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差點逼瘋外婆,這是為何!

前段時間,朋友聚會,聽到朋友抱怨自己家的孩子,有一次差點把外婆逼瘋!

事情是這樣的:

孩子生病半個月,體重一直在掉,顯得特別瘦,還好頭不大,不然真的會讓人懷疑朋友家是渣滓洞。

突然孩子吵著說要吃糖稀飯,孩子外婆一聽如奉聖旨,也不管糖稀飯是不是健康了,趕緊洗手作羹湯,濃濃燉上一小坨。

糖稀飯燉好,擱置一會準備給小祖宗吃,哪知道祖宗一看,大哭:

"這不是糖稀飯,我不要吃這個!"

孩子外婆一頭霧水,白米稀飯,一勺綿白糖,這個不是糖稀飯!是什麼!

但是孩子不認,就是不吃,哭!

外婆受不了,打電話給朋友發難:

你家孩子,要怎樣,糖稀飯,

我辛辛苦苦做出來,不吃!你告訴我,到底啥叫糖稀飯?白米稀飯加白糖,到底是不是糖稀飯!都嚎了半個小時了!

按照老人家的時間,半小時大概撐死也就十分鐘吧,心煩意亂時間就會變慢,能理解。

朋友也不惑的問到,什麼糖稀飯,她怎麼會要吃這個?

外婆說,我哪知道!還要紅色的糖稀飯,總不能放紅糖吧!

朋友幡然醒悟,孩子要吃的是赤豆元宵,立馬跟外婆解釋到,是紅豆稀飯,

裡面有小元宵的那種。

孩子一聽,立馬點點頭,元宵,小元宵!

朋友立馬點了外賣,加了錢希望快點送到家!

二十分鐘之後,又接到外婆電話,

你家孩子又怎麼了,外賣到了又不吃,明明就是赤豆元宵,又說不是這種元宵,要什麼方的!你們在外面給他吃什麼東西了!元宵能有什麼不對的!

聽聲音已經在暴走邊緣!

小孩在旁邊哭得嗷嗷的:不要圓的,要方的,哇哇哇……

朋友無奈地告訴自己的母上大人,上次帶她出去玩,吃了一碗赤豆元宵,裡面的元宵是店家自製的,有點方,像骰子糖的樣子。

外婆沉默了幾秒,終於忍不住,暴走了!

誰讓你帶她去吃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自行腦補這位暴走的外婆會發什麼樣的火!)

反正最後一句肯定是這樣:跟你小時候一個熊樣!討債鬼!

方跟圓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對於秩序敏感期的小孩,認定了就是不能更改的。

她哪管大人們為她一碗稀飯而勞民傷財的痛呢。

元宵要方的就不能給圓的,稀飯要紅的就不能給白的!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秩序感的表現形態有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規則意識等。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對待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呢?

建議一:不要讓孩子秩序錯亂

秩序敏感性是大自然賦予孩子的一種神奇的能力,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阻礙了這種秩序敏感性的正常發展,孩子就會變得焦躁不安。因此,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發脾氣。比如,一個不到 2 歲的孩子看到保姆拿走他常坐的小椅子時,會大哭抗議,直到椅子回歸原位。對於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物品離開了它們應該在的位置,他就會很快發現,並且要求把物品回歸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這種敏感性,而讓孩子的秩序錯亂下去,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不利於孩子以後建立規則。

建議二:滿足孩子的秩序感

當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無序時,他仿佛受到了某種刺激、某種指令,強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復原位。比如,一塊肥皂躺在洗漱臺上而沒有放在肥皂盒裡,或者一隻椅子放在不恰當的地方,一個 2歲的孩子會突然注意到它,並把它放回原處。只有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上的不協調,而更大一些的孩子和大人很少會注意到這一點。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種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孩子就會產生真正的快樂。秩序感也讓孩子認識到每樣東西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讓孩子能夠適應環境,能夠在細節上支配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靜和快樂。因此,當孩子樂於去做一些關於秩序的事情時,家長不妨滿足他的這個需求。

建議三: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秩序的破壞會給兒童帶來不安全感,兒童不得不把精力轉移到對無秩序環境的抗爭中,從而浪費生命成長的時間。

我們沒有能力把握生命的內在秩序,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來時,保護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協助兒童。

蒙台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不能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慧也無從建構。因此,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後一定要注意及時歸位。孩子的東西更要注重擺放有序,家長不要隨便去更改它們的位置。儘量不要對孩子居住的環境做太大的改變,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居室、生活環境等等,尤其是長途旅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即使不得已,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並且為孩子可能的不適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對於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這不僅能讓孩子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阻礙了這種秩序敏感性的正常發展,孩子就會變得焦躁不安。因此,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發脾氣。比如,一個不到 2 歲的孩子看到保姆拿走他常坐的小椅子時,會大哭抗議,直到椅子回歸原位。對於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物品離開了它們應該在的位置,他就會很快發現,並且要求把物品回歸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這種敏感性,而讓孩子的秩序錯亂下去,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不利於孩子以後建立規則。

建議二:滿足孩子的秩序感

當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無序時,他仿佛受到了某種刺激、某種指令,強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復原位。比如,一塊肥皂躺在洗漱臺上而沒有放在肥皂盒裡,或者一隻椅子放在不恰當的地方,一個 2歲的孩子會突然注意到它,並把它放回原處。只有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上的不協調,而更大一些的孩子和大人很少會注意到這一點。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種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孩子就會產生真正的快樂。秩序感也讓孩子認識到每樣東西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讓孩子能夠適應環境,能夠在細節上支配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靜和快樂。因此,當孩子樂於去做一些關於秩序的事情時,家長不妨滿足他的這個需求。

建議三: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秩序的破壞會給兒童帶來不安全感,兒童不得不把精力轉移到對無秩序環境的抗爭中,從而浪費生命成長的時間。

我們沒有能力把握生命的內在秩序,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來時,保護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協助兒童。

蒙台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不能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慧也無從建構。因此,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後一定要注意及時歸位。孩子的東西更要注重擺放有序,家長不要隨便去更改它們的位置。儘量不要對孩子居住的環境做太大的改變,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居室、生活環境等等,尤其是長途旅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即使不得已,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並且為孩子可能的不適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對於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這不僅能讓孩子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