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恨歌|大唐盛世的傾城之戀

原文@知月 載於中讀App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為什麼要叫長恨歌?

因為楊玉環說,她和她的三郎立誓要「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是她卻死在了馬嵬坡。一對戀人天人永隔,故而「長恨」。

答案或許沒那麼簡單。

「長恨」到底是誰的恨?作者對這段愛情的態度是同情還是否定?《長恨歌》是寫實還是虛構,抒情還是敘事,諷諭還是感傷?馬嵬兵變有沒有隱藏劇情,楊玉環到底死了沒有?為什麼楊玉環死後,詩裡還要寫「海外仙山」的內容?

是不是有點亂?聽過幾個前人開的腦洞後,也許你就更亂了。

比如俞平伯在上世紀20年代做的一個「大膽的假設」:楊玉環其初沒有死,而是在馬嵬坡下被六軍劫走,下落不明,三郎背了那麼多年賜死楊玉環的罪名其實有點冤。臨邛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要找的不是楊玉環的魂魄而是她本人,結果找到了疑似做了女道士並淪落風塵的貴妃。「長恨」,

恨的不是死別而是生離。

80年代,這個推測被周煦良舊事重提,但他理解的「長恨」恨的是楊玉環把唐明皇給忘了,恨的是她對愛情不忠(此處應有吐槽)。

馬嵬坡的隱藏劇情在索隱派的不斷深挖下,細節不斷豐富,一直講到了貴妃跟著遣唐使的船東渡到日本。

這類「隱事說」的基礎,其實是把《長恨歌》等同於真實的歷史,所以不僅要解決楊玉環做壽王妃那段為啥不見了,更要努力把「海外仙山」的內容落到實處。

除此之外,白居易本人的八卦也被人挖了 。王拾遺在《他生未蔔此生休——論長恨歌的主題思想》中考證,白居易有一個相戀卻沒能相守的地下戀人「湘靈」,當他被貶做江州司馬時,隨身還帶著這位「東鄰嬋娟子」贈他的一雙鞋,想像著和她「雙行複雙止」。所謂「長恨」,不過是借他人酒杯,一抒自己的愛情之恨罷了。

除了這些太過「小說家言」的腦洞,「長恨」到底恨的是什麼,最大的分歧還是在愛情說還是諷諭說上。

在和《長恨歌》同題材同內容的《長恨歌傳》裡,陳鴻寫了《長恨歌》創作緣由: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王質夫、陳鴻和白居易一起遊覽仙遊寺,閒聊時侃到了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王質夫對白居易說,你那麼會寫詩,

寫寫這個故事吧。於是白居易就寫了《長恨歌》,用來「感其事」,也「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

陳鴻一下子給《長恨歌》安了兩個創作目的,那麼「長恨」究竟是打算「感其事」還是「懲尤物」呢?或者兼而有之?

白居易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自己把《長恨歌》歸到了感傷一類,但《長恨歌》中真的沒有諷諭嗎?

詩的第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唐朝人喜歡以漢代唐眾所周知,「漢皇」顯然即是「明皇」。

以當時的價值觀而言,「重色」絕不是一個君王的優點。從這一句一直到「漁陽鼙鼓」之前,所寫的內容只有兩個字——「專寵」。

這不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鍾情,而是一個帝王對寵妃的沉迷。「三千寵愛在一身」之後,「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土」以及六宮粉黛的怨曠(這個主題元白等人曾反復題詠)等等,都是這份專情的副產品。站在客觀的視角寫兩人的這段「愛情」生活,詩中流露出的絕非讚賞的語氣。

花團錦簇的文字背後,是山雨欲來的預警。這一切在「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達到頂峰。蒙太奇式的剪接,是古人慣用的春秋筆法,熟悉古詩套路的,都能感覺到這句話中的諷諭味道。

無論如何,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是安史之亂的因。這不是「女色誤國」的興師問罪,而是歷史的蝴蝶效應。處於大唐帝國權力核心的李楊之愛,從一開始,就無法超脫於權力的遊戲。

在「漁陽鼙鼓」之後,敘事視角切換到了楊妃身上,筆調也從評判轉為了同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不是「紅顏禍水」的下場,而是一個美麗形象的殞落,甚至可以說,馬嵬坡下的這一幕,就是整個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一個象徵。

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是《長恨歌》寫得最好也最動人的部分。如果說《長恨歌》是一首愛情敘事詩,那麼直到這一段,展開的才是關於愛情的內容。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在前一段中致禍的「專寵」,在這裡成了可貴的「專情」。「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回鑾之後,李隆基面對的就是這樣物不是人亦非的現實。空有一個太上皇的名分,改變不了江山、皇位、愛情乃至整個人生都已在這場動亂中失去的現實,屬於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是一個人生已走到盡頭的老人,對著舊時光的遺跡懷念起生命中最美好的那個女子。

