達30萬億元,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地方政府將無力支持二級及以下醫院發展,而二級醫院本身處於夾心層,生存處境艱難,所以二級醫院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改制是大勢所趨。

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儘管社會辦醫前景大好,但我們依舊看到,很多民營醫院發展舉步維艱,管理混亂、醫療費用虛高等現象時有發生;很多醫生對於跳出體制外依舊嗤之以鼻,堅守自己的“鐵飯碗”;Medical Mall等最新的醫療模式也被質疑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特色小鎮是否成為資本的“俘虜”還有待觀察;公立醫院改制步履維艱……

借用健康界對2016年社會辦醫盤點的結束語:“痛點的存在也恰是敦促改革推進和各方努力的引擎,社會辦醫的前景依舊值得期待!”

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辦醫正在迎來一個好的時代。

(本文系健康界原創,轉載需授權。商務諮詢:010—82736610—8877)

2017年11月25日-2018年3月15日,八大醫院管理主題等你提交!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