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態度2017:4個問題,100位體育產業人的故事

體育大生意第1303期,歡迎關注最好的體育產業資訊平臺

⭐️體育大生意編輯部

20年前,馮小剛拍了他的第一部商業賀歲片《甲方乙方》,爆笑的橋段,感人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故事的結尾,楊立新頹然地走出鏡頭,葛優低沉的聲音響起:“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當2017年的最後一天到來時,經過這一年體育產業的風風雨雨、悲歡離合,或許我們每個人對於這一年都有著各自的百感交集,有一段為了忘卻的紀念。

站在時代大潮前端的弄潮兒,

經歷過大風大浪、挫折坎坷的人們,或許這是他們希望遺忘的一段記憶,但也有堅韌不拔者,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默默耕耘體育產業多年的老江湖,于無聲處聽驚雷,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永遠以生意的角度思量新的誘惑與機會,他們遠離風險、穩紮穩打,成為產業發展的脊樑;

你我之中普普通通的一員,或因為體育風口而來,或已在各自崗位上有了一番小成就,我們年輕、有闖勁,

卻為欲望實現飽受煎熬,暫未達成的別慌,唯時間與理想不可辜負。

體育大生意是有溫度的體育產業新媒體,跨年之際,我們採訪了體育產業各行各業、各個層級的上百位從業者,他們之中有大公司CEO,創業公司創始人,投資人,做賽事的執行方,媒介公關,媒體編輯、記者,體育相關專業學生,從他們的口中瞭解屬於我們體育產業人的2017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我們不求高大全,

只求管中窺豹,自我審視,超越自我。

我們先提出了4個小問題:

1、你在2017年最得意的一件事?

2、你認為體育產業哪部分賺錢?為什麼?

3、2018年你的事業目標?

也收穫了很多或耍酷、好玩,或嚴肅、認真的回答。共有約20%的採訪物件沒有給出回答,當然,棄權也是一種態度,希望你們的未來更美好!

體育產業人的跨越

@競彩貓 陸慧明

2017是競彩貓的第三個年頭,去談融資時,人家會把我們的項目當成生意,

不是個人小作坊那種感覺,我覺得這就是進步。然後,B輪5000萬融資也成了。投或者不投,基金更多的是考慮政策問題,對我們的運營理念還是認可的。

@懂球帝 陳聰

2017年懂球帝國際化發展迅猛,2018年,我們的目標是讓懂球帝和all football成為全球最大的足球平臺!

@體娛股份 劉體元

2017年最得意的是我們成立了籃球事業部,在籃球這個領域逐漸形成了商業模式。特別是我們還成立了經紀公司,主要做球員經紀,為球員實現個人價值和商業價值最大化。我們的目標還是堅持體育視覺行銷的路線,打造新三板體育視覺行銷第一股。會堅持我們的3個TO B端,3個TO C端業務,重點打造我們的產品,通過產品來贏得市場。

@必勝體育 高峰

2017年我們把中芬冰球季落地了,這是中國和芬蘭的第一個高端冰球交流平臺,其中有高端的產業論壇,有比賽,有培訓營。既有商業賽事,也有政府的參與,還有企業間的交流,還有公益性的培訓。而且是在極短時間內做出來的,取得的社會反響也非常好。

@搜狐體育 葉翔

2017事業上最得意的事,是以一個足球記者的身份,見證了中國男足征戰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12強賽,中國隊全部5個主場的征程。這也是中國男足時隔15年再次進入12強賽,特別是主場長沙戰勝了韓國隊,作為一名足球記者,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感覺非常得意。

@樂視體育前員工 弗蘭克

2017年我個人通過健身和控制食譜,三個月減重32斤。事業上沒什麼好得意的,都是失意,比如幹倒了一家估值132億美金的體育公司……

@ENJOYZ 顧偉基

2017可以說只是把現有平臺的事情做好,個人覺得並沒有太出彩的事兒。比較有意義的事應該是ENJOYZ跟安踏推出的那款雄獅聯名球鞋。

@虎撲拓海 許純安

今年做過很多項目都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很自豪,不過最特別應該還是算#李毅歐冠挑亨利#,畢竟作為一個看人鬧不嫌事大的年輕玩家,總算讓我們當年的梗可以實現,尤其李毅在這12年後能終於和這個他心愛的大帝見面聊天玩耍時他那發自內心幸福的感覺,自己看著真心也還是很開心的(且不說我是看著亨利踢球長大的)。當然整個活動前前後後的工作和各內外部團隊的密切配合最後也是活動成功的關鍵,謝謝小夥伴們。