玄宗的人生,往前已無路可走,只能向人間之外尋一份希冀。虛無縹緲間那個非人非仙非鬼的楊太真,與其說是道士尋到的,倒不如說是玄宗想像中的那個「天上人間會相見」的心上人。

因此這個楊玉環會思念,會傷感,會「含情凝睇謝君王」,會重提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唯獨不會恨李隆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雖是接著「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來的,但卻不是楊妃之恨。

從頭至尾,詩歌對於楊玉環的刻畫一直都是外視角,甚至在這一段裡,她的一言一行也都是出現道士眼中的。《長恨歌》寫的不是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而是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愛情。唐明皇才是這首詩的主角,楊妃只是作為他愛情的客體存在的,所以她只會愛,而不會主動去「恨」。

無論是「感其事」還是「懲尤物」,寫到「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也就足夠了,白居易為何還要寫一段海外仙山的傳奇故事?

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認為,這一段混入了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故事。「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貴妃。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李夫人》)「泰陵」就是唐玄宗的墓,「此恨長在無銷期」似可作《長恨歌》注腳。《李夫人》顯然是為了諷諭的目的而寫,但卒章顯志的「不如不遇傾城色」,僅僅是在追悔嗎?

白居易的《新樂府》中,有一首寫明為「止淫奔」而作的《井底引銀瓶》。詩中最後的勸誡,是「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但這段「政治不正確」的「愛情」,呈現在詩中卻是 「妾弄青梅憑短牆,郎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的美好,詩中對這位女主人公,不見指責只見同情。

無論是寫漢武帝,還是唐明皇,還是這位大膽私奔的女子,這幾首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詩中存在著社會與個人兩種不同的參照系。在社會的範疇,個人的情☆禁☆欲是不被贊同的,但這不等於否定了它在個人世界中的美好。

「人非草木皆有情」,「惑人」的不是平時我們理解的貪欲,而是「情」。情能惑人,不是因其邪惡,而正是因為其美好。越是美好,才越會讓人沉溺其中難以割捨,但這種沉溺是非理性的,在社會的範疇是不被贊同的。而回到個人的世界,顯然,白居易並不是不懂愛的。

如果「湘靈」的那段傳言屬實,也許這一切就找到了原因。

陳允吉在《從<歡喜國王緣>變文看<長恨歌>故事的構成》的觀點,似可提供一個理解《長恨歌》的思路。

這篇文章認為,《長恨歌》很可能受到了唐代流傳甚廣的《歡喜國王緣》變文的影響。變文故事講的是歡喜王寵愛一位有相夫人,一天突然發現夫人的氣色預示著她會七日而亡。夫人去向一位比丘尼求延壽之法,對方勸她莫貪戀塵世而應求諸天上,讓夫人受齋戒。夫人歸來後身亡,國王思念不已。夫人在天上也對國王念念不忘,下凡與他相見,勸說他也受齋戒,最後兩人一起生天。

根據論文中的考證,在原來的佛經故事中,有相夫人夭亡是因為恃寵讓國王違背規矩為自己彈琴。放縱的情☆禁☆欲,在人間是致禍的根源,而在超脫於凡俗的快樂之後,兩人才終於得以在天上團圓。

這與《長恨歌》的確異曲同工。「漁陽鼙鼓」始自李隆基對楊玉環「帝王家罕見」的真情,這段愛不為不真不為不切,然而當李楊二人沉溺在愛情中渾然忘記了周圍的世界時,卻給周圍的世界帶來了毀滅,最終也拉上了他們的愛情作陪葬。但是最終,能於一切毀滅之後給人惟一的安慰的,卻只剩下了愛情。

耽溺的情☆禁☆欲是罪惡之源,昇華的愛情卻是救贖之道。「長恨」,恨在個人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理性與感情的矛盾。這個衝突,唐玄宗解不了,白居易也解不了,人間解不了,只好寄望於「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所以只能「長恨」,只能「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最終《長恨歌》中的這個「恨」,最後在《長生殿》中被洪昇解決了。

「漢皇」顯然即是「明皇」。

以當時的價值觀而言,「重色」絕不是一個君王的優點。從這一句一直到「漁陽鼙鼓」之前,所寫的內容只有兩個字——「專寵」。

這不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鍾情,而是一個帝王對寵妃的沉迷。「三千寵愛在一身」之後,「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土」以及六宮粉黛的怨曠(這個主題元白等人曾反復題詠)等等,都是這份專情的副產品。站在客觀的視角寫兩人的這段「愛情」生活,詩中流露出的絕非讚賞的語氣。

花團錦簇的文字背後,是山雨欲來的預警。這一切在「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達到頂峰。蒙太奇式的剪接,是古人慣用的春秋筆法,熟悉古詩套路的,都能感覺到這句話中的諷諭味道。

無論如何,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是安史之亂的因。這不是「女色誤國」的興師問罪,而是歷史的蝴蝶效應。處於大唐帝國權力核心的李楊之愛,從一開始,就無法超脫於權力的遊戲。

