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梓關,一個江南古村落的低調復興

“東梓關在富春江的東岸,錢塘江到富陽而一折,自此以上,為富春江,東西的江流變成了南北的向道……”。原籍富陽的作家郁達夫在1932年的小說《東梓關》中,用寥寥幾筆解釋了一個曾經商貿興隆、店鋪林立的古埠在地理上的成因。

打開穀歌地圖來看,東梓關位於桐洲島的下方,富春江分開的兩股水流,在此處合攏為一股,江畔痕跡依然鮮明的古船埠和古驛道,如同一塊梳齒板,嚙合起上下游的村民、船家、商賈與往來行路之人的需要,可以想像,舊時的東梓關作為富春江的水上關隘,即便稱不上熱鬧非凡,也必然會有一番富裕自足的民生景象。

東梓關村的沿江風景。本文圖均為 高翰 圖(除署名外)

村裡的古樟樹有八百年歷史,江邊的越石廟建于嘉慶十八年。

水運衰落,陸運興起,

再加上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讓東梓關在近三十年裡漸漸成為一個乏人問津的名字。富春江沿岸從來不缺詩情畫意的水鄉,對比3公里之外的桐廬深澳古村落,4個風格各異的自然村深澳、荻浦、環溪、徐畈,互相之間比拼資源、爭奪人氣的暗戰局面,東梓關的沉寂、寥落,倒是顯出一層與世無爭的意味。只不過,這個千年村落的命運卻又在一夕之間有了新的改變。

2017年1月,建築師孟凡浩曬出一組農居房的照片迅速傳遍社交網路,

東梓關頭頂“網紅村”的標籤,重新被推上風口浪尖。

自村南遙望“網紅村”。資料 圖

時間倒推至2013年,這一年,東梓關村被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村”和“杭派民居示範村創建村”,緊接著,村裡的古建築保護工程與打造建造杭派民居示範點的安置計畫亟待展開,

兩個齊頭並進的專案,讓身為村支書記許時新一時間忙不過來了。

許時新曾向媒體提到,在最初的計畫裡,東梓關沿江25畝地範圍內的危舊住房將被統一征遷,有關村民將會被移送至鎮上居住,享受更好的住房及配套設施。這個方案固然可行,但在他看來,並不比原址重建回遷房更高明——原址重建,意味著村民們不必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

人口日漸稀疏的鄉村,不會因此變得更空。

村裡的長塘是古建築集中的區域,安雅堂、積善堂、許家大院都在附近。

來自gad綠城設計的建築師孟凡浩挑起了給村民設計回遷房的擔子。在此之前,孟凡浩的履歷裡不乏城市高端住宅及商業綜合體的設計作品,近兩年,他也接了一些與民宿設計相關的村落改造專案,然而說到真正投身于鄉間蓋屋、設身處地的為農民做設計,尚屬首次。

2013年的年末,孟凡浩帶領設計團隊住進了東梓關村,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裡,他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傾聽村民們的需求。2014年5月,項目正式動工,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孟凡浩幾乎每週都抽一兩天來到村裡,監督施工之餘,也繼續考察傳統村落的形態與清代建築遺存。直至2016年8月,25畝地上的46幢白屋黛瓦的仿古建築相繼落成,孟凡浩以“新杭派民居”為題的建築實驗迎來了最後的結果驗收階段。

村史館裡的“新杭派民居”建築模型

白牆黛瓦的3層小樓,造型精巧

由320國道進入場口鎮,再轉入村道,隔著或墨綠或淡綠的隔離林與農田,一片潑墨山水似的建築群倏地出現,帶著溫潤且極具震懾力的美感,讓人無法移開視線。走了近了看,與稍遠處成形於不同年代的陳舊民居加以對比,卻又能感受到這件作品的圓融與包容——村落裡原有的新舊相糅、參差多態的建築風貌,並未因此受到滋擾。