@資深媒體人 潘偉力

@搜狐體育 王立歐

2017年是我在搜狐體育國際足球組的第四個年頭,這一年國際足壇沒有大賽,但是也有不少激動人心的賽事,新聞。如同以往一樣,參與報導同網友分享新聞的欣喜、感動或是悲傷等各種情緒,2017年就這樣匆匆流過了。

@和爾萌 楊晨霞

2017年最得意的事,從我的層面,是招到了一些這個階段需要的人才,特別是一些跨界的人才,是對團隊的補充,只有團隊差異化,大家互相各自的長短板去呼應,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我比較欣慰和得意的事情。

@某體育公司創始人 Tom

2018年的事業目標是賺他個1000萬!

體育這門生意機會在哪

@阿裡體育 張大鐘

無論是從體育產業結構來看,還是我們自己的業務構成來看,體育服務都是未來最能產生價值的部分。

今年我們在體育服務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雙十一,我們就做了一個積極的嘗試,我們主推培訓、健身。單單阿裡體育自營店鋪,11月11日24小時的銷售總額就超過了1600萬,達到了去年同期的15倍,我相信隨著我們合作城市、合作內容的增加,以及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這樣形式的服務會越來越受到大家歡迎的。

其實我們案例的成功,只是回到一個規律——運動的場景就是在體育館,無論是游泳館、羽毛球場館還是籃球場,它是有場地的,運動不能只是線上下看,它一定要落地。

拿我們運營的上海楊浦體育中心為例,在我們互聯網化運營楊浦體育中心半年之後,與同期相比收入增長超過40%,收入結構也發生了大的改變,原來收入構成中高達95%是場地租賃,現在這部分收入占比降到了44%,而增加了35%的培訓收入以及21%的會員收入。

@悅跑圈 梁峰

服務,體育服務是金礦,而不是場館、IP和裝備(這三樣需要重資產大資金強運營)、服務最快最輕啟動。

@橙光線 邱志偉

一定是已經成為頭部IP的賽事。看看NFL、NBA、世界盃、英超......因為對於頭部IP賽事來說,體育行業永遠是個賣方市場。

@搜狐體育 葉翔

頂尖IP資源最賺錢,畢竟世界盃,英超、歐冠、NBA等頂尖賽事,通過賽事分銷、廣告投放,門票銷售、轉播權等手段,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IDG資本 李建光

一定還是媒體權利的開發,從整個體育產業來看,媒體權利是最核心的環節。

@福特寶 員工

優質媒體版權。英超和NBA甚至中超就是例子,版權收益遠高於贊助收入。

@華熙文體 袁穎慧

體育產業最賺錢的應該是體育裝備和體育培訓,裝備現在越來越精細化,運動的人越來越多、追求裝備的舒適性,反正我個人每年在體育裝備方面就花費幾千元,體育培訓,因為我孩子經常參加球類的培訓,我們在這方面投入比較多,注重孩子的體育運動,讓他學一些正規的動作,花了不少錢。

@運動家-回+體娛加速器 張多

體育賺錢的部分,以前更多是硬體和裝備相關的,以後賺錢的部分更多的是和娛樂相關,體育和泛娛樂結合的部分,可能會是比較有收益的,或者收益比較快比較好的一個部分。“體育+”也是會有更多機會的,比如體育+旅遊。

@資深媒體人 潘偉力

比較期待的是體育和娛樂的結合,中國在粉絲經濟這方面做的最好還是娛樂圈,娛樂圈只要和粉絲相關,不管是流量還是明星效應,在掙粉絲錢這塊,做的非常好。相比之下,體育圈在足球、籃球這兩塊領域還非常有希望培養出一大批流量明星,當然也要和娛樂圈多結合。

