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六院醫生耶誕節收到“千元微信紅包” 她的好患者記了一年又一年

“顧主任,您好!我是患者孫平(化名)的兒子。又是一年耶誕節,祝您永遠幸福健康平安!感謝您對我父親的悉心治療,作為子女非常感謝,辛苦您了!這只是作為人子的一點點心意。

希望顧主任收下。”12月25日一大早,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呼吸科顧紅豔醫生接連收到3個曾經治癒的患者家屬發來的感恩短信和“千元微信紅包”,令她大為感動。從醫22年,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收到這樣厚重的“禮物”,但對她來說,患者與家屬的信任和理解才是最好的禮物。就如她微信所回復的“不需要的,心意領了,這是我應該做的!感謝你們對我的信任與支持,出院了還一直記得我,
我一定會再接再厲,做得更好。”

這張照片上的老人叫張振宜,今年69歲,家住南通市通州區四安鎮闞庵村15組。老人身世可憐,4歲喪父,10歲喪母,打小自力更生,也沒有親生兒女,一輩子嘗盡了酸甜苦辣。因患嚴重而複雜的肺部疾病,老人于2010年8月、2014年4月、2016年3月、2017年4月先後四次入住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呼吸科。

接診的顧紅豔醫生在知道他家境窮苦、囊中空空的情況下,依然把他收治下來,全力救治,不止一次把他從鬼門關救回,更從心底裡把他當成家裡的一員,倍加關照。因而這個自小孤苦伶仃的老人不止一次地落淚。雖然早已出院,但年年到立夏、端午節、元旦前夕,總念念不忘他的救命恩人,一次次扛著一麻袋重重的心意從農村輾轉乘公交,
趕在顧紅豔醫生7點40上班之前來到醫院。從2014年初到2017年底,這樣的一幕從未間斷。

一周前的12月19日一早,老人又一次來到醫院,

這是他今年第三次來了。上一次是在9月27日,老人特意送來了兩大袋鵝蛋和兩隻大白鵝。一見到顧紅豔醫生,他立馬迎了上去,“給您和主任他們嘗嘗,都是自己家的,一點點心意!”這一次,老人帶來了兩袋糯米粉、一大袋草雞蛋、一大袋鴨蛋,裝了整整一麻袋,足有30斤重。“這麼多您怎麼拎的啊?”看著老人又帶了這麼多東西,顧紅豔醫生內心湧起一股股暖流,“您老身體不好,
自己留著補補。”她不能想像老人是怎樣佝僂著背,扛著這一大麻袋重重的心意從通州四安農村一步一步艱難前行,又是起了多大的早,才能趕在一大早交給她。她代主任們再三感謝,讓老人家以後不要再背這麼貴重的“禮物”來了,特別是現在天這麼冷,不能再凍著了,對他的肺部舊疾不好。老人聽了,一下子哽咽,握著顧醫生的手說:“我自小沒有父母,一輩子孤苦伶仃,沒想到,老了生病了,卻在這裡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些都是我親手種的糯米磨的粉,馬上過年了,給您包圓子。還有一袋子雞蛋和鴨蛋,都是農村放養的,不值幾個錢,您不要嫌棄,一定要嘗嘗。”老人說著說著,眼眶含淚。他說小時候母親教誨他,人要懂得感恩,他一直謹記著。推脫不過的顧紅豔醫生從醫院超市買來肉鬆、黑芝麻糊和小麵包送給老人,老人說什麼也不肯收下,最後拗不過一再感謝著帶走。

雖然每天處於緊張的工作之中,但顧紅豔卻說做一名呼吸科醫生很多時候是很幸福的,幸福的是常常能給孤苦無依、輾轉周折的患者帶去溫暖和康復的希望,也讓她懂得了如何善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那些感念在生命裡的玉米、花生、粽子、鴨蛋、鵝和菜籽油,一如孫平兒子發來的平安夜短信和張振宜老人一年又一年不曾間斷的感恩,帶給她年復一年堅守下去的動力和勇氣。雖然她付出真情時從未想過要有回報,然而沒有想到來自患者的回報會這樣深、這樣重。這份彌足珍貴的感謝足以讓她溫暖前行,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意義的!

老了生病了,卻在這裡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些都是我親手種的糯米磨的粉,馬上過年了,給您包圓子。還有一袋子雞蛋和鴨蛋,都是農村放養的,不值幾個錢,您不要嫌棄,一定要嘗嘗。”老人說著說著,眼眶含淚。他說小時候母親教誨他,人要懂得感恩,他一直謹記著。推脫不過的顧紅豔醫生從醫院超市買來肉鬆、黑芝麻糊和小麵包送給老人,老人說什麼也不肯收下,最後拗不過一再感謝著帶走。

雖然每天處於緊張的工作之中,但顧紅豔卻說做一名呼吸科醫生很多時候是很幸福的,幸福的是常常能給孤苦無依、輾轉周折的患者帶去溫暖和康復的希望,也讓她懂得了如何善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那些感念在生命裡的玉米、花生、粽子、鴨蛋、鵝和菜籽油,一如孫平兒子發來的平安夜短信和張振宜老人一年又一年不曾間斷的感恩,帶給她年復一年堅守下去的動力和勇氣。雖然她付出真情時從未想過要有回報,然而沒有想到來自患者的回報會這樣深、這樣重。這份彌足珍貴的感謝足以讓她溫暖前行,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