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蘭克林的臉譜

文稿約2600字,閱讀用時10分鐘。

一、商人佛蘭克林

在佛蘭克林三十多歲的時候,

著名的牧師懷特菲爾德來到佛蘭克林所在的費城佈道。一開始,佛蘭克林只是在人群中圍觀的一個粉絲,但很快他就發現了商機,把自己從粉絲變成了合作夥伴。當時的佛蘭克林經營著一家報紙,他想辦法接近懷特菲爾德,說可以利用報紙的發行網路,幫懷特菲爾德把佈道的影響力做大。懷特菲爾德是牧師,也希望自己講的內容能被更多人聽到。
於是佛蘭克林在報紙上發廣告,預售懷特菲爾德的佈道詞。又說買的人太多供不應求,誰先付現金,誰就先拿到這些佈道詞。結果這場預售異常火爆,佛蘭克林也賺得盆滿缽滿。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饑餓行銷,是佛蘭克林性格上實用主義的體現。在這場饑餓行銷裡,不僅佛蘭克林賺到了錢,費城的老百姓也能更方便地看到懷特菲爾德的佈道內容,本質是雙贏的。對於這種充滿實用主義的商人作風,

佛蘭克林自己從不避諱,並且他還努力為商人正名。

佛蘭克林生在1706年,一直到1790年去世,這段時間正是歐洲人對北美開發的關鍵時期。而在這之前,除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基督教的信仰也是影響北美發展的一個重要束縛。《聖經》就曾經說過:富人上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言下之意:基督教對賺錢這件事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在佛蘭克林看來,

即便財富真是上帝給的,要表達對上帝的信仰也應該是最大限度地讓這些財富增殖,而不是捧著《聖經》照本宣科。合理合法的經商賺錢,不僅不可恥,還是件很崇高的事。

1732年,佛蘭克林出版了《窮理查曆書》,講述了他對信仰、對金錢的態度。曆書上邊有各種格言警句,而理查實際是佛蘭克林杜撰的人物,借他的嘴講自己的人生感悟。窮理查不僅是佛蘭克林的人生縮影,也代表著開拓時代成千上萬的普通美國人。

這套曆書在北美銷量很大,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人生指南。從某種程度上講,今天說的開拓、創新、實用主義這些美國人的思想特質,都是在佛蘭克林那個時候奠定的,他也是早期美國精神的塑造者。

二、政治家佛蘭克林

美國這塊地方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獨立宣言》發表以後,才有了美國這個國家。18世紀的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國力處在上升期。而獨立前的美國不過是北美零散的殖民地,還處在落後的農耕經濟。美國得以獨立,其中依靠的還有來自法國的力量。

佛蘭克林清楚的洞察到時局:英法自古就是一對冤家,大大小小打了無數次仗。他提出了人們沒有注意到的關鍵因素:決定戰爭成敗的,是法國怎麼表態。把法國爭取過來,獨立戰爭就贏了多一半。由此他開始了出使法國的遊說之旅。在出使以前,佛蘭克林研究發現:法國剛結束了和英國的七年戰爭,丟掉了印度的殖民地,正想報仇。法國人的這種心態對美國是有利的。同時,法國內部有嚴重的財政危機,這又構成了法國出手幫助美國的阻力。

