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腦起搏器實現遠端調控 帕金森患者足不出戶即可看醫生

活動現場

紅網長沙4月10日訊治療帕金森病,讓患者像安裝心臟起搏器一樣,

在腦內植入一個腦起搏器,醫生通過互聯網對這個起搏器進行遠端調控,使得腦起搏器達到更合適的狀態。4月10日,在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帕金森病友會活動現場,醫院神經外科劉博副主任醫師通過一台電腦和APP埠演示了無線遠端腦起搏器程式控制技術,為王先生安裝的腦起搏器進行開機和調試工作。

這是湖南首次利用遠端調控平臺為患者進行腦起搏器調節。

省腦科醫院開展的這項遠端程式控制技術,患者不用來醫院,足不出戶即可通過網路遠端調控,就能將設備調整到最合適的狀態,極大的方便了出行困難的患者。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帕金森病日,而今年是世界帕金森病發現200周年,中國開展診治工作40周年,為了更好的普及帕金森病的相關診療知識,4月10日,湖南省腦科醫院舉行了大型帕金森病友會活動,

除了神經內、外科專家進行現場義診外,專家們還分別就帕金森病內外科治療及帕金森病友康復護理等內容開展專題講座,為前來參加活動的病友及家屬答疑解惑。此外,4月5日—4月30日,該院神經外科免費為帕金森患者提供門診就診及腦起搏器的術後程式控制。

遠端程式控制技術 患者足不出戶得到有效治療

“30多歲就被診斷患上了帕金森,

我真的想不到,為什麼這個老年疾病卻盯上我了呢?”46歲的王先生是湖南邵陽人,10年前,36歲的他開始出現症狀,從一開始的手腳發抖,到後來出現僵直,再到說話吐字不清,王先生也曾四處求醫。2008年,王先生被診斷患上帕金森病。

“剛開始吃藥還是有效,但隨著時間推移,我自己都能明顯的感覺到藥效在減退,劑量越加越大,效果卻越來越差”。由於右側肢體的症狀較明顯,

2012年12月,王先生在省腦科醫院進行單側起搏器治療,術後右側肢體抖動、僵硬等症狀得到了明顯緩解。但隨著病程延長,對側肢體症狀逐漸加重,今年2月,王先生再次來到省腦科醫院,更換為雙側型腦起搏器,術後雙側症狀均控制良好,目前在外打工。

不過用腦起搏器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要根據病情進展定期調試參數,使得電脈衝信號能更好地抑制異常腦神經信號。

就這樣,在外地打工的王先生還得專門跑到長沙進行調試,這實在是一件費事又費力的事情。

今日,在帕金森病友會活動現場,省腦科醫院劉博副主任醫師現場演示遠端程式控制技術,對安裝在王先生體內的腦起搏器進行參數調整,並通過視頻和語音平臺與王先生進行溝通,觀察王先生的身體反應情況。通過遠端聯網,患者可以很清楚地知曉自己體內腦起搏器的各項參數是否正常、電池電量是否足夠等。僅耗時15分鐘,王先生的症狀基本消失,可以獨立行走了。

“遠端程式控制技術是醫生對腦起搏器術後患者採用非面診方式,通過特定平臺利用網路和資料傳輸方式來實現對患者長期隨訪和跟蹤治療的一種技術手段,”黃紅星主任介紹,“以往,調節參數需要醫患面對面完成。帕金森病患者要定期往返醫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現在,醫生通過視頻詢問、觀察患者病情,通過遠端程式控制技術對腦起搏器的進行調控,減輕了患者的就醫負擔。”

年輕人也會患上帕金森

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約為1.7%,男性略高於女性。該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且中國帕金森病發病率近20年增長20倍,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帕金森患者已近300萬。此外,帕金森病患者近年呈現年輕化趨勢,帕金森病的發病高峰人群由55歲以上提前到了50歲以上,“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約占總人數的10%。

“以前,在病房住院的帕金森患者基本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 而近年來,五十歲以下的帕金森患者在不斷增加,”,”黃紅星介紹,“現在,30多歲的年輕患者也屢見不鮮,醫院接診過最年輕的帕金森患者僅有13歲。”

