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注意變天了!2018年超強冷空氣、11級寒風、大規模雨雪、陰冷徹骨、氣溫低迷統統要來!

廣告

中央氣象臺:我國中東部將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

一、今晨蘇浙皖等地有霧

昨天,黑龍江中北部、內蒙古東北部及新疆北部降小雪,局地中雪;雲南西南部出現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今晨,江蘇、安徽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出現能見度不足1千米的大霧,局地能見度不足200米。

二、重點天氣預報

1、我國中東部將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

受南支槽東移和南下冷空氣共同影響,2-4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將出現一次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西北地方東部、華北南部、黃淮、江漢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雪,其中,陝西中南部、河南、湖北北部、蘇皖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雪,局地大暴雪;西南地區東部、江淮、江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

三、未來具體預報

1日08時至2日08時,全國範圍降水較弱。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和東部、西藏西部和東部、青海南部、甘肅東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陣雪或小雪,

局地有中雪;西南地區南部和東部、江南西部等地有小雨,雲南西南部的部分地區有中雨(見圖1);內蒙古東部、遼寧等地有4~6級風。南海東北部和西南部有6~8級、陣風9級東北風。

圖1全國降水量預報圖(1日08時-2日08時)

2日08時至3日08時,中東部有大範圍雨雪天氣。西藏東部、青海東部和南部、西北地方東部、華北南部、黃淮大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西南地區大部、江漢、黃淮東南部、江淮、江南北部、廣西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雲南西南部的部分地區有大雨(見圖2);內蒙古中西部、遼東半島、黃淮東部、江淮東部等地有4~6級風。南海東部有6~8級、陣風9~10級大風。

圖2全國降水量預報圖(2日08時-3日08時)

3日08時至4日08時,江漢黃淮等地有暴雪。青海東部和南部、西北地方東部、華北西部和南部、黃淮大部、江漢北部、江淮北部及西藏東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西北地方東南部、華北西南部、江漢北部、黃淮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雪,

其中湖北北部、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雪(見圖3);西南地區大部、江漢南部、江淮南部、江南、廣西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雲南西北部、江淮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雨;內蒙古、遼東半島、江淮東部等地有4~6級風。南海東北部和南部海域有6~8級、陣風9~11級大風。

圖3全國降水量預報圖(3日08時-4日08時)

四、影響與關注

1、2-4日中東部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及不利影響;

2、1日黃淮、江淮等地霧霾及2-6日華北霾天氣;

3、南海及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等海域海上大風及影響;

4、做好森林和城鄉防火氣象服務;

5、關注黃河甯蒙段封河情況,做好防淩氣象服務。

6、水產養殖注意提前做好保暖抗凍工作

中國氣象愛好者:大霧彌漫、陰冷徹骨、氣溫低迷,2018年第一場大規模雨雪,馬上就要來了

2017年的最後一天,暖濕氣流開始大舉進攻我國陸地,幹冷空氣不再在我國控場。風向圖清晰可見: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上空,大範圍的西南風正在把印度洋的濕氣運進我國。

12月31日700百帕水汽輸送形勢,來自GFS

這正是一場大規模雨雪天氣的前兆。和它同為前兆的有,12月31日早晨,江蘇、上海和浙江北部遭遇能見度極低的大霧天氣,南京在早晨八點的能見度只有33米。也就是說,站在一條寬馬路的對面,幾乎看不到對方。雖然,江浙滬有北方輸送來的髒空氣;但僅有髒空氣,是不會有這麼大的霧的,真正起作用的,是東海、黃海來的底層暖濕氣流。

12月31日早晨長三角的特強濃霧和南京能見度變化

按傳統說法,大霧彌漫、陰冷徹骨、氣溫低迷,這是老天爺在“捂雪”。其實一點沒錯,正如此前所說,亞洲大氣環流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南支槽和颱風“布拉萬”的作用下,我國大部分地方從“西高東低”轉變為“西低東高”,暖濕氣流開始大肆進入我國,而冷空氣蓄積在橫槽內,一小股一小股的進犯我國。

亞洲環流形勢變化,中國氣象愛好者根據ECMWF公開資料製作

就這樣,從2018年1月2號開始,冷暖空氣開始在黃河流域交匯,一開始暖濕氣流占主導,但現在畢竟是1月,冷空氣逐漸控場。因此,2號白天,陝西、河南中南部還是雨或雨夾雪,但夜裡開始全面轉雪;到3號白天,雨雪分界線越過秦嶺-淮河,開始進入南方,在4號抵達長江邊;5號,隨著冷暖空氣暫停進攻,雨雪暫時減弱;但隨後的6號,隨著北極渦旋進駐我國東北以北,一股強大的冷空氣將長驅直入南下,將短暫的雪一直帶到南嶺-武夷山下。

