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8歲那年,你趕我出家門,卻接受不了我獨立

二年前,我去科羅拉多州打工,認識了一個做兼職的老外,叫wood。

他很熱情,跟我分享他的愛情故事,還教我怎麼吸食大麻。

這事震驚了我,畢竟在我們村,吸大麻這種事是會身敗名裂的。

後來想想科羅拉多州大麻已經合法化了,再加上影視劇裡美國年輕男女經常各種嗨翻天的場景,我努力掩飾自己一臉懵逼的樣子裝的見怪不怪。

因為我剛來美國,卻跟老闆說已經三年了。

我又繼續問他,你幾歲了?

他說,18。

我又被震驚了。

我指著煙盒問他,這裡可是寫著21歲才能抽煙。

因為他經常花1美元買我一根煙,而我2美元就能買一盒煙。我一直覺得這買賣挺賺,一度還得意誰說抽煙百害而無一利的?

不曾想我又犯了不能向21歲以下青少年兜售煙酒的法律。

他朝我搖搖頭說,那是21歲之前禁止買煙,不代表不能抽啊。

特麼真能編,三振出局,我徹底被他打敗了。

順著好奇心,我又問他,你搬出去住了嗎?

他說,沒錢,還沒有。

這不符合邏輯啊,公知們可是整天叫囂美國人18歲就會被趕出家門的。

我略有得意,但我又錯了。

半個月後,有一天他興沖沖告訴我,

他搬出去了,跟朋友一起住,還邀請我去參加他的新居Party。

我很失落,感覺一敗塗地,但還是禮貌地問了句,你有錢了?

他說老闆給他發工資了。原來他比我早半個月來這家店打工,這是他第一個月的工資。

此事又間接證明了老外為什麼不存錢。

跟我同樣失落的,當然還有他媽媽,他媽媽在facebook裡說,他翅膀硬了,攔都攔不住要飛了,可他還是個孩子。

再後來我們慢慢混熟了,我才知道這家店的經理就是他媽媽。

他還跟我解釋,美國人18歲離家這種事是真的。

因為,18歲你要上大學,大學不像小學,沒有校車接送,特別美國人住的七零八落,怎麼可能讓你住家裡,再說真沒有叫“加里敦大學”的。

我恍然大悟,對哦,我也18歲就離開家門的,怎麼就沒意識到。

我突然又想起問他,你怎麼沒住學校宿舍,要在外面租房子?

他說,他是高中畢業後不想上大學的人。之所以租房子是因為有女朋友了,在家不方便。

次哦。

這下我又來勁了,以一個30歲的長者面對18歲的他。我說,知識改變命運。

別看我們中國落後你們美國,

但我們早已樹立了科教興國的戰略,以一個上過大學讀過書的過來人,我勸你還是應該繼續上大學。

他皺皺眉頭,似乎反思了一會說,那你的命運改變了嗎?你的夢想就是來美國餐館打工嗎?

我……我吐口老血,特麼竟無言以對。

我當然不服氣。這都什麼邏輯,我就是不上大學,我也能去餐館打工。

但後來過了幾天,他又跟我說,二蛋,你說的對,我老丈人不同意我跟他女兒在一起,因為我沒有一個好工作。

我又又來勁了,但凡上了點年紀的人,總是忍不住語重心長寄語年輕人。

我說,這事在我們中國也經常發生,說到底都是錢鬧的。你現在18歲,你可以跟你女朋友說你們是真愛,不能物質。因為我當時也這麼想的。

可現在我30歲,卻還在餐館打工,你說那話我還能再說嗎?況且你現在不到30歲就已經在餐館打工了,你能保證30歲的時候跟我不一樣嗎?

他陷入了沉思。

而我也毫無預兆地滿腦子淩亂,我為什麼還在餐館打工?為什麼?為什麼??

又過了不久,有一天他又興沖沖告訴我,他又找了個兼職。

頓時,我又開始淩亂。我是說過“說到底是錢”,但那不是我本意,我本意“說到底是上學多讀書”。

再兩個月後,我離開了那家餐館。

期間我一直在想,或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思維方式不同,我倆一直在驢唇不對馬嘴。

直到一年後,有一天他告訴我,他有baby了,還附上他們全家人發來的賀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那年,他19歲。

我培養了30年的世界觀,就這麼開始崩~塌~了。

我在想,我們的18歲到底在做什麼?上學?打遊戲?還是混跡街頭?

我們一直在豔羨美國人18歲的獨立,但是否可以接受他們吸大麻?

還有我們的社會,是否準備好接受這種有擔當的早生早育?還會向他送上真誠的祝福?

畢竟,拋開陰面的只看表面,本身就是耍流氓。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答案。

我們根本接受不了,我們從小被教育要中規中矩:學習不能太偏科,做人不能太出頭,就連衣著都要求整齊劃一。

還有談論了多年的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也就增加了幾分才藝。

可“Quality”的本質其實就是人品。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而不是才藝和算計。

一個人的Quality應該表現在愛、分享和擔當,很多人在幫助他人後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甚至因幫不了別人而感到沮喪。

而我們只有在得不到時才會沮喪。反過來嘲笑老外真的很傻很天真,甚至各種陰謀揣測人家的動機。

結果就是,我們的教育造就了我們的變態,我們不懂得尊重個體,還處處以過來人或者長者或者領導自居。按理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可事實上,你的智商決不能超越領導,不然我怎麼蒞臨指導你。

因為我沒有一個好工作。

我又又來勁了,但凡上了點年紀的人,總是忍不住語重心長寄語年輕人。

我說,這事在我們中國也經常發生,說到底都是錢鬧的。你現在18歲,你可以跟你女朋友說你們是真愛,不能物質。因為我當時也這麼想的。

可現在我30歲,卻還在餐館打工,你說那話我還能再說嗎?況且你現在不到30歲就已經在餐館打工了,你能保證30歲的時候跟我不一樣嗎?

他陷入了沉思。

而我也毫無預兆地滿腦子淩亂,我為什麼還在餐館打工?為什麼?為什麼??

又過了不久,有一天他又興沖沖告訴我,他又找了個兼職。

頓時,我又開始淩亂。我是說過“說到底是錢”,但那不是我本意,我本意“說到底是上學多讀書”。

再兩個月後,我離開了那家餐館。

期間我一直在想,或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思維方式不同,我倆一直在驢唇不對馬嘴。

直到一年後,有一天他告訴我,他有baby了,還附上他們全家人發來的賀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那年,他19歲。

我培養了30年的世界觀,就這麼開始崩~塌~了。

我在想,我們的18歲到底在做什麼?上學?打遊戲?還是混跡街頭?

我們一直在豔羨美國人18歲的獨立,但是否可以接受他們吸大麻?

還有我們的社會,是否準備好接受這種有擔當的早生早育?還會向他送上真誠的祝福?

畢竟,拋開陰面的只看表面,本身就是耍流氓。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答案。

我們根本接受不了,我們從小被教育要中規中矩:學習不能太偏科,做人不能太出頭,就連衣著都要求整齊劃一。

還有談論了多年的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也就增加了幾分才藝。

可“Quality”的本質其實就是人品。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而不是才藝和算計。

一個人的Quality應該表現在愛、分享和擔當,很多人在幫助他人後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甚至因幫不了別人而感到沮喪。

而我們只有在得不到時才會沮喪。反過來嘲笑老外真的很傻很天真,甚至各種陰謀揣測人家的動機。

結果就是,我們的教育造就了我們的變態,我們不懂得尊重個體,還處處以過來人或者長者或者領導自居。按理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可事實上,你的智商決不能超越領導,不然我怎麼蒞臨指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