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優秀的父母一定要學點兒童心理學!一文讀懂科學育兒所有基本常識

2017這一年,父母成長俱樂部和各位家長們一起關注孩子,關注教育,不斷學習共同成長。都說做父母不需要選拔和考試,我們不是天生就具備教育子女的能力,所以在育兒過程裡父母們需要不斷去學習。

教育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科學,在此我們建議各位家長們,學習一點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內容,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遵循孩子的客觀成長規律,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發展,而非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本文歸納總結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核心知識,建議大家收藏,可以即時對照、即時學習、即時修正,新的一年祝你成為更優秀的父母!

也祝大家2018新年快樂!

——坤媽

育兒路上,因為不懂,所以要學的很多。看了那麼多的育兒文章和書籍,好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依舊雲裡霧裡。有沒有一本書或者一套理論可以為你撥開雲霧,看清道路?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有過類似的心境,且還在迷霧中周旋,

那麼我覺得最值得推薦給你的,其實是一本看起來非常普通的教科書《兒童發展心理學》。而我就是被這一本教科書拯救後,開始愛上了心理學。今天我分享給大家我整理的這本書的學習筆記,幫你在最短的時間裡把握科學育兒的核心知識點。

每個人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以後的生活,如何影響?在哪些層面影響?我們是怎麼長大的?這些都可以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裡找到答案。另一方面,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性和持續性也影響著孩子青春期心理發展,孩童時期無法跨越的階段遺留的問題將會積累到青春期爆發,影響孩子平穩渡過,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推薦閱讀今日另一篇推文《人生沒有橡皮擦!》)

人最關鍵的時期就是0-6歲,從生物學角度來看,6歲人的大腦就基本發育成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對嬰兒來說,後天環境中越早出現在他生命中的事物,包括情感、關係等等,對他身心發展的影響就越大。

一個成人如果喜歡喝橙汁而不喜歡喝蘋果汁,大家會覺得是天生喜好的差別,但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的話,有可能是第一次喝橙汁是在玩的很開心的時候,包含了很多開心的回憶;還有一次喝蘋果汁是因為弄髒了衣服而導致父母吵架而留下了不好的記憶,

兒時的感受和習慣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我們早年的經歷會無意識的影響著自己長大後對事物和對他人的看法,因此0-6歲的養育過程非常重要。父母應該學習瞭解孩子在每個階段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該和孩子怎麼互動,才能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階段和特點

動力

動力是指什麼時候是什麼在推動著孩子從事著各項活動,嬰幼兒對奶水和食物的需求是他生理發展的源動力。

心理發展的源動力有兩個:

第一是養育者對孩子愛的滋養,人類天生就對尋求關係有渴望,比如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嬰兒需要撫養者的愛和溫暖才能存活發展。早年孩子和父母形成的關係模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成年後和其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第二個動力是孩子的自主性,是指孩子向外探索和動作。具體表現有胎兒會踢媽媽肚子,嬰兒咬媽媽的乳☆禁☆頭,2歲的小朋友會不允許其他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如果我們不瞭解這是孩子在探索自己和外部的關係,很容易會把孩子的自主性定義為攻擊性。

比如說0-1歲的孩子主要是靠嘴巴和口腔來認識世界的,長牙後的孩子可能開始咬東西,媽媽的乳☆禁☆頭或者是奶瓶的奶嘴。當嬰兒第一次咬住媽媽乳☆禁☆頭的時候,媽媽的回應特別重要。有的媽媽會狠狠打寶寶的屁股;有的媽媽儘管疼,還是笑眯眯的回應,但如果第二次被咬的更疼時再去打寶寶的屁股,前後不一致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混亂,所以家庭教育中穩定的規則很重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媽媽輕輕拍拍嬰兒的屁股,做出真實的反應,說“寶寶你把媽媽咬疼了”。如果我們把嬰兒的動作看成是對外部環境的一種互動的話,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從而保護孩子自主性的發展。而當寶寶和媽媽的自主性產生衝突時,媽媽的真實反應就會告訴孩子關係中的界限。

同時自主性意味著創造性,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和玩耍,會給孩子成年後帶來鮮活的活力和新鮮感。愛和自主性就是孩子力量的來源,也是一個人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基石。

