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可包裹太陽的直徑二億公里的大球,宇宙二級文明能建造?真的嗎?

科學家認為,有一種比人類文明高級許多的文明(二級文明級別),他們可以創建一種巨大的球體,把所在的恒星系包圍起來,以爭取最大限度的利用恒星的能量,這樣的球體被稱為“戴森球”。

戴森球概念源自於美國物理學家兼數學家弗裡曼·戴森,他在1960年就提出這種概念,認為如果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那必然有一天他的能源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太陽的全部能源輸出,此時就有必要建立環繞太陽的殼狀軌道結構以便用來收集由太陽輸出的全部能源。

戴森和一些科學家就此展開聯想,認為外星文明同樣如此,如果一個星球的文明到了需要大量利用恒星資源的時候,

那麼就需要建造戴森球了。他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並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根據是弗裡曼·戴森的構思,"戴森球"是個巨型人造結構,直徑可達2億公里,可在遠距離上包圍恒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

那麼戴森的構思設計可行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距離太陽一億公里的距離上建造一個能包圍太陽的巨大的球體,簡直是匪夷所思了,先說其材料來源,估計把太陽系所有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都拿過來打造這樣的一個球體,也難以完成其萬一。這是第一個不可能。


第二個不可能是,這麼巨大的球體,當然會產生極大的引力作用,其自身根本無法承受自身向內的壓力,因此是會向內坍縮的,所以這種引力作用也說明其是根本建不起來的。

第三個不可能就是,建造一個直徑2億公里的球殼,所需要的材料會比太陽本身甚至整個太陽系所包含的物質還多,這麼龐大的物質量,必然打亂太陽的運行,因為它已經根本帶不動這麼巨大的結構運轉。

從上面三種不可能來看,戴森球絕不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球體,所以這種設想難以成立,但是卻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打造出多個像地球這樣大的行星,在恒星宜居帶上均勻分佈開來,使之不相互影響,並且同步進行圍繞太陽的運轉和自身的自轉,

如果材料充足,還可以在宜居帶中佈置多個這樣的行星帶,但數量必須控制在太陽引力能承受的範圍之內,這樣的構造也可說是戴森球新的設想了。

但是即使做到這些的話,這些環繞太陽這樣的恒星運轉的天體也不是一個球體,而是一個個鏈狀的行星帶,所以戴森球這種概念在理論上是難成立的,不過這種設想或可啟示人類進行行星鏈這種事物的思考了。

而是一個個鏈狀的行星帶,所以戴森球這種概念在理論上是難成立的,不過這種設想或可啟示人類進行行星鏈這種事物的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