@博睿體育 李宜澤

以前是裝備企業、場館建築企業、媒體廣告、部分國家隊、少數擁有職業聯賽的專案中心和一些高水準高知名度運動員等,現在,還多了體育行銷,大眾賽事組織,電子競技等 。

@騰訊體育 周岩

體育產業最賺錢的一定不是傳統內容,傳統內容的變現模式太受限制。最賺錢不敢妄加評論,但電競絕對是體育產業中較為賺錢的專案,包括由電競賽事本身衍生的直播平臺等。傳統體育項目中,賺錢的肯定還是賽事本身。

@大學生 阿賓

體育產業賺錢的有很多,體育+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培訓是其中之一,因為門檻低、見錢快。除此之外,今年體育明星紛紛轉戰娛樂圈的行為也值得關注,粉絲經濟也開始進入體育產業。但要說最掙錢的應該是競猜行業。

@德州農工大學 朱東奇

大型賽事IP。短期內國內體育產業最掙錢的應該是培訓行業,據我瞭解應該是五成的利潤,而且“見現錢”。而培訓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會促使體育基礎人群的發展,今年體育培訓行業共發生了好多起投融資事件,其中,動因體育完成5億元融資。

但培訓行業的“來錢快”也是一把雙刃劍:體育培訓好做,但又不好做。好的是指這個行業有剛需,也有政策助力,門檻低,利潤率高;不好的則是指當其想要規模化時,卻發現課程服務、教練人才都很難標準化,還涉及了場地運營、多店管理等多方位難題,快速複製存在瓶頸,所以難有公司能脫穎而出。

所以,培訓雖然來錢快但仍需要時間規範化發展。我認為,頂級的賽事IP才是最吸金的,但卻需要長時間的發展,比如NFL 2017年的贊助收入就達到了12.5億美元,NBA則在2015年簽訂了9年240億美刀的轉播大單。好的賽事IP從來都是錢途寬廣。

@瘋狂體育 孫永軍

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體育遊戲、電競和彩票相關服務,是我認為的體育產業最賺錢的部分之一。瘋狂體育要為中國體育產業盈利之路做探索,遊戲、彩票、電競這三塊,我們都在陸續佈局。

@競彩貓 陸慧明

很難判斷,就個人感受,用戶是最值錢的,願意付費的用戶群體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做好自己的產品和內容,找到使用者並留住他們。

@史克浪體育 黃斯沉

體育行業目前還是裝備銷售最賺錢,但未來裝備銷售會和品牌及IP做進一步捆綁,看好IP延展產生的消費,包括但不限於裝備、版權及培訓業務。

@強棒 孫嶺峰

最賺錢的產業:體育產業獲利都是圍繞三個核心進行的,一是培訓,離錢最近,二是IP溢價能力最強,三是政府引導,政策紅利。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 梁強

其實很難一概而論,做出判斷跟產業不同細分標準和生命週期等密切相關,短期看基於素質教育的青少年體育培訓和基於行業人才需求的體育人才培養,最為重要也容易賺錢;從長期來看,現有頭部體育IP的競賽表演業和擁有自主IP的健身休閒產業最賺錢,總體來看,未來中國體育產業最賺錢!

結語

當我們讀完這麼多個平行的2017年,他們活生生就在我們的面前,展現了千姿百態的體育人間,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真正幹體育的人,並沒有慌。慌的是投機者,冒險家,等著豬飛起來的人。

2017年,作為體育產業創業公司龍頭的樂視轟然倒下,的確讓很多人受到傷害,也讓因風口而來的資本開始重新審視體育產業創業者的商業邏輯。

2015年46號文之後“10個創業項目9個拿投資”的盛況不再,今年不論是投資人或是創業公司,最關注的是4個字:變現能力。體育是慢生意,著急不得,慌,也不解決任何問題。

讓我們樂觀的是,確有一批創業項目倒下,甚至有個別老闆拿錢跑路的案例,但更多公司還頑強地活著,拋開曾經“融資數千萬”的浮華,以人為本,積極調整產品、業務線,去解決困難、適應環境、並生存下去。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體育產業的很多路,同樣也是靠著我們這些人,摸著石頭過河、白貓黑貓的嘗試試出來的。