階段

第一階段:0-3,4個月 絕對依賴階段

寶寶出生後母嬰依舊融合,媽媽要犧牲自我來幫助嬰兒順利度過這個階段,讓他發展良好同時,丈夫對妻子的支柱作用很重要,確保媽媽可以安心照顧寶寶。

第二階段:3,4個月-18個月或2歲不等,相對依賴階段

孩子逐級意識到自己對媽媽的依賴,會慢慢開始獨立,媽媽也要開始重新調整生活,這樣有助於嬰兒發展出我和媽媽是有區別的個體,完成從一元到二元的轉變。斷奶對寶寶來說是個重要的階段,意味著獨立性,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次長大。

第三階段:2歲以後 真正向獨立進發,並不斷發展完善。請注意,這裡的獨立不是指完全不需要依賴。

特點

第一個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差異性,兩者共存。大動作發展具體到每個孩子是有很大區別,比如走路。有的媽媽會比較焦慮,當撫養者對孩子的某個能力有一個期望值,但孩子還沒達到時,孩子也會對自己產生未知的焦慮。適度焦慮會促進能力的發展,但過度的焦慮會對孩子的飲食和睡眠產生問題。大部分發展性問題,其實不用太焦慮,這些問題會隨著孩子的發展逐漸消失。

第二個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乏對現實的認知。9個月孩子扔掉皮球就會以為球消失了,媽媽要把球撿回來,而且反復撿。孩子需要通過經驗積累去認識到客體的恒常性。

不要去說威脅性的話語,孩子會信以為真,對孩子帶來重的心理負擔。

規律

嬰兒的感覺發展包括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嗅覺。嬰兒剛出生都需要撫觸,順產的嬰兒和剖腹產的嬰兒長大後有區別主要在於觸覺。剖腹產的孩子因為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皮膚受到的刺激量大大不同。另外,剖腹產的嬰兒和母體是瞬間分離,和慢慢分離區別很大,對以後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也會有影響。

味覺、視覺、聽覺、嗅覺是孩子判斷和分辨是不是自己媽媽的重要方面。

嬰兒感覺的發展是為了確保自己可以更好的活下來。需求決定感受。

嬰兒的知覺發展包括深度、物體和空間。深度,視崖試驗。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物體開始的。空間包括前後左右,上下。

嬰兒語言的發展分三個層次:詞彙、句子和口語表達

1歲前後口語萌芽,單詞;1.5歲-3歲間是嬰兒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詞彙量增加;4歲前後是語音關鍵期,是學習正確的發音的最好時機;3-7歲是孩子詞彙量增長最快的時候,大量閱讀。

幼兒生理規律:上下、大小、近遠和頭尾原則。先發展大腦,再到身體,再到手腳。

幼兒心理規律: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渴望獨立參加社會,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經驗及能力有限之間形成矛盾。所有心理發展都是以矛盾為基礎,童年沒有想像中那麼快樂。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不要站在成年人自己的角度。

下面我們再來瞭解一下三位心理學家對不同階段兒童的精神、認知及道德方面的分析——

埃裡克森精神分析

埃裡克森是佛洛依德的弟子,他細化和具體化了佛洛依德的理論,這裡主要介紹12歲前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極端無能,無力和無奈,無法自力更生,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開始相信別人。0-1歲父母的做法很大程度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假設一個人對外界不信任,他的一輩子如何能幸福呢?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主要做法包括按需餵養而不是按時餵養。第二維護撫養環境的穩定性,不要頻繁變換撫養人,否則需要孩子不停去適應。穩定的環境才能造就穩定的心理狀態。

第二階段:幼兒期1-3歲 自主對羞怯和疑慮的階段

這個階段父母主要對孩子進行大小便訓練。當孩子因為生理原因還控制不好自己大小便的時候(括約肌要到2歲後才能發展好),父母對孩子的責駡,會導致孩子內心的無奈,同時孩子還會很羞愧和自責,使自己的攻擊性轉向內部。由於父母不恰當的評價導致孩子攻擊性轉向內部,會導致孩子過於羞愧而受父母控制,從而發展不了自我。因為沒有嘗試就沒有自我。很多成年人心理問題都來源於自我沒有發展好,中國很多人都沒有自我。

