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瑞士為什麼可以成為永久中立國?這裡告訴你原因

從中世紀以來,覬覦瑞士這塊戰略要地的歐洲國家不在少數。最早在十三世紀的時候烏裡、施維茨和翁特瓦爾登3個州通過收取過境通行稅而得利。後來德意志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著這3個州。

1291 年 8 月1日,這3個州共同簽署相互支援的軍事防衛永久同盟誓約,宣佈3地要獨立自主並共同抵制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史稱“老三州結盟”。《永久同盟》簽署的日子8月1日,就成了瑞士的國慶日。自此以後的幾個世紀,瑞士一直在歐洲列強間保持不偏不倚。

1647年,瑞士在各州內部簽署《維爾防衛協定》,組建了一支聯邦軍隊並宣佈在不涉及瑞士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這就是瑞士“武裝中立”的雛形。1814年10月,歐洲戰勝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與會國承認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同時還對瑞士的領土完整做出保證。1815年11月20日,奧地利、英國、葡萄牙、普魯士和俄國在巴黎簽訂了《承認瑞士永久中立的巴黎條約》。1907年,歐洲列強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一次國際和平大會第二次會議,

瑞士在會議中簽署關於中立的《海牙公約》。公約首次以書面形式將戰爭情況下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固定下來。這一地位一經確立就穩固地延續下來,雖然其後歐洲又發生過無數次的動亂和戰爭,而瑞士的中立始終堅如磐石。

不僅是在二戰期間,在整個的歷史進程中來看,瑞士之所以能夠保持中立,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條約,最重要的是瑞士自身具備的武裝力量。簡單來講,就是瑞士很早就意識到武裝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巧妙的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在國內施行的全民皆兵的制度。在和平時期似乎並沒有專門的軍隊,但是一旦開戰,可以立馬集結出一隻規模不小的部隊來。

此外,不得不讚歎瑞士人的遠見。二戰時期,早在法國宣戰的兩天前,瑞士就召開動員大會,在萊茵河畔的國境線上建築防禦要塞,並組建起一支50萬人的軍隊。即便不參戰,也沒有放鬆警惕。納粹德國這一邊呢,對於他們來講,也許不進攻更有利。

瑞士在二戰期間不僅向德國出口軍火,收購和保管納粹黃金,而且還可能捲入了納粹德國對猶太民族的迫害。不過,瑞士也同時支援了同盟國軍火,並且為30多萬難民提供了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