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造嗎?元旦與春節原本“一家人”

瀘州青年

| 有用 | 有趣 | 有態度 |

「青年專屬的微信公眾號」

2017已搭乘時光列車正在離我們遠去,2018也正向我們走來。

再過兩天也就是元旦(在我老家習慣叫陽曆年)就要到了,迎接新年的首先是三天假期,

過了這麼多年元旦,親愛的朋友們,您知道“元旦的由來”嗎?

“元旦”“春節”兩個不同的節日,為什麼說它們“原本一家人”呢?

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舉辦了30多年,但現在春節的名字也就是60多年的歷史,這是怎麼回事呢?

且看下文

首先介紹一下“元旦”二字的含義:

元旦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

“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

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曆1月1日,1912年中華民國起為西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西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

2018年1月1日,也就是“元旦”,馬上就要到了,而再過40多天“春節”也將來臨。

現在所謂農曆年的春節,歷史上稱為“元旦”;而現在過的“春節”,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這種情況已經近百年了,我們都習慣了,以為古來如此。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現代科學證實,人要養成一種習慣,只需21天,何況百年?

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文化都是人創造的,不過有的能找到源頭,有的找不到。

元旦和春節的形成都還算脈絡清晰,瞭解後覺得很有點意趣。

農曆元旦被官方易名為“春節”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隨後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

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西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1914年1月,民國政府的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袁世凱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問題,只批准“元旦為春節”。

由此,傳統農曆新年歲首被官方正式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西曆的1月1日這一天。但一般百姓並不理會西曆元旦,仍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新年,並按傳統方式慶賀。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就決定繼承辛亥傳統,在曆法上採用西元紀年法,但對傳統年節給予特別關注。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西元紀年法,並將西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12月23日政務院第十二次政務會議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元旦、春節為法定節假日。

周邊國家一直受我國文化的影響,越南、韓國也過春節,也是農曆的正月初一。

元旦也好,春節也罷,它們對於中國人的意義遠非熱鬧的節慶那麼簡單。尤其是梳理二者的形成,更會發現各種變化背後蘊含的除了生活生產經驗的總結,更有歷史觀文化觀的變遷。

恭喜小編終於結束了2017年的單身生活,即將迎來2018年的單身生活~

— END —

編輯:叨叨妹兒

並將西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12月23日政務院第十二次政務會議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元旦、春節為法定節假日。

周邊國家一直受我國文化的影響,越南、韓國也過春節,也是農曆的正月初一。

元旦也好,春節也罷,它們對於中國人的意義遠非熱鬧的節慶那麼簡單。尤其是梳理二者的形成,更會發現各種變化背後蘊含的除了生活生產經驗的總結,更有歷史觀文化觀的變遷。

恭喜小編終於結束了2017年的單身生活,即將迎來2018年的單身生活~

— END —

編輯:叨叨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