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俄媒稱中國內政外交十九大後有序推進:成果“出乎意料”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網站12月26日刊登《中國:代表大會之後的日子》一文,作者瓦西裡·米赫耶夫 謝爾蓋·盧科寧在文章中稱,中共十九大閉幕之後,中國今年底的政治局勢一如既往地穩定。

中共全體黨員和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按慣例學習和貫徹十九大精神。中共主辦了與世界政黨高層的對話會,在世界政壇和學術界宣傳十九大。

文章表示,經濟和外交是中國領導人在十九大之後面臨的優先任務。

在經濟上,中國專家認為今年下半年取得的成果“出乎意料”:前9個月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9%,全年增幅預計為6.8%。此前有些人擔憂中國經濟會“硬著陸”,

但今年並未出現這種情況。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以上,房地產市場出現一波明顯復蘇,外匯儲備恢復增長勢頭,臨近年底達到3.1萬億美元。

文章說,在總體上一帆風順的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舉行。會議談到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徹底變化:從高增長向高品質轉變,確定未來三年的三個主要發展目標:在繼續開放金融市場政策的同時,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應對社會分化加劇的情況,

實現精准脫貧;在城市化加速的條件下,做好污染防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強調用這種思想來指導經濟實踐。

在對外經濟層面,這次會議主張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據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規模將達到24萬億美元,吸收境外直接投資規模將達到2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

文章稱,在評論經濟政策變化的同時,中國經濟學家也注意到了在中期將經濟轉向高品質增長的挑戰,首先是中國解決內債問題的難度很大。經濟學家們認為,發展戰略實際上能否實現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領導層在2018年以後的行動。

大力推動多邊合作

文章表示,十九大之後,中國在外交上活動增多。最成功的舉措似乎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與東歐、南亞和拉美的經濟合作。

11月底,旨在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的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布達佩斯舉行。北京宣佈為正式成立的中國-中東歐銀行聯合體提供20億等值歐元的開發性金融合作貸款。

文章稱,在中國的戰略敏感地區南亞,12月,北京與馬爾地夫簽署了建立自貿區、發展雙邊貿易、中國向馬爾地夫提供新投資的協議,並就中國海軍能更便利地進入馬爾地夫港口達成協議。

12月下旬,在中巴經濟走廊規劃最終批准的背景下,北京同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展開新的三方外長對話。北京協助緬甸和孟加拉調解若開邦問題,同時在仰光遊說建立中緬經濟走廊。

在南海,中國在年底前一方面增加在該地區的海軍實力,一方面與越南和菲律賓加強經濟合作。

文章認為,中國在落實十九大決策上堅持兩個觀點:通過多邊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而不是在激烈競爭中孤立發展;提出經濟發展和亞太地區繁榮的中國方案。

平穩推進大國關係

文章評價道,在十九大之後,中國對日本和對韓國的外交也是兼具積極和消極面。

文章稱,在對日關係上,目前是積極意願占上風:雙方有意籌備領導人會晤,日本、中國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國家建立自貿區的構想也在推進之中。然而,這些暫時都只是意願,還需要在實踐中落實。

在對韓關係上,一方面,韓國總統文在寅12月份訪華,兩國朝經濟關係正常化邁出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問題尚未解決,雖然韓國作出了不追加“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的“三不”表態。

文章稱,特朗普11月份訪華,似乎標誌著中美關係步入新一輪改善關係的階段。然而,華盛頓隨後的舉動為北京帶來了新的挑戰。北京正試圖以合作的方式來回應美國的新主張,即應該加強互信和更正確地理解中國。中國不打算偏離與美國的夥伴關係政策,這是加強中國在全球地位的因素之一(與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國開展競爭性的協作,而非進行對抗)。

文章還表示,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在十九大之後保持一貫的平穩。與十九大之前一樣,北京繼續視俄羅斯為重要戰略夥伴。儘管中國新的積極外交政策的效果尚不明朗,但該政策將促使北京把俄中關係不僅作為一個有其自身價值的因素,而且作為一個有助於在中國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中鞏固立場的因素。

資料圖片:11月18日,由浙江義烏西站至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義(烏)新(疆)歐(洲)中歐貨運班列迎來開通3周年。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而不是在激烈競爭中孤立發展;提出經濟發展和亞太地區繁榮的中國方案。

平穩推進大國關係

文章評價道,在十九大之後,中國對日本和對韓國的外交也是兼具積極和消極面。

文章稱,在對日關係上,目前是積極意願占上風:雙方有意籌備領導人會晤,日本、中國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國家建立自貿區的構想也在推進之中。然而,這些暫時都只是意願,還需要在實踐中落實。

在對韓關係上,一方面,韓國總統文在寅12月份訪華,兩國朝經濟關係正常化邁出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問題尚未解決,雖然韓國作出了不追加“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的“三不”表態。

文章稱,特朗普11月份訪華,似乎標誌著中美關係步入新一輪改善關係的階段。然而,華盛頓隨後的舉動為北京帶來了新的挑戰。北京正試圖以合作的方式來回應美國的新主張,即應該加強互信和更正確地理解中國。中國不打算偏離與美國的夥伴關係政策,這是加強中國在全球地位的因素之一(與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國開展競爭性的協作,而非進行對抗)。

文章還表示,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在十九大之後保持一貫的平穩。與十九大之前一樣,北京繼續視俄羅斯為重要戰略夥伴。儘管中國新的積極外交政策的效果尚不明朗,但該政策將促使北京把俄中關係不僅作為一個有其自身價值的因素,而且作為一個有助於在中國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中鞏固立場的因素。

資料圖片:11月18日,由浙江義烏西站至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義(烏)新(疆)歐(洲)中歐貨運班列迎來開通3周年。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