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速路上遇車禍,他停車幫忙,自己的車卻被撞報廢

 “哪顧得上想啥?就是抓緊時間救人。”說起高速路上救人一事,

42歲的蔣廣明憨厚一笑,不善言辭的他半天說出這句話。但在親朋乃至同村村民看來,做出如此舉動“是他的風格”。無論是在親朋中為人處事,還是作為村委會主任開展工作,圍繞蔣廣明的一個詞是“靠譜”。

高速路上救人

自己的車被撞“報廢”

東營人蔣廣明和淄博人徐葉華的交集,緣於探親歸途中的一次車禍。

2017年1月29日,大年初二,蔣廣明帶妻子丁豔華和小女兒蔣文麗去濰坊臨朐岳父家走親戚。

當日下午,妻子和女兒留住岳父家,蔣廣明獨自開車回廣饒。

冬日的下午四五點鐘,天氣有些冷,下雪之後,結冰的路面更顯濕滑。開車經過長深高速青州段時,蔣廣明看到前方一輛麵包車因路滑,撞到護欄後側翻,“一名十來歲的男孩被甩出車外,躺在路邊上。”

側翻的正是徐葉華的車。回老家濰坊安丘過年的徐葉華,也在大年初二這天的下午,開車帶妻子和兒女,

返回淄博家中。

將車在事故車前方100多米的地方停好、打開雙閃,蔣廣明一路小跑到男孩身邊,確定其沒有生命危險後,把他扶到了路邊安全的地方。然後他又跑回麵包車旁,伸手將困在駕駛艙中的徐葉華拉了出來。

徐葉華的妻子和小女兒還被困在車裡。“車窗破了,正好能看到裡邊。”蔣廣明回憶說,從車窗看到一名女子被困在車裡,頭部受傷,血流了半邊臉,不敢動彈,

“懷裡還護著個小孩,可能是被嚇著了,孩子一直哭。”在與女子簡單溝通後,蔣廣明發現她神志清醒,還能勉強行動,“就先把孩子抱了出來,交給孩子父親。”接著又轉身扶著受傷的女子慢慢爬出了麵包車。

隨後,蔣廣明和徐葉華一家人都轉移到了護欄外,並撥通了120急救電話和高速報警電話。而就在等待援救時,一輛從後方過來的小轎車因路滑、躲避不及,先後衝撞到了徐葉華和蔣廣明的車,

兩輛車全部撞壞。

“先不用管車了,你們先去醫院,這裡我留下來處理。”120急救車趕到,蔣廣明將徐葉華一家扶到了車上,自己則留在原地等候交警來處理事故。交警到達以後,檢查了現場,把事故車輛拖到了交警大隊,車輛已經完全報廢。

2月17日,徐葉華夫婦從淄博趕到廣饒縣大碼頭鎮蔣官村,將一面寫有“搶險救危,樂於助人”的錦旗送到蔣廣明家中。“為了救咱們,

人家的車都被撞報廢了,心裡挺過意不去的。”徐葉華告訴記者,出院以後,他和妻子一直打聽救命恩人的下落,輾轉找到了蔣廣明的聯繫方式,“表達一下咱的心意。”

弟妹眼中的長兄

善良、敢擔當、靠譜

“哪顧得上想啥?就是抓緊時間救人。”說起高速路上救人一事,42歲的蔣廣明憨厚一笑,不善言辭的他半天說出這句話,“遇到這樣的事兒,救人最要緊,都是應該做的。”

而回憶起當天的情況,蔣廣明的妻子丁豔華略有些“怨言”,“啥事兒都沖到前邊,幸好人都沒啥事兒。”

丁豔華告訴記者,以往蔣廣明到家後會給她打電話報平安,但那天下午,等了許久也沒接到丈夫的電話,“天不好,路上不好走,擔心別有啥事,就給他打了個電話。”電話另一端,還沒到家的蔣廣明告訴妻子,出車禍了,車報廢了。“你沒事兒吧?”丁豔華脫口問出,確定丈夫沒事兒之後,她忍不住“埋怨”兩句,“車報廢就報廢吧,只要人沒事兒就行。”

已經在上海安家的蔣廣亮說,有時自己也會開車回東營老家,在路上也遇到過事故發生,“知道在高速上停車幫人有多危險。”少不得,蔣廣亮也在電話裡“埋怨”了大哥一番,“幸好人沒事兒,對方也都救下來了。”在蔣廣亮看來,大哥在高速路上停車幫人,“是出於本能的第一反應,那種緊急情況下根本來不及思考”。善良、敢擔當,蔣廣亮說,大哥之所以會這麼做,“不是說他覺悟有多高,而是在生活、工作中形成了潛移默化的習慣,碰見別人有難處,他就會搭把手。”