父母用科學的方式養育孩子,不斷學習提升。正確的東西讓孩子不斷去嘗試,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萬無一失,而是確保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去勇於嘗試,給予嘗試的機會,培養能力。這一階段沒有發展好導致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有強迫性和潔癖的人。

第三階段 學前期4-6歲 主動對內疚

孩子在幼稚園期間能力達到飛速發展,包括認知和道德。要多給孩子嘗試和操練的機會,不然會導致孩子產生內疚的心理。這個時期同時也是孩子的性☆禁☆欲期,比如男孩子會摸自己的小雞雞,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戀父戀母期,非常重要,決定孩子以後的婚姻關係。

第四階段 7-12歲 勤奮感對自卑感

孩子上小學了,有的父母會說你什麼都不要管,只要好好學習。這樣的話只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幹,請父母破除這樣的錯誤思維。

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矛盾點,孩子如果跨越了,叫成長。如果因為父母不恰當的養育,導致孩子沒有跨越,就叫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心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所謂強迫症焦慮症都是。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重中之重!請父母多站在孩子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

首先解釋一下認知,認知是你看待事物,學習的程度和角度,以及思維能力。

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進行真正的運算和邏輯推理。比如1+1=2。所有資訊來源自己的感覺和動作,只能進行資訊接收,還不能進行資訊產出。

運算包括可逆,比如我給你一個蘋果,你給我一個橘子。假設你要孩子分享,孩子還不懂運算就自然不會分享。不要強迫孩子分享,現在如果我讓大家把你的手機分享給我,大家也不會願意吧。

階段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孩子只能有數的集群概念,也不能真正的進行運算。數幾個蘋果是可以的,還可以培養孩子把東西歸類,單個的壘在一起。因此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幼小銜接違反常識,真正的數學要小學開始學。如果家長堅持讓孩子去學,孩子只能機械記憶背誦比如乘法口訣表。

階段3:7-11 具體運算階段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在小學階段,所以學校的教科書設計依據也都是心理學。這個時候孩子可以理解守恆和可逆,可以具體數位的進行運算,但幾何代數等抽象能力還沒有。

階段4:形式運算,邏輯推導運算。初中後的數學難度上升。

運算也意味著人際關係和如何處事。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孩子的道德和成人的道德是不同的。道德是自私的產物,如果沒有道德,社會將會亂套。

前道德判斷階段 1.5-7歲

7歲之前的孩子沒有什麼道德感,主張以嚴刑去懲罰別人。

孩子經常會對其他犯錯的孩子說打死他,這是正常的。而且孩子會認為自己受罰也是應該的,對成年人的絕對服從。這個階段孩子如果反抗大人是情緒問題,而不是道德認知的問題。

對於海因茲偷藥救妻的兩難問題,前道德只以結果為導向,沒有因果聯繫,無道德判斷。

他律道德階段5-10歲

孩子會面露難色,搞不清到底對不對。

孩子認為自己做錯了,父母或別人會來懲罰我,懲罰是天定的,我確實做錯了。內心的規律靠外界掌握,父母和老師說不能做什麼就不能做什麼。

自律階段9-11歲

孩子會判斷這個事情不對,但情有可原,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如果清楚的知道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我們就不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對比,也不會因為孩子有些能力還沒掌握去焦慮,也無需用“天生”來自我安慰。孩子發展有差異性,只要在一定時間範圍內都是沒問題的。同時我們應該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發展,不要老是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放低姿態,溫柔的堅持。

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階段和特點

動力

動力是指什麼時候是什麼在推動著孩子從事著各項活動,嬰幼兒對奶水和食物的需求是他生理發展的源動力。

心理發展的源動力有兩個:

第一是養育者對孩子愛的滋養,人類天生就對尋求關係有渴望,比如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嬰兒需要撫養者的愛和溫暖才能存活發展。早年孩子和父母形成的關係模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成年後和其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第二個動力是孩子的自主性,是指孩子向外探索和動作。具體表現有胎兒會踢媽媽肚子,嬰兒咬媽媽的乳☆禁☆頭,2歲的小朋友會不允許其他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如果我們不瞭解這是孩子在探索自己和外部的關係,很容易會把孩子的自主性定義為攻擊性。