28歲的李靜(化名)13歲就開開始出現動作僵硬、不靈活等症狀,被診斷為帕金森。由於家境貧寒,未在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只是依靠藥物維持生活,近1年來她更是出現了明顯藥物副作用——異動症,全身扭動,老是控制不了,因為行為怪異,李靜(化名)被周圍取笑,這就致使她焦慮抑鬱。可是一旦停藥,李靜的症狀卻更加明顯, 甚至於臥床不起,情緒低落,整天以淚洗面。

帕金森是由於腦內被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急劇功能退化,不能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活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大大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死掉的”黑質細胞一旦超過50%-80%時,腦內其他參與運動控制的區域,再也無法合力運作,此時患者的運動變得淩亂而無法控制。帕金森與年齡老化、遺傳、環境毒素等綜合因素有關,目前尚未找到帕金森病的確切發病原因。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人手腳震顫,或動作僵硬,或行動遲緩,那你可以判斷他(她)很有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黃紅星說,當有上述症狀出現時,建議及早到專科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儘早就診,早期治療。

民眾對帕金森認識嚴重不足

近期在北京公佈了國內首個帕金森病大眾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參與調研的人群中,90%的受訪者不瞭解帕金森病,甚至有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壓根沒聽說過帕金森病,僅有10%能大致羅列出帕金森病的起病症狀和特點。超過93%的人完全不知道帕金森的外科治療手段,超過60%的非神經內外科醫生對疾病腦起搏器外科手術療法不瞭解。

“帕金森的症狀會從早期的靜止性震顫,發展到肢體僵硬,運動遲緩直至日常生活困難,目前對帕金森病中西醫都無法治癒,但是通過內科藥物,外科手術相結合的治療方法能讓患者改善生活品質,延長生存壽命。”黃紅星介紹,“目前,植入腦起搏器是是目前最佳的手術治療方法,但是在我國,由於患者認識不足,僅有千分之三的帕金森患者接受外科治療,遠低於美國百分之八的比例。很多人在帕金森病的治療上存在認識誤區,寧願服用大量藥物而懼怕手術。藥物確實是早期帕金森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不過,藥物治療有其‘蜜月期’,通過經過3-5年的藥物治療之後,病情會變得難以控制。這時,則可考慮採用外科治療。”

黃紅星介紹,目前省腦科醫院運用的是“腦深部電刺激(DBS)術”,俗稱“腦起搏器”。該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神經調控技術,通過在患者頭部植入兩根細微電極,連通埋在胸壁皮下的脈衝發生器,可以通過發射微電脈衝改善神經核團的功能,從而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和消除震顫。迄今醫院已完成超過200台次腦起搏器手術,效果非常理想。

“除了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運動則是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帕金森患者往往會出現行動遲緩、肌肉僵硬及關節僵硬等現象,從而影響患者的姿勢、行走、耐力、平衡及手腳靈活等,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預防因帕金森病引起的多種併發症。”黃紅星提醒說,“所以,帕金森患者一定要堅持運動,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千萬不要因為病情而放棄自我鍛煉,早早的步入臥床期。除此之外,家人應多給予鼓勵與讚賞,以幫助患者更好的鍛煉與康復。”

此外,為了更好對帕金森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隨訪,湖南省腦科醫院于2012年成立了全省首個“帕金森病友會”,並於2016年4月,成立了省級協會——湖南省帕金森關愛防治協會。到目前,已有千余位元病友資訊錄入了病友會檔案庫,醫院工作人員會定期進行電話回訪,並邀請他們回院免費複診。

僅耗時15分鐘,王先生的症狀基本消失,可以獨立行走了。

“遠端程式控制技術是醫生對腦起搏器術後患者採用非面診方式,通過特定平臺利用網路和資料傳輸方式來實現對患者長期隨訪和跟蹤治療的一種技術手段,”黃紅星主任介紹,“以往,調節參數需要醫患面對面完成。帕金森病患者要定期往返醫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現在,醫生通過視頻詢問、觀察患者病情,通過遠端程式控制技術對腦起搏器的進行調控,減輕了患者的就醫負擔。”