體育服務、體育培訓、人才教育等被看好是真正能夠賺到錢的領域,不再是場館、IP和裝備等老套路。說明通過這兩年多時間,真正紮根做事的人,不慌,反而是在冷靜下來摸索新的盈利模式。他們為行業創新,創造價值、帶來希望,值得尊敬。

體育賽事今年迎來爆發期,不論是馬拉松、路跑,還是籃球、足球,還有更多細分項目,給一到六線城市的人們帶來了更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這其中很多賽事的招商都嗷嗷待哺,但品牌與賽事之間缺少連接通道,需求多卻無法滿足。

體育行銷市場如火如荼,頭部來看,萬達、海信、vivo、蒙牛先後贊助世界盃,阿裡巴巴、安踏、伊利贊助奧運會,361°贊助亞運會、喬丹贊助全運會,中國品牌借助體育行銷擴大本土、區域、全球市場的需求旺盛。再往下,中超、CBA同樣獲得了可觀的贊助回報。

電競成為新的風口,是從遊戲切入體育的新興業態,這一年英雄聯盟總決賽S7、王者榮耀等電競賽事超級火爆,"吃雞”成為後半年全民遊戲,成為新的社交方式,90後、00後如果不會玩會被笑話,而對於商家來說則是新的巨大市場,電競戰隊、創業專案也因此受到資本的追捧。但和體育一樣,電競的變現也是一道費腦細胞的思考題。

一位詩人曾經說過: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2017年過去了,你懷念它嗎?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中國和芬蘭的第一個高端冰球交流平臺,其中有高端的產業論壇,有比賽,有培訓營。既有商業賽事,也有政府的參與,還有企業間的交流,還有公益性的培訓。而且是在極短時間內做出來的,取得的社會反響也非常好。

@搜狐體育 葉翔

2017事業上最得意的事,是以一個足球記者的身份,見證了中國男足征戰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12強賽,中國隊全部5個主場的征程。這也是中國男足時隔15年再次進入12強賽,特別是主場長沙戰勝了韓國隊,作為一名足球記者,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感覺非常得意。

@樂視體育前員工 弗蘭克

2017年我個人通過健身和控制食譜,三個月減重32斤。事業上沒什麼好得意的,都是失意,比如幹倒了一家估值132億美金的體育公司……

@ENJOYZ 顧偉基

2017可以說只是把現有平臺的事情做好,個人覺得並沒有太出彩的事兒。比較有意義的事應該是ENJOYZ跟安踏推出的那款雄獅聯名球鞋。

@虎撲拓海 許純安

今年做過很多項目都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很自豪,不過最特別應該還是算#李毅歐冠挑亨利#,畢竟作為一個看人鬧不嫌事大的年輕玩家,總算讓我們當年的梗可以實現,尤其李毅在這12年後能終於和這個他心愛的大帝見面聊天玩耍時他那發自內心幸福的感覺,自己看著真心也還是很開心的(且不說我是看著亨利踢球長大的)。當然整個活動前前後後的工作和各內外部團隊的密切配合最後也是活動成功的關鍵,謝謝小夥伴們。

@資深媒體人 潘偉力

@搜狐體育 王立歐

2017年是我在搜狐體育國際足球組的第四個年頭,這一年國際足壇沒有大賽,但是也有不少激動人心的賽事,新聞。如同以往一樣,參與報導同網友分享新聞的欣喜、感動或是悲傷等各種情緒,2017年就這樣匆匆流過了。

@和爾萌 楊晨霞

2017年最得意的事,從我的層面,是招到了一些這個階段需要的人才,特別是一些跨界的人才,是對團隊的補充,只有團隊差異化,大家互相各自的長短板去呼應,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我比較欣慰和得意的事情。

@某體育公司創始人 Tom

2018年的事業目標是賺他個1000萬!