對佛蘭克林來講,勸說法國對美國給予支持,就像商業上的遊說投資人,最關鍵的就是講故事。佛蘭克林把北美要求打破舊秩序,建立新體制的精神做了重點宣傳,把正在獨立中的美國包裝成一個反對壓迫、反對強權的形象。這讓本來就熱愛自由、也正處於啟蒙運動階段的法國人,好像找到了大洋彼岸的知音。《窮理查曆書》已經讓佛蘭克林在法國有了很高的聲譽。而他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更讓他贏得了美洲牛頓的名聲,他的受歡迎程度很高。佛蘭克林利用自己的民間聲望和交際手段,成功打入了法國宮廷。同時,他故意散播消息說,英國和法國都想和北美結盟,實際是向法國傳遞信號。最終,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接見了佛蘭克林的使團,認可了法國對美國爭取獨立的支持。有了法國的表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最終英國投降,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對於佛蘭克林促成美法結盟的這段往事,美國人至今都是相當認可的。但以撒森作為傳記的作者,在參考了大量史料後,他發現佛蘭克林對於北美獨立這件事,並不是一開始就支持的。而從左右逢源的商人轉變為一個心向美國的政治家,佛蘭克林的成長是一步步來的。遠在《獨立宣言》發表的十幾年前,英國毫無節制的向北美殖民地徵稅。佛蘭克林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是如何憤怒,如何號召人們抵制徵稅。但在私下,他卻屢屢向英國示好,他也希望被英國政府任命為管理北美殖民地的官員,好從中獲利。直到後來,他發現英國已經任命了別的人選,這個希望才破滅。在這個過程中,佛蘭克林的思想也不斷成熟。他親眼看到了英軍在北美的一系列惡行,也感悟到了破除舊有的王權體系,建立一種全新制度的必要性。之後,他慢慢倒向了北美一邊。

獨立戰爭結束後,各個州的代表召開大陸會議,商討今後的美國要怎麼建設,恰恰是佛蘭克林用他的威望和圓滑、練達的性格,把代表們緊緊凝聚在一起。在會上,他宣導大家放下成見、彼此妥協,最終才使幾次面臨僵局的會議圓滿進行了下去。而這次會議所達成的歷史性檔,就是美國政治體系的基石,1787年美國《憲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佛蘭克林是美國開國的國父級人物,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三、跨界通才佛蘭克林

理性、實用的人格特質,延伸到了佛蘭克林對自然和世界的探索。在各行各業,把佛蘭克林奉為精神導師的人大有人在。鋼鐵大王卡內基就曾經說過佛蘭克林是自己的榜樣,而美國著名的財團大亨梅隆家族,它的創始人湯瑪斯·梅隆在創業成功之後,在自己的銀行總部塑了一尊佛蘭克林的雕像。造就了佛蘭克林這個跨界通才的動力,最初的目的是出於對知識的好奇,然後尋求實際應用。這也印證了佛蘭克林自己曾經說過的:如果不能學以致用,科學還有什麼意義?

佛蘭克林身上體現了商人的實用主義的性格。在很多人看來,好奇心和實用往往是不相容的。要麼保持純粹的興趣,要麼做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但在佛蘭克林眼裡,這兩者恰恰是不矛盾的。很多時候,佛蘭克林做出的的發明和設計,例如熱爐子,不僅僅是為了賣錢。實際上他在賺錢的同時,也在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這也是他學以致用的一部分。

佛蘭克林在對待賺錢和宗教信仰的問題上始終抱持著理性、實用的態度,他也堅定的認為:對知識的探索,是不應該受任何學科限制,也不應該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在他看來,最底層的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而這種想法與他生活的18世紀,歐洲宣導理性、思辨的啟蒙運動精神不謀而合。從某種程度說,佛蘭克林也是啟蒙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佛蘭克林出使法國的時間裡,他就和巴黎的很多思想家、科學家做過很深度的交流。同時,在乘坐渡輪橫跨大西洋途中,他對海豚的習性、洋流做了研究。他甚至和水手們一起,嘗試用撲克牌測算風速,用栓著繩子的瓶子來測量不同深度海水的壓強。這些為後世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佛蘭克林的跨界探索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他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想要探究它們的本源。在探索之外他還不忘了把技術與實踐相結合,轉化為最終的生產力,造福公眾。

撰稿:說破一句驚煞人

在出使以前,佛蘭克林研究發現:法國剛結束了和英國的七年戰爭,丟掉了印度的殖民地,正想報仇。法國人的這種心態對美國是有利的。同時,法國內部有嚴重的財政危機,這又構成了法國出手幫助美國的阻力。

