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社會科學報》新年獻詞:新時代,投入一場偉大的奮鬥!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新年獻詞

新時代,

投入一場偉大的奮鬥

本報編輯部

陽光穿過冬意彌漫的雲層,廣袤的大地吮吸這金黃的暖意。

2018年,新時代的第一年已經來到。所有的感慨,在這個行色匆匆的時代,都是荒廢時光。這是一個需要奮鬥的新時代。

小康社會:“正其道以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2018年,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更近了。眼前不由浮現前不久到遵義革命老區調研的情景。村幹部領著我們一行看副業,走田埂,聞稻香,識花海.......

遵義,一座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城市,人們只知道它是紅色革命的轉捩點,幾十年來發展緩慢,貧困是人們對它的第一印象。

遵義地區下轄15個縣,不少是多年的貧困縣,曾經流傳著關於貧困戶的說法:有的一家沒幾條褲子,誰出門誰穿。如今,這個因紅色革命聞名天下的老區,在短短幾年間,縣縣有高速,村村通公路。今天的遵義,擁有兩座機場,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獲得世界雙遺產(自然與歷史)的城市。聞名天下的茅臺酒,赤水河沿岸連綿的美景……遵義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黔北明珠。2017年國慶,
遵義的旅遊產值收入56.9億,接待人次790.3萬。遵義,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張村長很自豪地說,完成小康社會目標指日可待,甚至可以提前實現。那些久居山上的村民也被好的政策請了下來。從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到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實惠。

這在幾十年前是不敢想像的。這就是今天的中國農村,從免除農業稅到朝著小康社會目標邁進,解決的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世界奇跡。它實實在在地提升了民眾的獲得感。十九大,黨和國家唱響“鄉村振興戰略”。告別了凋敝和衰落、被動接收反哺的農村和農民們,正以主動的身姿向新時代躍進,抒寫鄉村優美田園生活的新詩篇。
“人民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堅持不懈的追求。”基層幹部說,“目標是偉大的,而我們自身是微不足道的。”這正是,“正其道以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這麼鮮活的實踐,理論工作者怎能遠離?時代在呼喚:去鄉間,去基層,走出書齋,到更廣大的實踐生活中去……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社會主義事業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實踐的成功鑄就最大的理論自信。理論工作者亟需更加透徹地理解新時代,才能推進理論創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夯實理論基礎,這是當下最神聖的使命。牢記使命,奉獻中國智慧,方能凸顯學術,積澱思想。

文化傳統:“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樑和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巨大經濟成就的獲取最終需要文化的支撐,才得以健康、持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新的文化在孕育,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新的文化將既不丟失根源,也不圉于傳統文化的羈絆。既不需要一味求取異質文化的認同,也不會對本土優秀成果簡單排斥。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走到二十一世紀,幾經起伏,又將迎來一次偉大的復興。民族自我意識的蘇醒,體現在為民族尋根的不懈努力上。幾年來,從創世神話的梳理到對多元一體文化的再認識,從對西方學術話語的反省到自身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無不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自覺。學者葉舒憲通過“四重證據法”理直氣壯地指出,中華歷史可以上溯八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還有待更多的發掘。這“四重證據法”形成了一套良性互動互闡的新方法論范式,葉舒憲教授等專家以此為來源於西方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概念做出顛覆性的本土化“再造”:“將由漢字記錄的傳統叫做中華小傳統,把先於漢字和外於文字記錄的傳統視為中華大傳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必將走出書本中心主義的限制。大傳統孕育下的中華文明還將徐徐展示多少悠遠深邃的秘密與寶藏?我們相信,對中華文明的瞭解將翻開新的一頁。

文化尋根正在成為當下的熱點。本報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發起了在全國影響深遠的“中國經濟學尋根”大討論,旨在探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本土化問題。那次大討論主要有三個指向:“一、追溯中國經濟的歷史淵源及其特點;二、尋求當代中國經濟學的理論之根和生活之根;三、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當時的學者已深切感受到,中國經濟改革為中國的經濟學發展提供了一個世所難尋的“思想實驗”基地。

正如當初有學者指出,這場經濟學的尋根大討論最終必將走向“中國文化尋根”。創建中國的經濟學派,需要解決好中國文化精神的尋根問題。二十多年後再次提起這場討論,許多學者無不感歎,當下對自身傳統的重視,表明歷史終將按照它自身的邏輯前行,建立中國特色、中國學派的理論框架正當其時。