1月3日的官方天氣預報,降雪中心在陝西、河南

這就是1月2號-8號的雨雪天氣的全過程。簡單的說,這股雨雪不如2008年的4股雪災,只有兩撥(1月2-5號,6-8號),但因為暖濕氣流強於2008年,其影響依然非常巨大:從1月2號開始,陝西、河南、湖北西部,安徽和江蘇兩省北部將陸續轉雪,到4號,雨雪分界線東段將直達江邊甚至掠過長江,南京、合肥、武漢甚至於長沙北郊都可能見到雨夾雪;到1月6號強大的冷空氣南下後,雪甚至可以下到上海,直達福州北部山區,華南也將在雨中迎接極品濕冷。

因此,這股雨雪冰凍天氣,絕不容小覷。尤其是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和大別山區、湖北西部山區、陝西中南部,可能是降雪中心,可能有超出預期的連續大降雪,需要做好準備。2018年的第一場雨雪,絕不友善,尤其是前期乾燥到極點、兒童流感爆發的情況下,這一波幾乎遍及人口密集區的濕冷,更需要提高警惕。

溫馨提示水產養殖需加強防範

中央氣象臺、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提醒受大風影響海域航行、作業的船舶和人員應回港避風,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相關部門應加固港口設施,充分做好防範準備。養殖戶朋友要隨時關注天氣預報,及時掌握颱風登陸資訊,提前做好防颱準備。同時,颱風一來,氣溫變化劇烈,寒冷加劇,廣大養殖戶朋友要警惕颱風帶來的降溫影響,做好防控工作!

降溫天氣來的危害

一、環境突變

1、水溫劇烈變化。表層水溫低於底層水溫,相差2-3℃,部分地區差別更大。水產動物是變溫動物,對水溫的變化尤為敏感。此時的水溫變化使水體形成熱分層,加劇上、下水體對流,底層大量未分解的有機質(糞便、死藻、浮游動物屍體等)和有害物質(氨氮、亞硝酸鹽等)會進入水體,在不同程度上引起水產動物的應激反應。

2、打破生態平衡。降溫天氣會破壞浮游植物(藻類)、浮游動物、微生物菌群等的平衡,同時水體中各種理化因數及水生生物指標發生變化,水體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受阻,加劇水體的不穩定性。穩定決定存活,水體不穩定是水產動物發病的主要誘因。

二、溶氧不足

充足的溶氧是保證水體穩定和水產動物正常生長、生理代謝的必要條件。降溫天氣造成的“翻底”,使池塘底部大量有機質進入水體,增加耗氧,同時降低水體自淨能力和產氧能力,水體中碳酸鹽等緩衝體系穩定性降低,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水中還原性物質增多,毒素積累,會誘發及加重病害。

三、應激反應

降溫天氣給水產動物帶來各種應激反應,如攝食減少或停食等,嚴重者出現死亡。因此,增強水產動物抗應激能力和抗低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預防措施

一、保持水質穩定,提高水體淨化能力——防“水變”

1、及時補充碳源,穩定水體。碳是保持水體藻相、菌相平衡,並維持細胞營養代謝的重要物質,及時補充可溶性、易利用的小分子碳源,對淨化水質、穩定水體作用大。

2、正確使用微生物製劑。微生物製劑可以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可以分解有機質,促進藻類繁殖;能加快水體淨化速度,促進物質迴圈,穩定水質。

3、勤改底。用降解性底改代替吸附性底改。

二、多增氧,提高水體氧化能力——防缺氧

1、加大增氧力度。特別是底層增氧。

2、提高增氧物質濃度。特別是高密度養殖池塘。

三、加強人工防控,減少病害發生——防病害

1、控料,及時減料或停料。

2、正確診斷,合理用藥,減少損失。部分魚體凍傷後感染水黴,處理時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劑”,同時注意改良水質,加大增氧,防細菌感染。

各種養殖模式應對措施及寒潮後處理措施

1、海水網箱養殖

(1)網箱養殖減少操作,儘量不拉網箱;

(2)適當減少投飼次數,或暫不投餌;

(3)已達到商品規格的魚類,可及時起捕。

2、海水圍塘養殖

在寒潮來襲之前,加固塘壩,提高水位,保持池塘水位在1.5米以上,灘面水位達到0.5米以上;如果養殖池較淺,無法保持較深水位,可對已達到商品規格的水產品及時收穫,不能收穫的,應在低溫來臨前及時轉移,防止水產品受寒受凍遭受損失。

3、設施養殖

(1)檢查大棚等保溫設施和充氧、供暖設備,修補被損壞的薄膜,備足燃料,保證養殖生產正常運行;

