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咸安區浮山辦事處“友誼互信群”傳遞社會正能量

咸甯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奇峰 通訊員劉潔

“不分男女老少,

進群一家人,兄弟姐妹情。一家有喜大家樂,一人有事大家幫。”在咸安區浮山辦事處,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因共同的理念相識、相交,線上線下親密互動,一起唱歌、跳舞、做公益,親如一家。他們在收穫快樂的同時,也感染著身邊的人,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近日,記者採訪了這個“友誼互信群”的群主張保國。

七旬退休教師成“群主”

張保國今年70歲,家住浮山辦事處書苑社區,

10年前從湖北科技學院退休。聊起“友誼互信群”,老人一臉自豪,侃侃而談。

提起建群,離不開張保國多年的愛好——跳舞。他曾是數學系教師,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到宜昌參加一次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會議。會議休息期間,參會人員被邀請跳交誼舞。那次,不會跳舞的張保國在人群中“笨手笨腳”,沒少踩舞伴的腳。雖然“丟了臉”,從那以後,張保國愛上了舞蹈。回校後,他經常參加校內外的聯歡舞會,

舞技越來越好,也結識了一幫愛舞蹈的朋友。

退休後閑來無事,張保國有更多時間用來唱歌、跳舞。隨著微信的普及,2016年3月,在朋友的倡議下,張保國建起了微信群,起名“友誼互信群”。作為群主,張保國將該群的宗旨定為“不分男女老少,進群一家人,兄弟姐妹情。一家有喜大家樂,一人有事大家幫。”同時,立下群規:團結、活躍、互信、互助、正風、正氣、正義、正能量。

群成員從30多增為300多

起先,群成員只有30多人,幾個月後增加到69人,2016年年底漲到100多人,今年增加到300多。群成員中,既有20多歲的年輕小夥,也有70多歲的老太太。他們中既有退休幹部,也有行政事業單位職工,也有商人、家庭婦女等。

群成員的快速增多,離不開群友線上線下的親密互動。每天早上,大家在群裡互問“早安”;節假日在群里拉拉家常,遇到事情在群裡諮詢、討論;看到實用的生活貼文,

大家在群裡分享……

更多的互動則線上下。這一年多,在市人民廣場、十六潭公園、梓山湖、嘉魚三湖連江、官橋八組、韶山等處,都留下了群友們的足跡。2016年7月1日和2017年7月1日,群友相聚唱紅歌,慶祝黨的生日;十九大前夕,群友相聚十六潭公園,歌唱革命歌曲、跳舞,喜迎黨的十九大召開;2017年12月23日,“友誼互信群”慶元旦迎新春聯歡會在市老年大學舉行……

群活動向公益領域延伸

“友誼互信群”核心成員盧桂花是最早入群的一批。

盧桂花今年43歲,之前有嚴重的頸椎病,愛上跳舞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張保國,併入了群。

“剛開始我跟大家都不認識,感覺沒什麼共同語言。”盧桂花坦言,起初她曾3次退群,但參加群裡組織的線下活動後,大家親如一家的氛圍,深深感染了她。如今,群裡有什麼大型活動,盧桂花總是幫忙登記、統籌。

令盧桂花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一次群友“熊姐”患了重病,群友們得到消息後,兩天時間便捐出3000多元,令熊姐一家感動不已。從那以後,盧桂花除了自己積極參加活動,有時還會帶上讀小學的女兒參與到公益活動中。

“微信群既為大家交友提供了平臺,帶來了歡樂,又可以以此為陣地,團結大家一起做善事。”張保國表示,今後還會不斷拓展公益途徑,帶領群友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群友們得到消息後,兩天時間便捐出3000多元,令熊姐一家感動不已。從那以後,盧桂花除了自己積極參加活動,有時還會帶上讀小學的女兒參與到公益活動中。

“微信群既為大家交友提供了平臺,帶來了歡樂,又可以以此為陣地,團結大家一起做善事。”張保國表示,今後還會不斷拓展公益途徑,帶領群友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