唯有文化的“德澤”,萬物才會更加光輝。是的,我們既有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也有近代以來優秀的中西文化成果,更有社會主義的文化傳統,本質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導的主流文化。融會貫通,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文化傳統,將是未來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

朝著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目標,我們一路“狂奔”了數十年。面對高奏的凱歌和輝煌的成就,清醒和智慧的中國人已經放緩步伐,對我們曾經付出的沉重代價進行深刻的反思。從十八大到十九大,如果說,前五年是新征程的偉大序曲,那麼十九大奏響了奮鬥的第一樂章。當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五大建設齊頭並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黨中央以目標調整和升級為起點,準確地判斷我國經濟出現重大階段性變化,繪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藍圖。新的奮鬥開始了。既有的成就、前進的道路賦予我們更堅定的自信。

2018年1月1日

人民解放軍升起天安門廣場新年第一面五星紅旗!

為著“兩個一百年”的目標

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

-The end-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到更廣大的實踐生活中去……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社會主義事業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實踐的成功鑄就最大的理論自信。理論工作者亟需更加透徹地理解新時代,才能推進理論創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夯實理論基礎,這是當下最神聖的使命。牢記使命,奉獻中國智慧,方能凸顯學術,積澱思想。

文化傳統:“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樑和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巨大經濟成就的獲取最終需要文化的支撐,才得以健康、持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新的文化在孕育,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新的文化將既不丟失根源,也不圉于傳統文化的羈絆。既不需要一味求取異質文化的認同,也不會對本土優秀成果簡單排斥。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走到二十一世紀,幾經起伏,又將迎來一次偉大的復興。民族自我意識的蘇醒,體現在為民族尋根的不懈努力上。幾年來,從創世神話的梳理到對多元一體文化的再認識,從對西方學術話語的反省到自身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無不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自覺。學者葉舒憲通過“四重證據法”理直氣壯地指出,中華歷史可以上溯八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還有待更多的發掘。這“四重證據法”形成了一套良性互動互闡的新方法論范式,葉舒憲教授等專家以此為來源於西方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概念做出顛覆性的本土化“再造”:“將由漢字記錄的傳統叫做中華小傳統,把先於漢字和外於文字記錄的傳統視為中華大傳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必將走出書本中心主義的限制。大傳統孕育下的中華文明還將徐徐展示多少悠遠深邃的秘密與寶藏?我們相信,對中華文明的瞭解將翻開新的一頁。

文化尋根正在成為當下的熱點。本報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發起了在全國影響深遠的“中國經濟學尋根”大討論,旨在探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本土化問題。那次大討論主要有三個指向:“一、追溯中國經濟的歷史淵源及其特點;二、尋求當代中國經濟學的理論之根和生活之根;三、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當時的學者已深切感受到,中國經濟改革為中國的經濟學發展提供了一個世所難尋的“思想實驗”基地。

正如當初有學者指出,這場經濟學的尋根大討論最終必將走向“中國文化尋根”。創建中國的經濟學派,需要解決好中國文化精神的尋根問題。二十多年後再次提起這場討論,許多學者無不感歎,當下對自身傳統的重視,表明歷史終將按照它自身的邏輯前行,建立中國特色、中國學派的理論框架正當其時。

唯有文化的“德澤”,萬物才會更加光輝。是的,我們既有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也有近代以來優秀的中西文化成果,更有社會主義的文化傳統,本質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導的主流文化。融會貫通,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文化傳統,將是未來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

朝著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目標,我們一路“狂奔”了數十年。面對高奏的凱歌和輝煌的成就,清醒和智慧的中國人已經放緩步伐,對我們曾經付出的沉重代價進行深刻的反思。從十八大到十九大,如果說,前五年是新征程的偉大序曲,那麼十九大奏響了奮鬥的第一樂章。當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五大建設齊頭並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黨中央以目標調整和升級為起點,準確地判斷我國經濟出現重大階段性變化,繪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藍圖。新的奮鬥開始了。既有的成就、前進的道路賦予我們更堅定的自信。

2018年1月1日

人民解放軍升起天安門廣場新年第一面五星紅旗!

為著“兩個一百年”的目標

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

-The end-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