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舉輕若重的2018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劉恩惠]

數碼多獨家首發,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2018年元旦,裡卡爾多·穆蒂(Riccardo Muti)時隔十四年重新回到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台。在演出前接受採訪時指揮家告訴媒體和樂迷,

這將是自己最後一次執棒這一年度音樂盛會。雖然多年前他曾說過同樣的話卻最終食言,但對於這位76歲的義大利老人來說,這確實很可能是他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的告別演出了。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表達對整場演出的觀感,我想用“舉輕若重”這四個字。“輕”當然是指音樂會演出曲目大都是維也納舞曲黃金時代的“輕音樂”;而所謂“重”,則是感覺穆蒂對於這場演出的態度非常鄭重,

對演奏速度的把握和節奏的控制非常慎重,他甚至放棄了任何製造噱頭的機會,從而讓演出現場的氣氛比往年更為莊重。正如他在演出前新聞發佈會上傳遞給外界的資訊——他希望把精力集中在音樂本身,盡可能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

這種“舉輕若重”之感,從一開場就被展現出來。穆蒂棒下的《入城式進行曲》和1990年祖賓·梅塔指揮的那版可謂走了兩個極端——前者穩健持重、鏗鏘有力,

後者步履輕盈、一氣呵成;前者如裝甲部隊行進,後者如輕騎兵疾馳。下半場的《慶典進行曲》也呈現出類似的風貌,這兩首進行曲的細節都很清晰完整、儀式感特別強烈,至於聽眾們的認同感,恐怕就見仁見智了。

不過這種精雕細琢的追求,足以讓音樂會上的幾首重量級圓舞曲貼上專屬於穆蒂的標籤。在經過精心排練之後,樂隊對於《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南國玫瑰》、《藍色多瑙河》這三首經典名作的演繹不僅令人信服,

也把指揮家希望賦予樂曲的精緻氣息發揮到了極致。不出意外,齊特琴再次出現在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中,樂團還首次邀請女性演奏家操刀,著裝上也遵循傳統,實屬難得。毫無疑問,構造奇異獨特的齊特琴演奏時需要相當的技巧和經驗,能夠熟練駕馭它的奧地利人恐怕已經不多了;僅就這件樂器的獨奏水準而言,
1999年洛林·馬澤爾指揮的那版無疑最為流暢自如,而2014年和今年的演奏則都顯得謹小慎微,效果上多少有點讓人提心吊膽,這也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唯一的小缺憾。

2018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現場

施特勞斯家族有些知名度不高的圓舞曲,

由普通指揮和樂團演來很可能乏味無趣,但拿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卻會放射出不一樣的光芒,今年音樂會上的《桃金娘花冠圓舞曲》就是很好的例子;2013年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棒下的《來自山中圓舞曲》也是典範之一。這一方面是因為維也納愛樂樂團在音色特質和對圓舞曲的理解上有先天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指揮家的點石成金。穆蒂賦予了這首為皇室婚禮而特別創作的圓舞曲格外委婉動人的氣質,和風細雨、娓娓道來的同時並不缺乏內在的驅動力,每一處起承轉合都顯得巧妙而又自然。

相比之下,指揮對於約瑟夫·施特勞斯《維也納壁畫圓舞曲》的雕琢,我個人覺得略微過頭了一些。自由速度的運用強化了內部的對比,但幾首小圓舞曲之間的聯繫也因此變得不那麼緊密,從而放大了作品本身的缺點,可謂有得有失。演出前各家媒體在做曲目預覽時,選擇的都是NAXOS公司出品的由克利斯蒂安·波拉克指揮斯洛伐克國家愛樂樂團的那版錄音(估計也是唯一的選擇),拿來與今年的演奏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兩者的顯著區別,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音色和技巧固然有極大的優勢,穆蒂在局部段落的描繪也異常纏綿悱惻,但整體而言我還是覺得波拉克的版本更為緊湊、也更具活力一些。

有人說穆蒂今年明顯“慢了下來”,並將之歸結于指揮家年歲增長的必然。我倒覺得,縱觀整場音樂會,穆蒂對於速度的把控並沒有頑固和偏執,譬如下半場的《薄伽丘序曲》的速度就很標準,可算是教科書般的示範級演繹;對於所有的快速波爾卡舞曲他也沒有刻意降速,可見指揮家還是根據曲目內容本身來決定演繹風格並靈活處理的。穆蒂的確偏好使用較慢的速度來演奏圓舞曲中那些抒情性和歌唱性較強的段落,在分句上也下足了功夫,我覺得更多是源於他希望把這些圓舞曲中最精美、最微妙的一面充分地展現給音樂會的聽眾們,畢竟在他內心裡已經認定這將是自己在這個舞臺上最後的機會。

如果要選出整場演出中帶給我最大驚喜的難忘曲目,無疑當屬下半場阿爾馮斯·齊布林卡的《史蒂芬妮加沃特舞曲》。穆蒂對於此曲的喜愛毋庸置疑,在他指揮下,這首“十九世紀最受歡迎的沙龍音樂作品”不僅韻味純正地道,樂隊的弦樂和木管音色之純美華貴更為她平添了一份雅趣,足以被載入史冊。

[Doc]key=維也納新年音樂會[/Doc]和風細雨、娓娓道來的同時並不缺乏內在的驅動力,每一處起承轉合都顯得巧妙而又自然。

相比之下,指揮對於約瑟夫·施特勞斯《維也納壁畫圓舞曲》的雕琢,我個人覺得略微過頭了一些。自由速度的運用強化了內部的對比,但幾首小圓舞曲之間的聯繫也因此變得不那麼緊密,從而放大了作品本身的缺點,可謂有得有失。演出前各家媒體在做曲目預覽時,選擇的都是NAXOS公司出品的由克利斯蒂安·波拉克指揮斯洛伐克國家愛樂樂團的那版錄音(估計也是唯一的選擇),拿來與今年的演奏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兩者的顯著區別,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音色和技巧固然有極大的優勢,穆蒂在局部段落的描繪也異常纏綿悱惻,但整體而言我還是覺得波拉克的版本更為緊湊、也更具活力一些。

有人說穆蒂今年明顯“慢了下來”,並將之歸結于指揮家年歲增長的必然。我倒覺得,縱觀整場音樂會,穆蒂對於速度的把控並沒有頑固和偏執,譬如下半場的《薄伽丘序曲》的速度就很標準,可算是教科書般的示範級演繹;對於所有的快速波爾卡舞曲他也沒有刻意降速,可見指揮家還是根據曲目內容本身來決定演繹風格並靈活處理的。穆蒂的確偏好使用較慢的速度來演奏圓舞曲中那些抒情性和歌唱性較強的段落,在分句上也下足了功夫,我覺得更多是源於他希望把這些圓舞曲中最精美、最微妙的一面充分地展現給音樂會的聽眾們,畢竟在他內心裡已經認定這將是自己在這個舞臺上最後的機會。

如果要選出整場演出中帶給我最大驚喜的難忘曲目,無疑當屬下半場阿爾馮斯·齊布林卡的《史蒂芬妮加沃特舞曲》。穆蒂對於此曲的喜愛毋庸置疑,在他指揮下,這首“十九世紀最受歡迎的沙龍音樂作品”不僅韻味純正地道,樂隊的弦樂和木管音色之純美華貴更為她平添了一份雅趣,足以被載入史冊。

[Doc]key=維也納新年音樂會[/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