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長興這個牛人身懷絕技,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新年新氣象

新年第一天就有好消息!

文化部辦公廳日前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湖州市共有4人上榜,分別涉及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舞蹈三個類別

長興紫筍茶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鄭福年光榮入選

只有身懷絕技才能成為“國家級”大師

趕快來看看鄭福年到底有多“牛”吧!

鄭福年是浙江長興紫筍茶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從16歲開始做茶,幾十年來,他熟練掌握了現代紫筍茶的製作技藝,還潛心研究和恢復古代特別是唐代時期茶餅製作、創新蒸清紫筍(散型)工藝。

鄭福年在紫筍茶製作上有獨到之處,他所掌握烘青、蒸青、餅茶、酵紅、烏龍等不同製作方法。特別是根據古法,反復研究出的獨門“蒸清技藝”,突破了傳統炒制茶葉帶出的火香味,

保持了紫筍茶原有的天然清香。

幾十年來,鄭福年配合長興縣紫筍茶文化研究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紫筍茶製作技藝傳承和普及活動,所培養帶領的徒弟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基本掌握制茶技藝。

在長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內,國家級AAAA級景區大唐貢茶院內、當地中小學內,專門為鄭福年設置紫筍茶製作技藝的展示區域,每年不定期組織部門、鄉鎮、學校等各個群體,活態展示紫筍茶的古法制做精髓。

長興已有1700多年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

2018伊始快跟小編再來認識下我們的傳統瑰寶吧!

長興百葉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百葉龍”,顧名思義,由“百葉”構成。而此葉卻非一般的樹葉、茶葉,乃是一瓣瓣荷花的粉紅花瓣組成。

百葉龍舞蹈優美、別致,在中國傳統舞龍表演中極具特色。2006年2月,百葉龍申報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百葉龍被批准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紫筍茶製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紫筍茶又名“長興紫筍”,產於浙江省長興縣,早在1200多年前已負盛名。“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顧渚紫筍成為大唐帝國的第一品茗。每年于清明至穀雨期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其製作經分揀、攤青、殺青、回涼、初揀、複炒、複回涼、複揀、初烘、複烘、貯香、品驗、包裝等過程。製成的極品茶芽味細嫩, 芽色帶紫,芽形如筍,條索緊裹,沸水沖泡,芳香撲鼻,湯色清朗;茶葉舒展後,呈蘭花狀,觀之楚楚誘人,嘗之齒頰甘香,生津止渴,回味無窮。

陳霸先的傳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霸先(503-559),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吳興下若裡(今浙江省長興縣)人。西元557年,受禪為帝,國號陳,都建康(今南京)。長興縣作為陳霸先的出生地,境內保存有大量和陳霸先相關的文化遺產,如陳朝皇陵、聖井、陳高祖釣台、陳武帝故居遺址等。圍繞著這些遺跡而產生了眾多“陳霸先傳說”。

熊知縣的傳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網路配圖)

熊知縣的故事,是以顛倒反說長興縣令熊明遇歷史事件的方式,來創作流傳以熊縣令“壞風水”為主要內容的傳說故事。是浙北較為怪異離奇的民間文學形式,具有較強的獨特性。 熊知縣,明萬曆三十年任長興知縣,年僅二十三歲,政績十分突出。然而,在長興民間,他卻是反面人物,一位破壞長興風水的小人。據說,熊知縣擔任長興知縣時,遇到長興地方上一個很有地位的人物,熊知縣在他面前吃了一個虧,於是懷恨在心,總想伺機報復長興人,用破壞長興人風水的辦法,讓長興的子孫後代世世不得顯貴。目前,尚留存於長興的熊知縣故事總數有上百個。

龍山旱船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旱船歷史悠久,在唐代已經流行(見《太平廣記》)。不僅在民間表演,還經過改造成為宮廷舞蹈。龍山旱船的具體形成年代與淵源不詳,它由20世紀80年代由客居長興的河南人帶傳而來。龍山旱船常于逢年過節時在附近各個村表演,也會應邀參加廟會等活動。龍山旱船較有特色的是講究“喝彩”,鑼鼓與“喊彩”人及旱船配合表演,“喊彩”者要“見到什麼唱什麼”,且都是喜慶吉利的話,因而演唱者要有較快的語言反映及組織能力。

林城獅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林城獅舞是林城鎮富於地方特色的一種群眾性傳統文化,它不僅帯有一般獅舞的特徵,同時又獨具特色,是江浙地區優秀的民間舞蹈之一。林城獅舞動作名目繁多、技藝超群,除了一般的平地表演動作外,其具有獨特的高空表演形式。從第一張桌子開始,再搬上第二第三張桌子,獅子依次周旋騰跳而上,直至加一條板凳(俗稱“三桌半”),站在凳上然後又臨高騰空而下,打滾起舞,技藝驚險,如猛虎下山,顯得十分雄威。