在弟弟妹妹的眼中,蔣廣明還是如父一般的長兄。母親去世時,蔣廣亮正在上大學,“大哥不僅要照顧家裡,還要幫忙給我湊學費。”蔣廣亮說,每年假期回家拿學費是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說哥哥擔起了一半家長的擔子,一點也不誇張。”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蔣廣亮說哥哥都做了更多,“但可能是因為男的通常都不太愛表達的緣故,哥哥尤其是這樣,和哥哥很少有一侃一天的時候,他總是說的少、做的多。”畢業後蔣廣亮一直在外地工作,逢年過節才能回家,而每次回家,哥哥都會提前做好安排,“早前坐車回家,都是哥哥去車站接,走的時候再開車送到車站。”

“雖然大哥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但其實是很細心的人。”蔣燕鳳還記得剛上班第一個月,自己將剛發到手的工資存了起來,“但沒注意,存單丟了”。著急之下,蔣燕鳳在單位附近找了個公用電話,給大哥打電話,“怕父親擔心,不敢跟他說”。接到電話後,蔣廣明趕到了妹妹工作的地方,“他擔心,我看到他也就放心了。“

蔣燕鳳說,從小大哥就是自己的“保護神”,“犯了錯怕挨揍,都是先跟大哥說。不過他有啥事很少作聲,就像救人的事兒,我們要不問,他都不會說,只會交代一句車撞報廢了。”

為村裡辦事兒

他捐出自家老宅子

比蔣廣明小九歲的蔣燕群,從小跟著蔣廣明玩兒,“他是個孩子頭,大家都很服氣他”,而這跟他“不張狂”有很大關係,“平常不太愛說話,一般有啥事兒找他幫忙,只要是他能辦的,都會幫。”“發小”蔣子富也稱,要強的蔣廣明很少跟人發牢騷,“很少扯閒話,說就是辦正事。”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脾氣性格,蔣廣明被選為蔣官村的村委主任,至今已是第三個年頭。而在村裡人看來,為救不相識的路人,自己的車被撞報廢,這樣“吃虧”的事兒,蔣廣明幹了不止一件。

按輩分來說,蔣後華是蔣廣明的二叔,雖然之前常年在廣饒上班不常回蔣官村的家中,但說起這個大侄子,蔣後華一勁兒誇讚,“看著大大咧咧不好吭,其實心思很縝密,辦事兒很穩重,老少爺們知大知小,做事明事理,寧肯自己受屈,不讓老少爺們吃虧。”

丁豔華對丈夫的“埋怨”,也是因這“吃虧”——作為蔣官村村委會主任,蔣廣明將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村裡的事務上,“原來還在外邊做建築生意,現在忙得根本顧不上家,更別說做生意了。”此前,即便生意不好,一年蔣廣明也能收入十來萬元錢,而現在,“就是村委主任一年兩萬元的工資。”對外,沒時間管理自己的生意;對內,沒時間照顧家庭,“小女兒上幼稚園三年了,他接了不超過十次”。

不僅如此,家裡的一座老宅子也被蔣廣明“捐了”。原來,蔣官村是獨姓莊,祖墳都在一個地方,因一直沒通水泥路,“祭祖的時候遇到陰天下雨或者澆地,很難走,就想著修條路、修個停車場。”但這樣以來,得佔用一部分鹽鹼荒地,“雖然是符合政策的鹽鹼荒地,但之前已經有人開發了一些,多方面考慮吧,為了能順利修路,我就把自個那個老宅子跟他換了。”如此一來,路修好了,原本屬於蔣廣明的老宅子也換了出去,“老宅子也不住。”而這也成為妻子丁豔華“埋怨”的原因之一,“就這種性子,也勸不住,隨他吧。”

“虧了她了。”對於妻子的抱怨,憨厚的蔣廣明笑笑,“村裡事兒也多,沒辦法,家裡就主要是她忙活了。”在蔣廣明看來,既然自己被村裡的老少爺們選為了村委主任,就得給大傢伙兒做點實事,“既然幹了就幹好。”

如今的蔣官村房前屋後幾乎都進行了道路硬化。“原來只有兩條主大街是水泥路,現在這些小路都修好了。”蔣官村村委委員蔣後衛說,蔣廣明不僅帶著大家修好了路,還將村裡的文化廣場進行了修整,添了設備,“農閒沒事兒的時候,村裡的村民都喜歡到廣場上跳舞,附近村子裡的人也會來玩兒。”

蔣廣明的妻子丁豔華略有些“怨言”,“啥事兒都沖到前邊,幸好人都沒啥事兒。”

丁豔華告訴記者,以往蔣廣明到家後會給她打電話報平安,但那天下午,等了許久也沒接到丈夫的電話,“天不好,路上不好走,擔心別有啥事,就給他打了個電話。”電話另一端,還沒到家的蔣廣明告訴妻子,出車禍了,車報廢了。“你沒事兒吧?”丁豔華脫口問出,確定丈夫沒事兒之後,她忍不住“埋怨”兩句,“車報廢就報廢吧,只要人沒事兒就行。”