相較於普里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在文村留下的“村中村”,孟凡浩的作品與村民對於住宅實用性的需求貼得更近,電瓶車、農具、柴火、大件雜物無處安放的問題並不存在。基本戶型構成為每大院包含3個獨棟建築,每棟一戶,分別包含4個以上的臥室,各有前、側、後3個不同小院,戶與戶之間完全獨立,保持1.6以上的間距。同時,建築形態保留了浙江傳統民居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邊進入的式樣。這是設計團隊花費數月與村民進行上百次溝通產生的結果。

“設計圖紙一出來,我就很喜歡,想著要馬上把錢交掉。”年初開始裝修,如今已經入住A-35號房的村民朱勇傑解釋道。

隨後說起“隔壁”的文村,他又補充到,農村人都喜歡小洋房,對傳統民居不大感冒。“那邊雖然也是獨棟的戶型,可是面積小,不怎麼通透的,住進去好像又回到了老時代。聽說還剩下一些房子沒有人要。”

朱勇傑的“茶言居”民宿。被採訪者供圖

朱國平、朱勇傑與建築師孟凡浩在自家院落前合影。被採訪者供圖

在孟凡浩的規劃裡,除了已交付的一期46戶住宅之外,還有多個公共空間,包括村民活動中心、鄉村書院、遊客接待中心作為二期項目,以及40餘幢村屋的立面整治作為三期項目亟待完工。11月22日,位於村口的村民活動中心在半完工狀態下舉辦了第一場文娛表演,也隨著情緒高漲的村民們一起聽了越劇,看了廣場舞表演。四次做客朱勇傑新家的孟凡浩,還不忘提醒對方,早點完成民宿線上開業的準備工作,“早點給我資料,我好早點發出去,介紹朋友來。”經過長達兩年的設計、施工磨合階段,他們已成為很好的朋友。

村民們集結在一起欣賞越劇。孟凡浩 圖

村民活動中心前的廣場舞表演。孟凡浩 圖

“新杭派民居”給東梓關帶來的變化還不止這些,村子北邊的長塘,曾經的村落核心區域,共有39幢老宅參與改建翻新,其中有幾間進度較快的老宅已正式“變臉”為設計工作室、酒作坊、農家樂、咖啡廳。在許時新提到的規劃中,嶄新的東梓關將包含一條以長塘為主軸的特色農產品和文創產業商業街,富春江沿岸的景觀帶則會成為漁家樂和精品民宿紮堆的區域,接下來,村裡還將規劃300多畝地用於建設甘蔗產業園,並與開元集團合作開發閒置土地,打造集醫療、養生為一體的“中醫谷”。

圍繞著整治修繕後的東梓關,能看得到的最顯而易見改變就是,那些曾捨棄老宅,去富陽、杭州或更遠的城市謀求生計的村民們正在漸漸回籠。除了朱勇傑之外,還有幾位大學生攢著開民宿、開茶館的想法搬回了村裡。主動找到許時新表示希望返鄉創業的人亦不在少數。那片立在村南田野裡、獨具江南水鄉韻味的小型建築群,像楔子一般,插進了人的心裡,讓懷抱鄉愁的年輕人們有了躍躍欲試的勇氣。

或許眼下發生的一切正如孟凡浩預想的那樣,“建築只是一個載體,通過它們,讓社會各界注意到這個小鄉村,也讓離開的村民回到村中,才是最終目的。”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近兩年,他也接了一些與民宿設計相關的村落改造專案,然而說到真正投身于鄉間蓋屋、設身處地的為農民做設計,尚屬首次。

2013年的年末,孟凡浩帶領設計團隊住進了東梓關村,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裡,他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傾聽村民們的需求。2014年5月,項目正式動工,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孟凡浩幾乎每週都抽一兩天來到村裡,監督施工之餘,也繼續考察傳統村落的形態與清代建築遺存。直至2016年8月,25畝地上的46幢白屋黛瓦的仿古建築相繼落成,孟凡浩以“新杭派民居”為題的建築實驗迎來了最後的結果驗收階段。

