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思想界】《人民的名義》意外走紅: 當主旋律正劇遭遇網路亞文化

《人民的名義》紅了,不僅紅了,還收穫了一票90後粉絲,這恐怕是連製片方和主創團隊都始料未及的。雖然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為了迎合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他們對劇本做出了一些調整,

但《人民的名義》真正的“圈粉點”還是有些歪打正著。可以說,這是一部主旋律正劇與網路亞文化的一次神奇的化學反應,題材製造的陌生感給了年輕觀眾調侃解構的空間,粉絲文化“製造同盟也製造敵人”的基本邏輯也與官場中的權力鬥爭不謀而合,與其說是主流意識形態對年輕觀眾的收編,不如說是粉絲文化對主旋律的重構。

香港著名作家、“新派武俠五大家”之一的黃易於4月5日因中風病逝,

享年65歲。玄幻色彩和歷史元素的巧妙融合是黃易小說的一大特點,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尋秦記》正是穿越小說的鼻祖,講述了一個21世紀的香港精英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尋找秦始皇的故事。而與金庸、古龍為代表的傳統武俠不同,黃易的武俠世界沒有那麼善惡分明,他試圖消解世俗快樂與終極關懷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也反映了快速變動的社會條件下,
當代人一邊極度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一邊對生命意義充滿困惑的心理。

1、《人民的名義》意外走紅:當主旋律正劇遭遇網路亞文化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走紅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部官方授意、肩負政治宣傳任務的作品從劇名上看就十分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對於年輕觀眾而言,它以官場生態和權力鬥爭為主線的劇情,和由一眾40歲以上老戲骨擔綱的演員陣容,

似乎都難以和網路小說改編、小鮮肉雲集的IP劇抗衡。然而如今,劇中的京州市市委書記李達康已經成為了頭號網紅,視頻網站上滿屏的彈幕都在關心“達康書記的GDP”。

《三聯生活週刊》的評論文章認為,對於大多數的90後觀眾而言,

反腐劇是一個新鮮題材,年輕人追劇多是抱著獵奇的心態,先看看傳說中的貪官嘴臉和官話官腔。劇中人物動輒擺出大道理、上綱上線,工作中“人民”、“黨”、“國家”時刻掛在嘴邊,回到家夫妻之間的話題也是國家大事和網路暴力,這種一本正經的畫風並非虛構,而是這個系統之內的人固有的生活狀態和語言體系。對於90後觀眾而言,這種表達方式離他們的日常生活很遠,因為陌生而產生了槽點,
他們的父輩因聽了太多此類空話大話而產生了厭倦,而他們卻可以把這些素材當成調侃和解構的物件,玩得不亦樂乎。

資深媒體人孟靜則從《人民的名義》的走紅,談到了作為通俗文學重要門類之一的官場小說。在她看來,中國的官場文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流派:一派是反貪題材,代表作家有張平、周梅森、陸天明,代表作品有《大雪無痕》《省委書記》《人間正道》等,《人民的名義》就是周梅森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涉及的幹部級別較高,可以高至省級甚至副國級,並且都是邪不壓正的主旋律。另一派是狹義的“官場文學”,主要講的是官場中說話和為人處事的藝術,他們對準的多是基層官場,人物的級別通常是處長、局長,最大不過是市長,作品整體基調是灰色的,善惡不甚分明,反而帶有一絲茫然和無奈。

《新京報書評週刊》的評論文章則指出,《人民的名義》走紅的原因之一是它對官員——無論是清官還是貪官——形象的塑造,比以往同類影視作品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價值觀和對於官場的想像。上世紀90年代,官場小說開始成為了一個新的文學門類,陸天明、周梅森和張平等作家的作品先後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1995-2004年間反腐劇呈現出一個十年的小高☆禁☆潮。那一時期反腐劇的敘事大多遵循這樣一個路數,即以塑造一個清正的好官形象為核心,他始終被“主角光環”所包圍,憑藉自己人性的力量和崇高的道德水準贏得最終的勝利。

