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的戾氣來自何方,又將去向何處?

前兩天的工作中,我的一個來談者談到她心中的痛苦,她說“你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我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奇跡,也許,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去終止這個奇跡”,

她微微一笑,說,“我喜歡這個理由”。

每個人長大的路都不容易

其實,工作之餘,我常常會想,不僅出生是一個奇跡,一個人能夠在經歷生命前三年,尤其是第一年那麼多痛苦和恐懼而活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何況,一個孩子除了要經歷出生所帶來的種種艱難體驗,還可能經歷父母養育過程中的種種過失,以及環境中的種種傷害。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期待發芽的種子,

這些天然存在於內心的,成長的力量會帶領我們每個人長大。

我還記得我曾與我的分析師討論我能夠經歷那麼多痛苦還活了下來這個奇跡,他當時說“一定是有什麼我們還不知道的力量,讓你有了超強的修復能力”,我說,“我能想到的,是我小時候曾讀過的那些書”。

作為一個七零後,成長中曾經歷過一些病態體驗,甚至是超乎尋常的病態體驗,不算什麼稀奇事。我的幸運之處在於,

當我學會識字的時候,國家漸漸開始開放,我可以找到許多書來讀,當父母大學圖書館的阿姨告訴我,“孩子,這裡已經沒有你能讀的書了”時,我已經長大了,從那些書中吸取的養分,已經足夠幫助我建立起對世界的美好期待,足夠讓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會有美好的東西存在,儘管那些美好可能存在于我永遠走不到的地方,但是,只要存在,就有希望。

一直到近幾年我才明白,

小時候讀過的那些書對我的意義在於,那些書中的美好情感幫助我確立起了對人的基本信任,而這個信任的能力其實是發展愛的能力的基礎。

那些書成為我的一個替代性的養育者,彌補了現實的不足。當年我讀過的許多書、許多文章,現在被稱作“雞湯文”,被很多人拒斥。但對我來講,幸虧有那些書,那些故事的陪伴,讓我的內心多了很多營養的滋補,

也多了很多修復創傷的機會,重要的是,幫助我建立起對愛的期待。

當“戾氣”成為一種工具

對“雞湯文”的拒斥,某種程度上講,是對愛的無法信任,或者對“愛”這種重要情感的絕望,是對愛的期待與拒絕的衝突。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身邊刮起了一陣強勁的暴戾之風,

那些充滿愛的、溫暖的文字被當成了迷魂湯,人們時時防備著燉湯的人居心不良;而一些充滿抱怨、充滿戾氣的文字被大加追捧。一時之間,不罵上幾句父母養育失敗,不罵上幾句社會失衡,不罵上幾句權力欺壓,就不能融入社會主流一般,可是,罵過之後,一切照舊,對父母的憤怒,依然藏在心裡;社會不公,依然沒有得到改善,而”罵也無法帶來改變“這件事,倒是帶來更多的挫敗和無望,反而會增加個體內心的痛苦。

在人的情感世界,憤怒可以帶來力量感,所以,心懷戾氣的一個好處,是可以讓我們自己感覺佔據了一個更加優勢的位置,有權力、有力量去責備另一個人,另一個集團、另一個環境等等,這就幫助我們在一個虛幻的力量感下,可以不必去感受喪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的愛)、無力(沒有辦法獲得所渴望的愛)、悲傷等等更加痛苦的情感,也不必在渴望獲得與恐懼被拒絕之間焦慮。

實際上,這些憤怒,也成為我們人生發展的牽制,當我們憤怒于父母養育的失敗時,我們也同時在否認我們自己成長的力量,我們將自己過上更好生活的掌控權拱手交到了父母手裡,就像內心中一直在重複著這樣一個信念:媽媽,我絕不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在我小的時候你沒有那樣對待過我”。

是的,媽媽那時候的確可能剝奪過你很多獲得美好的可能,但是現在,在剝奪你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在憤怒于媽媽沒有給予,和悲傷于媽媽沒有給予之間,相差的是承認和面對喪失的能力。

有能力承認喪失意味著,不得不承受沒有獲得的悲傷,不得不承擔起幫助自己改善的責任,不得不面對成長的痛苦,當你硬著頭皮承擔起這些的時候,就會從心理上與父母漸漸分離,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你也成為你自己,只有這時候,你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美好,你才真正從心理上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

如果不能承擔呢?憤怒和抱怨就像一支紮進血管的抽血針,將你的生機與活力漸漸抽走,因為歷史不能改寫,沉浸在抱怨裡的結果,是挫敗感越來越多,內心的痛苦越來越沉。

有時候我們必須正視雞湯的滋補可能,儘管那只是湯而已。前些天發佈的一篇文章下有讀者留言“難得的心理學的文章不指責”,這樣的留言是需要心理學工作者,尤其是心理科普工作者去慎重反思的。

