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讓貧窮限制你的想像力:後房地產時代,你應該這樣投資

為什麼像貝克漢姆這樣的體育明星、影視明星已經這麼有錢了,

還要拼命工作呢?因為,每當你的收入上了一個層級,消費層次便不一樣了。手上有錢,就不滿足於過去只是吃飽穿暖的消費啦。明星們的消費,從豪車到私人飛機,躍升了不止一點點。上到一個層次,為了維持這個階層的體面、為了合群,所需的花費比之前更多,於是需要更多的收入來支撐。升級,確實是一件很貴的事。在追求升級的過程中,消費的欲望有時成了一種動力,
也能促人進步呢。

這有點兒像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消費行為既需要閒錢的支撐,也是認知的消費體現。

中國正走在全面升級的路上

中國很多時候,就是在部分地複製美國、日本、韓國的升級之路。投資大師鄧普頓在日本還資本管制的時候就想投資日本,

美國國內的人們就笑話他,錢投進去出不來,看你怎麼辦?這與多年前甚至是現在還對中國心存疑慮的人如出一轍。可是,世界是發展變化的呀,到了某一階段,有的國家就會更開放更自由。後來的日本就是這樣。敢為人先的投資人,在一個國家的升級中得到了最大的投資回報。

當時美國人對日本、韓國的看法就是,那裡是廉價商品的生產國。當三菱、東芝、松下、索尼等品牌名揚天下時,

這些說法就沉寂不聞了。所以,要對我們的中國製造有信心。當下的中國,正走在全面升級的路上。雖然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在進步,卻不似當下從上至下集中化的趨勢這麼明顯,現在應該是一個轉捩點。

每天打開手機上的央視app都是格力董明珠自己代言的廣告,

格力的品質第一已經深入我心。在前幾年金融危機疊加中國經濟轉型前景不明的環境中,人們嚷嚷著製造業潰敗,轉向東南亞。據業內人士說,中國比較厲害的是成熟的產業鏈和熟練工人,以及相對安定的環境和比較開放友好的營商環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單純的衣襪鞋帽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那麼多人去日本買馬桶蓋,
就反映了人們消費升級的需求。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升高,製造業內部的小企業競爭失敗,並購升級,寡頭化是升級的必然結果。聰明的人早就轉向新生的行業,而不是在一片紅海中廝殺。

比如房地產業,巨頭早就轉型。政策不再寬鬆,資金上的收緊逼得房地產商們主業轉型,賣掉地產專案,輕裝上陣。如果不瞭解國家這艘大船的方向,不及時轉型,生生死死都是常事。萬達的王健林,最近也在擔憂資金和現金流呢。

目前,國內有一個大主題和大熱點就是消費升級。條件成熟了,國家支持,房地產被凍住了,群眾手上有餘錢消費了。

如果沒有閒錢消費,各種金融支持跟上,如春筍般冒出的消費信貸給大家以支持。雙十一、京東618、雙旦,滿屏的廣告和新生事物的羊毛都在誘惑著我們去消費。我們正站在美國當年消費拉動經濟的前夜麼?

美國就是消費引領經濟發展的。過去,中國經濟也有三駕馬車拉動之說,之前一直依賴的是出口和投資,消費的比重從未像現在看的這麼重。不過有經濟學家警告,像美國一樣過度消費,全球化過程中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國家和個人都高度負債,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經濟行為。

我也同意。在追求更高品質生活、注重消費升級的同時,不能忘了收支平衡。消費的目的是在能負擔的範圍內使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如果將錢花出去就算消費,也要注意消費的結果究竟如何。

國人的買買買內涵已升級

從勤儉節約到買買買是一次升級,從買買買到精挑細選特別講究是當下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爸媽那一輩往上的人,經歷了建國初的一窮二白,就像鄧普頓從小經歷了大蕭條一樣,記憶裡深刻的匱乏使他們不敢放開消費,同時也沒有那麼多精彩的商品和服務供他們消費,儘管他們才是完整經歷一個國家從貧窮走向富裕的一代人,與80、90後相比,感覺他們好幸福。

