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一種殘忍的習俗:將年老的父母背到荒島上,讓其自生自滅

最近有個記者問了一個80後的日本女孩一個問題,是關於日本人對待年老父母問題的,記者對古代日本人將年老的父母送往山上,任其自生自滅感到很大的疑惑,認為這很沒有人性,

卻沒想到這個女孩很驚訝的反問道,“這有什麼問題嗎?雖然以後我不會將我年老的父母送往山上,但是如果我以後老了,沒有勞動力了,我的子女將我丟棄,我是不會感到難過的,這很正常啊”,她的這番話讓我感到很不可思義,在古代的時候我還可以理解,可到了現在,日本人竟然還會這種想法,這實在令人無法理解,在孝敬父母方面,中國人是最孝敬的,而日本人則是全世界最不孝敬父母的國家,
這和他們的歷史有關。

日本這個國家受到中國很大的影響,日本很多習俗和我們唐朝時的習俗是很相似的,可是華夏子女講究的是孝義,而日本民族講究的確是效率,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很多個朝代是十分看重孝道的,

還被當作選拔官員的重要準則,我們也常常說百善孝為先,將孝放到了最高點。日本雖然深受我們的影響,可在孝這方面是一點都沒有學到,在古代日本,子女往往會將年邁的父母背上荒涼的山上,留有少量的糧食,讓他們自生自滅,這種殘忍的做法卻被日本人認為是合情合理,父母不僅不會怪罪子女,還會很感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梄山節考》,這部電影在1983年日本上映,上映後引起各界的爭論,梄山在日本泛指人類生存的地方,梄山節則是指日本一個偏僻的農村,這個村裡有一個古老的習俗,老人一旦活到了七十歲,就會被家人背到山上,獻給山神。主人公是阿玲婆一家,

阿玲婆已經年近七十,可是卻身體健康,牙齒完好無損,但是她卻因為這口好牙感到自卑,在這個小山村裡,認為老而不死是為賊,她健康的身體和完好無損的牙齒受到了兒子和村民的恥笑,老人內心也感到十分的自卑,在兒子娶媳婦那天,老人害怕大家的恥笑,在井口處磕壞了自己的門牙,她才感覺好受點。兒媳婦來到家中後,卻不盡人意,好吃懶做,阿玲婆十分討厭她,
而且她還偷了阿玲婆家裡的糧食去接濟她的父母,這讓阿玲婆更生氣,按規定將兒媳婦推進井裡活活淹死。

影片的高☆禁☆潮是阿玲婆被送往荒山,而且還是她主動要求的,因為她的第二任兒媳婦每天都搶著阿玲婆的活幹,甚至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都被兒媳婦給搶了,這讓阿玲婆感到自己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了,於是堅定了她上山的決心,她為自己準備了乾淨的壽衣,請村裡的人吃了一頓飯,第二天便和兒子一同前往梄山,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梄山后他們看到了累累白骨,猶如人間地獄,在阿玲婆的決心下,兒子丟下她獨自回家,阿玲婆在累累白骨中慢慢消失。

這部電影是古人日本農村的真實反照,那麼日本人為何會殘忍地將自己的親生父母丟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代日本是極其落後的,日本地理位置又不好,人口幾乎不會流動,很多山村一輩子都沒出過山,新事物不流入導致人們的思想十分落後,加上日本學習唐朝文化時根本沒有拿走孝道,只是拿走對他們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孝義廉恥是沒有融入他們思想裡的。

而最重要的是,日本由於資源十分匱乏,他們很講究效率,他們往往不會考慮個人,而會考慮家庭和國家,老人沒有勞動力時會拖累家庭,如果還要花費精力去照顧老人,這個家庭就會很艱難,物資匱乏的時候只能選擇將資源給有用的,從小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日本人覺得這種做法並不殘忍,所以在侵華的時候日本人才那麼奮不顧身,因為華夏大地的資源比日本實在多得太多了。

這讓阿玲婆感到自己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了,於是堅定了她上山的決心,她為自己準備了乾淨的壽衣,請村裡的人吃了一頓飯,第二天便和兒子一同前往梄山,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梄山后他們看到了累累白骨,猶如人間地獄,在阿玲婆的決心下,兒子丟下她獨自回家,阿玲婆在累累白骨中慢慢消失。

這部電影是古人日本農村的真實反照,那麼日本人為何會殘忍地將自己的親生父母丟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代日本是極其落後的,日本地理位置又不好,人口幾乎不會流動,很多山村一輩子都沒出過山,新事物不流入導致人們的思想十分落後,加上日本學習唐朝文化時根本沒有拿走孝道,只是拿走對他們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孝義廉恥是沒有融入他們思想裡的。

而最重要的是,日本由於資源十分匱乏,他們很講究效率,他們往往不會考慮個人,而會考慮家庭和國家,老人沒有勞動力時會拖累家庭,如果還要花費精力去照顧老人,這個家庭就會很艱難,物資匱乏的時候只能選擇將資源給有用的,從小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日本人覺得這種做法並不殘忍,所以在侵華的時候日本人才那麼奮不顧身,因為華夏大地的資源比日本實在多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