(2)根據天氣變化,及時開起加溫設施,保證溫棚內的水溫恒定;

(3)災害發生後,及時清理頂棚積雪、積冰。

4、淡水池塘養殖

(1)在低溫雨雪冰凍來臨之前,增加池塘蓄水量,提高保溫能力,一般要求水深在2米以上為佳。

(2)中華鱉外塘養殖過程中應避免在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臨時加水,以免造成鱉上浮而出現凍傷、凍死等現象。

寒潮過後,建議及時開展以下工作

1、制訂恢復生產實施方案。要求三早:“早謀劃、早部署、早啟動”。重點是四保:“保苗種、保生產、保供給、保安全”。

2、加強管理。對受凍死亡的水生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和水體消毒,並做好日常巡塘、水質監測和疫病預防等工作。

3、抓緊做好養殖設施的修復工作。特別是供電、抽水、增氧設施的修復。

4、做好恢復生產的技術服務工作。漁技人員要及時進村入戶,幫助養殖戶分析災情,開展技術服務。

轉載聲明

本文轉自【中央氣象臺、中國氣象愛好者、利洋水產、浙江海洋與漁業局】。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

廣告

圖3全國降水量預報圖(3日08時-4日08時)

四、影響與關注

1、2-4日中東部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及不利影響;

2、1日黃淮、江淮等地霧霾及2-6日華北霾天氣;

3、南海及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等海域海上大風及影響;

4、做好森林和城鄉防火氣象服務;

5、關注黃河甯蒙段封河情況,做好防淩氣象服務。

6、水產養殖注意提前做好保暖抗凍工作

中國氣象愛好者:大霧彌漫、陰冷徹骨、氣溫低迷,2018年第一場大規模雨雪,馬上就要來了

2017年的最後一天,暖濕氣流開始大舉進攻我國陸地,幹冷空氣不再在我國控場。風向圖清晰可見: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上空,大範圍的西南風正在把印度洋的濕氣運進我國。

12月31日700百帕水汽輸送形勢,來自GFS

這正是一場大規模雨雪天氣的前兆。和它同為前兆的有,12月31日早晨,江蘇、上海和浙江北部遭遇能見度極低的大霧天氣,南京在早晨八點的能見度只有33米。也就是說,站在一條寬馬路的對面,幾乎看不到對方。雖然,江浙滬有北方輸送來的髒空氣;但僅有髒空氣,是不會有這麼大的霧的,真正起作用的,是東海、黃海來的底層暖濕氣流。

12月31日早晨長三角的特強濃霧和南京能見度變化

按傳統說法,大霧彌漫、陰冷徹骨、氣溫低迷,這是老天爺在“捂雪”。其實一點沒錯,正如此前所說,亞洲大氣環流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南支槽和颱風“布拉萬”的作用下,我國大部分地方從“西高東低”轉變為“西低東高”,暖濕氣流開始大肆進入我國,而冷空氣蓄積在橫槽內,一小股一小股的進犯我國。

亞洲環流形勢變化,中國氣象愛好者根據ECMWF公開資料製作

就這樣,從2018年1月2號開始,冷暖空氣開始在黃河流域交匯,一開始暖濕氣流占主導,但現在畢竟是1月,冷空氣逐漸控場。因此,2號白天,陝西、河南中南部還是雨或雨夾雪,但夜裡開始全面轉雪;到3號白天,雨雪分界線越過秦嶺-淮河,開始進入南方,在4號抵達長江邊;5號,隨著冷暖空氣暫停進攻,雨雪暫時減弱;但隨後的6號,隨著北極渦旋進駐我國東北以北,一股強大的冷空氣將長驅直入南下,將短暫的雪一直帶到南嶺-武夷山下。

1月3日的官方天氣預報,降雪中心在陝西、河南

這就是1月2號-8號的雨雪天氣的全過程。簡單的說,這股雨雪不如2008年的4股雪災,只有兩撥(1月2-5號,6-8號),但因為暖濕氣流強於2008年,其影響依然非常巨大:從1月2號開始,陝西、河南、湖北西部,安徽和江蘇兩省北部將陸續轉雪,到4號,雨雪分界線東段將直達江邊甚至掠過長江,南京、合肥、武漢甚至於長沙北郊都可能見到雨夾雪;到1月6號強大的冷空氣南下後,雪甚至可以下到上海,直達福州北部山區,華南也將在雨中迎接極品濕冷。

因此,這股雨雪冰凍天氣,絕不容小覷。尤其是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和大別山區、湖北西部山區、陝西中南部,可能是降雪中心,可能有超出預期的連續大降雪,需要做好準備。2018年的第一場雨雪,絕不友善,尤其是前期乾燥到極點、兒童流感爆發的情況下,這一波幾乎遍及人口密集區的濕冷,更需要提高警惕。

溫馨提示水產養殖需加強防範

中央氣象臺、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提醒受大風影響海域航行、作業的船舶和人員應回港避風,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相關部門應加固港口設施,充分做好防範準備。養殖戶朋友要隨時關注天氣預報,及時掌握颱風登陸資訊,提前做好防颱準備。同時,颱風一來,氣溫變化劇烈,寒冷加劇,廣大養殖戶朋友要警惕颱風帶來的降溫影響,做好防控工作!