50、60後這批人,工作包分配,國家正需要人,大學一畢業就分配至央部級單位的大有人在。房子國家分配,當然排隊也挺辛苦。教育也不需要像現在這麼hard模式,孩子往學校一送完事,哪有陪作業陪到心梗一說?孩子讀大學有公費,1997級這一屆最後一屆。自己養老金沒交多少,2017年的他們大部分退休了,拿著幾千元的養老金,帶帶孫子、旅旅遊、跳跳廣場舞。幸福感不是掙錢多少,而是沒有後顧之憂吧。他們大部分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然而,他們中很多人沒有借貸的眼界、習慣和膽量。在買房這件事上,分出了財富的高下。在房地產黃金十年,隨便買都賺錢的年代,50、60後的他們大多還是為自住買房,有的腦子靈活些的發現這個賺錢就多買了兩套,於是發家了。更靈活的利用杠杆,貸款買多套,如果買在京滬應該已經財務自由了吧。

對於父輩往上的人來說,消費還只是溫飽型,滿足了衣食住行和旅遊就好,最大的消費就是買房。

對於80後、90後來說,最大的消費支出也是購房。但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買房相當於入股所在城市,享受城市化進程的制度紅利。購房又成了投資。當更多的人發現房價一路上揚不回頭時,傾盡全家之力也要在工作地的大城市買房,房價節節高升。京滬為代表的高房價既誘惑著更多人入局,同時又被大家詬病。竊以為,罵高房價的人一旦有足夠的錢,恐怕第一件事就是買房。房子成為人們生活中最津津樂道的話題,最牽動人心。同時沉澱了大量的M2和家庭財富。當人們對房地產的狂熱,對信貸的極致使用有可能影響國家的金融穩定時,“房住不炒”的國策橫空出世。

幾年前大熱的電視劇《蝸居》的海萍說:我每天一睜眼,一串數字就蹦出來,房貸6000……現在在上海,買一個90平米的房子,都有可能一個月還貸2萬,房貸成為大部分80後的支出大頭。因為這樣而緊縮開支,減少消費甚至不消費的大有人在。

現在限購限貸如此嚴格,人們在房地產上的支出減少,才能有餘錢去消費,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在中國已興起。如果有父母家人支持,高收入低房貸支出,便能像上圖中的熱詞一樣,盡情享受消費升級時的品質和格調。

於是,“新零售”從馬雲、劉強東、雷軍的口中誕生。以盒馬鮮生、網易嚴選為代表的定位新興消費力量的精選型的店鋪更受年輕人的歡迎。所謂的新,實際上也是消費升級的表現,單純的買東西,過去的超市、shopping mall、甚至是淘寶模式都過時了。現在講究的是體驗型消費。有品質、有個性更要有體驗。上海有個大悅城,裡面有好多可以參與的手作店鋪,自己做包包等,深受年輕人喜愛。

人們的需求從消費行為上看已經上升到接近自我實現了。在奢侈品集團工作的女朋友告訴我,大牌不那麼靈了,業績下滑的厲害。小眾的、定制型的高品質商品在高收入人群中悄然興起。這也引發獨立設計師和上海時裝周的紅火。凡是有個性的新奇的大多是年青人所鍾愛的。

消費的方向體現了人群認知的差異

我一直認為,人的行為是認知的外在表現。比如消費。

同樣將錢花出去,有的只是為了一時痛快,沒有產生任何價值,有的卻可以帶來更久遠的益處。在這一點上,高淨值人群與一般中產的消費心理和方向可能不太一樣。

當有人認為知識無用的時候,美國的學者已經跟蹤研究得出,未來文化資本將成為美國精英階層鞏固地位的利器。前1%的人群中,教育開銷占家庭年收入的6%,而普通中產的教育開銷只占家庭年收入的1%。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開銷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產沒有變化。