年輕人也會患上帕金森

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約為1.7%,男性略高於女性。該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且中國帕金森病發病率近20年增長20倍,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帕金森患者已近300萬。此外,帕金森病患者近年呈現年輕化趨勢,帕金森病的發病高峰人群由55歲以上提前到了50歲以上,“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約占總人數的10%。

“以前,在病房住院的帕金森患者基本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 而近年來,五十歲以下的帕金森患者在不斷增加,”,”黃紅星介紹,“現在,30多歲的年輕患者也屢見不鮮,醫院接診過最年輕的帕金森患者僅有13歲。”

28歲的李靜(化名)13歲就開開始出現動作僵硬、不靈活等症狀,被診斷為帕金森。由於家境貧寒,未在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只是依靠藥物維持生活,近1年來她更是出現了明顯藥物副作用——異動症,全身扭動,老是控制不了,因為行為怪異,李靜(化名)被周圍取笑,這就致使她焦慮抑鬱。可是一旦停藥,李靜的症狀卻更加明顯, 甚至於臥床不起,情緒低落,整天以淚洗面。

帕金森是由於腦內被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急劇功能退化,不能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活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大大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死掉的”黑質細胞一旦超過50%-80%時,腦內其他參與運動控制的區域,再也無法合力運作,此時患者的運動變得淩亂而無法控制。帕金森與年齡老化、遺傳、環境毒素等綜合因素有關,目前尚未找到帕金森病的確切發病原因。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人手腳震顫,或動作僵硬,或行動遲緩,那你可以判斷他(她)很有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黃紅星說,當有上述症狀出現時,建議及早到專科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儘早就診,早期治療。

民眾對帕金森認識嚴重不足

近期在北京公佈了國內首個帕金森病大眾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參與調研的人群中,90%的受訪者不瞭解帕金森病,甚至有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壓根沒聽說過帕金森病,僅有10%能大致羅列出帕金森病的起病症狀和特點。超過93%的人完全不知道帕金森的外科治療手段,超過60%的非神經內外科醫生對疾病腦起搏器外科手術療法不瞭解。

“帕金森的症狀會從早期的靜止性震顫,發展到肢體僵硬,運動遲緩直至日常生活困難,目前對帕金森病中西醫都無法治癒,但是通過內科藥物,外科手術相結合的治療方法能讓患者改善生活品質,延長生存壽命。”黃紅星介紹,“目前,植入腦起搏器是是目前最佳的手術治療方法,但是在我國,由於患者認識不足,僅有千分之三的帕金森患者接受外科治療,遠低於美國百分之八的比例。很多人在帕金森病的治療上存在認識誤區,寧願服用大量藥物而懼怕手術。藥物確實是早期帕金森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不過,藥物治療有其‘蜜月期’,通過經過3-5年的藥物治療之後,病情會變得難以控制。這時,則可考慮採用外科治療。”

黃紅星介紹,目前省腦科醫院運用的是“腦深部電刺激(DBS)術”,俗稱“腦起搏器”。該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神經調控技術,通過在患者頭部植入兩根細微電極,連通埋在胸壁皮下的脈衝發生器,可以通過發射微電脈衝改善神經核團的功能,從而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和消除震顫。迄今醫院已完成超過200台次腦起搏器手術,效果非常理想。

“除了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運動則是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帕金森患者往往會出現行動遲緩、肌肉僵硬及關節僵硬等現象,從而影響患者的姿勢、行走、耐力、平衡及手腳靈活等,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預防因帕金森病引起的多種併發症。”黃紅星提醒說,“所以,帕金森患者一定要堅持運動,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千萬不要因為病情而放棄自我鍛煉,早早的步入臥床期。除此之外,家人應多給予鼓勵與讚賞,以幫助患者更好的鍛煉與康復。”

此外,為了更好對帕金森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隨訪,湖南省腦科醫院于2012年成立了全省首個“帕金森病友會”,並於2016年4月,成立了省級協會——湖南省帕金森關愛防治協會。到目前,已有千余位元病友資訊錄入了病友會檔案庫,醫院工作人員會定期進行電話回訪,並邀請他們回院免費複診。