體育這門生意機會在哪

@阿裡體育 張大鐘

無論是從體育產業結構來看,還是我們自己的業務構成來看,體育服務都是未來最能產生價值的部分。

今年我們在體育服務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雙十一,我們就做了一個積極的嘗試,我們主推培訓、健身。單單阿裡體育自營店鋪,11月11日24小時的銷售總額就超過了1600萬,達到了去年同期的15倍,我相信隨著我們合作城市、合作內容的增加,以及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這樣形式的服務會越來越受到大家歡迎的。

其實我們案例的成功,只是回到一個規律——運動的場景就是在體育館,無論是游泳館、羽毛球場館還是籃球場,它是有場地的,運動不能只是線上下看,它一定要落地。

拿我們運營的上海楊浦體育中心為例,在我們互聯網化運營楊浦體育中心半年之後,與同期相比收入增長超過40%,收入結構也發生了大的改變,原來收入構成中高達95%是場地租賃,現在這部分收入占比降到了44%,而增加了35%的培訓收入以及21%的會員收入。

@悅跑圈 梁峰

服務,體育服務是金礦,而不是場館、IP和裝備(這三樣需要重資產大資金強運營)、服務最快最輕啟動。

@橙光線 邱志偉

一定是已經成為頭部IP的賽事。看看NFL、NBA、世界盃、英超......因為對於頭部IP賽事來說,體育行業永遠是個賣方市場。

@搜狐體育 葉翔

頂尖IP資源最賺錢,畢竟世界盃,英超、歐冠、NBA等頂尖賽事,通過賽事分銷、廣告投放,門票銷售、轉播權等手段,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IDG資本 李建光

一定還是媒體權利的開發,從整個體育產業來看,媒體權利是最核心的環節。

@福特寶 員工

優質媒體版權。英超和NBA甚至中超就是例子,版權收益遠高於贊助收入。

@華熙文體 袁穎慧

體育產業最賺錢的應該是體育裝備和體育培訓,裝備現在越來越精細化,運動的人越來越多、追求裝備的舒適性,反正我個人每年在體育裝備方面就花費幾千元,體育培訓,因為我孩子經常參加球類的培訓,我們在這方面投入比較多,注重孩子的體育運動,讓他學一些正規的動作,花了不少錢。

@運動家-回+體娛加速器 張多

體育賺錢的部分,以前更多是硬體和裝備相關的,以後賺錢的部分更多的是和娛樂相關,體育和泛娛樂結合的部分,可能會是比較有收益的,或者收益比較快比較好的一個部分。“體育+”也是會有更多機會的,比如體育+旅遊。

@資深媒體人 潘偉力

比較期待的是體育和娛樂的結合,中國在粉絲經濟這方面做的最好還是娛樂圈,娛樂圈只要和粉絲相關,不管是流量還是明星效應,在掙粉絲錢這塊,做的非常好。相比之下,體育圈在足球、籃球這兩塊領域還非常有希望培養出一大批流量明星,當然也要和娛樂圈多結合。

@博睿體育 李宜澤

以前是裝備企業、場館建築企業、媒體廣告、部分國家隊、少數擁有職業聯賽的專案中心和一些高水準高知名度運動員等,現在,還多了體育行銷,大眾賽事組織,電子競技等 。

@騰訊體育 周岩

體育產業最賺錢的一定不是傳統內容,傳統內容的變現模式太受限制。最賺錢不敢妄加評論,但電競絕對是體育產業中較為賺錢的專案,包括由電競賽事本身衍生的直播平臺等。傳統體育項目中,賺錢的肯定還是賽事本身。

@大學生 阿賓

體育產業賺錢的有很多,體育+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培訓是其中之一,因為門檻低、見錢快。除此之外,今年體育明星紛紛轉戰娛樂圈的行為也值得關注,粉絲經濟也開始進入體育產業。但要說最掙錢的應該是競猜行業。

@德州農工大學 朱東奇

大型賽事IP。短期內國內體育產業最掙錢的應該是培訓行業,據我瞭解應該是五成的利潤,而且“見現錢”。而培訓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會促使體育基礎人群的發展,今年體育培訓行業共發生了好多起投融資事件,其中,動因體育完成5億元融資。

但培訓行業的“來錢快”也是一把雙刃劍:體育培訓好做,但又不好做。好的是指這個行業有剛需,也有政策助力,門檻低,利潤率高;不好的則是指當其想要規模化時,卻發現課程服務、教練人才都很難標準化,還涉及了場地運營、多店管理等多方位難題,快速複製存在瓶頸,所以難有公司能脫穎而出。