心理學,或者精神分析存在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責備提供論據的,精神分析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我們去理解人性,並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只有理解和接納發生之後,愛的情感才能滋生,愛的力量是可以修復創傷體驗的,得到修復的人生才變得不那麼痛苦。

可是我們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一些離開了臨床做科普的文章,在科普了父母的養育不良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的同時,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成長力量,忽略了孩子自己在創傷體驗形成過程中的參與,因為心理創傷體驗是一個內部過程,而這個內部體驗並不完全與外部現實對等,也就是說,那些被創傷的體驗有一部分是來自孩子的情感感受方式,而並不完全來自父母養育的不良。

這在臨床中看到的一個惡果,就是增加了求助者的治療難度,因為他們更多的相信自己的痛苦全部來自父母,而與自己是無關的,這些感受方式讓他們放棄了信任自己成長的能力,而將自己陷在抱怨、責備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我們每一個人長大都不容易,如果說到成長,每個人都會有一大把血淚史,再完美的成長史,出生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創傷,哪個人可以不經歷出生就長大呢?

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血跡斑斑中泡大的,心理專業工作者也一樣。不一樣之處在於,專業人員的文字在普通人群中有更大的影響力,所以心理工作者在發出每一篇文字時,至少需要有所反思:我的文字中會有多少自己創傷體驗的投射?會有多少是在科普?會有多少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專業人員無法做到完美,但至少可以謹言慎行,努力做到心理諮詢行業中的一個基本原則“至少,不傷害”,這,就已經是善了。

如何跟自己的“戾氣”和解

對於並沒有豐富精神分析知識的普通人,最好的説明自己的方式,是在愛的關係中去修復創傷,不管是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

我們心中的戾氣的確需要一個接收者來説明減毒、代謝。當然,通常這是心理諮詢師要做的事,而不是生活關系中的人有責任做的事。

親密關係也是可以有治療意義的,如果我們內在的傷害性☆禁☆體☆禁☆驗沒有那麼強,不會對我們的親密關係造成太大破壞的話,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多的修復,但是,如果內部的創傷太嚴重,或是脫離現實太厲害的話,我們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幫助我們修復的壓力就太大了。

這就是說,你可以脫離現實的去責備你的諮詢師毫無人性的傷害你,卻沒有權力去對身邊人這樣做,因為身邊人與你不是治療關係,他沒有義務承載這些戾氣,他也很可能無從分辨關係中到底在發生什麼;同時,諮詢師有能力去承接這些憤怒,並幫助你去理解這些情緒裡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成分,從而幫助你獲得理解和改善,但是生活中的人卻很難做得到。當然,諮詢師有責任承擔你的憤怒,並不是指他們就會為了讓你感覺舒服一些而滿足你的所有期待,你就可以隨意的向諮詢師施加傷害性行為,因為那只會使你陷入破壞性的模式中難以自拔,那不是諮詢師的工作目標,也不是你的成長目標。

諮詢師的目標是説明你化解心中的戾氣,去發展出愛的能力。而這,就需要他們有勇氣冒著你的情緒炮火,帶領你逐漸接近生命的真實,那個真實也許是你抗拒或是恐懼的,所以,那些幫助你發展愛的能力的人,有時也會成為帶給你痛苦體驗的人,但是他們的勇氣本身也有可能成為你的榜樣,讓你願意試著去接近自己的真實,當你真的有勇氣去面對這一切時,當你真正理解你的戾氣所表達的意義時,戾氣對你就沒有用了。

因為愛的能力可以使你柔軟,可以增加你的彈性,可以讓你自由的應對生命中的種種,你已經有了那麼多能力來讓自己生活得好,戾氣就會成為用處不大的工具,恐怕你也就懶得再用了。(作者/王雪岩)

反而會增加個體內心的痛苦。

在人的情感世界,憤怒可以帶來力量感,所以,心懷戾氣的一個好處,是可以讓我們自己感覺佔據了一個更加優勢的位置,有權力、有力量去責備另一個人,另一個集團、另一個環境等等,這就幫助我們在一個虛幻的力量感下,可以不必去感受喪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的愛)、無力(沒有辦法獲得所渴望的愛)、悲傷等等更加痛苦的情感,也不必在渴望獲得與恐懼被拒絕之間焦慮。

實際上,這些憤怒,也成為我們人生發展的牽制,當我們憤怒于父母養育的失敗時,我們也同時在否認我們自己成長的力量,我們將自己過上更好生活的掌控權拱手交到了父母手裡,就像內心中一直在重複著這樣一個信念:媽媽,我絕不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在我小的時候你沒有那樣對待過我”。