其中一個例外是由張平所著小說《抉擇》改編的電影《生死抉擇》,主人公海州市市長聊城雖然仍是一個楷模式的正面人物,但卻沒有了徹底的雷厲風行、殺伐決斷,當發現一手提把自己的老領導可能是一系列犯罪行為的庇護者,以及自己的妻子已經有了受賄事實的時候,他雖然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卻伴隨著內心的痛苦與煎熬、無奈和捨棄。在這裡,“清官”的形象不再是心中時刻懸著一柄正義的尚方寶劍,這一人物也成了有情感、有苦惱的血肉之軀。

反腐劇、官場劇作為一個特殊而敏感的影視劇類型,始終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嚴格規範,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觀眾的接受心理雖然有時相去甚遠,但總的來說兩者難以徹底分開,甚至一直處於相互塑造的過程中。反腐劇中尺度的調整與人物形象的變遷,都是這一過程的體現。在《人民的名義》中,不僅“清官”的形象從高大全重回人間,而且作為第一主角的侯亮平不是市長或者省委書記,而是檢察院的工作人員,這一人物代表的是他背後的機構與制度的立場和力量,個人的良知與道德則處於次要的位置。

2、武俠作家黃易去世:他奠定了穿越小說的基本法

“新派武俠五大家”之一、香港著名作家黃易於4月5日因中風病逝,享年65歲。黃易1952年出生于香港,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中國傳統繪畫。他的武俠創作生涯始于《武俠世界》雜誌,後來陸續出版了《月魔》《上帝之謎》等玄幻短篇。1986年,他正式辭去工作,隱居大嶼山專心寫作,在30年間,他先後創作了包括《尋秦記》《大唐雙龍傳》《覆雨翻雲》在內的40多部作品,深受武俠迷的喜愛。2012年,輟筆5年的黃易帶著新作《日月當空》回歸,2014年他又開始連載《龍戰在野》,這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在《黃易武俠小說的三觀:求利、進而窺天道》一文中,作者趙凱談到了黃易有別于傳統武俠的“另類三觀”。黃易的作品被讀者和評論家稱為“玄幻武俠”,這一定義可以追溯到1988年,作家葉永烈曾談到:“我所見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說,是1988年香港聚賢館出版的黃易的《月魔》,出版人趙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寫道,一個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的嶄新品種宣告誕生了,這個小說品種我們稱之為‘玄幻小說’。”

黃易的武俠世界觀完全迥異于前代作家。傳統武俠作品傳承了司馬遷《遊俠傳》中的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里誦義者也。”“俠義”乃是傳統武俠作品的精髓和根基,它脫胎于傳統儒家文化“家-國”、“孝-悌”、“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符合這一準則的就是俠、是“好人”,而背離這個準則的就是賊、是“壞人”。

而黃易的作品模糊了正邪兩道的界限。《大唐雙龍傳》中的寇仲、徐子陵可以根據不同勢力間的利益關係而分分鐘改變立場,充分證明了什麼叫“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跋鋒寒在大漠殺人無數,最終也安得善果;最極端的如《翻雲覆雨》中的韓柏,一身武功全都得益於睡過的姑娘。黃易筆下的人物並不關注“宏大歷史敘事”,反而更注重個人生命體認,崇尚個性,追求自由,甚至具有濃重的功利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在黃易構築的世界裡,對物質欲望的追求是一窺生命奧義的路徑,“取利,進而窺天道”是他武俠世界觀的核心,從而消解了世俗快樂與終極關懷之間的矛盾。