《2017中國高淨值人群醫養白皮書》由胡潤研究院發表,其中,高淨值人群的三大核心需求是:子女教育、自身健康和父母養老。

當下中國的富人們的消費轉向了對自身和家庭成員的關注,著力點還是在人的內在和根本的提升上。比如健康、知識、技能、品位。在老錢的英國,擁有幾個名牌手袋是擠不進富人圈的,報上出生的醫院、就讀的私立學校、在哪個俱樂部、會不會馬術等多項體育項目才是同處同一階層的標誌。而這一切正在中國慢慢成型。

在全世界都被收割的中產們,夾在可上可下的狹窄通道口焦慮萬分。他們的消費,也許是出國遊、也許是教育培訓班、也許是大餐和名牌,然而這一切對於提升自己和後代的階層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當中產們用上帶有LOGO的物品時,富人們已經開始隱藏LOGO,定制化穿著,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放到健康保障、投資和教育下一代上。

社會一直是有階層的,適度的欲望引領著人們去追求和創造,過度的欲望會成為負擔。中產的子彈(現金流)是有限的,如果想像富人一樣享受,追求所謂的輕奢和奢侈品,甚至借貸消費這些,只不過將自己投身於一場幻境。

來源 | 網貸之家 作者:姚瀟Ivy

聲明 | 登載文章內容僅供傳遞資訊,不構成投資建議。

萬達的王健林,最近也在擔憂資金和現金流呢。

目前,國內有一個大主題和大熱點就是消費升級。條件成熟了,國家支持,房地產被凍住了,群眾手上有餘錢消費了。

如果沒有閒錢消費,各種金融支持跟上,如春筍般冒出的消費信貸給大家以支持。雙十一、京東618、雙旦,滿屏的廣告和新生事物的羊毛都在誘惑著我們去消費。我們正站在美國當年消費拉動經濟的前夜麼?

美國就是消費引領經濟發展的。過去,中國經濟也有三駕馬車拉動之說,之前一直依賴的是出口和投資,消費的比重從未像現在看的這麼重。不過有經濟學家警告,像美國一樣過度消費,全球化過程中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國家和個人都高度負債,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經濟行為。

我也同意。在追求更高品質生活、注重消費升級的同時,不能忘了收支平衡。消費的目的是在能負擔的範圍內使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如果將錢花出去就算消費,也要注意消費的結果究竟如何。

國人的買買買內涵已升級

從勤儉節約到買買買是一次升級,從買買買到精挑細選特別講究是當下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爸媽那一輩往上的人,經歷了建國初的一窮二白,就像鄧普頓從小經歷了大蕭條一樣,記憶裡深刻的匱乏使他們不敢放開消費,同時也沒有那麼多精彩的商品和服務供他們消費,儘管他們才是完整經歷一個國家從貧窮走向富裕的一代人,與80、90後相比,感覺他們好幸福。

50、60後這批人,工作包分配,國家正需要人,大學一畢業就分配至央部級單位的大有人在。房子國家分配,當然排隊也挺辛苦。教育也不需要像現在這麼hard模式,孩子往學校一送完事,哪有陪作業陪到心梗一說?孩子讀大學有公費,1997級這一屆最後一屆。自己養老金沒交多少,2017年的他們大部分退休了,拿著幾千元的養老金,帶帶孫子、旅旅遊、跳跳廣場舞。幸福感不是掙錢多少,而是沒有後顧之憂吧。他們大部分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然而,他們中很多人沒有借貸的眼界、習慣和膽量。在買房這件事上,分出了財富的高下。在房地產黃金十年,隨便買都賺錢的年代,50、60後的他們大多還是為自住買房,有的腦子靈活些的發現這個賺錢就多買了兩套,於是發家了。更靈活的利用杠杆,貸款買多套,如果買在京滬應該已經財務自由了吧。