紫砂燒制工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興縣是浙江省出產紫砂工藝品的唯一產地。北宋時期長興紫砂就與山水相連的“中國陶都”宜興齊名,譽稱長興為“南窯”,丁山為“北陶”。長興有著豐富的紫砂陶土資源,陶土品位極高,素有“一兩紫砂一兩金”之說。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入窯燒造不易變形,成型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各種器形;陶胎本身具有吸水性和氣孔,用紫砂茶具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好;紫砂壺具有可用可賞性,表面能養出如美玉般怡人的暈光。紫砂製品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它的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它的造型千變萬化。

長興花龍船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興花龍船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治《長興縣誌》卷十六《風俗》載:“南方競渡,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車、水馬,始于吳越時,蓋其斷髮文身之俗。習水好戰,于荊楚歲時記‘人傷屈原之投汨羅,競渡以拯’相似。”一條龍船由12人組成,一人坐艄,掌旗(一面村旗,一面龍旗);一人樁刀,掌舵;一人敲鑼,一人打鼓,其餘八人分別坐船邊沿划船。整艘船上插滿280面旗幟,船槳上均寫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每年端午節當天,花龍船在爆竹與鑼鼓聲中,從各村村口的河道中駛出。長輩們會早早站在河邊迎候,等龍舟一到,就將準備好的禮品、紅包送上。

長興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陳霸先的傳說;2.熊知縣的故事;3.千里盲子的故事;4.吳十萬的故事;5.和平民間故事;6.湖州山歌(長興民歌);7.十番鑼鼓;8.長興百葉龍;9.五莊白龍;10.方山烏龍;11.青草塢雙龍;12.上泗安青龍;13.新民馬燈;14.澗塘馬燈;15.下箬馬燈;16.槐坎走馬燈;17.南蔣馬燈;18.龍山旱船;19.泗安旱船;20.虹溪旱船;21.林城獅舞;22.劉井獅舞;23.闞家獅子;24.呂山漁燈;25.二界嶺花鼓;26.皮影戲;27.長興灘簧戲;28.布袋木偶戲;29.蔣家提線木偶;30.湖州灘簧/長興打唱班;31.西河大鼓;32.畎橋武術;33.摸“拷胡”;34.雙偶摔跤;35.長中根雕;36.夾浦剪紙;37.紫筍茶製作技藝;38.紫砂燒制技藝;39.箬下春製作技藝;40.酥糖製作技藝;41.竹籜底布鞋製作技藝;42.洪橋千張製作技藝;43.仰峰麥芽糖製作技藝;44.梅花焦製作技藝;45.白硯端午服飾製作技藝;46.書畫揭裱、修復技藝;47.胥倉藕的種植管理;48.洪橋龍船;49.夾浦水龍船和三澗龍船;50.岕裡婚慶習俗。

小編相信

會有更多像鄭福年一樣的匠人

匠心獨具、癡心不改、砥礪前行

我們的非遺文化也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紫筍茶又名“長興紫筍”,產於浙江省長興縣,早在1200多年前已負盛名。“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顧渚紫筍成為大唐帝國的第一品茗。每年于清明至穀雨期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其製作經分揀、攤青、殺青、回涼、初揀、複炒、複回涼、複揀、初烘、複烘、貯香、品驗、包裝等過程。製成的極品茶芽味細嫩, 芽色帶紫,芽形如筍,條索緊裹,沸水沖泡,芳香撲鼻,湯色清朗;茶葉舒展後,呈蘭花狀,觀之楚楚誘人,嘗之齒頰甘香,生津止渴,回味無窮。

陳霸先的傳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霸先(503-559),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吳興下若裡(今浙江省長興縣)人。西元557年,受禪為帝,國號陳,都建康(今南京)。長興縣作為陳霸先的出生地,境內保存有大量和陳霸先相關的文化遺產,如陳朝皇陵、聖井、陳高祖釣台、陳武帝故居遺址等。圍繞著這些遺跡而產生了眾多“陳霸先傳說”。

熊知縣的傳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網路配圖)