騰訊大家作者張明揚則撰文探討了黃易《尋秦記》對後世穿越小說的影響,在他看來,《尋秦記》作為穿越小說的開山之作,為這一題材創立了一系列澤被後世的穿越基本法。從現代穿越而來的項少龍成了戰國最受歡迎的男人,無論去到哪個國家,上至公主下至寡婦,全都對他投懷送抱,他還憑藉這些桃花運編制了一張無人企及的關係網,迅速上位。項少龍模式隱含的一個設定是:21世紀的人穿越到古代,不僅在科學知識上完爆古人,在撩妹技巧上也如同機關槍完爆青銅劍。在《尋秦記》之後的“男向”穿越小說中,這一模式被不斷複製和升級,“女向”穿越小說的“瑪麗蘇”模式也由此演變而來,比如在清穿小說《步步驚心》中,女主角若曦就橫掃愛新覺羅家族。

《尋秦記》一邊意淫,一邊在歷史設定和人物考證上一絲不苟,這對後世的穿越小說也影響極大,歷史設定的真實性對於穿越小說的成敗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對於一個穿越者而言,最厲害的武器無非是“懂歷史”。黃易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的“克制”,他甚至沒有試圖去“改變歷史”,這大概是《尋秦記》和時下穿越小說之間最大的區別了。在《尋秦記》中,項少龍成為了“歷史的失蹤者”,而秦始皇還是那個我們知道的秦始皇,秦始皇將史書中關於項少龍的記載全部刪掉了,於是有了所謂的“焚書坑儒”。這一天才的安排,不僅使小說本身可以邏輯自洽,還提供了一種無法被否定的可能性:畢竟,誰又能保證歷史上真的沒有“項少龍”呢?

……………………………………

代表作家有張平、周梅森、陸天明,代表作品有《大雪無痕》《省委書記》《人間正道》等,《人民的名義》就是周梅森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涉及的幹部級別較高,可以高至省級甚至副國級,並且都是邪不壓正的主旋律。另一派是狹義的“官場文學”,主要講的是官場中說話和為人處事的藝術,他們對準的多是基層官場,人物的級別通常是處長、局長,最大不過是市長,作品整體基調是灰色的,善惡不甚分明,反而帶有一絲茫然和無奈。

《新京報書評週刊》的評論文章則指出,《人民的名義》走紅的原因之一是它對官員——無論是清官還是貪官——形象的塑造,比以往同類影視作品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價值觀和對於官場的想像。上世紀90年代,官場小說開始成為了一個新的文學門類,陸天明、周梅森和張平等作家的作品先後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1995-2004年間反腐劇呈現出一個十年的小高☆禁☆潮。那一時期反腐劇的敘事大多遵循這樣一個路數,即以塑造一個清正的好官形象為核心,他始終被“主角光環”所包圍,憑藉自己人性的力量和崇高的道德水準贏得最終的勝利。

其中一個例外是由張平所著小說《抉擇》改編的電影《生死抉擇》,主人公海州市市長聊城雖然仍是一個楷模式的正面人物,但卻沒有了徹底的雷厲風行、殺伐決斷,當發現一手提把自己的老領導可能是一系列犯罪行為的庇護者,以及自己的妻子已經有了受賄事實的時候,他雖然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卻伴隨著內心的痛苦與煎熬、無奈和捨棄。在這裡,“清官”的形象不再是心中時刻懸著一柄正義的尚方寶劍,這一人物也成了有情感、有苦惱的血肉之軀。

反腐劇、官場劇作為一個特殊而敏感的影視劇類型,始終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嚴格規範,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觀眾的接受心理雖然有時相去甚遠,但總的來說兩者難以徹底分開,甚至一直處於相互塑造的過程中。反腐劇中尺度的調整與人物形象的變遷,都是這一過程的體現。在《人民的名義》中,不僅“清官”的形象從高大全重回人間,而且作為第一主角的侯亮平不是市長或者省委書記,而是檢察院的工作人員,這一人物代表的是他背後的機構與制度的立場和力量,個人的良知與道德則處於次要的位置。