對於父輩往上的人來說,消費還只是溫飽型,滿足了衣食住行和旅遊就好,最大的消費就是買房。

對於80後、90後來說,最大的消費支出也是購房。但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買房相當於入股所在城市,享受城市化進程的制度紅利。購房又成了投資。當更多的人發現房價一路上揚不回頭時,傾盡全家之力也要在工作地的大城市買房,房價節節高升。京滬為代表的高房價既誘惑著更多人入局,同時又被大家詬病。竊以為,罵高房價的人一旦有足夠的錢,恐怕第一件事就是買房。房子成為人們生活中最津津樂道的話題,最牽動人心。同時沉澱了大量的M2和家庭財富。當人們對房地產的狂熱,對信貸的極致使用有可能影響國家的金融穩定時,“房住不炒”的國策橫空出世。

幾年前大熱的電視劇《蝸居》的海萍說:我每天一睜眼,一串數字就蹦出來,房貸6000……現在在上海,買一個90平米的房子,都有可能一個月還貸2萬,房貸成為大部分80後的支出大頭。因為這樣而緊縮開支,減少消費甚至不消費的大有人在。

現在限購限貸如此嚴格,人們在房地產上的支出減少,才能有餘錢去消費,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在中國已興起。如果有父母家人支持,高收入低房貸支出,便能像上圖中的熱詞一樣,盡情享受消費升級時的品質和格調。

於是,“新零售”從馬雲、劉強東、雷軍的口中誕生。以盒馬鮮生、網易嚴選為代表的定位新興消費力量的精選型的店鋪更受年輕人的歡迎。所謂的新,實際上也是消費升級的表現,單純的買東西,過去的超市、shopping mall、甚至是淘寶模式都過時了。現在講究的是體驗型消費。有品質、有個性更要有體驗。上海有個大悅城,裡面有好多可以參與的手作店鋪,自己做包包等,深受年輕人喜愛。

人們的需求從消費行為上看已經上升到接近自我實現了。在奢侈品集團工作的女朋友告訴我,大牌不那麼靈了,業績下滑的厲害。小眾的、定制型的高品質商品在高收入人群中悄然興起。這也引發獨立設計師和上海時裝周的紅火。凡是有個性的新奇的大多是年青人所鍾愛的。

消費的方向體現了人群認知的差異

我一直認為,人的行為是認知的外在表現。比如消費。

同樣將錢花出去,有的只是為了一時痛快,沒有產生任何價值,有的卻可以帶來更久遠的益處。在這一點上,高淨值人群與一般中產的消費心理和方向可能不太一樣。

當有人認為知識無用的時候,美國的學者已經跟蹤研究得出,未來文化資本將成為美國精英階層鞏固地位的利器。前1%的人群中,教育開銷占家庭年收入的6%,而普通中產的教育開銷只占家庭年收入的1%。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開銷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產沒有變化。

《2017中國高淨值人群醫養白皮書》由胡潤研究院發表,其中,高淨值人群的三大核心需求是:子女教育、自身健康和父母養老。

當下中國的富人們的消費轉向了對自身和家庭成員的關注,著力點還是在人的內在和根本的提升上。比如健康、知識、技能、品位。在老錢的英國,擁有幾個名牌手袋是擠不進富人圈的,報上出生的醫院、就讀的私立學校、在哪個俱樂部、會不會馬術等多項體育項目才是同處同一階層的標誌。而這一切正在中國慢慢成型。

在全世界都被收割的中產們,夾在可上可下的狹窄通道口焦慮萬分。他們的消費,也許是出國遊、也許是教育培訓班、也許是大餐和名牌,然而這一切對於提升自己和後代的階層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當中產們用上帶有LOGO的物品時,富人們已經開始隱藏LOGO,定制化穿著,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放到健康保障、投資和教育下一代上。

社會一直是有階層的,適度的欲望引領著人們去追求和創造,過度的欲望會成為負擔。中產的子彈(現金流)是有限的,如果想像富人一樣享受,追求所謂的輕奢和奢侈品,甚至借貸消費這些,只不過將自己投身於一場幻境。

來源 | 網貸之家 作者:姚瀟Ivy

聲明 | 登載文章內容僅供傳遞資訊,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