比如說0-1歲的孩子主要是靠嘴巴和口腔來認識世界的,長牙後的孩子可能開始咬東西,媽媽的乳☆禁☆頭或者是奶瓶的奶嘴。當嬰兒第一次咬住媽媽乳☆禁☆頭的時候,媽媽的回應特別重要。有的媽媽會狠狠打寶寶的屁股;有的媽媽儘管疼,還是笑眯眯的回應,但如果第二次被咬的更疼時再去打寶寶的屁股,前後不一致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混亂,所以家庭教育中穩定的規則很重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媽媽輕輕拍拍嬰兒的屁股,做出真實的反應,說“寶寶你把媽媽咬疼了”。如果我們把嬰兒的動作看成是對外部環境的一種互動的話,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從而保護孩子自主性的發展。而當寶寶和媽媽的自主性產生衝突時,媽媽的真實反應就會告訴孩子關係中的界限。

同時自主性意味著創造性,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和玩耍,會給孩子成年後帶來鮮活的活力和新鮮感。愛和自主性就是孩子力量的來源,也是一個人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基石。

階段

第一階段:0-3,4個月 絕對依賴階段

寶寶出生後母嬰依舊融合,媽媽要犧牲自我來幫助嬰兒順利度過這個階段,讓他發展良好同時,丈夫對妻子的支柱作用很重要,確保媽媽可以安心照顧寶寶。

第二階段:3,4個月-18個月或2歲不等,相對依賴階段

孩子逐級意識到自己對媽媽的依賴,會慢慢開始獨立,媽媽也要開始重新調整生活,這樣有助於嬰兒發展出我和媽媽是有區別的個體,完成從一元到二元的轉變。斷奶對寶寶來說是個重要的階段,意味著獨立性,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次長大。

第三階段:2歲以後 真正向獨立進發,並不斷發展完善。請注意,這裡的獨立不是指完全不需要依賴。

特點

第一個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差異性,兩者共存。大動作發展具體到每個孩子是有很大區別,比如走路。有的媽媽會比較焦慮,當撫養者對孩子的某個能力有一個期望值,但孩子還沒達到時,孩子也會對自己產生未知的焦慮。適度焦慮會促進能力的發展,但過度的焦慮會對孩子的飲食和睡眠產生問題。大部分發展性問題,其實不用太焦慮,這些問題會隨著孩子的發展逐漸消失。

第二個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乏對現實的認知。9個月孩子扔掉皮球就會以為球消失了,媽媽要把球撿回來,而且反復撿。孩子需要通過經驗積累去認識到客體的恒常性。

不要去說威脅性的話語,孩子會信以為真,對孩子帶來重的心理負擔。

規律

嬰兒的感覺發展包括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嗅覺。嬰兒剛出生都需要撫觸,順產的嬰兒和剖腹產的嬰兒長大後有區別主要在於觸覺。剖腹產的孩子因為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皮膚受到的刺激量大大不同。另外,剖腹產的嬰兒和母體是瞬間分離,和慢慢分離區別很大,對以後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也會有影響。

味覺、視覺、聽覺、嗅覺是孩子判斷和分辨是不是自己媽媽的重要方面。

嬰兒感覺的發展是為了確保自己可以更好的活下來。需求決定感受。

嬰兒的知覺發展包括深度、物體和空間。深度,視崖試驗。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物體開始的。空間包括前後左右,上下。

嬰兒語言的發展分三個層次:詞彙、句子和口語表達

1歲前後口語萌芽,單詞;1.5歲-3歲間是嬰兒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詞彙量增加;4歲前後是語音關鍵期,是學習正確的發音的最好時機;3-7歲是孩子詞彙量增長最快的時候,大量閱讀。

幼兒生理規律:上下、大小、近遠和頭尾原則。先發展大腦,再到身體,再到手腳。

幼兒心理規律: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渴望獨立參加社會,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經驗及能力有限之間形成矛盾。所有心理發展都是以矛盾為基礎,童年沒有想像中那麼快樂。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不要站在成年人自己的角度。

下面我們再來瞭解一下三位心理學家對不同階段兒童的精神、認知及道德方面的分析——

埃裡克森精神分析

埃裡克森是佛洛依德的弟子,他細化和具體化了佛洛依德的理論,這裡主要介紹12歲前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極端無能,無力和無奈,無法自力更生,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開始相信別人。0-1歲父母的做法很大程度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假設一個人對外界不信任,他的一輩子如何能幸福呢?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主要做法包括按需餵養而不是按時餵養。第二維護撫養環境的穩定性,不要頻繁變換撫養人,否則需要孩子不停去適應。穩定的環境才能造就穩定的心理狀態。

