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穩中求進基調下推進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周子勳

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為2018年中國經濟工作舉旗定向、謀篇佈局。

會議強調,2018年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發展新理念,緊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五年,穩中求進始終是經濟工作的總基調,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這一提法,並要求“長期堅持”。

不過,隨著環境和條件的不同變化,“穩”的內涵、“進”的方式和內容會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2018年,中國處於不同尋常的歷史方位——既是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還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更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其基本特徵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也就是說,中國將從過去重視速度和規模轉向今後重視效益和高品質發展;從過去重視經濟總量和財富總量的增加轉向今後更注重經濟和財富的分配;從過去重視經濟發展的結果、市場規則與監管不夠健全轉向今後更加重視規則體系,使中國市場成為更有規矩、有正向激勵與淘汰規則的市場。為此,更需要以穩健的經濟發展來創造良好的改革環境。
這種“穩”是全方位的,不僅需要經濟穩定,還需要社會穩定和產業穩定。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使中國經濟發展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8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近五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7.1%,遠超同期世界經濟的年均增速。2016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是世界經濟當之無愧的“穩定之錨”。

中共十九大之後,中國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注重更加全面的經濟發展。不論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還是建設現代化國家,都離不開經濟發展這個根本。未來五年,經濟發展將愈顯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而目前所推動的各種改革和調控,也正是為了未來“穩定而健康的經濟增長”。

與過去不同的是,今後的經濟發展是轉換了理念、轉變了模式的新發展,即與“五個發展理念”相一致的經濟發展,尤其將突出“高品質發展”。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道理已經非常明瞭:高品質發展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和政策出發點。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抓住了這一“穩健”基調下的發展思路,就不難把握很多方面的具體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都是圍繞全方位“穩健”這一中心目標。2018年的這個政策方向選擇,著力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穩定了市場對政策環境的預期,為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深化改革、補短強實贏得了較大的迴旋餘地和騰挪空間。

如何推進高品質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八項重點工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此,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這些部署的核心,是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更好引導政府、企業、居民轉變發展理念,形成政企民三位一體的高品質發展推動力量。

此次會議提出,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迴圈。事實上,自2017年10月以來,多個跡象表明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在降溫,或許就是在尋求控制債務水準並將注意力集中到增長品質而非數量上。這也釋放出中央對2018年經濟增速小幅放緩會有更高容忍度的信號。

財政政策繼續保持積極,貨幣政策則要保持穩健中性。這與“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總體要求相符。可以預計,未來強監管、去杠杆還將持續,但為了應對當今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會保持結構上的靈活性。

最近發佈並將於2018年1月29日生效的《中國人民銀行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管理辦法》就具有重要的政策信號意義。該《辦法》不僅擴大了合格質押債券的範圍,還大幅調高了各類銀行質押融資餘額的空間。這次政策調整,意味著將對宏觀經濟加大提供資金融通。

2018年改革的主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會議要求以處置“僵屍企業”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同時,會議強調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當前形勢下,以放開市場、強化服務、強調公平、優化資源配置為主的升級版、效率型改革,有以下幾點是應該是比較關鍵的:一是放開市場准入,盡最大可能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盡可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限制性干預。二是政府不能利用政策資源去抬高發展成本,而是要儘量降低成本。三是打擊和限制基於互聯網金融、以錢炒錢的金融過度創新,促使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四是調整政府財政資源的使用方向,減少政府直接投資上專案,將資源轉向環境營造和公共服務。提高增長品質最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重置存量資產來發掘經濟增長潛力。五是以法律制度來維護市場的公平性、開放性和可預期性。六是在方向上,始終持續吸引外資進入,尤其是在實體經濟領域。七是切實從制度和服務上改善製造業的發展環境,全力激發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消除民間資本不能投、不願投、不敢投、不知往哪投等障礙。

道理已經非常明瞭:高品質發展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和政策出發點。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抓住了這一“穩健”基調下的發展思路,就不難把握很多方面的具體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都是圍繞全方位“穩健”這一中心目標。2018年的這個政策方向選擇,著力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穩定了市場對政策環境的預期,為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深化改革、補短強實贏得了較大的迴旋餘地和騰挪空間。

如何推進高品質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八項重點工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此,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這些部署的核心,是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更好引導政府、企業、居民轉變發展理念,形成政企民三位一體的高品質發展推動力量。

此次會議提出,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迴圈。事實上,自2017年10月以來,多個跡象表明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在降溫,或許就是在尋求控制債務水準並將注意力集中到增長品質而非數量上。這也釋放出中央對2018年經濟增速小幅放緩會有更高容忍度的信號。

財政政策繼續保持積極,貨幣政策則要保持穩健中性。這與“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總體要求相符。可以預計,未來強監管、去杠杆還將持續,但為了應對當今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會保持結構上的靈活性。

最近發佈並將於2018年1月29日生效的《中國人民銀行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管理辦法》就具有重要的政策信號意義。該《辦法》不僅擴大了合格質押債券的範圍,還大幅調高了各類銀行質押融資餘額的空間。這次政策調整,意味著將對宏觀經濟加大提供資金融通。

2018年改革的主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會議要求以處置“僵屍企業”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同時,會議強調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當前形勢下,以放開市場、強化服務、強調公平、優化資源配置為主的升級版、效率型改革,有以下幾點是應該是比較關鍵的:一是放開市場准入,盡最大可能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盡可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限制性干預。二是政府不能利用政策資源去抬高發展成本,而是要儘量降低成本。三是打擊和限制基於互聯網金融、以錢炒錢的金融過度創新,促使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四是調整政府財政資源的使用方向,減少政府直接投資上專案,將資源轉向環境營造和公共服務。提高增長品質最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重置存量資產來發掘經濟增長潛力。五是以法律制度來維護市場的公平性、開放性和可預期性。六是在方向上,始終持續吸引外資進入,尤其是在實體經濟領域。七是切實從制度和服務上改善製造業的發展環境,全力激發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消除民間資本不能投、不願投、不敢投、不知往哪投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