熊知縣的故事,是以顛倒反說長興縣令熊明遇歷史事件的方式,來創作流傳以熊縣令“壞風水”為主要內容的傳說故事。是浙北較為怪異離奇的民間文學形式,具有較強的獨特性。 熊知縣,明萬曆三十年任長興知縣,年僅二十三歲,政績十分突出。然而,在長興民間,他卻是反面人物,一位破壞長興風水的小人。據說,熊知縣擔任長興知縣時,遇到長興地方上一個很有地位的人物,熊知縣在他面前吃了一個虧,於是懷恨在心,總想伺機報復長興人,用破壞長興人風水的辦法,讓長興的子孫後代世世不得顯貴。目前,尚留存於長興的熊知縣故事總數有上百個。

龍山旱船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旱船歷史悠久,在唐代已經流行(見《太平廣記》)。不僅在民間表演,還經過改造成為宮廷舞蹈。龍山旱船的具體形成年代與淵源不詳,它由20世紀80年代由客居長興的河南人帶傳而來。龍山旱船常于逢年過節時在附近各個村表演,也會應邀參加廟會等活動。龍山旱船較有特色的是講究“喝彩”,鑼鼓與“喊彩”人及旱船配合表演,“喊彩”者要“見到什麼唱什麼”,且都是喜慶吉利的話,因而演唱者要有較快的語言反映及組織能力。

林城獅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林城獅舞是林城鎮富於地方特色的一種群眾性傳統文化,它不僅帯有一般獅舞的特徵,同時又獨具特色,是江浙地區優秀的民間舞蹈之一。林城獅舞動作名目繁多、技藝超群,除了一般的平地表演動作外,其具有獨特的高空表演形式。從第一張桌子開始,再搬上第二第三張桌子,獅子依次周旋騰跳而上,直至加一條板凳(俗稱“三桌半”),站在凳上然後又臨高騰空而下,打滾起舞,技藝驚險,如猛虎下山,顯得十分雄威。

紫砂燒制工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興縣是浙江省出產紫砂工藝品的唯一產地。北宋時期長興紫砂就與山水相連的“中國陶都”宜興齊名,譽稱長興為“南窯”,丁山為“北陶”。長興有著豐富的紫砂陶土資源,陶土品位極高,素有“一兩紫砂一兩金”之說。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入窯燒造不易變形,成型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各種器形;陶胎本身具有吸水性和氣孔,用紫砂茶具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好;紫砂壺具有可用可賞性,表面能養出如美玉般怡人的暈光。紫砂製品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它的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它的造型千變萬化。

長興花龍船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興花龍船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治《長興縣誌》卷十六《風俗》載:“南方競渡,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車、水馬,始于吳越時,蓋其斷髮文身之俗。習水好戰,于荊楚歲時記‘人傷屈原之投汨羅,競渡以拯’相似。”一條龍船由12人組成,一人坐艄,掌旗(一面村旗,一面龍旗);一人樁刀,掌舵;一人敲鑼,一人打鼓,其餘八人分別坐船邊沿划船。整艘船上插滿280面旗幟,船槳上均寫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每年端午節當天,花龍船在爆竹與鑼鼓聲中,從各村村口的河道中駛出。長輩們會早早站在河邊迎候,等龍舟一到,就將準備好的禮品、紅包送上。

長興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陳霸先的傳說;2.熊知縣的故事;3.千里盲子的故事;4.吳十萬的故事;5.和平民間故事;6.湖州山歌(長興民歌);7.十番鑼鼓;8.長興百葉龍;9.五莊白龍;10.方山烏龍;11.青草塢雙龍;12.上泗安青龍;13.新民馬燈;14.澗塘馬燈;15.下箬馬燈;16.槐坎走馬燈;17.南蔣馬燈;18.龍山旱船;19.泗安旱船;20.虹溪旱船;21.林城獅舞;22.劉井獅舞;23.闞家獅子;24.呂山漁燈;25.二界嶺花鼓;26.皮影戲;27.長興灘簧戲;28.布袋木偶戲;29.蔣家提線木偶;30.湖州灘簧/長興打唱班;31.西河大鼓;32.畎橋武術;33.摸“拷胡”;34.雙偶摔跤;35.長中根雕;36.夾浦剪紙;37.紫筍茶製作技藝;38.紫砂燒制技藝;39.箬下春製作技藝;40.酥糖製作技藝;41.竹籜底布鞋製作技藝;42.洪橋千張製作技藝;43.仰峰麥芽糖製作技藝;44.梅花焦製作技藝;45.白硯端午服飾製作技藝;46.書畫揭裱、修復技藝;47.胥倉藕的種植管理;48.洪橋龍船;49.夾浦水龍船和三澗龍船;50.岕裡婚慶習俗。

小編相信

會有更多像鄭福年一樣的匠人

匠心獨具、癡心不改、砥礪前行

我們的非遺文化也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