降溫天氣來的危害

一、環境突變

1、水溫劇烈變化。表層水溫低於底層水溫,相差2-3℃,部分地區差別更大。水產動物是變溫動物,對水溫的變化尤為敏感。此時的水溫變化使水體形成熱分層,加劇上、下水體對流,底層大量未分解的有機質(糞便、死藻、浮游動物屍體等)和有害物質(氨氮、亞硝酸鹽等)會進入水體,在不同程度上引起水產動物的應激反應。

2、打破生態平衡。降溫天氣會破壞浮游植物(藻類)、浮游動物、微生物菌群等的平衡,同時水體中各種理化因數及水生生物指標發生變化,水體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受阻,加劇水體的不穩定性。穩定決定存活,水體不穩定是水產動物發病的主要誘因。

二、溶氧不足

充足的溶氧是保證水體穩定和水產動物正常生長、生理代謝的必要條件。降溫天氣造成的“翻底”,使池塘底部大量有機質進入水體,增加耗氧,同時降低水體自淨能力和產氧能力,水體中碳酸鹽等緩衝體系穩定性降低,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水中還原性物質增多,毒素積累,會誘發及加重病害。

三、應激反應

降溫天氣給水產動物帶來各種應激反應,如攝食減少或停食等,嚴重者出現死亡。因此,增強水產動物抗應激能力和抗低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預防措施

一、保持水質穩定,提高水體淨化能力——防“水變”

1、及時補充碳源,穩定水體。碳是保持水體藻相、菌相平衡,並維持細胞營養代謝的重要物質,及時補充可溶性、易利用的小分子碳源,對淨化水質、穩定水體作用大。

2、正確使用微生物製劑。微生物製劑可以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可以分解有機質,促進藻類繁殖;能加快水體淨化速度,促進物質迴圈,穩定水質。

3、勤改底。用降解性底改代替吸附性底改。

二、多增氧,提高水體氧化能力——防缺氧

1、加大增氧力度。特別是底層增氧。

2、提高增氧物質濃度。特別是高密度養殖池塘。

三、加強人工防控,減少病害發生——防病害

1、控料,及時減料或停料。

2、正確診斷,合理用藥,減少損失。部分魚體凍傷後感染水黴,處理時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劑”,同時注意改良水質,加大增氧,防細菌感染。

各種養殖模式應對措施及寒潮後處理措施

1、海水網箱養殖

(1)網箱養殖減少操作,儘量不拉網箱;

(2)適當減少投飼次數,或暫不投餌;

(3)已達到商品規格的魚類,可及時起捕。

2、海水圍塘養殖

在寒潮來襲之前,加固塘壩,提高水位,保持池塘水位在1.5米以上,灘面水位達到0.5米以上;如果養殖池較淺,無法保持較深水位,可對已達到商品規格的水產品及時收穫,不能收穫的,應在低溫來臨前及時轉移,防止水產品受寒受凍遭受損失。

3、設施養殖

(1)檢查大棚等保溫設施和充氧、供暖設備,修補被損壞的薄膜,備足燃料,保證養殖生產正常運行;

(2)根據天氣變化,及時開起加溫設施,保證溫棚內的水溫恒定;

(3)災害發生後,及時清理頂棚積雪、積冰。

4、淡水池塘養殖

(1)在低溫雨雪冰凍來臨之前,增加池塘蓄水量,提高保溫能力,一般要求水深在2米以上為佳。

(2)中華鱉外塘養殖過程中應避免在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臨時加水,以免造成鱉上浮而出現凍傷、凍死等現象。

寒潮過後,建議及時開展以下工作

1、制訂恢復生產實施方案。要求三早:“早謀劃、早部署、早啟動”。重點是四保:“保苗種、保生產、保供給、保安全”。

2、加強管理。對受凍死亡的水生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和水體消毒,並做好日常巡塘、水質監測和疫病預防等工作。

3、抓緊做好養殖設施的修復工作。特別是供電、抽水、增氧設施的修復。

4、做好恢復生產的技術服務工作。漁技人員要及時進村入戶,幫助養殖戶分析災情,開展技術服務。

轉載聲明

本文轉自【中央氣象臺、中國氣象愛好者、利洋水產、浙江海洋與漁業局】。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