第二階段:幼兒期1-3歲 自主對羞怯和疑慮的階段

這個階段父母主要對孩子進行大小便訓練。當孩子因為生理原因還控制不好自己大小便的時候(括約肌要到2歲後才能發展好),父母對孩子的責駡,會導致孩子內心的無奈,同時孩子還會很羞愧和自責,使自己的攻擊性轉向內部。由於父母不恰當的評價導致孩子攻擊性轉向內部,會導致孩子過於羞愧而受父母控制,從而發展不了自我。因為沒有嘗試就沒有自我。很多成年人心理問題都來源於自我沒有發展好,中國很多人都沒有自我。

父母用科學的方式養育孩子,不斷學習提升。正確的東西讓孩子不斷去嘗試,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萬無一失,而是確保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去勇於嘗試,給予嘗試的機會,培養能力。這一階段沒有發展好導致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有強迫性和潔癖的人。

第三階段 學前期4-6歲 主動對內疚

孩子在幼稚園期間能力達到飛速發展,包括認知和道德。要多給孩子嘗試和操練的機會,不然會導致孩子產生內疚的心理。這個時期同時也是孩子的性☆禁☆欲期,比如男孩子會摸自己的小雞雞,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戀父戀母期,非常重要,決定孩子以後的婚姻關係。

第四階段 7-12歲 勤奮感對自卑感

孩子上小學了,有的父母會說你什麼都不要管,只要好好學習。這樣的話只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幹,請父母破除這樣的錯誤思維。

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矛盾點,孩子如果跨越了,叫成長。如果因為父母不恰當的養育,導致孩子沒有跨越,就叫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心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所謂強迫症焦慮症都是。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重中之重!請父母多站在孩子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

首先解釋一下認知,認知是你看待事物,學習的程度和角度,以及思維能力。

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進行真正的運算和邏輯推理。比如1+1=2。所有資訊來源自己的感覺和動作,只能進行資訊接收,還不能進行資訊產出。

運算包括可逆,比如我給你一個蘋果,你給我一個橘子。假設你要孩子分享,孩子還不懂運算就自然不會分享。不要強迫孩子分享,現在如果我讓大家把你的手機分享給我,大家也不會願意吧。

階段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孩子只能有數的集群概念,也不能真正的進行運算。數幾個蘋果是可以的,還可以培養孩子把東西歸類,單個的壘在一起。因此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幼小銜接違反常識,真正的數學要小學開始學。如果家長堅持讓孩子去學,孩子只能機械記憶背誦比如乘法口訣表。

階段3:7-11 具體運算階段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在小學階段,所以學校的教科書設計依據也都是心理學。這個時候孩子可以理解守恆和可逆,可以具體數位的進行運算,但幾何代數等抽象能力還沒有。

階段4:形式運算,邏輯推導運算。初中後的數學難度上升。

運算也意味著人際關係和如何處事。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孩子的道德和成人的道德是不同的。道德是自私的產物,如果沒有道德,社會將會亂套。

前道德判斷階段 1.5-7歲

7歲之前的孩子沒有什麼道德感,主張以嚴刑去懲罰別人。

孩子經常會對其他犯錯的孩子說打死他,這是正常的。而且孩子會認為自己受罰也是應該的,對成年人的絕對服從。這個階段孩子如果反抗大人是情緒問題,而不是道德認知的問題。

對於海因茲偷藥救妻的兩難問題,前道德只以結果為導向,沒有因果聯繫,無道德判斷。

他律道德階段5-10歲

孩子會面露難色,搞不清到底對不對。

孩子認為自己做錯了,父母或別人會來懲罰我,懲罰是天定的,我確實做錯了。內心的規律靠外界掌握,父母和老師說不能做什麼就不能做什麼。

自律階段9-11歲

孩子會判斷這個事情不對,但情有可原,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如果清楚的知道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我們就不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對比,也不會因為孩子有些能力還沒掌握去焦慮,也無需用“天生”來自我安慰。孩子發展有差異性,只要在一定時間範圍內都是沒問題的。同時我們應該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發展,不要老是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放低姿態,溫柔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