在「漁陽鼙鼓」之後,敘事視角切換到了楊妃身上,筆調也從評判轉為了同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不是「紅顏禍水」的下場,而是一個美麗形象的殞落,甚至可以說,馬嵬坡下的這一幕,就是整個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一個象徵。

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是《長恨歌》寫得最好也最動人的部分。如果說《長恨歌》是一首愛情敘事詩,那麼直到這一段,展開的才是關於愛情的內容。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在前一段中致禍的「專寵」,在這裡成了可貴的「專情」。「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回鑾之後,李隆基面對的就是這樣物不是人亦非的現實。空有一個太上皇的名分,改變不了江山、皇位、愛情乃至整個人生都已在這場動亂中失去的現實,屬於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是一個人生已走到盡頭的老人,對著舊時光的遺跡懷念起生命中最美好的那個女子。

玄宗的人生,往前已無路可走,只能向人間之外尋一份希冀。虛無縹緲間那個非人非仙非鬼的楊太真,與其說是道士尋到的,倒不如說是玄宗想像中的那個「天上人間會相見」的心上人。

因此這個楊玉環會思念,會傷感,會「含情凝睇謝君王」,會重提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唯獨不會恨李隆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雖是接著「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來的,但卻不是楊妃之恨。

從頭至尾,詩歌對於楊玉環的刻畫一直都是外視角,甚至在這一段裡,她的一言一行也都是出現道士眼中的。《長恨歌》寫的不是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而是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愛情。唐明皇才是這首詩的主角,楊妃只是作為他愛情的客體存在的,所以她只會愛,而不會主動去「恨」。

無論是「感其事」還是「懲尤物」,寫到「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也就足夠了,白居易為何還要寫一段海外仙山的傳奇故事?

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認為,這一段混入了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故事。「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貴妃。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李夫人》)「泰陵」就是唐玄宗的墓,「此恨長在無銷期」似可作《長恨歌》注腳。《李夫人》顯然是為了諷諭的目的而寫,但卒章顯志的「不如不遇傾城色」,僅僅是在追悔嗎?

白居易的《新樂府》中,有一首寫明為「止淫奔」而作的《井底引銀瓶》。詩中最後的勸誡,是「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但這段「政治不正確」的「愛情」,呈現在詩中卻是 「妾弄青梅憑短牆,郎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的美好,詩中對這位女主人公,不見指責只見同情。

無論是寫漢武帝,還是唐明皇,還是這位大膽私奔的女子,這幾首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詩中存在著社會與個人兩種不同的參照系。在社會的範疇,個人的情☆禁☆欲是不被贊同的,但這不等於否定了它在個人世界中的美好。

「人非草木皆有情」,「惑人」的不是平時我們理解的貪欲,而是「情」。情能惑人,不是因其邪惡,而正是因為其美好。越是美好,才越會讓人沉溺其中難以割捨,但這種沉溺是非理性的,在社會的範疇是不被贊同的。而回到個人的世界,顯然,白居易並不是不懂愛的。

如果「湘靈」的那段傳言屬實,也許這一切就找到了原因。

陳允吉在《從<歡喜國王緣>變文看<長恨歌>故事的構成》的觀點,似可提供一個理解《長恨歌》的思路。

這篇文章認為,《長恨歌》很可能受到了唐代流傳甚廣的《歡喜國王緣》變文的影響。變文故事講的是歡喜王寵愛一位有相夫人,一天突然發現夫人的氣色預示著她會七日而亡。夫人去向一位比丘尼求延壽之法,對方勸她莫貪戀塵世而應求諸天上,讓夫人受齋戒。夫人歸來後身亡,國王思念不已。夫人在天上也對國王念念不忘,下凡與他相見,勸說他也受齋戒,最後兩人一起生天。

根據論文中的考證,在原來的佛經故事中,有相夫人夭亡是因為恃寵讓國王違背規矩為自己彈琴。放縱的情☆禁☆欲,在人間是致禍的根源,而在超脫於凡俗的快樂之後,兩人才終於得以在天上團圓。

這與《長恨歌》的確異曲同工。「漁陽鼙鼓」始自李隆基對楊玉環「帝王家罕見」的真情,這段愛不為不真不為不切,然而當李楊二人沉溺在愛情中渾然忘記了周圍的世界時,卻給周圍的世界帶來了毀滅,最終也拉上了他們的愛情作陪葬。但是最終,能於一切毀滅之後給人惟一的安慰的,卻只剩下了愛情。

耽溺的情☆禁☆欲是罪惡之源,昇華的愛情卻是救贖之道。「長恨」,恨在個人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理性與感情的矛盾。這個衝突,唐玄宗解不了,白居易也解不了,人間解不了,只好寄望於「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所以只能「長恨」,只能「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最終《長恨歌》中的這個「恨」,最後在《長生殿》中被洪昇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