2、武俠作家黃易去世:他奠定了穿越小說的基本法

“新派武俠五大家”之一、香港著名作家黃易於4月5日因中風病逝,享年65歲。黃易1952年出生于香港,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中國傳統繪畫。他的武俠創作生涯始于《武俠世界》雜誌,後來陸續出版了《月魔》《上帝之謎》等玄幻短篇。1986年,他正式辭去工作,隱居大嶼山專心寫作,在30年間,他先後創作了包括《尋秦記》《大唐雙龍傳》《覆雨翻雲》在內的40多部作品,深受武俠迷的喜愛。2012年,輟筆5年的黃易帶著新作《日月當空》回歸,2014年他又開始連載《龍戰在野》,這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在《黃易武俠小說的三觀:求利、進而窺天道》一文中,作者趙凱談到了黃易有別于傳統武俠的“另類三觀”。黃易的作品被讀者和評論家稱為“玄幻武俠”,這一定義可以追溯到1988年,作家葉永烈曾談到:“我所見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說,是1988年香港聚賢館出版的黃易的《月魔》,出版人趙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寫道,一個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的嶄新品種宣告誕生了,這個小說品種我們稱之為‘玄幻小說’。”

黃易的武俠世界觀完全迥異于前代作家。傳統武俠作品傳承了司馬遷《遊俠傳》中的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里誦義者也。”“俠義”乃是傳統武俠作品的精髓和根基,它脫胎于傳統儒家文化“家-國”、“孝-悌”、“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符合這一準則的就是俠、是“好人”,而背離這個準則的就是賊、是“壞人”。

而黃易的作品模糊了正邪兩道的界限。《大唐雙龍傳》中的寇仲、徐子陵可以根據不同勢力間的利益關係而分分鐘改變立場,充分證明了什麼叫“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跋鋒寒在大漠殺人無數,最終也安得善果;最極端的如《翻雲覆雨》中的韓柏,一身武功全都得益於睡過的姑娘。黃易筆下的人物並不關注“宏大歷史敘事”,反而更注重個人生命體認,崇尚個性,追求自由,甚至具有濃重的功利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在黃易構築的世界裡,對物質欲望的追求是一窺生命奧義的路徑,“取利,進而窺天道”是他武俠世界觀的核心,從而消解了世俗快樂與終極關懷之間的矛盾。

騰訊大家作者張明揚則撰文探討了黃易《尋秦記》對後世穿越小說的影響,在他看來,《尋秦記》作為穿越小說的開山之作,為這一題材創立了一系列澤被後世的穿越基本法。從現代穿越而來的項少龍成了戰國最受歡迎的男人,無論去到哪個國家,上至公主下至寡婦,全都對他投懷送抱,他還憑藉這些桃花運編制了一張無人企及的關係網,迅速上位。項少龍模式隱含的一個設定是:21世紀的人穿越到古代,不僅在科學知識上完爆古人,在撩妹技巧上也如同機關槍完爆青銅劍。在《尋秦記》之後的“男向”穿越小說中,這一模式被不斷複製和升級,“女向”穿越小說的“瑪麗蘇”模式也由此演變而來,比如在清穿小說《步步驚心》中,女主角若曦就橫掃愛新覺羅家族。

《尋秦記》一邊意淫,一邊在歷史設定和人物考證上一絲不苟,這對後世的穿越小說也影響極大,歷史設定的真實性對於穿越小說的成敗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對於一個穿越者而言,最厲害的武器無非是“懂歷史”。黃易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的“克制”,他甚至沒有試圖去“改變歷史”,這大概是《尋秦記》和時下穿越小說之間最大的區別了。在《尋秦記》中,項少龍成為了“歷史的失蹤者”,而秦始皇還是那個我們知道的秦始皇,秦始皇將史書中關於項少龍的記載全部刪掉了,於是有了所謂的“焚書坑儒”。這一天才的安排,不僅使小說本身可以邏輯自洽,還提供了一種無法被否定的可能性:畢竟,誰又能保證歷史上真的沒有“項少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