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蛟龍號”下潛數千米 專家:中國深度不止於此!

央視網消息:世界上海底最深的地方,深度超過一萬米,我們的“蛟龍”下潛也在7000米左右,那麼為什麼此次我國自主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要將下潛的深度設計在4500米呢?

專家告訴我們,

選擇4500米,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深度,因為這個深度基本上覆蓋了我們國家的主要海域和國際海域資源可開發的深度。

中船重工702所4500米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胡震:4500米深度覆蓋我們整個南海的探測、下潛開發等等這方面的需求;第二個就是現在研究的一些熱點領域,比如像海底的熱液硫化物、海底的冷泉等等,它這個深度基本上都是在3000米左右。

但是,4500米的探測能力,並不是我們自主研製載人深潛潛水器的最終目標。

專家表示,在此基礎上,未來中國的載人深潛,還將給我們帶來更多期待。

資料圖:“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海洋的經濟價值逐漸被各國所認可,海洋開發也離不開性能更先進的潛水器,專家表示,未來的載人深潛也會配合海洋開發的需求,

開發更多種類的潛水器。

【相關閱讀】“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針”深度全球第七

據新華社“決心”號4月4日電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鑽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鑽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決心”號目前正在進行鑽探的這一鑽井編號為U1500B,

位於北緯18度18.27分、東經116度13.20分。3月25日,“決心”號在該孔1380米深處成功“觸摸”到南海海底的玄武岩。截至目前,已鑽取到100多米的玄武岩岩芯樣品,回收率達70%以上,多個岩芯的取芯率達到甚至超過100%。

據IODP367航次項目經理亞當·克勞斯介紹,“決心”號在U1550B孔的鑽探將持續到4月5日,此後將進行“測井”工作。4月9日,“決心”號將結束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上半場”任務,停靠香港碼頭進行補給,並迎接IODP368航次的科學家上船,

繼續執行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下半場”鑽探任務。

【相關閱讀】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上半場”結束

新華社“決心”號4月9日電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上半場”IODP367航次圓滿結束。4月9日,“決心”號大洋鑽探船停靠香港維多利亞港招商局碼頭,為開展“下半場”IODP368航次進行物資補給和人員交換。

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包括“決心”號IODP367和IODP368兩個航次,

共有來自13個國家、66名科學家參加。“決心”號於2月13日從香港啟程前往南海北部目標鑽探海域,近兩個月來,在南海北部U1499和U1500兩個鑽探站位,共進行了4個鑽孔的鑽探。鑽探總長度達4124米,共鑽取岩芯940米,其中玄武岩約115米。

據IODP367航次中方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教授介紹,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上半場”最大的驚喜,首先是在南海海底再次發現了“大洋紅層”。這是繼2014年第二次南海大洋鑽探之後,“決心”號再次在南海海底鑽到“大洋紅層”,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其次是成功鑽到南海洋陸過渡帶的基底岩石,共鑽取上百米南海擴張最早期的玄武岩,為研究南海如何孕育誕生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此外,鑽探還令人意外地發現,在南海北部海底的“大洋紅層”之下,還像“謎一樣”地存在厚厚的礫石層和鈣質砂岩,這為研究南海增添了更多的科學魅力。

資料圖:“決心”號大洋鑽探船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也是我國岸外最重要的深海區。我國于1998年加入國際大洋發現計畫(IODP)以來,先後設計和主導了兩次南海大洋鑽探,即1999年的ODP184航次和2014年的IODP349航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目標是鑽取南海的基底岩石,揭示南海成因,探尋大陸如何破裂、海洋盆地如何形成的科學之謎,檢驗國際上以大西洋為“藍本”的非火山型大陸破裂理論。

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不僅是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次科學前沿探索活動,也是加強科普宣傳的好時機。兩個月來,利用“船對岸”視頻連線設備,“決心”號上的科普宣傳專員和各國科學家們,共組織進行了99場科普連線活動。

“決心”號在香港進行物資補給和人員交換後,將繼續奔赴南海北部目標海域,執行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下半場”任務。IODP368航次的首席科學家由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丹麥與格陵蘭地質學會漢斯·克裡斯汀·拉爾森教授共同擔任。9日,兩個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在“決心”號上進行工作交接。

相關報導:

美媒:056型護衛艦入役南海艦隊 專門反潛作戰

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上半場”結束

杜特爾特命令菲軍隊佔領爭議南沙島礁 外交部回應

環球時報:杜特爾特的南海政策“突然變了”嗎

美媒關注中國“蛟龍”5月首飛:可用於南海運輸

“決心”號再次在南海海底鑽到“大洋紅層”,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其次是成功鑽到南海洋陸過渡帶的基底岩石,共鑽取上百米南海擴張最早期的玄武岩,為研究南海如何孕育誕生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此外,鑽探還令人意外地發現,在南海北部海底的“大洋紅層”之下,還像“謎一樣”地存在厚厚的礫石層和鈣質砂岩,這為研究南海增添了更多的科學魅力。

資料圖:“決心”號大洋鑽探船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也是我國岸外最重要的深海區。我國于1998年加入國際大洋發現計畫(IODP)以來,先後設計和主導了兩次南海大洋鑽探,即1999年的ODP184航次和2014年的IODP349航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目標是鑽取南海的基底岩石,揭示南海成因,探尋大陸如何破裂、海洋盆地如何形成的科學之謎,檢驗國際上以大西洋為“藍本”的非火山型大陸破裂理論。

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不僅是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次科學前沿探索活動,也是加強科普宣傳的好時機。兩個月來,利用“船對岸”視頻連線設備,“決心”號上的科普宣傳專員和各國科學家們,共組織進行了99場科普連線活動。

“決心”號在香港進行物資補給和人員交換後,將繼續奔赴南海北部目標海域,執行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下半場”任務。IODP368航次的首席科學家由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丹麥與格陵蘭地質學會漢斯·克裡斯汀·拉爾森教授共同擔任。9日,兩個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在“決心”號上進行工作交接。

相關報導:

美媒:056型護衛艦入役南海艦隊 專門反潛作戰

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上半場”結束

杜特爾特命令菲軍隊佔領爭議南沙島礁 外交部回應

環球時報:杜特爾特的南海政策“突然變了”嗎

美媒關注中國“蛟龍”5月首飛:可用於南海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