對佛蘭克林來講,勸說法國對美國給予支持,就像商業上的遊說投資人,最關鍵的就是講故事。佛蘭克林把北美要求打破舊秩序,建立新體制的精神做了重點宣傳,把正在獨立中的美國包裝成一個反對壓迫、反對強權的形象。這讓本來就熱愛自由、也正處於啟蒙運動階段的法國人,好像找到了大洋彼岸的知音。《窮理查曆書》已經讓佛蘭克林在法國有了很高的聲譽。而他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更讓他贏得了美洲牛頓的名聲,他的受歡迎程度很高。佛蘭克林利用自己的民間聲望和交際手段,成功打入了法國宮廷。同時,他故意散播消息說,英國和法國都想和北美結盟,實際是向法國傳遞信號。最終,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接見了佛蘭克林的使團,認可了法國對美國爭取獨立的支持。有了法國的表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最終英國投降,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對於佛蘭克林促成美法結盟的這段往事,美國人至今都是相當認可的。但以撒森作為傳記的作者,在參考了大量史料後,他發現佛蘭克林對於北美獨立這件事,並不是一開始就支持的。而從左右逢源的商人轉變為一個心向美國的政治家,佛蘭克林的成長是一步步來的。遠在《獨立宣言》發表的十幾年前,英國毫無節制的向北美殖民地徵稅。佛蘭克林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是如何憤怒,如何號召人們抵制徵稅。但在私下,他卻屢屢向英國示好,他也希望被英國政府任命為管理北美殖民地的官員,好從中獲利。直到後來,他發現英國已經任命了別的人選,這個希望才破滅。在這個過程中,佛蘭克林的思想也不斷成熟。他親眼看到了英軍在北美的一系列惡行,也感悟到了破除舊有的王權體系,建立一種全新制度的必要性。之後,他慢慢倒向了北美一邊。

獨立戰爭結束後,各個州的代表召開大陸會議,商討今後的美國要怎麼建設,恰恰是佛蘭克林用他的威望和圓滑、練達的性格,把代表們緊緊凝聚在一起。在會上,他宣導大家放下成見、彼此妥協,最終才使幾次面臨僵局的會議圓滿進行了下去。而這次會議所達成的歷史性檔,就是美國政治體系的基石,1787年美國《憲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佛蘭克林是美國開國的國父級人物,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三、跨界通才佛蘭克林

理性、實用的人格特質,延伸到了佛蘭克林對自然和世界的探索。在各行各業,把佛蘭克林奉為精神導師的人大有人在。鋼鐵大王卡內基就曾經說過佛蘭克林是自己的榜樣,而美國著名的財團大亨梅隆家族,它的創始人湯瑪斯·梅隆在創業成功之後,在自己的銀行總部塑了一尊佛蘭克林的雕像。造就了佛蘭克林這個跨界通才的動力,最初的目的是出於對知識的好奇,然後尋求實際應用。這也印證了佛蘭克林自己曾經說過的:如果不能學以致用,科學還有什麼意義?

佛蘭克林身上體現了商人的實用主義的性格。在很多人看來,好奇心和實用往往是不相容的。要麼保持純粹的興趣,要麼做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但在佛蘭克林眼裡,這兩者恰恰是不矛盾的。很多時候,佛蘭克林做出的的發明和設計,例如熱爐子,不僅僅是為了賣錢。實際上他在賺錢的同時,也在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這也是他學以致用的一部分。

佛蘭克林在對待賺錢和宗教信仰的問題上始終抱持著理性、實用的態度,他也堅定的認為:對知識的探索,是不應該受任何學科限制,也不應該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在他看來,最底層的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而這種想法與他生活的18世紀,歐洲宣導理性、思辨的啟蒙運動精神不謀而合。從某種程度說,佛蘭克林也是啟蒙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佛蘭克林出使法國的時間裡,他就和巴黎的很多思想家、科學家做過很深度的交流。同時,在乘坐渡輪橫跨大西洋途中,他對海豚的習性、洋流做了研究。他甚至和水手們一起,嘗試用撲克牌測算風速,用栓著繩子的瓶子來測量不同深度海水的壓強。這些為後世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佛蘭克林的跨界探索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他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想要探究它們的本源。在探索之外他還不忘了把技術與實踐相結合,轉化為最終的生產力,造福公眾。

撰稿:說破一句驚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