已經在上海安家的蔣廣亮說,有時自己也會開車回東營老家,在路上也遇到過事故發生,“知道在高速上停車幫人有多危險。”少不得,蔣廣亮也在電話裡“埋怨”了大哥一番,“幸好人沒事兒,對方也都救下來了。”在蔣廣亮看來,大哥在高速路上停車幫人,“是出於本能的第一反應,那種緊急情況下根本來不及思考”。善良、敢擔當,蔣廣亮說,大哥之所以會這麼做,“不是說他覺悟有多高,而是在生活、工作中形成了潛移默化的習慣,碰見別人有難處,他就會搭把手。”

在弟弟妹妹的眼中,蔣廣明還是如父一般的長兄。母親去世時,蔣廣亮正在上大學,“大哥不僅要照顧家裡,還要幫忙給我湊學費。”蔣廣亮說,每年假期回家拿學費是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說哥哥擔起了一半家長的擔子,一點也不誇張。”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蔣廣亮說哥哥都做了更多,“但可能是因為男的通常都不太愛表達的緣故,哥哥尤其是這樣,和哥哥很少有一侃一天的時候,他總是說的少、做的多。”畢業後蔣廣亮一直在外地工作,逢年過節才能回家,而每次回家,哥哥都會提前做好安排,“早前坐車回家,都是哥哥去車站接,走的時候再開車送到車站。”

“雖然大哥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但其實是很細心的人。”蔣燕鳳還記得剛上班第一個月,自己將剛發到手的工資存了起來,“但沒注意,存單丟了”。著急之下,蔣燕鳳在單位附近找了個公用電話,給大哥打電話,“怕父親擔心,不敢跟他說”。接到電話後,蔣廣明趕到了妹妹工作的地方,“他擔心,我看到他也就放心了。“

蔣燕鳳說,從小大哥就是自己的“保護神”,“犯了錯怕挨揍,都是先跟大哥說。不過他有啥事很少作聲,就像救人的事兒,我們要不問,他都不會說,只會交代一句車撞報廢了。”

為村裡辦事兒

他捐出自家老宅子

比蔣廣明小九歲的蔣燕群,從小跟著蔣廣明玩兒,“他是個孩子頭,大家都很服氣他”,而這跟他“不張狂”有很大關係,“平常不太愛說話,一般有啥事兒找他幫忙,只要是他能辦的,都會幫。”“發小”蔣子富也稱,要強的蔣廣明很少跟人發牢騷,“很少扯閒話,說就是辦正事。”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脾氣性格,蔣廣明被選為蔣官村的村委主任,至今已是第三個年頭。而在村裡人看來,為救不相識的路人,自己的車被撞報廢,這樣“吃虧”的事兒,蔣廣明幹了不止一件。

按輩分來說,蔣後華是蔣廣明的二叔,雖然之前常年在廣饒上班不常回蔣官村的家中,但說起這個大侄子,蔣後華一勁兒誇讚,“看著大大咧咧不好吭,其實心思很縝密,辦事兒很穩重,老少爺們知大知小,做事明事理,寧肯自己受屈,不讓老少爺們吃虧。”

丁豔華對丈夫的“埋怨”,也是因這“吃虧”——作為蔣官村村委會主任,蔣廣明將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村裡的事務上,“原來還在外邊做建築生意,現在忙得根本顧不上家,更別說做生意了。”此前,即便生意不好,一年蔣廣明也能收入十來萬元錢,而現在,“就是村委主任一年兩萬元的工資。”對外,沒時間管理自己的生意;對內,沒時間照顧家庭,“小女兒上幼稚園三年了,他接了不超過十次”。

不僅如此,家裡的一座老宅子也被蔣廣明“捐了”。原來,蔣官村是獨姓莊,祖墳都在一個地方,因一直沒通水泥路,“祭祖的時候遇到陰天下雨或者澆地,很難走,就想著修條路、修個停車場。”但這樣以來,得佔用一部分鹽鹼荒地,“雖然是符合政策的鹽鹼荒地,但之前已經有人開發了一些,多方面考慮吧,為了能順利修路,我就把自個那個老宅子跟他換了。”如此一來,路修好了,原本屬於蔣廣明的老宅子也換了出去,“老宅子也不住。”而這也成為妻子丁豔華“埋怨”的原因之一,“就這種性子,也勸不住,隨他吧。”

“虧了她了。”對於妻子的抱怨,憨厚的蔣廣明笑笑,“村裡事兒也多,沒辦法,家裡就主要是她忙活了。”在蔣廣明看來,既然自己被村裡的老少爺們選為了村委主任,就得給大傢伙兒做點實事,“既然幹了就幹好。”

如今的蔣官村房前屋後幾乎都進行了道路硬化。“原來只有兩條主大街是水泥路,現在這些小路都修好了。”蔣官村村委委員蔣後衛說,蔣廣明不僅帶著大家修好了路,還將村裡的文化廣場進行了修整,添了設備,“農閒沒事兒的時候,村裡的村民都喜歡到廣場上跳舞,附近村子裡的人也會來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