所以,培訓雖然來錢快但仍需要時間規範化發展。我認為,頂級的賽事IP才是最吸金的,但卻需要長時間的發展,比如NFL 2017年的贊助收入就達到了12.5億美元,NBA則在2015年簽訂了9年240億美刀的轉播大單。好的賽事IP從來都是錢途寬廣。

@瘋狂體育 孫永軍

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體育遊戲、電競和彩票相關服務,是我認為的體育產業最賺錢的部分之一。瘋狂體育要為中國體育產業盈利之路做探索,遊戲、彩票、電競這三塊,我們都在陸續佈局。

@競彩貓 陸慧明

很難判斷,就個人感受,用戶是最值錢的,願意付費的用戶群體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做好自己的產品和內容,找到使用者並留住他們。

@史克浪體育 黃斯沉

體育行業目前還是裝備銷售最賺錢,但未來裝備銷售會和品牌及IP做進一步捆綁,看好IP延展產生的消費,包括但不限於裝備、版權及培訓業務。

@強棒 孫嶺峰

最賺錢的產業:體育產業獲利都是圍繞三個核心進行的,一是培訓,離錢最近,二是IP溢價能力最強,三是政府引導,政策紅利。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 梁強

其實很難一概而論,做出判斷跟產業不同細分標準和生命週期等密切相關,短期看基於素質教育的青少年體育培訓和基於行業人才需求的體育人才培養,最為重要也容易賺錢;從長期來看,現有頭部體育IP的競賽表演業和擁有自主IP的健身休閒產業最賺錢,總體來看,未來中國體育產業最賺錢!

結語

當我們讀完這麼多個平行的2017年,他們活生生就在我們的面前,展現了千姿百態的體育人間,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真正幹體育的人,並沒有慌。慌的是投機者,冒險家,等著豬飛起來的人。

2017年,作為體育產業創業公司龍頭的樂視轟然倒下,的確讓很多人受到傷害,也讓因風口而來的資本開始重新審視體育產業創業者的商業邏輯。

2015年46號文之後“10個創業項目9個拿投資”的盛況不再,今年不論是投資人或是創業公司,最關注的是4個字:變現能力。體育是慢生意,著急不得,慌,也不解決任何問題。

讓我們樂觀的是,確有一批創業項目倒下,甚至有個別老闆拿錢跑路的案例,但更多公司還頑強地活著,拋開曾經“融資數千萬”的浮華,以人為本,積極調整產品、業務線,去解決困難、適應環境、並生存下去。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體育產業的很多路,同樣也是靠著我們這些人,摸著石頭過河、白貓黑貓的嘗試試出來的。

體育服務、體育培訓、人才教育等被看好是真正能夠賺到錢的領域,不再是場館、IP和裝備等老套路。說明通過這兩年多時間,真正紮根做事的人,不慌,反而是在冷靜下來摸索新的盈利模式。他們為行業創新,創造價值、帶來希望,值得尊敬。

體育賽事今年迎來爆發期,不論是馬拉松、路跑,還是籃球、足球,還有更多細分項目,給一到六線城市的人們帶來了更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這其中很多賽事的招商都嗷嗷待哺,但品牌與賽事之間缺少連接通道,需求多卻無法滿足。

體育行銷市場如火如荼,頭部來看,萬達、海信、vivo、蒙牛先後贊助世界盃,阿裡巴巴、安踏、伊利贊助奧運會,361°贊助亞運會、喬丹贊助全運會,中國品牌借助體育行銷擴大本土、區域、全球市場的需求旺盛。再往下,中超、CBA同樣獲得了可觀的贊助回報。

電競成為新的風口,是從遊戲切入體育的新興業態,這一年英雄聯盟總決賽S7、王者榮耀等電競賽事超級火爆,"吃雞”成為後半年全民遊戲,成為新的社交方式,90後、00後如果不會玩會被笑話,而對於商家來說則是新的巨大市場,電競戰隊、創業專案也因此受到資本的追捧。但和體育一樣,電競的變現也是一道費腦細胞的思考題。

一位詩人曾經說過: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2017年過去了,你懷念它嗎?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