村史館裡的“新杭派民居”建築模型

白牆黛瓦的3層小樓,造型精巧

由320國道進入場口鎮,再轉入村道,隔著或墨綠或淡綠的隔離林與農田,一片潑墨山水似的建築群倏地出現,帶著溫潤且極具震懾力的美感,讓人無法移開視線。走了近了看,與稍遠處成形於不同年代的陳舊民居加以對比,卻又能感受到這件作品的圓融與包容——村落裡原有的新舊相糅、參差多態的建築風貌,並未因此受到滋擾。

相較於普里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在文村留下的“村中村”,孟凡浩的作品與村民對於住宅實用性的需求貼得更近,電瓶車、農具、柴火、大件雜物無處安放的問題並不存在。基本戶型構成為每大院包含3個獨棟建築,每棟一戶,分別包含4個以上的臥室,各有前、側、後3個不同小院,戶與戶之間完全獨立,保持1.6以上的間距。同時,建築形態保留了浙江傳統民居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邊進入的式樣。這是設計團隊花費數月與村民進行上百次溝通產生的結果。

“設計圖紙一出來,我就很喜歡,想著要馬上把錢交掉。”年初開始裝修,如今已經入住A-35號房的村民朱勇傑解釋道。

隨後說起“隔壁”的文村,他又補充到,農村人都喜歡小洋房,對傳統民居不大感冒。“那邊雖然也是獨棟的戶型,可是面積小,不怎麼通透的,住進去好像又回到了老時代。聽說還剩下一些房子沒有人要。”

朱勇傑的“茶言居”民宿。被採訪者供圖

朱國平、朱勇傑與建築師孟凡浩在自家院落前合影。被採訪者供圖

在孟凡浩的規劃裡,除了已交付的一期46戶住宅之外,還有多個公共空間,包括村民活動中心、鄉村書院、遊客接待中心作為二期項目,以及40餘幢村屋的立面整治作為三期項目亟待完工。11月22日,位於村口的村民活動中心在半完工狀態下舉辦了第一場文娛表演,也隨著情緒高漲的村民們一起聽了越劇,看了廣場舞表演。四次做客朱勇傑新家的孟凡浩,還不忘提醒對方,早點完成民宿線上開業的準備工作,“早點給我資料,我好早點發出去,介紹朋友來。”經過長達兩年的設計、施工磨合階段,他們已成為很好的朋友。

村民們集結在一起欣賞越劇。孟凡浩 圖

村民活動中心前的廣場舞表演。孟凡浩 圖

“新杭派民居”給東梓關帶來的變化還不止這些,村子北邊的長塘,曾經的村落核心區域,共有39幢老宅參與改建翻新,其中有幾間進度較快的老宅已正式“變臉”為設計工作室、酒作坊、農家樂、咖啡廳。在許時新提到的規劃中,嶄新的東梓關將包含一條以長塘為主軸的特色農產品和文創產業商業街,富春江沿岸的景觀帶則會成為漁家樂和精品民宿紮堆的區域,接下來,村裡還將規劃300多畝地用於建設甘蔗產業園,並與開元集團合作開發閒置土地,打造集醫療、養生為一體的“中醫谷”。

圍繞著整治修繕後的東梓關,能看得到的最顯而易見改變就是,那些曾捨棄老宅,去富陽、杭州或更遠的城市謀求生計的村民們正在漸漸回籠。除了朱勇傑之外,還有幾位大學生攢著開民宿、開茶館的想法搬回了村裡。主動找到許時新表示希望返鄉創業的人亦不在少數。那片立在村南田野裡、獨具江南水鄉韻味的小型建築群,像楔子一般,插進了人的心裡,讓懷抱鄉愁的年輕人們有了躍躍欲試的勇氣。

或許眼下發生的一切正如孟凡浩預想的那樣,“建築只是一個載體,通過它們,讓社會各界注意到這個小鄉村,也讓離開的村民回到村中,才是最終目的。”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