是的,媽媽那時候的確可能剝奪過你很多獲得美好的可能,但是現在,在剝奪你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在憤怒于媽媽沒有給予,和悲傷于媽媽沒有給予之間,相差的是承認和面對喪失的能力。

有能力承認喪失意味著,不得不承受沒有獲得的悲傷,不得不承擔起幫助自己改善的責任,不得不面對成長的痛苦,當你硬著頭皮承擔起這些的時候,就會從心理上與父母漸漸分離,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你也成為你自己,只有這時候,你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美好,你才真正從心理上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

如果不能承擔呢?憤怒和抱怨就像一支紮進血管的抽血針,將你的生機與活力漸漸抽走,因為歷史不能改寫,沉浸在抱怨裡的結果,是挫敗感越來越多,內心的痛苦越來越沉。

有時候我們必須正視雞湯的滋補可能,儘管那只是湯而已。前些天發佈的一篇文章下有讀者留言“難得的心理學的文章不指責”,這樣的留言是需要心理學工作者,尤其是心理科普工作者去慎重反思的。

心理學,或者精神分析存在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責備提供論據的,精神分析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我們去理解人性,並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只有理解和接納發生之後,愛的情感才能滋生,愛的力量是可以修復創傷體驗的,得到修復的人生才變得不那麼痛苦。

可是我們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一些離開了臨床做科普的文章,在科普了父母的養育不良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的同時,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成長力量,忽略了孩子自己在創傷體驗形成過程中的參與,因為心理創傷體驗是一個內部過程,而這個內部體驗並不完全與外部現實對等,也就是說,那些被創傷的體驗有一部分是來自孩子的情感感受方式,而並不完全來自父母養育的不良。

這在臨床中看到的一個惡果,就是增加了求助者的治療難度,因為他們更多的相信自己的痛苦全部來自父母,而與自己是無關的,這些感受方式讓他們放棄了信任自己成長的能力,而將自己陷在抱怨、責備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我們每一個人長大都不容易,如果說到成長,每個人都會有一大把血淚史,再完美的成長史,出生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創傷,哪個人可以不經歷出生就長大呢?

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血跡斑斑中泡大的,心理專業工作者也一樣。不一樣之處在於,專業人員的文字在普通人群中有更大的影響力,所以心理工作者在發出每一篇文字時,至少需要有所反思:我的文字中會有多少自己創傷體驗的投射?會有多少是在科普?會有多少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專業人員無法做到完美,但至少可以謹言慎行,努力做到心理諮詢行業中的一個基本原則“至少,不傷害”,這,就已經是善了。

如何跟自己的“戾氣”和解

對於並沒有豐富精神分析知識的普通人,最好的説明自己的方式,是在愛的關係中去修復創傷,不管是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

我們心中的戾氣的確需要一個接收者來説明減毒、代謝。當然,通常這是心理諮詢師要做的事,而不是生活關系中的人有責任做的事。

親密關係也是可以有治療意義的,如果我們內在的傷害性☆禁☆體☆禁☆驗沒有那麼強,不會對我們的親密關係造成太大破壞的話,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多的修復,但是,如果內部的創傷太嚴重,或是脫離現實太厲害的話,我們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幫助我們修復的壓力就太大了。

這就是說,你可以脫離現實的去責備你的諮詢師毫無人性的傷害你,卻沒有權力去對身邊人這樣做,因為身邊人與你不是治療關係,他沒有義務承載這些戾氣,他也很可能無從分辨關係中到底在發生什麼;同時,諮詢師有能力去承接這些憤怒,並幫助你去理解這些情緒裡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成分,從而幫助你獲得理解和改善,但是生活中的人卻很難做得到。當然,諮詢師有責任承擔你的憤怒,並不是指他們就會為了讓你感覺舒服一些而滿足你的所有期待,你就可以隨意的向諮詢師施加傷害性行為,因為那只會使你陷入破壞性的模式中難以自拔,那不是諮詢師的工作目標,也不是你的成長目標。

諮詢師的目標是説明你化解心中的戾氣,去發展出愛的能力。而這,就需要他們有勇氣冒著你的情緒炮火,帶領你逐漸接近生命的真實,那個真實也許是你抗拒或是恐懼的,所以,那些幫助你發展愛的能力的人,有時也會成為帶給你痛苦體驗的人,但是他們的勇氣本身也有可能成為你的榜樣,讓你願意試著去接近自己的真實,當你真的有勇氣去面對這一切時,當你真正理解你的戾氣所表達的意義時,戾氣對你就沒有用了。

因為愛的能力可以使你柔軟,可以增加你的彈性,可以讓你自由的應對生命中的種種,你已經有了那麼多能力來讓自己生活得好,戾氣就會成為用處不大的工具,恐怕你也就懶得再用了。(作者/王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